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展开
  • 婴儿几月会爬

    婴儿一般7-9个月左右会爬,有个体差异,受锻炼机会、身体发育情况(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影响,可通过提供合适环境、引导练习、辅助训练促进爬行,10个月还不会爬要带婴儿就诊排查发育异常,关注其他方面发育情况。 影响婴儿会爬时间的因素 个体差异:不同婴儿之间会有差异,有的婴儿可能早一些,在7个月左右开始尝试爬行相关动作,有的婴儿可能晚一些,到9个月甚至更晚才开始熟练爬行。这与婴儿自身的身体发育情况有关,比如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 锻炼机会:如果婴儿有较多的机会进行爬行相关的锻炼,可能会更早学会爬。例如,家长经常为婴儿提供宽敞、安全的空间让其活动,鼓励婴儿尝试爬行,那么婴儿可能会更早掌握爬行技能。反之,如果婴儿被过多限制活动,可能会延迟会爬的时间。 身体发育情况 肌肉力量:婴儿的大肌肉群发育到一定程度才能支撑其爬行。例如,颈部、背部、四肢的肌肉力量需要足够强,才能让婴儿在爬行时能够抬起头部、挺起身体并移动四肢。一般来说,随着婴儿月龄增加,肌肉力量逐渐发展,到7-9个月时基本具备了爬行所需的肌肉力量基础。 身体协调性:爬行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协调配合,如手臂、腿部、躯干等部位要相互配合完成动作。婴儿在不断尝试和练习过程中,身体协调性逐渐提高,从而能够掌握爬行技能。 促进婴儿爬行的方法 提供合适环境:为婴儿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爬行空间,清理周围可能对婴儿造成伤害的物品,如尖锐物品、电线等,确保地面柔软,避免婴儿爬行时受伤。 引导练习:家长可以在婴儿前方放置婴儿感兴趣的玩具等物品,吸引婴儿去抓取,从而引导婴儿爬行去够取玩具,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婴儿练习爬行动作。 辅助训练:家长可以在婴儿身后轻轻推动婴儿的脚掌,给予一定的助力,让婴儿感受爬行时腿部的动作,辅助婴儿进行爬行练习,但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度强迫婴儿。 特殊情况提示 如果婴儿到10个月还不会爬,家长可以带婴儿去儿科就诊,排查是否存在发育异常等问题。例如,一些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可能会导致婴儿爬行延迟。同时,要关注婴儿其他方面的发育情况,如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等方面的发育是否同步,综合判断婴儿的发育状况。

    2025-10-16 12:19:09
  • 两岁半宝宝反复发烧是什么原因

    两岁半宝宝反复发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体温调节中枢异常、环境因素。家长需密切监测宝宝情况,异常时及时就医,同时注意护理和补充水分等。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引起的感染。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宝宝除了反复发烧外,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状,体温多在38.5℃以上波动。像化脓性扁桃体炎,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宝宝会有反复高热,扁桃体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 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也较为多见,两岁半宝宝感染后会出现反复发热,热型不定,可持续1-3周,同时伴有刺激性干咳,部分宝宝还可能伴有乏力、咽痛等症状。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可出现反复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但也有部分宝宝会出现高热反复的情况,同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皮疹等表现。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虽然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也有可能出现,宝宝会有反复发热,还可能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等症状。 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两岁半宝宝反复发烧,通常还会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皮肤瘀点瘀斑、贫血等表现,发热多为低热,但也有持续高热反复的情况。 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如宝宝因颅脑外伤、颅内出血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也会出现反复发烧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的相应症状,如呕吐、抽搐、嗜睡等。 环境因素:如果宝宝穿着过多、室内温度过高,可能会引起散热不良,出现反复低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宝宝一般精神状态较好,适当减少衣物、调节室内温度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当两岁半宝宝反复发烧时,家长要密切监测宝宝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如果宝宝反复发烧不退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抽搐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给宝宝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对于两岁半宝宝,在护理方面要格外注意安全,避免因发热导致惊厥等情况发生。

    2025-10-16 12:18:27
  • 重症手足口病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除手足口疱疹等表现外有多系统受累,诊断依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神经系统等受累分别采取降颅压等措施,儿童需加强护理观察,有基础疾病患儿要更积极监测协作,孕妇等接触者需做好防护避免感染及传播。 一、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除具有手足口部位疱疹等典型表现外,还会出现多系统受累症状。神经系统方面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出现抽搐、昏迷等;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增快、节律不整(如浅快呼吸、叹息样呼吸等)、口唇发绀等;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异常等,这些表现提示病情进展至重症阶段,需高度重视。 二、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临床观察到患儿出现上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重症相关表现时,需进一步通过血常规检查(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等变化)、脑脊液检查(判断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胸片等评估病变情况)等综合判断,当符合相应重症表现的临床特征及检查异常时可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 三、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神经系统受累时需采取降颅压等措施;呼吸系统受累时根据病情给予呼吸支持,如吸氧、机械通气等;循环系统受累时需维持循环稳定,进行相应的循环支持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因其病情变化较快,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安抚患儿情绪,减少其哭闹加重病情负担。 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等,由于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耐受能力,需更积极监测病情,加强多学科协作,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密切关注基础疾病与手足口病病情的相互影响。 孕妇等特殊接触人群:接触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时需做好防护,如佩戴口罩、及时洗手等,避免自身感染及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人群,尤其是孕妇若感染相关病毒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格外注意防护措施的落实。

    2025-10-16 12:17:38
  • 宝宝眼屎多怎么回事

    宝宝眼屎多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正常生理现象、眼部感染、鼻泪管堵塞、环境因素、喂养因素等。正常生理现象致少量淡黄色眼屎可轻擦;眼部感染分细菌、病毒及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等表现不同;鼻泪管堵塞会致较多眼屎伴流泪;环境因素如灰尘多、温湿度不适会刺激致眼屎多;喂养因素中妈妈饮食或奶粉冲调不当也会引起。若眼屎多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护理时要轻柔。 眼部感染引起的眼屎多 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多因宝宝用手揉眼等导致细菌侵入眼部引起,表现为眼屎多,呈黄色脓性,量较多,同时可伴有眼部充血、眼睑肿胀等。宝宝会频繁眨眼、揉眼,可能出现畏光等情况。常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等。 病毒性结膜炎:常由病毒感染所致,如腺病毒等,眼屎多为水样或黏液样,眼部充血明显,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具有一定传染性。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多因分娩时接触母体产道的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出生后2-3天发病,眼屎大量增多,呈脓性,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角膜溃疡等严重后果。 鼻泪管堵塞导致的眼屎多 宝宝鼻泪管发育不完全,容易出现鼻泪管堵塞情况,泪液和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积聚在眼内就会形成较多眼屎,多为白色或淡黄色,同时可能伴有流泪症状,一般在宝宝出生后几周内出现,部分宝宝随着生长发育鼻泪管会逐渐通畅,眼屎多的情况也会改善。 环境因素导致的眼屎多 如果宝宝所处环境灰尘较多,或者室内温度过高、空气干燥等,都可能刺激宝宝眼部,导致眼屎增多。比如室内灰尘较大时,灰尘容易进入宝宝眼内,引发眼部的应激反应产生较多眼屎,这时要注意保持室内清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使用加湿器等保持空气湿度在40%-60%左右。 喂养因素导致的眼屎多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饮食过于辛辣、油腻等,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导致宝宝眼屎多;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奶粉冲调过浓等也可能引起宝宝眼屎增多。所以妈妈要注意自身饮食清淡,配方奶要按照正确比例冲调。 如果宝宝眼屎多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眼部红肿、流泪、发热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诊断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护理宝宝眼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宝宝眼部皮肤和黏膜。

    2025-10-16 12:17:05
  • 婴儿猪毛刺解决方法

    婴儿猪毛刺可通过皮肤清洁、借助工具辅助来处理,若附着面积大、自行处理不了或婴儿有异常反应则需及时就医,处理时要始终轻柔谨慎,考虑婴儿耐受性和皮肤特点。皮肤清洁用温水浸湿纱布棉球轻柔擦拭;透明胶带法是粘贴后迅速揭起粘猪毛刺;镊子法要消毒后小心平行皮肤表面夹取;面积大、自行处理不了或婴儿异常需就医。 一、皮肤清洁 对于婴儿身上的猪毛刺,首先可尝试轻柔的皮肤清洁。使用温水浸湿的柔软纱布或棉球,以轻轻擦拭的方式,顺着婴儿皮肤的纹理进行清洁。这是因为温水能使猪毛刺相对软化,便于后续处理,而且轻柔的擦拭能避免对婴儿娇嫩皮肤造成损伤。在清洁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频率适中,根据猪毛刺附着的面积和程度来把控清洁的力度和时间,一般每次清洁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为宜,每天可进行1-2次清洁。 二、借助工具辅助 透明胶带法:可以使用透明胶带,将其轻轻粘贴在婴儿有猪毛刺附着的皮肤上,然后迅速揭起。利用胶带的粘性将猪毛刺粘起。不过操作时要特别小心,确保胶带贴合皮肤但又不会过度拉扯皮肤。一般选择宽度适中的透明胶带,每次粘贴时间不宜过长,几秒钟即可,若一次没有完全粘起猪毛刺,可重复操作,但要注意不要过于频繁粘贴同一部位,以免刺激婴儿皮肤。 镊子小心操作:如果猪毛刺暴露在外较多,也可以使用消毒后的细小镊子小心夹取。但使用镊子时一定要非常谨慎,家长要固定好婴儿的身体,避免婴儿乱动导致镊子误伤皮肤。操作前需将镊子用酒精消毒,夹取时尽量平行于皮肤表面,缓慢、平稳地将猪毛刺取出。 三、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猪毛刺附着面积较大,或者通过家庭自行处理无法解决,或者在处理过程中婴儿出现明显哭闹、皮肤红肿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带婴儿就医。医生会采用更专业的方法进行处理,比如在无菌操作下使用专业的器械来清除猪毛刺,同时医生还能对婴儿皮肤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排除是否因猪毛刺附着导致皮肤感染等其他问题。医生会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比如月龄、皮肤状况等采取合适的医疗手段,确保婴儿皮肤健康。 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皮肤非常娇嫩,在处理猪毛刺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保持轻柔、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婴儿的耐受性和皮肤特点,以保障婴儿的安全和舒适。

    2025-10-16 12:16: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