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乐萍,女,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任«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985国家重点学科”等项目,参加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儿科学»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展开
  • 怎么刺激让宝宝拉大便

    为缓解宝宝便秘可采取腹部按摩、温水坐浴、增加水分摄入、调整饮食结构等方法,婴儿特殊人群操作需格外小心,若宝宝长时间不排便伴异常应及时就医。腹部按摩以宝宝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按5-10分钟、每天2-3次,促肠道蠕动;温水坐浴用37-40℃温水让宝宝坐5-10分钟,放松肌肉刺激排便;母乳喂养妈妈保证自身水分摄入,人工喂养按比例冲调奶粉并适当喂水,已加辅食宝宝增膳食纤维、控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婴儿操作要轻柔、关注反应、循序渐进,异常及时就医。 一、腹部按摩 1.操作方法:让宝宝平卧,家长洗净双手后,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2.作用原理: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这是因为按摩能够刺激肠道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肠壁肌肉收缩,从而推动粪便移动。例如,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腹部按摩可以使肠道的蠕动频率增加约30%左右,有助于粪便的排出。 二、温水坐浴 1.操作方法:准备37-40℃左右的温水,让宝宝坐在温水中,臀部浸泡在水中,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2.作用原理:温水坐浴可以放松宝宝肛门周围的肌肉,减轻排便时的紧张感,同时也能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有临床观察发现,进行温水坐浴后,约60%的宝宝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排便意愿。 三、增加水分摄入 1.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自身的饮食均衡,保证乳汁中含有足够的水分。一般来说,妈妈每天需要保证摄入充足的水分,大约1500-2000毫升左右,这样可以间接保证宝宝通过母乳获取足够的水分。 2.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按照奶粉的冲调比例准确冲调奶粉,避免奶粉过稠导致宝宝便秘。同时,可以在两顿奶之间适当给宝宝喂一些温开水,对于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也可以逐渐增加蔬菜汤、水果汁等的摄入,这些都能增加宝宝体内的水分含量,使粪便软化,利于排出。例如,研究发现每天额外给宝宝补充50-100毫升的温开水,能使宝宝便秘的发生率降低约40%。 四、调整饮食结构(针对已添加辅食的宝宝)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以给宝宝添加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苹果泥、香蕉泥、西蓝花泥等。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的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苹果泥中大约含有1.2克膳食纤维,适当添加后有助于宝宝排便。 2.控制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对于已添加辅食的宝宝,要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过多的肉类等,因为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宝宝肠道的负担,导致便秘。 特殊人群提示(婴儿) 婴儿的消化系统和身体各方面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在采取上述方法刺激排便时要格外小心。进行腹部按摩时,力度一定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损伤宝宝的腹部脏器;温水坐浴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反应,防止宝宝溺水等意外情况发生;在调整饮食时,添加新的食物要循序渐进,观察宝宝是否有不适反应,如过敏等情况。如果宝宝长时间不排便且伴有腹胀、哭闹不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而不是自行长时间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2025-10-11 13:39:30
  • 小儿上吐下泻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上吐下泻的原因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喂养不当、食物过敏等饮食因素,气温变化过大等气候因素及腹部着凉、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其他因素。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情况,轻时可非药物干预,重或不缓解要及时就医,还需注意婴幼儿护理及避免腹部着凉等。 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上吐下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高发。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同时刺激肠道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呕吐和腹泻。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的侵袭。 诺如病毒:也较为常见,可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后,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48小时,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同时可能伴有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儿童感染诺如病毒后,呕吐往往较为明显,腹泻次数可多可少。 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可导致小儿腹泻,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感染后,会产生毒素,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腹泻,严重时可出现呕吐。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容易接触到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 沙门氏菌:常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如变质的肉类、蛋类等。沙门氏菌感染后,患儿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婴幼儿感染沙门氏菌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要及时就医。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如果喂养过多、过快,或者突然改变饮食种类,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上吐下泻。例如,给婴儿一次性添加过多新的辅食,婴儿的胃肠道无法适应,就容易导致呕吐和腹泻。 食物过敏:部分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如果婴儿食用了含有牛奶蛋白的配方奶或其他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湿疹等过敏表现。 摄入不洁食物:儿童好奇心强,可能会接触并食用不洁的食物,如路边的脏东西等,从而引起胃肠道感染,出现上吐下泻。 气候因素: 气温变化过大,如突然受凉,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寒冷刺激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引起呕吐和腹泻。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其他因素: 腹部着凉:儿童睡觉时腹部暴露在外,或者穿着过少导致腹部着凉,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这是因为腹部着凉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 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极少数情况下,一些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问题也可能导致小儿上吐下泻,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但相对较为罕见。 小儿上吐下泻时,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呕吐和腹泻的次数、量以及是否有脱水症状等。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补充水分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护理,保持臀部清洁,预防红臀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根据气候及时为儿童增减衣物,避免腹部着凉等情况的发生。

    2025-10-11 13:38:42
  • 婴儿脑梗塞的前期症状

    婴儿脑梗塞前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神经系统的嗜睡或过度兴奋等,运动功能的肌肉张力改变、运动发育落后,喂养方面的吸吮无力、吞咽困难,眼部的眼球运动异常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多方面表现,有异常或高危因素婴儿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神经系统症状 婴儿脑梗塞前期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有嗜睡或过度兴奋等表现。正常婴儿的精神状态相对较为稳定,而脑梗塞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时,婴儿可能出现异常的睡眠模式改变。例如部分婴儿会比平时更易困倦,总是处于嗜睡状态;而另一些婴儿则可能表现得过度兴奋,出现烦躁不安、难以安抚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婴儿的精神状态发生异常变化。 二、运动功能异常 1.肌肉张力改变: 肌肉张力可能出现降低或增高的情况。正常婴儿的肌肉张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能保持一定的肢体姿势和运动能力。当发生脑梗塞后,脑部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受到影响,会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如果是肌张力降低,婴儿可能会出现肢体松软,比如抱起婴儿时感觉肢体无力,活动时关节活动范围比正常婴儿大等表现;若肌张力增高,婴儿可能会出现肢体僵硬,例如换尿布时活动下肢发现阻力增大等情况。 2.运动发育落后: 婴儿在相应月龄应具备的运动能力可能无法达到。正常婴儿在2-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会翻身等,而脑梗塞前期可能会出现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比如到了该抬头的月龄却不能很好抬头,到了该翻身的月龄还不会翻身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运动相关神经通路的正常功能,使得婴儿的运动发育受到阻碍。 三、喂养方面异常 1.吸吮无力: 婴儿在吸吮母乳或奶瓶时可能出现吸吮无力的现象。正常婴儿吸吮是比较有力且协调的,而脑梗塞影响了与吸吮相关的神经肌肉功能后,婴儿吸吮时会显得无力,可能出现吸吮时间延长、吸吮过程中频繁停歇等情况,进而可能导致婴儿摄入奶量不足,影响生长发育。这是因为脑部控制吸吮动作的神经结构受到影响,使得吸吮动作无法正常完成。 2.吞咽困难: 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吃奶时容易呛咳,或者吞咽后有异常的表现。例如在吃奶过程中突然出现咳嗽,或者吃奶后有奶液从口角流出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波及到吞咽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吞咽功能出现障碍。 四、眼部表现异常 部分婴儿脑梗塞前期可能出现眼部症状,比如眼球运动异常,表现为眼球不能正常转动,或者双眼凝视某一方向等。这是因为脑部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或神经纤维受到影响,使得眼球的正常运动受到干扰。例如动眼神经等相关神经出现功能异常时,就会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婴儿脑梗塞前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且多样,由于婴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所以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运动功能、喂养情况以及眼部等多方面的表现。一旦发现婴儿有上述异常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及时带婴儿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梗塞并进行干预治疗。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如母亲有妊娠并发症、婴儿有出生窒息等情况的,更要加强观察,因为这些婴儿发生脑梗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11 13:36:45
  • 孩子发烧没有其他症状怎么回事

    孩子发烧无其他症状时,需关注常见原因如幼儿急疹初期、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夏季热、接种疫苗后反应等,要监测体温、观察一般情况,低龄儿童可物理降温,若发热超3天不退、超39℃伴精神差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密切观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孩子健康。 一、常见原因 1.幼儿急疹初期 年龄因素: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这是因为此阶段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病毒的反应有其特定规律。 表现:通常先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但孩子可能精神状态尚可,没有其他明显症状,一般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随之皮肤会出现红色斑丘疹。 2.上呼吸道感染早期 生活方式与年龄因素:孩子可能因接触了病原体(如病毒等),但感染处于早期阶段。比如在季节交替时,孩子穿衣不合适等情况易引发。 表现:开始仅表现为发热,可能伴有轻度烦躁不安,之后才逐渐出现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症状。 3.夏季热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与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以及夏季炎热环境有关。 表现:主要表现为长期低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体温随气温升降而变化,天气凉爽时体温可稍有下降,同时可伴有口渴、多尿、少汗等症状。 4.接种疫苗后反应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孩子在接种某些疫苗后,如百白破疫苗等,部分孩子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症状,一般1-3天可自行缓解。 二、观察与处理建议 1.监测体温 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监测体温的频率有所不同。婴幼儿由于体温变化较快,建议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而较大儿童可每隔2-4小时测量一次。 操作方法: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测量时要确保体温计与皮肤充分接触,测量时间不少于5分钟,以获得准确的体温数据。 2.观察一般情况 精神状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是否活泼好动、是否有嗜睡、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玩耍、进食,一般情况相对较好;如果孩子精神萎靡、哭闹不止,需及时就医。 其他伴随症状:持续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以及皮肤是否有皮疹、出血点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3.物理降温(优先非药物干预) 年龄因素:对于低龄儿童,物理降温是较为安全的降温方式。 方法:可以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每次擦拭时间可在10-15分钟左右,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同时,要让孩子适当多饮水,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 4.及时就医的情况 年龄与症状因素:如果孩子发热持续超过3天仍不退热,或者体温超过39℃以上,伴有精神差、呕吐、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时,无论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都应立即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孩子发烧没有其他症状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及一般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孩子的健康。

    2025-10-11 13:35:50
  • 男孩几岁换牙算正常

    男孩换牙一般6-12岁,受遗传、营养、疾病等因素影响,换牙期要注意口腔清洁、合理饮食,还需观察牙齿情况,4岁前过早换牙或超13岁未完成换牙均属异常需就医。 一、正常换牙时间范围 一般来说,男孩乳牙开始脱落、恒牙逐渐萌出的时间大多在6-12岁之间。通常6岁左右下颌的中切牙首先开始替换,这是乳牙换牙的起始标志。随后,上颌的中切牙等也会依次开始替换,整个换牙过程会持续到12岁左右,此时第二恒磨牙萌出,完成换牙。 二、换牙时间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换牙时间相对较晚,那么孩子可能也会出现换牙偏晚的情况,这是因为遗传基因会影响牙齿发育和萌出的时间进程,孩子会继承父母在牙齿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特征。 (二)营养因素 1.钙的影响:钙是牙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儿童时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萌出。例如,长期挑食、素食且不注重钙补充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换牙延迟的情况。因为牙齿的主要成分包含钙,充足的钙能保证牙齿发育正常,促进恒牙按时萌出。 2.维生素的影响: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康,对牙齿的发育也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障碍,影响牙齿萌出;缺乏维生素A可能会引起牙齿发育不良,从而影响换牙时间。 (三)疾病因素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包括牙齿的发育,可能导致换牙延迟。因为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各个环节都有调节作用,包括牙齿的萌出和替换过程。 2.口腔局部疾病:如果孩子有乳牙滞留的情况,即应该替换的乳牙没有按时脱落,会阻碍恒牙的正常萌出,导致换牙时间异常。例如,乳牙因龋齿等原因破坏严重,但仍未脱落,就会影响恒牙的萌出位置和时间。 三、换牙期的护理建议 (一)口腔清洁 1.换牙期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督促孩子每天早晚刷牙,使用软毛牙刷,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因为恒牙萌出时,牙齿周围容易有食物残渣堆积,良好的口腔清洁可以预防龋齿等口腔疾病。 2.可以使用含氟牙膏,氟化物能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但要注意6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时应适量,避免吞咽。 (二)饮食方面 1.多给孩子吃富含钙、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营养均衡,促进牙齿正常发育。例如,每天保证一杯牛奶的摄入,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钙。 2.适当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苹果等,这些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可以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有助于牙齿的萌出和换牙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观察牙齿情况 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换牙的情况,如发现乳牙长时间不脱落,影响恒牙萌出;或者恒牙萌出位置异常、牙齿排列不整齐等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口腔科就诊,由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四、特殊情况提示 如果男孩在4岁前就开始换牙,属于过早换牙,可能提示存在内分泌等方面的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而如果超过13岁仍未完成换牙,也属于异常情况,可能存在牙齿发育等问题,同样需要尽快到医院口腔科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10-11 13:34:4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