张乐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乐萍,女,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任«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985国家重点学科”等项目,参加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儿科学»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展开
  • 2个月宝宝6天不拉大便怎么办

    2个月宝宝6天不拉大便时,先观察精神、吃奶、有无呕吐腹胀等情况,若精神好等可能是攒肚;可给宝宝做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肠道蠕动;有排便意愿困难时用蘸凡士林棉签轻刺激肛门;若伴精神差等异常可能是病理性便秘需就医;处理时要谨慎,按摩力度轻柔,干预遵医嘱,密切关注宝宝状况,异常即就医。 腹部按摩 可以给宝宝做腹部按摩来促进肠道蠕动。让宝宝仰卧,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刺激肠道蠕动,有助于大便排出。这是因为按摩能机械性地促进肠道内容物的移动,符合婴儿肠道功能调节的生理机制。 刺激肛门排便 如果宝宝有排便意愿但困难时,可以用棉签蘸取少量凡士林,轻轻刺激宝宝肛门周围,引起宝宝排便反射。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宝宝肛门黏膜。这是利用物理刺激来诱发排便动作。 考虑疾病因素 如果宝宝伴有精神差、吃奶差、腹胀明显、呕吐等情况,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甲状腺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2个月宝宝来说,先天性巨结肠可能表现为出生后胎便排出延迟,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伴有反应低下、皮肤粗糙等其他表现,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医疗检查来鉴别。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2个月的宝宝,由于其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处理6天不拉大便情况时要格外谨慎。在进行腹部按摩时力度一定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伤到宝宝腹部脏器。如果考虑使用任何干预措施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低龄婴儿的身体状况特殊,任何不当操作都可能对宝宝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整体状况变化,一旦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来保障宝宝的健康。

    2025-10-11 10:07:51
  • 宝宝感冒眼屎多

    宝宝感冒眼屎多可能因感冒致眼部结膜发炎,护理可清洁眼部、保证充足休息、增加水分摄入,宝宝免疫系统未完善,眼屎多不缓解等异常要及时就医,勿用成人药,注意宝宝个人卫生防再感染。 一、可能的原因 宝宝感冒时眼屎多通常与局部炎症有关。感冒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当累及眼部时,容易导致眼部结膜发炎。病毒或细菌感染结膜后,会引起结膜的炎症反应,使得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从而出现眼屎多的情况。例如,常见的病毒性感冒可能伴随病毒性结膜炎,细菌性感冒也可能引发细菌性结膜炎,进而导致眼屎增多。 二、护理措施 1.眼部清洁: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宝宝的眼部。擦拭时要注意从内眼角向外眼角单向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因为宝宝的眼部比较娇嫩,选择柔软的毛巾很重要,每天可以根据眼屎情况适当清洁数次。 2.保证充足休息:让宝宝多休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宝宝身体恢复,对于缓解感冒和眼屎多的情况都有帮助。宝宝休息时,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在50%-60%为宜。 3.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多给宝宝喝温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对缓解感冒症状和减少眼屎也有一定作用。对于较小的婴儿,可以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或适当喂一些温水来补充水分。 三、特殊人群(宝宝)注意事项 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小心。如果眼屎多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眼部红肿、宝宝频繁揉眼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避免自行给宝宝使用成人的眼药水等药物,因为宝宝的眼部结构和成人不同,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宝宝眼部造成伤害。另外,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给宝宝洗手,避免宝宝用手揉眼,防止再次感染加重病情。

    2025-10-11 10:06:55
  • 宝宝刚断奶便秘怎么办

    宝宝断奶后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水分充足)、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排便时间)来缓解,若便秘持续无改善或伴异常症状需持续观察,严重时及时就医。 保证水分充足:让宝宝适量饮用温开水,充足的水分能使肠道内的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年龄较小的宝宝(1-3岁)每天的饮水量大约在600-1000毫升,可以分多次饮用。 腹部按摩 正确的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宝宝饭后1小时左右,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这样的按摩可以促进宝宝肠道的蠕动,帮助粪便顺利排出。因为顺时针按摩模拟了肠道蠕动的方向,能有效地刺激肠道,加速粪便的推进。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固定排便时间:尝试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让宝宝坐在马桶上,培养其排便反射。比如可以选择早餐后,因为经过一夜的消化,早餐后肠道蠕动会比较活跃,此时让宝宝坐马桶,有助于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一般来说,宝宝1岁左右就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固定排便时间的习惯。 观察与就医 持续观察:如果宝宝便秘情况持续没有改善,或者伴有腹胀、呕吐、精神不佳等异常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这可能是一些疾病因素导致的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等。 及时就医:当宝宝便秘情况严重,通过上述家庭护理方法无法缓解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如使用开塞露等,但要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避免自行随意使用药物。 对于宝宝断奶后便秘的情况,家长要耐心应对,通过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按摩、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方式来帮助宝宝缓解便秘。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确保宝宝的健康。

    2025-10-11 10:05:08
  • 宝宝得了肺炎该怎样护理

    环境护理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20℃左右、湿度60%;让宝宝多休息,咳嗽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鼓励多饮水;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发热用物理降温;拍背帮助排痰;新生儿肺炎护理要格外小心,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休息与体位护理 让宝宝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咳嗽、呼吸困难的宝宝,可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改善呼吸功能。半卧位能使膈肌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利于呼吸。 饮食护理 给予宝宝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如牛奶、米粥、面条等。鼓励宝宝多饮水,每天保证一定的饮水量,这样可以使痰液稀释,利于痰液排出。充足的水分摄入还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宝宝恢复健康。 病情观察护理 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宝宝出现体温持续升高、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因为体温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控制,呼吸急促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精神萎靡则可能意味着宝宝的身体状况较差。 发热护理 若宝宝有发热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额头贴退热贴、用温水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相对温和,适合宝宝使用。但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宝宝吸收酒精引起不适。 排痰护理 可以通过拍背的方法帮助宝宝排痰。让宝宝侧卧,家长用空心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每次拍3-5分钟,每天拍2-3次。拍背能使痰液松动,促进痰液排出。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肺炎宝宝,护理时要格外小心。要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包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因为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任何细微的护理不当都可能加重病情。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宝宝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护理。

    2025-10-11 10:04:14
  • 宝宝发热多少度算高烧

    宝宝直肠温度≥39℃、口腔温度≥38.5℃或腋温≥38.2℃算高烧,不同测量部位正常体温范围不同,高烧时可物理降温等,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宝宝高烧需更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不同测量部位的正常体温范围及高烧判定 肛温:正常范围是36.5℃~37.5℃,当肛温≥39℃时即为高烧。因为直肠温度更接近人体内部核心温度,能更准确反映宝宝体内的真实发热情况。 口腔温度:正常范围是36.2℃~37.3℃,当口腔温度≥38.5℃时属于高烧。但由于宝宝较小,口腔测温时不太配合,容易咬破体温计等,所以相对来说肛温或腋温的测量更常用。 腋温:正常范围是36℃~37℃,当腋温≥38.2℃时可判定为高烧。测量腋温时要注意擦干宝宝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夹紧,保证测量时间足够,这样测量出的结果才相对准确。 宝宝高烧时的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处理原则:当宝宝出现高烧时,首先要进行物理降温,比如松开宝宝的衣物,利于散热;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且宝宝精神状态尚可,可考虑使用退热贴等。但要注意,对于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含有水杨酸成分的退热药物,因为可能会引起瑞氏综合征。 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宝宝等):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当出现发热时,即使体温未达到上述高烧数值,也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因为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体温波动过大或病情变化较快的情况。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患有心脏病、肺部疾病等,出现高烧时,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可能进展更快,所以需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处理,不能仅根据体温数值简单判断,要综合考虑宝宝的整体状况。

    2025-10-11 10:03:4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