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乐萍,女,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任«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985国家重点学科”等项目,参加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儿科学»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展开
  • 儿童血压正常值是多少

    儿童血压正常值随年龄不同有差异,婴儿期收缩压70-80mmHg、舒张压30-40mmHg;幼儿期收缩压80-90mmHg、舒张压40-50mmHg;学龄前期收缩压85-100mmHg、舒张压50-60mmHg;学龄期收缩压90-110mmHg、舒张压60-70mmHg,测量时要注意方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异常需就医,特殊病史儿童更要密切关注。 婴儿期(1岁以内) 婴儿收缩压正常范围约为70~80mmHg,舒张压正常范围约为30~40mmHg。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血管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血压相对较低。 幼儿期(1~3岁) 幼儿收缩压正常范围大致在80~90mmHg,舒张压正常范围约为40~50mmHg。随着幼儿身体的进一步发育,血压会逐渐升高,但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学龄前期(4~6岁) 学龄前期儿童收缩压正常范围约为85~100mmHg,舒张压正常范围约为50~60mmHg。此阶段儿童的血压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但仍需关注个体差异。 学龄期(7~12岁) 学龄期儿童收缩压正常范围一般在90~110mmHg,舒张压正常范围约为60~70mmHg。这个时期儿童的血压逐渐接近成人的低限水平,但仍与成人血压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血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身高、体重、情绪、运动等。在测量儿童血压时,要确保测量方法正确,尽量让儿童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如果发现儿童血压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因为高血压或低血压在儿童中可能与一些疾病相关,如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而低血压可能与脱水、休克等情况有关。对于有特殊病史(如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的儿童,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1 10:02:55
  • 小孩发烧过后脸上起小红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孩发烧过后脸上起小红点可能由幼儿急疹、风疹、麻疹、药物疹等引起,需观察小红点形态、分布及孩子一般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注意护理,回顾用药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线索。 表现:发烧3-5天后体温骤降,随后皮肤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多分布在面部及躯干,一般1-2天内会自行消退,且不会留下色素沉着或脱屑。 风疹 成因:由风疹病毒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幼儿及学龄儿童易患。 表现: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先从面部开始,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通常2-3天皮疹消退,可能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麻疹 成因: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多发生在冬春季节,6个月至5岁儿童多发。 表现: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顺序为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出疹期体温会更高,疹退后会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药物疹 成因:孩子在发烧时服用了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表现:用药后一定时间出现皮疹,可分布在面部,皮疹形态多样,有斑疹、丘疹、荨麻疹样等,同时可能伴有瘙痒等症状。 对于小孩发烧过后脸上起小红点的情况,家长首先要观察小红点的形态、分布、孩子的一般情况等。如果孩子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可能是幼儿急疹等良性情况,但如果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反复、精神差、皮疹持续加重等,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在护理方面,要保持孩子皮肤清洁,避免孩子搔抓皮疹,注意室内通风等。同时,要回顾孩子发烧时的用药情况等,为医生诊断提供线索。

    2025-10-11 10:01:55
  • 四个月宝宝趴着睡好吗

    四个月宝宝趴着睡有好处,可促进呼吸系统和大脑发育,但也有潜在风险,如窒息、影响呼吸顺畅,所以要注意选择合适睡眠环境、有成人监护、关注宝宝状态,保障安全前提下合理看待宝宝趴着睡情况以促其健康成长。 一、趴着睡的好处 1.促进呼吸系统发育:四个月的宝宝趴着睡时,胸部受到一定压迫,可使呼吸功能得到锻炼,有助于胸廓的发育,增强呼吸肌力量,对呼吸系统的成熟有一定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适当的俯卧姿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婴儿的呼吸模式,提高呼吸效率。 2.利于大脑发育:趴着睡时宝宝的头部可以自由转动,能扩大视野范围,刺激大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帮助宝宝更好地认识外界事物。 二、趴着睡的潜在风险 1.窒息风险:四个月的宝宝还不能自主翻身,如果周围环境中有柔软的被褥、枕头等,可能会堵住宝宝的口鼻导致窒息。因为宝宝趴着睡时面部贴近床铺,呼吸道容易被阻塞。 2.影响呼吸顺畅:如果宝宝趴着睡的姿势不当,比如脸部埋入过深,会影响正常的气体交换,可能导致宝宝呼吸不畅,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 三、安全趴着睡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睡眠环境:确保宝宝趴着睡的床铺平整、坚实,不要有过多松软的物品。周围也不要有毛绒玩具等可能阻碍呼吸的物品。 2.有成人监护:在宝宝趴着睡时,要有成人在旁边密切监护,一旦发现宝宝有面部埋入过深等可能导致危险的情况,能及时调整姿势。 3.关注宝宝状态:要留意宝宝趴着睡时的呼吸、面色等情况,如果发现宝宝出现呼吸异常、面色发紫等情况,应立即将宝宝翻转成仰卧位。 对于四个月的宝宝,趴着睡有一定利弊,家长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看待宝宝趴着睡的情况,做好监护等工作,以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2025-10-11 10:00:24
  • 两岁小孩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两岁小孩流鼻血的局部因素有鼻黏膜干燥和外伤,全身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感染性疾病等,流鼻血时要让孩子保持正确姿势并压迫止血,频繁或大量出血需就医,还应注意保持室内湿度、教育孩子不抠鼻子等预防,有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外伤:小孩活泼好动,可能会不经意间用手抠鼻子,或者受到外力碰撞等,都可能损伤鼻黏膜导致流鼻血。比如孩子自己用手指挖鼻孔时用力过猛,就可能使鼻黏膜破损出血。 全身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鼻出血。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还有白血病等,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成分,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维生素缺乏:如果小孩长期挑食、偏食,可能会导致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维生素C参与血管壁的合成,缺乏时血管壁韧性降低;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缺乏会影响凝血过程,都可能引发鼻出血。例如长期不吃新鲜蔬菜水果,就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 感染性疾病:当小孩患上感冒、流感等感染性疾病时,发热会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加上感染导致鼻黏膜充血,也容易出现流鼻血的情况。比如感冒引起发热,体温升高会影响鼻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加出血几率。 当两岁小孩出现流鼻血时,首先要让孩子保持坐姿或半卧位,头部稍微前倾,家长用手指捏住孩子鼻翼两侧,一般压迫5-10分钟多数可止血。如果频繁流鼻血或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抠鼻子等,预防鼻出血的发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孩子,更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降低鼻出血的发生风险。

    2025-10-11 09:59:24
  • 哺乳期吃梨宝宝会拉肚子吗

    哺乳期吃梨宝宝是否拉肚子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正常适量吃一般不直接致宝宝拉肚子,但食用量过大、温度不适或个体差异可能致宝宝拉肚子,哺乳期女性应控制梨的食用量、注意食用温度并观察宝宝反应,饮食需谨慎以保宝宝健康。 一、梨的营养成分及一般影响 梨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正常情况下,哺乳期女性适量吃梨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宝宝拉肚子,但存在个体差异情况。 二、可能导致宝宝拉肚子的情况分析 1.食用量过大:如果哺乳期女性一次性食用过多梨,过多的膳食纤维等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尚未发育完善的胃肠道功能。因为宝宝的消化系统相对稚嫩,过量的外来膳食纤维等刺激可能引发胃肠蠕动加快,从而出现拉肚子现象。 2.梨的温度不适:哺乳期女性食用了过凉的梨,寒冷刺激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引起宝宝胃肠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拉肚子情况。 3.个体差异:不同宝宝对食物通过乳汁传递的耐受程度不同。有的宝宝胃肠道较为敏感,即使哺乳期女性食用梨的量适中、温度适宜,也可能因为个体差异出现拉肚子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哺乳期女性食用梨的建议 1.控制食用量:适量食用梨,一般每天吃1-2个中等大小的梨较为合适,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2.注意食用温度:将梨放置在常温下,避免食用过凉的梨,以减少对宝宝胃肠道的刺激。 3.观察宝宝反应:哺乳期女性食用梨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和精神状态等。如果宝宝出现拉肚子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应及时就医。 对于哺乳期女性来说,在饮食方面需要谨慎,既要保证自身营养摄入,又要考虑到对宝宝胃肠道的影响,以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2025-10-11 09:58: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