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乐萍,女,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任«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985国家重点学科”等项目,参加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儿科学»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展开
  • 宝宝胆小是聪明的表现吗

    宝宝胆小并非聪明的表现,其可能由早期经历(如陌生环境接触少、家庭过度保护)和神经生理因素(如大脑情绪调节区域发育不完善)导致,应尊重宝宝个性逐步引导、营造安全探索环境、关注情绪变化有效沟通,从科学角度分析原因并采取合适方法助宝宝健康成长,培养积极勇敢性格,考虑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创造良好成长氛围。 一、可能导致宝宝胆小的因素 1.早期经历影响 陌生环境接触少:如果宝宝在婴儿期接触的环境比较单一,很少接触新的人和新的场景,那么当处于陌生环境时,就容易产生胆小的表现。例如,长期生活在固定的小圈子里,很少去不同的地方,当第一次去公园等新环境时,可能会表现出害怕、退缩。 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家长过度保护,总是替宝宝包办一切,不让宝宝去尝试新事物,也会使宝宝在面对新情况时缺乏自信,表现出胆小。比如,宝宝想自己拿勺子吃饭,家长担心弄脏就不让,久而久之,宝宝可能就会对尝试新的自理行为感到胆怯。 2.神经生理因素 大脑情绪调节区域发育:宝宝的大脑情绪调节相关区域还在发育中,如果这个区域的神经功能发育相对不完善,就可能导致宝宝对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表现出胆小。例如,对于一些正常的声响,胆小的宝宝可能会过度惊吓。 二、正确看待宝宝胆小及应对建议 1.尊重宝宝个性并逐步引导 每个宝宝都有不同的个性,不能将胆小等同于聪明。家长要尊重宝宝的这种表现,而不是强行给宝宝贴上不恰当的标签。然后逐步引导宝宝去接触新事物,比如可以从相对安全、熟悉感较强的小范围新环境开始。先带宝宝去认识邻居家的小伙伴,让宝宝在熟悉的邻里环境中逐渐建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之后再慢慢扩展到更广阔的环境。 2.为宝宝营造安全探索的环境 家长要为宝宝创造安全的探索环境,鼓励宝宝去尝试。在宝宝尝试新事物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批评。当宝宝在尝试中遇到困难时,耐心陪伴并引导宝宝解决问题。例如,宝宝第一次自己爬小台阶,可能会害怕,家长可以在旁边保护着,鼓励宝宝“宝贝,你可以的,慢慢爬,妈妈在这儿呢”,帮助宝宝克服恐惧,建立自信。 3.关注宝宝情绪变化并有效沟通 密切关注宝宝的情绪变化,当宝宝表现出胆小情绪时,用宝宝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宝宝害怕的具体原因。比如,问宝宝“宝贝,你是不是因为那个大狗狗有点害怕呀?那我们慢慢走,不靠近它就好了”,让宝宝感受到被理解,同时也帮助宝宝学习如何应对害怕的情绪。 总之,宝宝胆小不是聪明的表现,家长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宝宝胆小的原因,并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宝宝健康成长,培养宝宝积极勇敢的性格,同时要充分考虑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对宝宝的影响,为宝宝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2025-10-11 12:38:17
  • 小孩子发烧头热脚凉怎么办

    孩子发烧头热脚凉时,先判断发热程度,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超41℃为超高热。非药物降温可通过调整衣物和环境、温水擦浴、适当补液。若体温超38.5℃(婴儿超38℃)、持续上升或有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就医,小婴儿及较大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小婴儿要密切关注且就医详告病史,较大儿童要问主观感受及关注饮食休息。 一、判断发热程度 1.首先使用体温计测量孩子腋下体温,若体温在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头热脚凉多是因为孩子四肢血量少于内脏,四肢供血不足导致末梢循环较差,而内脏等核心部位相对产热较多出现头热。 二、非药物降温措施 1.散热调整 衣物调整:孩子发烧头热脚凉时,要适当减少衣物,不要给孩子穿盖过厚。因为过厚的衣物会影响散热,加重孩子不适。比如孩子穿着棉质、轻薄、透气的衣物,利于热量散发。但要注意避免孩子直接吹风,防止受凉。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合适的环境温度有助于孩子身体散热,让孩子感觉舒适。可以通过空调、风扇等设备调节,但要避免风口直接对着孩子吹。 2.温水擦浴 用32~34℃的温水给孩子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擦拭时间每次10~15分钟左右,注意保暖,避免孩子着凉。擦浴过程中要观察孩子反应,若出现寒战、面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停止。 3.适当补液:鼓励孩子多喝温水,少量多次饮用。因为发热时孩子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也利于散热。 三、及时就医情况 1.体温相关: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婴儿超过38℃),或者体温持续上升,即使头热脚凉,也需要考虑使用退热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另外,若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情况,不管体温多少,都应立即带孩子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 2.其他情况:对于小婴儿(3个月以下)出现头热脚凉伴发热,由于小婴儿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变化快,更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严重感染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小婴儿:小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头热脚凉时更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一般情况。在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孩子。就医时要详细向医生告知孩子出生情况、喂养情况等病史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2.较大儿童:较大儿童能表达自身不适时,要询问孩子的主观感受,如是否有头痛、肌肉酸痛等情况。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休息情况,保证孩子在发热期间有足够的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025-10-11 12:37:38
  • 婴儿喷射状吐奶怎么回事

    婴儿喷射状吐奶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生理性因素是因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随月龄增长可改善;病理性因素有幽门肥厚性狭窄、先天性肠梗阻(如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颅内病变(如脑膜炎、脑积水);其他因素有喂养不当、过敏。婴儿出现喷射状吐奶时,家长要观察情况,频繁或伴异常应就医,生理性的可调整喂养方式,病理性的针对疾病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 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食管下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容量小。在喂奶后,尤其是喂奶量较多、喂奶过急时,容易出现喷射状吐奶。例如,婴儿在哭闹后立即喂奶,或喂奶时吸入较多空气,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一般来说,这种生理性的喷射状吐奶不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婴儿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随着婴儿月龄增长,消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善。 二、病理性因素 1.幽门肥厚性狭窄 发病机制:幽门肌层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导致胃内容物排出受阻。多见于出生后2-4周的婴儿,男婴多于女婴。 症状表现:典型表现为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喷射状吐奶,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不含胆汁,吐后婴儿有强烈的觅食欲望。可在右上腹摸到橄榄样肿块。 2.先天性肠梗阻 肠套叠:多发生于4-10个月的婴儿,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呕吐,呕吐物初期为奶块,之后可含胆汁,数小时后可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出生后多有胎便排出延迟,随后出现进行性腹胀、呕吐,呕吐物可为粪便样,伴有便秘。 3.颅内病变 脑膜炎:婴儿患脑膜炎时,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喷射状吐奶,常伴有发热、嗜睡、前囟饱满、抽搐等症状。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相应的感染中毒表现。 脑积水:先天性脑积水的婴儿可出现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扩大饱满、呕吐,多为喷射状,同时伴有发育迟缓、目光呆滞等表现。 三、其他因素 喂养不当:除了喂奶过急、过多等情况,喂奶姿势不正确也可能导致婴儿喷射状吐奶。例如婴儿平卧喂奶,比斜抱喂奶时更容易发生吐奶,且容易出现喷射状。 过敏:部分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在喂奶后也可能出现喷射状吐奶,常伴有腹泻、皮疹等过敏表现。 当婴儿出现喷射状吐奶时,家长应首先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喷射状吐奶频繁,或伴有发热、精神萎靡、抽搐、腹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婴儿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腹部超声、头颅CT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喷射状吐奶,家长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来改善,如喂奶后竖抱婴儿拍嗝,少量多次喂奶等。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

    2025-10-11 12:36:38
  • 小儿颅内出血有哪些后遗症

    小儿颅内出血后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等影响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智力障碍(认知学习功能受影响)、癫痫发作(脑组织损伤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视力和听力障碍(累及相关中枢部位)、语言障碍(影响语言中枢致语言发育等异常)以及生长发育迟缓(多方面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需密切监测并采取干预措施。 智力障碍 颅内出血可能会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出血造成大脑重要的功能区域受损,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学习等功能相关的神经结构,就可能导致智力障碍。研究表明,严重的颅内出血患儿发生智力低下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对智力影响的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迟钝、认知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学龄期可能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癫痫发作 小儿颅内出血后有发生癫痫的风险,成为后遗症之一。颅内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神经元异常放电等改变,就可能引发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能是全身性发作,也可能是部分性发作等。对于有颅内出血病史的小儿,需要密切观察其是否出现癫痫发作的症状,如突然的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在不同年龄的小儿中,癫痫发作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婴幼儿癫痫发作可能不太典型,容易被忽视。 视力和听力障碍 颅内出血如果累及视觉中枢或者听觉中枢相关的部位,可能会导致视力和听力障碍。例如,出血影响了视神经通路或者视觉皮质区域,患儿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影响了听神经通路或者听觉皮质区域,可能会出现听力减退甚至失聪等情况。这会对小儿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如无法正常看清物体、听到声音等,进而影响其与外界的交流和认知发展。 语言障碍 如果颅内出血影响了语言中枢相关的脑区,小儿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表达困难、理解能力差等。不同年龄段的小儿语言障碍的表现不同,婴幼儿期可能不会正常发音、不能理解简单指令等;学龄期可能出现说话不流畅、词汇量少、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情况。这会对小儿的社交和学习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生长发育迟缓 颅内出血对小儿整体的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综合影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包括身高、体重增长缓慢,以及智力、运动、语言等方面的发育都落后于同龄儿童。这是因为颅内出血造成的身体和神经功能损伤,影响了小儿的营养吸收、激素调节以及神经对生长发育相关功能的调控等多个方面。在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有颅内出血的小儿,需要密切监测其生长发育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早期的康复训练等,以尽量减少后遗症对其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其生长发育。

    2025-10-11 12:35:22
  • 40天宝宝嗜睡奶量减少怎么办

    40天宝宝出现嗜睡、奶量减少可能由环境因素或疾病因素导致,环境因素需调整室温湿度营造舒适环境,疾病因素如感染性疾病等要及时就医。需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奶量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家长要细致护理,发现异常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要尽快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环境因素 1.原因:40天宝宝对环境适应能力弱,若环境过冷或过热,可能导致嗜睡、奶量减少。例如,室温低于20℃或高于28℃时,宝宝可能出现不适反应。 2.措施:调整室内温度至22-25℃,湿度保持在50%-60%,为宝宝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疾病因素 1.感染性疾病 原因:如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宝宝身体不适会出现嗜睡、奶量减少的症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时,宝宝可能伴有鼻塞,影响呼吸和吃奶。 措施: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若怀疑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2.其他疾病 原因:低血糖、颅内病变等也可能导致40天宝宝嗜睡、奶量减少。低血糖可能与宝宝摄入不足等有关;颅内病变相对较少见,但需警惕。 措施: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血糖检测、头颅相关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此类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观察要点 (一)精神状态 1.观察内容:除了嗜睡情况,还要观察宝宝的反应是否灵敏,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如声音、光线等)是否有正常的回应。 2.意义:若宝宝不仅嗜睡,还对刺激反应迟钝,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处理。 (二)奶量变化 1.观察内容:准确记录宝宝每次的奶量,与平时奶量进行对比,看减少的程度和趋势。 2.意义:奶量减少的幅度和持续时间等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比如明显奶量骤减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三)其他伴随症状 1.观察内容:留意宝宝是否有发热、呕吐、腹泻、皮肤黄疸等其他症状。 2.意义:发热可能提示感染;呕吐、腹泻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皮肤黄疸加重等也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这些伴随症状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三、特殊人群(40天宝宝)温馨提示 1.家长护理方面: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情况,按照上述观察要点进行细致观察。由于宝宝年龄小,身体脆弱,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惊扰宝宝。例如,更换尿布时要快速、轻柔,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减少因不适引起的哭闹等,进而加重嗜睡、奶量减少的情况。 2.就医方面:一旦发现宝宝嗜睡且奶量减少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要尽快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不要延误病情。因为宝宝年龄小,病情变化较快,及时就医能更好地保障宝宝的健康。

    2025-10-11 12:34: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