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展开
  • 血小板高的原因及危害和治疗

    血小板高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如运动饱餐后等短暂波动及病理性因素如感染、缺铁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致巨核细胞异常增殖等;危害有血栓形成风险如引发脑梗死等及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等;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及骨髓增殖性疾病时用羟基脲等药物、存在血栓高危因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等。 一、血小板高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健康人群在运动、饱餐后血小板可短暂升高,冬季血小板计数略高于夏季,女性月经前血小板水平升高、月经后降低,妊娠中晚期血小板呈升高趋势、分娩后迅速恢复至正常范围,此类多为暂时性波动,通常无明显临床病理意义。 2.病理性因素:感染时机体免疫反应可刺激骨髓巨核细胞活跃,导致血小板生成增加;缺铁性贫血患者因铁缺乏影响造血功能,机体代偿性促使血小板升高;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因骨髓内巨核细胞异常增殖,致使血小板持续异常增高。 二、血小板高的危害 1.血栓形成风险:血小板异常增高使血液黏稠度上升,易引发血栓。动脉血栓常见于脑血管、冠状动脉等部位,可导致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静脉血栓可出现在肢体静脉,引起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时可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2.出血倾向:部分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表现,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三、血小板高的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所致血小板升高,积极控制感染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对于缺铁性贫血引起的血小板增多,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后血小板水平可下降。 2.药物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导致血小板显著增高时,可使用羟基脲等药物抑制骨髓巨核细胞增殖以降低血小板数量;也可根据病情使用干扰素等药物,但需严格依据临床指征由医生决定用药方案。对于存在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由医生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判断。

    2025-09-29 10:29:59
  • 慢性白血病30年存活率是多少

    慢性白血病包含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类型,不同类型30年存活率有差异,CML因TKI应用存活大幅改善,CLL预后复杂受多因素影响,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患者生活方式也影响预后。 慢性髓系白血病 历史数据与现状:过去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手段有限时预后较差,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情况大幅改善。在现代医疗条件下,约有一定比例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可达到30年存活。例如,部分规范接受TKI治疗且病情控制良好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过长期随访,30年存活率有一定比例,但具体数值会因患者个体差异、治疗依从性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相对较好,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其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在不断提高。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影响因素与存活情况: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相对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年龄、染色体核型、临床分期等。一般而言,年轻患者、染色体核型较好、临床分期较早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0年存活率相对较高。但总体来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30年存活率相对慢性髓系白血病可能稍低一些。不过,随着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涌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在逐渐延长,部分患者也能够达到30年存活,但具体比例因上述多种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慢性白血病患者,由于机体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儿童慢性白血病相对较为罕见,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等方面要格外谨慎,以保障儿童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同时,患者的生活方式也对预后有影响,比如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心态等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2025-09-29 10:26:08
  • 孕期贫血吃什么

    孕期贫血对孕妇和胎儿危害大,多摄入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定期产检,贫血严重遵医嘱药物治疗,关注胎儿情况,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 孕期贫血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合并症,对孕妇和胎儿均有较大危害,需要重视。以下是一些关于孕期贫血的建议: 1.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 动物肝脏、动物血:如猪肝、鸡肝、鸭血等,这些食物中的铁含量丰富且吸收率较高。 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其中的血红素铁也易于被人体吸收。 黑木耳、红枣、菠菜等:这些食物中的铁含量也相对较高,可以适量食用。 2.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建议在食用富含铁的食物时,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猕猴桃、青椒等,以提高铁的吸收率。 3.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同食: 茶、咖啡:其中的鞣酸等成分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建议在补铁期间避免饮用。 高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过多的膳食纤维可能会干扰铁的吸收,适量食用即可。 4.定期产检: 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贫血问题。 对于已经存在贫血的孕妇,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补铁方案,并定期复查血常规,以评估补铁效果。 5.药物治疗: 如果贫血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补铁药物或注射铁剂进行治疗。孕妇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 6.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孕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保证营养的充分吸收。 保持良好的心态:孕期贫血可能会让孕妇感到焦虑,但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关注胎儿情况:贫血可能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孕妇应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孕期贫血需要引起重视,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饮食、补充铁剂,并定期产检,以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如果对孕期贫血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2025-09-29 10:23:16
  • 小儿贫血有什么危害

    小儿贫血对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有诸多不良影响,还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远期影响,家长需重视,发现相关表现及时就医,日常要合理喂养预防小儿贫血。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贫血会削弱小儿的免疫系统功能。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贫血时免疫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其活性和功能会受到抑制。例如,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会下降,从而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使小儿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而且感染后恢复的时间也会延长。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贫血时,身体会通过增加心脏输出量来代偿缺氧状态,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婴幼儿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弱,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发展为贫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危及小儿生命健康。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贫血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胃肠道黏膜缺氧,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长期的消化功能不良会进一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贫血的程度,同时也不利于小儿的营养状况改善。 对神经系统的远期影响 小儿时期的贫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除了当时出现的智力和行为问题外,还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远期影响。例如,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运动协调能力差等。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婴幼儿期严重贫血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在学习、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表现较正常儿童差,这与早期贫血对神经系统发育的不可逆损伤有关。 对于小儿贫血,家长需高度重视,一旦发现小儿有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等贫血相关表现,应及时带小儿就医,明确贫血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小儿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瘦肉、蛋类、新鲜蔬菜等,以预防小儿贫血的发生,减少上述危害的发生风险。

    2025-09-29 10:21:57
  • 为什么不建议直系亲属输血

    直系亲属间输血存同种免疫反应易引发溶血等不良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多器官受损等潜在威胁,临床有成分输血等更安全替代策略,从医疗安全角度不建议直系亲属直接输血应优先选安全方案且特殊人群需避其不可控免疫风险。 一、同种免疫反应导致的风险 直系亲属间虽然血型相同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存在差异。受血者体内免疫系统可将供者淋巴细胞识别为外来物质,从而产生抗体。当受血者再次接受输血时,这些预存抗体可能与供者红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引发溶血等不良反应,影响输血安全。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非亲属间输血时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低于直系亲属间直接输血的情况,原因在于直系亲属间HLA匹配度相对特殊,更易触发免疫识别异常。 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潜在威胁 直系亲属间免疫细胞活性相对较强,供者体内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无法被有效清除。这些T淋巴细胞会将受者的组织器官识别为异己并进行攻击,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该病起病凶险,可导致皮肤、肝脏、肠道等多器官受损,严重时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直系亲属间输血发生GVHD的风险显著高于非亲属输血,这是因为直系亲属间免疫遗传学特征使得供者T细胞更易在受者体内存活并增殖,从而触发严重的免疫损伤。 三、替代方案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目前临床有多种更安全的输血替代策略,如成分输血等。成分输血可根据患者具体需求输入相应血液成分,能针对性解决问题且降低免疫相关风险。相比之下,直系亲属直接输血虽看似匹配,但无法规避上述免疫相关风险,因此从医疗安全角度出发,不建议采用直系亲属直接输血的方式,而应优先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安全输血方案。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输血风险上虽无本质差异,但均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最安全的输血途径,尤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严格避免因直系亲属输血可能带来的不可控免疫风险。

    2025-09-29 10:20: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