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展开
  • 大人肠胃炎会传染给小孩吗

    大人肠胃炎有可能传染给小孩,这取决于病原体类型,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沙门氏菌等可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大人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小孩共用餐具等,小孩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采取良好卫生措施等可降传染风险。 一、常见可传染的肠胃炎病原体及传染方式 1.病毒感染相关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也可在成人中引起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大人感染轮状病毒后,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彻底洗手,再接触小孩,就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小孩。小孩感染轮状病毒后常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诺如病毒:大人感染诺如病毒引起肠胃炎后,可通过污染食物、水源等传播给小孩。例如,大人在患病期间处理食物时,如果没有做好手部清洁,污染了食物,小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就会被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肠胃炎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2.细菌感染相关 沙门氏菌:大人感染沙门氏菌导致肠胃炎,可通过粪便污染环境后传染给小孩。比如大人接触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宠物(如爬行类宠物等)后,未正确洗手就接触小孩,或者小孩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等物品后入口,就可能感染沙门氏菌引发肠胃炎。小孩感染沙门氏菌后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不同人群的应对及预防措施 1.大人方面 患有肠胃炎的大人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小孩之前、处理食物之前以及如厕后。 尽量避免与小孩共用餐具、水杯等物品。 如果是感染性肠胃炎,要及时就医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隔离等处理,减少将病原体传播给小孩的风险。 2.小孩方面 家长要注意小孩的饮食卫生,确保小孩食用的食物和饮用水安全。 教育小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对于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婴幼儿等特殊小孩群体,要更加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疑似肠胃炎的症状,如腹泻、呕吐等,要及时就医。 总之,大人肠胃炎存在传染给小孩的可能性,通过采取良好的个人卫生措施、分餐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传染风险。

    2025-10-16 11:55:59
  • 如何治疗感冒后开始咳嗽的宝宝

    宝宝感冒后咳嗽可通过保持室内适宜湿度、补充充足温水、正确拍背排痰进行非药物干预,若咳嗽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异常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遵医嘱决定是否用止咳祛痰类药物,婴儿和幼儿感冒后咳嗽要特别留意呼吸、精神、饮食情况,出现口唇发绀等立即就医,护理时注意保暖且避免过度包裹、保持皮肤清洁干爽营造舒适休息环境助身体恢复。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适宜:维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40%~60%,可使用加湿器等设备调节湿度,湿润的空气能减轻呼吸道黏膜刺激,缓解咳嗽症状。例如,研究表明适宜湿度环境下,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更利于痰液排出,可有效改善咳嗽状况。 2.补充充足水分:鼓励宝宝多饮用温水,温水能稀释痰液,使痰液更易咳出,促进呼吸道通畅,缓解因痰液刺激引起的咳嗽。对于较小婴儿,可适当增加哺乳或喂水频次。 3.正确拍背排痰:家长可在宝宝咳嗽间隙,让其处于侧卧或抱起侧卧姿势,用空心掌从宝宝背部下方(腰部以上)由下往上、由外往内轻拍,通过震动帮助痰液松动并排出,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宝宝不适。 二、就医评估与可能的药物干预(需遵医嘱) 若宝宝感冒后咳嗽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呼吸频率>40次/分钟)、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病情后决定是否使用药物。一般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使用止咳祛痰类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低龄儿童不合理使用药物,且药物使用以缓解宝宝不适、改善症状为目的,而非单纯针对咳嗽症状机械处理。 三、特殊人群提示(针对宝宝) 婴儿和幼儿在感冒后咳嗽时,家长需特别留意其呼吸状况、精神状态及饮食情况。由于婴儿表达能力有限,更需通过细致观察判断病情变化。若宝宝出现口唇发绀、剧烈咳嗽影响进食或睡眠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为宝宝做好保暖,但避免过度包裹导致散热不畅,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爽,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以利于身体恢复。

    2025-10-16 11:55:20
  • 0到3个月婴儿早期教育方案

    婴儿早期教育包含视觉上用高对比度黑白卡片在合适距离缓慢移动引导追踪、听觉播放50分贝左右柔和声响从不同方位交替刺激定位、触觉用柔软棉质毛巾轻柔擦拭手心脚心脸部等部位、互动时清醒面对面用温和语调说话配合面部表情变化,且始终遵循以婴儿舒适度为核心并关注个体差异动态调整早期教育方案。 一、视觉刺激 0到3个月婴儿视力逐渐发育,可选择高对比度的黑白卡片,将卡片置于婴儿脸部前方20~30厘米处,缓慢水平或垂直移动,每日进行1~2次,每次3~5分钟,通过引导婴儿视觉追踪,促进视觉神经及眼部肌肉协调能力发展。需注意卡片移动速度不宜过快,确保婴儿能清晰感知,且应在婴儿清醒、状态良好时进行,避免造成视觉疲劳。 二、听觉刺激 播放柔和的摇篮曲或自然界声响(如流水声、鸟鸣声),音量维持在50分贝左右,每日多次,每次5~10分钟。声音可从不同方位交替播放,刺激婴儿听觉神经发育及声音定位能力。需避免播放过于嘈杂或尖锐的声音,以防对婴儿听力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及时调整音频内容。 三、触觉刺激 使用柔软的棉质毛巾轻柔擦拭婴儿手心、脚心、脸部等部位,擦拭力度需轻柔,每日进行1~2次,每次持续几分钟。通过不同质地和温度的接触,增强婴儿触觉感知觉。操作时密切关注婴儿的情绪反应,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遵循以婴儿舒适度为首要原则,确保触觉刺激安全且有效。 四、互动交流 家长可在婴儿清醒时面对面与其交流,用温和的语调说话,同时配合简单的面部表情变化,如微笑、夸张的口型等,增进亲子情感互动,刺激婴儿的语言理解及社交情感发育。交流时注意距离保持在婴儿可清晰看到面部表情的范围内,且根据婴儿的反应及时调整交流节奏,尊重个体差异,因每个婴儿的发育进度不同,需灵活调整早期教育方案。 需始终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所有操作以婴儿的舒适度为核心,避免过度刺激。同时关注婴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实际发育情况动态调整早期教育活动的频率和强度,确保早期教育方案科学、安全且契合婴儿的成长需求。

    2025-10-16 11:54:14
  • 手足口病的传染期是几天

    手足口病传染期从发病前1-2天开始,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儿童高发且发病前就具传染性、发病1周内传染性高,成人可带毒传播,防控需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1周、对其居住环境物品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勤洗手。 不同人群的传染期特点 儿童群体: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手足口病发病前就可能携带病毒并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是传染的高峰期,且儿童在患病期间可能会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例如,在幼儿园等儿童密集场所,一旦有儿童感染手足口病,若不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很容易在儿童群体中造成传播。 成人群体: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多数症状较轻,甚至可能无症状,但成人也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在传染期内同样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儿童等易感人群。不过成人自身由于免疫系统相对成熟,发病后传染期相对儿童可能稍短,但仍需注意防护,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周围易感人群。 传染期的防控要点 隔离措施:对于手足口病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在传染期内需要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健康人群密切接触。一般建议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范围。例如,患病儿童应避免去幼儿园、学校等场所,直到符合隔离解除标准。 环境消毒:在手足口病患者的居住环境中,要注意对玩具、餐具、衣物等物品进行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因为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但对热不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通过对环境的消毒,可以降低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和传染性,减少他人感染的风险。 个人卫生: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下。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病毒的几率,从而降低传播风险。

    2025-10-16 11:53:08
  • 宝宝老抓耳朵是怎么回事

    宝宝老抓耳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耵聍过多致耳部瘙痒、外耳道湿疹致局部瘙痒、中耳炎致耳部不适、出牙期神经感觉变化、环境温度变化致耳部不适等,发现宝宝老抓耳朵要观察耳部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家长要注意宝宝耳部清洁卫生及营造适宜环境,婴幼儿更需细心呵护。 外耳道湿疹:宝宝外耳道出现湿疹时,局部会有瘙痒感,这是因为湿疹会导致皮肤病变,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其病因可能与过敏体质、局部潮湿等因素有关,例如宝宝接触了某些过敏物质,或者耳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都可能诱发外耳道湿疹。 耳部感染因素 中耳炎:中耳炎是宝宝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包括急性中耳炎等。中耳发生炎症时,宝宝会感到耳部疼痛、不适,由于宝宝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就会通过抓耳朵来示意。中耳炎通常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中耳引起的,比如宝宝感冒后,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其他可能原因 出牙期影响:在出牙阶段,宝宝可能会出现耳部周围神经感觉的变化,从而导致抓耳朵的行为。牙齿萌出时会刺激相关神经,可能会牵涉到耳部区域的感觉,让宝宝感觉耳部有异样而抓挠。一般来说,出牙期的宝宝还可能伴有流口水、咬东西等表现。 环境温度变化:环境温度的突然变化,比如过冷或过热,可能会让宝宝耳部感觉不适,进而出现抓耳朵的情况。例如在寒冷天气里,耳部暴露在外,受到寒冷刺激;或者在炎热环境中,耳部皮肤可能因为出汗等原因感觉不舒服,宝宝就会通过抓挠来缓解。 当发现宝宝老抓耳朵时,家长要仔细观察宝宝耳部的情况,如有无红肿、耵聍过多等。如果宝宝抓耳朵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哭闹不止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耳部的清洁卫生,避免让宝宝处于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减少耳部不适的发生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即婴幼儿,家长更要细心呵护,密切关注宝宝的耳部状况,因为婴幼儿的耳部比较娇嫩,任何不适都可能对其健康产生影响。

    2025-10-16 11:52: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