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
骨髓是什么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和扁平骨稀松骨质网眼中的海绵状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胎儿婴幼儿时全是,5岁后长骨骨干内渐被脂肪代替成黄骨髓,但扁骨等松质内终生是红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正常无造血功能但失血等时可转化为红骨髓,骨髓具造血和免疫功能,对维持机体血液细胞数量、功能及免疫等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骨髓造血功能状态不同,疾病等可能影响骨髓功能。 1.骨髓的分类 红骨髓: 分布与构成: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构成,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成为黄骨髓,但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等扁骨、不规则骨的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功能:具有造血功能,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例如,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不断增殖、分化,生成各种成熟的血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满足机体代谢、防御等多方面的需求。对于儿童来说,红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能为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血细胞支持;而对于成年人,虽然部分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但在机体失血等造血需求增加的情况下,黄骨髓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黄骨髓: 分布与构成: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呈黄色,存在于长骨的骨髓腔中。 功能:正常情况下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但当机体大量失血或重度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例如,在急性大失血时,人体会迅速动员黄骨髓转化为红骨髓来增加血细胞的生成,以满足机体对血液细胞的需求。 2.骨髓的生理意义 造血功能:如前所述,红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场所,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液细胞数量和功能至关重要。血细胞在人体的氧气运输(红细胞携带氧气)、免疫防御(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止血凝血(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骨髓造血功能的状态有所不同。儿童时期造血功能旺盛,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部分骨髓逐渐脂肪化,但仍能在需要时恢复造血;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有所减退,但一般仍能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 免疫功能:骨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产生免疫细胞,如B淋巴细胞等,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能产生抗体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对于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骨髓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而对于接受化疗等治疗的患者,骨髓功能可能会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免疫细胞的产生,增加感染等风险。
2025-09-22 19:43:08 -
血红蛋白低怎么回事
血红蛋白低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有孕期女性血容量增加致稀释、儿童生长发育营养需求不足、长期素食铁摄入少;病理性包含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慢性病贫血;特殊人群中孕妇需合理补铁监测,儿童要保证饮食营养,老年人需关注基础病与营养状况。 一、生理性血红蛋白低情况 1.孕期女性:孕期母体血容量会显著增加,血液被稀释,可出现生理性血红蛋白浓度相对降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产后多可恢复正常。 2.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对造血原料(如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需求增加,若日常饮食中相关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偏低,需保证均衡饮食以满足生长需求。 3.长期素食者:由于植物性食物中含铁量相对较低且铁的吸收率不如动物性食物,长期素食易导致铁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发血红蛋白低。 二、病理性血红蛋白低情况 1.缺铁性贫血:多因铁摄入不足(如饮食中铁含量匮乏)、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等)或铁利用障碍等原因,使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2.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机体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导致DNA合成障碍,红细胞发育成熟受阻,出现巨幼变,进而引起血红蛋白降低,常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麻木等,叶酸或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 3.溶血性贫血: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常见原因有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自身免疫性因素、药物或感染等诱因,实验室检查可见胆红素升高、网织红细胞增高。 4.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红蛋白降低,外周血表现为三系细胞均减少。 5.慢性疾病性贫血:如慢性感染(如结核、慢性肾盂肾炎等)、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影响铁代谢和红细胞生成,导致血红蛋白降低。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孕妇:除生理性血液稀释外,孕期对铁等造血原料需求增加,若未及时补充,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铁剂等,同时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2.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若出现血红蛋白低,需关注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铁、维生素等摄入,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应干预,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易影响造血原料吸收或导致慢性失血等,从而引发血红蛋白低,需关注基础疾病控制及营养状况,必要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处理。
2025-09-22 19:41:43 -
怀孕四个月贫血怎么办
怀孕四个月改善贫血需从多方面着手,一是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食物摄入并搭配富含维生素C食物促进铁吸收,保证蛋白质摄入;二是饮食调整后贫血未改善时遵医嘱补充铁剂;三是定期产检监测贫血改善情况;四是特殊人群要避免不良生活方式,保证充足休息和适当运动,有基础疾病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制定个性化方案改善贫血。 一、饮食调整 (一)增加富含铁食物摄入 怀孕四个月时,孕妇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等),每100克红肉中含铁量较高,且铁的吸收率相对较好,能为孕妇补充较多的铁元素来改善贫血状况;动物肝脏也是良好的铁来源,像猪肝,其含铁量丰富,每周可适当食用1-2次;还有豆类,例如红豆、黑豆等,豆类不仅含铁,还含有其他营养成分,有助于孕妇整体营养状况的改善。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起食用,能促进铁的吸收,比如橙子、猕猴桃、青椒等,因为维生素C可以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利于人体吸收。 (二)保证蛋白质摄入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很重要,蛋白质是身体合成血红蛋白等的重要原料。孕妇可多吃一些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每天吃1-2个鸡蛋能补充优质蛋白质;牛奶也是不错的选择,每天保证300-500毫升的牛奶摄入,其中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成分对孕妇和胎儿都有益;鱼类也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像鲫鱼、鲤鱼等,每周可吃2-3次。 二、补充铁剂 如果通过饮食调整后贫血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医生可能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建议补充铁剂。铁剂有多种类型,如硫酸亚铁等,但具体使用哪种铁剂需由医生判断,孕妇不可自行随意购买服用。补充铁剂时要注意可能会有一些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可在饭后服用以减轻不适。 三、定期产检监测 孕妇要按时进行产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项目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了解贫血的改善程度。一般每次产检都会检查血常规,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贫血仍未改善,会进一步查找原因并采取更合适的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孕妇这一特殊人群,要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加重贫血状况。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营养物质的代谢,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温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身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孕妇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疾病等,要及时告知医生,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贫血的治疗和孕妇的整体健康状况,医生会综合考虑孕妇的各种情况制定更个性化的方案来改善贫血问题。
2025-09-22 19:40:06 -
血象高会有什么危害
血象高指血常规中相关指标高于正常范围,常见原因有感染、应激状态、血液系统疾病等,不同原因导致的血象高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危害,如感染致儿童血象高可影响生长发育、致老人感染扩散,应激状态下一般人群血象高可能提示继发感染、特殊人群会加重基础疾病病情,血液系统疾病致儿童血象高会抑制正常造血、致老人病情进展迅速且治疗有更多并发症,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评估处理。 感染相关危害 对儿童的影响: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因细菌感染导致血象高,可能引发反复发热,体温波动较大,持续发热会影响儿童的新陈代谢,导致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长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例如,儿童肺炎合并血象高时,除了发热、咳嗽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严重时会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影响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 对老年人的影响: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导致的血象高可能使感染扩散风险增加。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感染后炎症蔓延速度可能较快,容易引发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脓毒血症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影响多个脏器功能,如引起肾功能损害,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影响肝功能,导致转氨酶升高等。 应激状态相关危害 对一般人群的影响: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引起的血象高,在创伤早期血象高是机体应激的正常反应,但如果创伤后血象持续异常升高且伴有发热等表现,可能提示有继发感染。比如,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血象高,需警惕腹腔感染等并发症,腹腔感染会引起腹痛、腹胀加重,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威胁生命。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血象高,可能会加重心肌损伤。因为炎症反应会参与心肌重构过程,导致心肌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危害 对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儿童白血病患者出现血象高,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的表现。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会抑制正常造血功能,除了血常规中白细胞异常升高,还会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贫血会使儿童面色苍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血小板减少则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甚至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危及生命。 对老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老年人患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象高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老年患者对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不如年轻人,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更多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总之,血象高只是一个体征,其背后的原因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危害,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2025-09-22 19:37:24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身上出现血点怎么办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身上出现血点多因血小板减少,需及时就医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根据病情采取血小板输注、化疗、靶向治疗等措施,日常要注意皮肤、活动等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护理要点。 一、明确血点出现的可能原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身上出现血点,多与血小板减少有关。因为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骨髓,会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血小板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如瘀点、瘀斑等。 二、及时就医检查评估 1.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明确血小板计数等情况,若血小板明显降低,结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史,高度提示与疾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点出现。 2.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凝血因子等情况,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的其他因素,与白血病本身引起的血小板因素相鉴别。 三、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1.血小板输注:如果血小板极低(如低于20×10/L等情况),有较明显出血倾向(包括皮肤血点等),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以迅速提高血小板数量,减少出血风险。 2.针对白血病的治疗: 化疗:根据患者具体的白血病分期、身体状况等,采用合适的化疗方案,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正常造血功能恢复,增加血小板生成。例如对于适合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苯丁酸氮芥等化疗药物,但具体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制定。 靶向治疗:若有相应的靶向治疗指征,如存在特定基因异常等情况,可考虑靶向药物治疗,从根源上控制白血病细胞,改善造血功能。 四、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出血加重或感染。对于有血点的部位,要轻柔护理,防止摩擦等刺激。 2.活动限制: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身体碰撞等可能导致出血加重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看护,防止其进行危险活动。 3.病情监测:患者及家属要密切观察血点的变化情况,如数量是否增多、范围是否扩大等,同时注意有无其他出血表现,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4.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患者:家长要更加细心呵护,教育儿童不要进行危险行为,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和护理,密切关注儿童的一般状况和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身体耐受性,护理上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情况,因为出血点可能提示凝血功能等异常,跌倒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白血病相关出血情况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2025-09-22 19: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