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展开
  • 宝宝贫血的危害

    宝宝贫血会多方面影响其健康,影响生长发育致身高体重落后,降低免疫功能易受感染,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致认知等问题,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危害更凸显,需重视及时干预。 降低免疫功能 贫血会使宝宝的免疫功能下降。因为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和良好的身体状态来支撑,贫血时宝宝体内的免疫细胞活性受到影响,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导致宝宝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染的风险。有研究显示,贫血宝宝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频率是正常宝宝的2-3倍。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贫血宝宝患流感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贫血宝宝,且患病后病程往往更长,恢复更慢。 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对于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而言,贫血也有不良影响。大脑对氧气的需求较为敏感,贫血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和神经行为功能。婴幼儿时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宝宝出现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有研究通过对贫血宝宝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发现,贫血组宝宝在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宝宝。例如,在1-3岁贫血宝宝中,约30%的宝宝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迟缓现象,而正常宝宝中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 对特殊人群(婴幼儿)的特殊影响 婴幼儿本身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和氧气的需求相对较高,一旦发生贫血,上述危害会更加凸显。由于婴幼儿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贫血带来的氧气供应不足对其各器官的影响更为显著。例如,心脏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会代偿性加快跳动,长期如此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同时,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贫血可能引起消化酶分泌减少,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进一步影响营养的摄入,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婴幼儿贫血需要更加重视,及时发现并干预。

    2025-09-29 10:18:24
  • 铁蛋白高是怎么回事

    铁蛋白高的常见原因有铁储存过多、炎症或感染、恶性肿瘤等,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包括减少铁摄入、病因治疗等,并定期复查。 1.铁储存过多:这可能是由于长期输血、铁剂治疗、血色沉着症等原因导致铁摄入过多或铁代谢异常,使铁蛋白在体内积累。 2.炎症或感染:某些炎症性疾病,如肝炎、结核病、风湿病等,或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败血症等,可能导致铁蛋白水平升高。 3.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胰腺癌等,可能分泌铁蛋白,导致铁蛋白水平升高。 4.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铁蛋白高的原因包括血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等。 如果发现铁蛋白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定原因。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1.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个人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饮食习惯等。 2.其他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3.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等,以检查是否有肿瘤或其他异常。 4.铁代谢检查:如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饱和度等,以评估铁的代谢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铁蛋白高是由于铁储存过多引起的,可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减少铁的摄入:避免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等。 2.铁剂治疗:如果需要,医生可能会给予铁剂治疗,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病因治疗:如果铁蛋白高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4.定期复查:需要定期复查铁蛋白水平,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铁蛋白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的疾病,但也不能忽视。如果对铁蛋白高有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2025-09-29 10:16:26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绝对值偏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绝对值偏高可能是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应激或其他情况引起的,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经验来确定具体原因,特殊人群需更加密切关注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如果同时伴有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处方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此外,注意休息、多喝水、保持营养均衡也很重要。 2.炎症:身体的某些部位发生炎症时,如肺炎、胃炎、肠炎等,中性粒细胞也会升高。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炎药物。 3.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这些疾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专业治疗。 4.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如果怀疑是药物引起的,应告知医生并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应激或其他情况: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严重的创伤、大手术、烧伤等,或患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偏高。在这些情况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只是一个提示性的指标,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经验来确定。如果对检查结果有疑虑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详细的解释和建议。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需要更加密切的关注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 总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绝对值偏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但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2025-09-29 10:15:15
  • rhd血型阳性是什么意思

    人类血型除ABO外有Rh系统,以D抗原分阳性阴性,阳性在人群占比高,输血前需鉴定Rh血型保安全,产科中RhD阴性孕妇遇阳性胎儿需监测防新生儿溶血病,孕妇分娩阳性胎儿后要注射免疫球蛋白,输血患者要准鉴定血型,有输血妊娠史者要重视Rh血型状态。 一、Rh血型系统简介 人类血型除了ABO血型系统外,还有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由多种抗原组成,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临床上通常以是否存在D抗原将Rh血型分为RhD阳性和RhD阴性。当红细胞表面存在D抗原时,即为rhd血型阳性。 二、rhd血型阳性的普遍性 rhd血型阳性在人群中占比较高,是最常见的血型类型。例如,在我国汉族人群中,约99%的人属于RhD阳性,仅约1%的人为RhD阴性。 三、Rh血型检测的临床意义 1.输血安全方面:输血前必须进行Rh血型鉴定。如果RhD阴性的受血者输入了RhD阳性的血液,受血者体内会产生抗D抗体,再次输入RhD阳性血液时可能引发溶血反应,严重威胁受血者生命安全。因此,Rh血型检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2.产科领域:孕妇若为RhD阴性,其胎儿若为RhD阳性,可能发生母婴血型不合。孕妇体内的抗D抗体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水肿、贫血甚至死胎等,故孕期需进行Rh血型监测以评估妊娠风险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四、不同人群需关注的要点 孕妇群体:RhD阴性孕妇需密切监测,尤其在分娩RhD阳性胎儿后,需及时注射Rh免疫球蛋白,以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输血患者: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务必准确鉴定患者Rh血型,保障输血过程安全,避免因血型不符引发严重输血反应。 特殊情况人群:如有输血史、妊娠史等情况的个体,更应重视Rh血型状态,因其可能影响后续医疗操作中的血型匹配及风险评估。

    2025-09-29 10:12:47
  • 血沉是检查什么的

    血沉检查常用于评估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结果受生理、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检查前需注意相关事项,如有异常需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并定期复查。 一、血沉的检查目的 1.炎症性疾病的评估 血沉可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在感染、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等)时升高。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监测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活动期,血沉可能会加快。 3.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一些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沉可能会升高,但血沉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恶性肿瘤,需要进一步检查。 4.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血沉还可用于评估某些心血管疾病、贫血、创伤等疾病的病情。 二、血沉的检查方法 通常,血沉的检测是通过采集一定量的静脉血,将血液样本放置在特定的血沉管中,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观察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三、影响血沉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血沉在女性生理期、妊娠期可能会略升高,老年人的血沉也可能较年轻人略快。 2.疾病因素 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导致血沉加快。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影响血沉结果。 4.其他因素 剧烈运动、饱餐后、高温环境等也可能导致血沉暂时性升高。 四、注意事项 1.检查前的准备 在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吸烟等,女性应避免生理期。 2.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如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有疾病史等,以便医生对结果进行准确解读。 3.定期复查 如果血沉结果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后,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血沉是一项简单而常用的检查指标,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果对血沉检查结果有疑问或担忧,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获得更详细的解释和建议。

    2025-09-29 10:09: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