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怎样治疗乳腺结核
乳腺结核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病人平时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保护乳房,避免受到来自外界的暴力,防止乳腺组织损伤的程度加重。 2.药物治疗 病人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异烟肼片、利福平片等药物,杀灭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促进乳腺结核康复。 3.手术治疗 病人乳房部位的结核病灶较大时,需要采用结核病灶清除术,清除肉芽、脓液或坏死的组织,有助于缩短病程。
2025-04-01 13:38:27 -
新冠肺炎德尔塔毒株症状
德尔塔毒株感染常见症状有发热、干咳、乏力等且部分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儿童感染症状与成人有差异,部分轻少数重需观察精神呼吸,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且多伴基础病症状更复杂易现严重表现且基础病易加重,有基础疾病人群基础病易波动发展重症风险高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及症状并配合治疗。 一、常见症状表现 德尔塔毒株感染后的常见症状包含发热、干咳、乏力等。发热多为中高热,体温可达38℃-39℃及以上;干咳症状相对明显;患者会感全身疲倦、乏力。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与原始毒株相比,德尔塔毒株感染后症状更不典型,如部分患者发热症状不突出,以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且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易进展为重症。 二、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 (一)儿童人群 儿童感染德尔塔毒株后症状与成人有差异。部分儿童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乏力等,但少数儿童病情进展快,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呼吸急促等严重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若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呼吸频率加快(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呼吸频率>40次/分钟,学龄儿童呼吸频率>30次/分钟)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人群 老年人感染德尔塔毒株后,因机体免疫力低且多伴基础疾病,症状更复杂。除常见发热、咳嗽等症状外,更易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严重表现,且病情进展快。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易因新冠病毒感染加重,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可出现心慌、胸闷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加重情况,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加重。所以老年人感染后需密切健康监测,身体不适加重时及时送医。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德尔塔毒株后,基础疾病易波动。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加大、难以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较难平稳控制;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指标易异常。此类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风险相对更高,感染期间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指标和新冠相关症状,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应对新冠病毒感染。
2025-10-15 13:29:37 -
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复后,仍需警惕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点如下:
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复后若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警惕心肌受损要及时关注身体变化,可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ST-T改变等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判断心肌是否受损来排查病毒性心肌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者及儿童青少年需特别留意相关异常表现并及时就医检查,康复后要充足休息、合理运动、合理饮食、维持良好心态以促进康复和稳定心脏功能。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识别要点 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复后若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警惕,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心肌受损,需及时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变化。 二、相关检查项目及意义 1.心电图检查:可观察是否存在ST-T改变、心律失常等情况,若有异常则需进一步排查病毒性心肌炎。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若指标异常提示心肌可能受到损伤,需高度怀疑病毒性心肌炎。 三、特殊人群风险及应对 1.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者:此类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风险相对更高,需严格遵循原有基础病的管理方案,定期监测心脏相关指标,如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并及时处理。 2.儿童及青少年: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状态、活动耐力等,若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后比以往更容易疲劳、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带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因为儿童及青少年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四、康复后的生活方式调整 1.充足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恢复,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肌负担加重,降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风险。 2.合理运动:康复初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逐渐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待身体进一步恢复后再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但要注意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并就医。 3.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等,为身体恢复提供充足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4.维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适当的放松方式,如听音乐、冥想等缓解压力,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和心脏功能的稳定。
2025-10-15 13:29:14 -
乙肝能吃龙虾吗
乙肝患者能否吃龙虾分情况,病情稳定且不过敏可适量吃清蒸等清淡做法的龙虾,乙肝活动期或过敏时不能吃,儿童和老年乙肝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少量吃清淡烹饪的,过敏则禁吃,老年严格控量、关注反应,过敏也禁吃。 营养补充方面:龙虾富含蛋白质,每100克龙虾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8.9克,且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接近,属于优质蛋白。对于乙肝病情稳定的患者,适量食用龙虾可以为身体补充蛋白质,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组织修复等。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补充对于肝脏疾病患者维持氮平衡、促进肝细胞修复有一定益处。 食用量及烹饪方式:应适量食用,一般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建议控制在100克以内。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蒸、白灼等清淡的做法,避免采用油炸、麻辣等重口味的烹饪方式,因为重口味的调料可能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乙肝活动期或对龙虾过敏时 乙肝活动期:当乙肝处于活动期时,患者肝脏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消化功能也可能会有所下降。龙虾相对来说不太容易消化,此时食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例如,乙肝活动期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会使这些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所以乙肝活动期患者不建议食用龙虾。 对龙虾过敏时:如果乙肝患者本身对龙虾过敏,那么无论病情处于何种阶段,都绝对不能食用龙虾,否则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危及生命健康。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乙肝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功能相对尚未完全成熟。如果儿童乙肝患者病情稳定且不过敏,可少量食用龙虾,但要注意烹饪清淡,同时要密切观察食用后的反应。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更脆弱,过量或烹饪不当食用龙虾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如果儿童对龙虾过敏,则绝对禁止食用。 老年乙肝患者: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有所减退,消化功能也呈下降趋势。老年乙肝患者食用龙虾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并且确保烹饪方式清淡。同时,要关注老年人食用后是否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就医。如果老年乙肝患者对龙虾过敏,同样严禁食用。
2025-10-15 13:29:11 -
35.5体温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35.5℃属低体温范畴并非新冠感染特异性表现,低体温可由环境、药物、基础疾病等非新冠相关因素引发,新冠确诊靠实验室检测,儿童低体温需加强保暖并观察精神饮食等,老年人要关注保暖及排查潜在病因,有基础疾病人群需重视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兼顾基础疾病管理。 一、体温35.5℃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关系 体温35.5℃属于低体温范畴,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特异性表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多为中高热)、干咳、乏力等,但低体温可由多种非感染性或其他感染性因素引发。 二、低体温的非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诱因 (一)环境因素 若处于寒冷环境中且保暖措施不足,人体散热增加,可能导致体温降至35.5℃。例如长时间暴露在低温户外而未采取有效保暖时,易出现此类情况。 (二)药物影响 大量使用退热药物后,可能因药物的降温作用过度导致体温偏低,常见于过量服用退烧药的人群。 (三)基础疾病 某些基础疾病也可引起低体温,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从而出现体温偏低现象;此外,严重营养不良、休克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低体温。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如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或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等病原学检查,仅通过体温情况无法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四、不同人群低体温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低体温时需加强保暖,可通过增加衣物、使用暖水袋等方式保暖,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同时需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若伴随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机能减退,低体温时更需关注保暖,可选择合适的室内温度环境,并注意监测体温变化。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若低体温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尽快就医排查潜在病因。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如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出现低体温时,需格外重视,及时就医明确低体温原因,同时要遵循基础疾病的相关诊疗规范,在排查低体温诱因的过程中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
2025-10-15 13: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