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展开
  • 宝宝鹅口疮一直好不了怎么办

    鹅口疮一直不好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当(用抗细菌药或局部用药不正确)、宿主因素(乳头或奶瓶奶嘴未清洁致宝宝感染、宝宝自身免疫力低),针对性处理需规范治疗(用正确抗真菌药并全面涂抹)、消除传染源(母亲清洁乳头、奶瓶奶嘴消毒)、增强宿主抵抗力(保证营养摄入、清洁居住环境),家长要细心观察病情,未改善及时带免疫力低等宝宝就医。 一、查找原因 (一)治疗方法不当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如果使用抗细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例如,一些家长看到宝宝口腔有异常就自行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这是错误的做法。 局部用药方法不正确,如涂抹药物的范围不够、次数不足等,也会导致鹅口疮一直不好。比如只涂抹了口腔的部分区域,而白色念珠菌可能还存在于其他未涂抹到的部位。 (二)宿主因素 对于婴儿来说,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的乳头未清洁干净,白色念珠菌可通过乳头传染给宝宝,导致鹅口疮反复。如果是人工喂养,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也会成为白色念珠菌的滋生地。 宝宝自身免疫力较低时,也容易使鹅口疮迁延不愈。例如早产儿、有先天性疾病的宝宝,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存在缺陷,对白色念珠菌的抵抗力较弱。 二、针对性处理措施 (一)规范治疗 选用正确的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可制成混悬液涂抹在口腔患处。制霉菌素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按照正确的用药范围和次数使用,一般能有效杀灭白色念珠菌。 确保局部用药的全面性,要将口腔内所有可见白色斑块部位都涂抹到,并且按照医嘱按时用药,保证足够的疗程。 (二)消除传染源 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乳头清洁,每次喂奶前后用温水擦拭乳头。人工喂养的家庭要严格做好奶瓶、奶嘴的消毒工作,奶瓶、奶嘴可以每天用沸水煮沸消毒至少10分钟。 (三)增强宿主抵抗力 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宝宝,要加强护理。保证宝宝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婴儿要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宝宝免疫力。如果是人工喂养,要选择适合宝宝年龄段的优质奶粉。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机会。 三、温馨提示 家长在护理宝宝鹅口疮时要格外细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经过上述处理鹅口疮仍没有改善,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儿科就诊,由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宝宝,更要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宝宝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2025-10-16 12:47:30
  • 宝宝睡觉翻来覆去是怎么回事

    宝宝睡觉翻来覆去可能由环境、饮食、生理、疾病等因素引起。环境方面温度不适、嘈杂或光线过亮会影响;饮食上睡前过饱、过饥或食物过敏不耐受会有影响;生理因素包括出牙期不适、生长发育阶段及尿布湿或纸尿裤不合适;疾病因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等。 睡眠环境过于嘈杂或光线过亮,也会影响宝宝睡眠。宝宝对周围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突然的声响或过强的光线会打破睡眠的稳定性,导致宝宝翻来覆去试图寻找更舒适的睡眠状态。 饮食因素 睡前过饱或过饥。睡前宝宝吃得过多,会引起肠胃不适,如腹胀等,从而影响睡眠;而睡前过饥,宝宝会因饥饿感而睡不踏实,出现翻来覆去的情况。一般来说,宝宝睡前2-3小时不宜进食过多,且要保证有适当的能量摄入以维持睡眠过程中的能量需求。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宝宝可能对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进食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皮肤瘙痒等症状,进而影响睡眠,表现为睡觉翻来覆去。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可能在进食含牛奶成分的食物后,出现肠道痉挛等情况,导致睡眠受扰。 生理因素 出牙期不适。宝宝在出牙阶段,牙龈会有肿痛、瘙痒等感觉,这会使宝宝睡眠不宁,出现翻来覆去的现象。一般宝宝出牙时间在4-10个月左右,在出牙期可以给宝宝提供磨牙棒等物品来缓解牙龈不适。 生长发育阶段。宝宝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身体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睡眠不安。例如,骨骼生长、神经系统发育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偶尔的肢体抖动等情况,让宝宝在睡眠中翻来覆去。 尿布湿了或纸尿裤不合适。宝宝的尿布湿了会让宝宝感觉不舒服,而纸尿裤不合适,如过紧或过松,也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导致宝宝翻来覆去。家长要注意及时更换尿布,并选择适合宝宝体型的纸尿裤。 疾病因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宝宝缺乏维生素D时,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夜间睡眠不安、翻来覆去、多汗等症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宝宝,尤其是母乳喂养且日照不足的宝宝更易患病。 呼吸道感染。宝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时,鼻腔通气不畅,呼吸会受到影响,宝宝会因呼吸不适而在睡眠中翻来覆去。同时,呼吸道感染还可能伴有咳嗽、发热等症状,进一步干扰宝宝的睡眠。 消化不良。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进食不当等原因引起消化不良,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从而影响睡眠,表现为睡觉不踏实、翻来覆去。

    2025-10-16 12:46:44
  • 宝宝一直打嗝是什么原因

    宝宝打嗝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进食过快过饱、食用易产气食物;生理方面有膈肌发育不完善、温度变化影响;其他因素包含哭闹过度、疾病因素等,偶尔打嗝可简单缓解,频繁或伴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一、饮食因素 (一)进食过快或过饱 宝宝在进食时如果吃得过快,比如喝母乳时吸吮过急,或者吃奶瓶时流速过快,会吸入大量空气;另外,一次性进食过多,导致胃部扩张,也可能刺激膈肌引发打嗝。例如,宝宝吃奶后没有及时拍嗝,空气在胃内积聚,就容易出现打嗝情况。对于婴儿,母乳喂养时要注意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避免吸入过多空气;人工喂养时要选择合适流速的奶嘴。 (二)食用易产气食物 宝宝食用了一些易产气的食物,像含有较多糖分的果汁、豆类等,在消化过程中产生气体,也可能引起打嗝。比如宝宝喝了过多含糖量高的果汁后,胃肠内气体增多,就可能出现打嗝现象。这时候可以适当给宝宝喂一些温水,帮助缓解。 二、生理因素 (一)膈肌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的膈肌发育还不完善,受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发生痉挛,从而导致打嗝。一般来说,出生几个月内的宝宝比较常见这种情况,随着宝宝生长发育,膈肌功能逐渐完善,打嗝情况会有所减少。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家长可以通过拍嗝等方式帮助缓解。 (二)温度变化影响 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比如宝宝腹部着凉,会引起膈肌痉挛,出现打嗝。例如宝宝穿的衣服过少,或者晚上睡觉时踢开被子,腹部暴露在冷空气中,就可能导致打嗝。所以要注意给宝宝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腹部的保暖。 三、其他因素 (一)哭闹过度 宝宝哭闹时会吸入大量空气,导致胃部气体积聚,刺激膈肌引发打嗝。比如宝宝长时间哭闹后,就可能出现打嗝不止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先安抚宝宝情绪,让宝宝停止哭闹,然后再采取拍嗝等措施缓解打嗝。 (二)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打嗝,比如胃肠道感染、肺炎等。胃肠道感染时,宝宝的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出现打嗝、呕吐、腹泻等症状;肺炎时,宝宝可能伴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出现打嗝情况。如果宝宝打嗝频繁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疾病因素。 如果宝宝只是偶尔打嗝,一般不需要过于担心,可以通过拍嗝、喂温水等简单方法缓解;但如果打嗝频繁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6 12:46:23
  • 小孩发烧怎么退烧最快物理降温

    为孩子降温可通过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额头、颈部等部位,新生儿及小婴儿要轻柔)、减少衣物和被褥(根据年龄等调整,过敏体质选纯棉)、使用退热贴(每8-12小时换一次,皮肤敏感者先试用)、适当多饮水(婴儿少量多次,大孩子主动饮水且水温适宜)、调节环境(室温22-25℃、通风,湿度50%-60%)来进行。 一、温水擦浴 1.具体操作:准备32-34℃的温水,用毛巾浸湿后拧干,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等部位。这些部位有丰富的血管,通过擦拭可以利用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一般每次擦拭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可重复进行。 2.年龄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过度擦拭可能会引起不适或体温波动过大。 二、减少衣物和被褥 1.操作要点: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和被褥,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或盖得过厚。这样有利于散热,让孩子的身体能够更好地将热量散发出去。比如孩子穿着轻薄的棉质衣物,被褥选择薄一点的,能帮助体温下降。 2.考虑因素: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衣物的需求不同,婴儿新陈代谢较快,相对成人更怕热,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要选择纯棉材质的衣物,避免化纤材质刺激皮肤。 三、使用退热贴 1.原理及用法:退热贴中的凝胶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吸热,贴在孩子的额头、太阳穴等部位,帮助降低头部温度。一般每8-12小时更换一次。 2.特殊人群情况:对于皮肤敏感的孩子,使用前可以先在小块皮肤上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果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 四、适当多饮水 1.重要性:让孩子多喝温水,一方面可以补充因发热而散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另一方面,孩子通过排尿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有助于体温下降。 2.年龄差异:婴儿可以少量多次喂水,避免一次喂水过多引起呕吐。较大的孩子可以鼓励其主动饮水,但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 五、环境调节 1.室内温度:将室内温度调节在22-25℃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使用风扇或空调(避免直吹孩子),让孩子处于一个凉爽舒适的环境中,有利于散热降温。 2.湿度控制: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过于干燥或潮湿都可能影响孩子的舒适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来调节湿度。

    2025-10-16 12:45:28
  • 小孩子手足口病是什么症状

    小孩子手足口病初期有低热、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典型症状包括口腔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从斑丘疹转为疱疹的皮疹,少数病情重的孩子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不同年龄孩子症状表现有差异,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重症表现及时就医。 一、前驱症状 小孩子手足口病初期可能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精神欠佳等非特异性表现,一般体温多在38℃左右,这是因为病毒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开始启动应对,导致孩子出现全身轻微的不适反应,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能还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 二、典型症状-口腔症状 1.疱疹或溃疡:口腔内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多见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疼痛明显,孩子会因此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这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口腔黏膜后,导致黏膜细胞受损,形成疱疹和溃疡,疼痛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行为。 2.位置特点:口腔疱疹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通常是分散在口腔各个部位,不像其他疾病的疱疹有特定的集中区域。 三、典型症状-手部、足部症状 1.皮疹表现:手、足部位会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很快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口部位的皮疹一般不痒、不痛。例如手部皮疹可能出现在手指背侧、掌心等部位,足部皮疹常见于足底、足侧缘等。这是因为肠道病毒在手部和足部皮肤感染后,引发相应的皮肤炎症反应形成皮疹。 2.皮疹发展过程:皮疹从斑丘疹到疱疹有一个较短的演变过程,一般在1-2天内完成转变,且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色素沉着。 四、其他症状 1.臀部症状:部分孩子臀部也可出现皮疹,表现与手足部类似,也是斑丘疹转为疱疹的情况。 2.神经系统症状:少数病情较重的孩子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婴幼儿还可表现出烦躁不安等。这是因为肠道病毒可能侵犯神经系统,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出现这些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3.呼吸系统症状:个别孩子可能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提示病情可能向重症方向发展,这是由于病毒累及呼吸系统,影响呼吸功能所致。 不同年龄的小孩子在手足口病症状表现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差,可能更侧重于出现发热、口腔疼痛导致的拒食等表现;而年长儿可能更能表述身体的不适部位等情况。对于有手足口病相关症状的孩子,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重症表现需及时就医。

    2025-10-16 12:44: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