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展开
  • 捐骨髓对自己身体有什么影响

    捐献造血干细胞短期可能因动员剂致部分人有肌肉酸痛等轻反应停药后缓解,长期骨髓造血功能可短时间恢复无长期不良影响,女性生理期一般状况好且指标符合可捐不适需沟通,老年人捐献前需全面评估机体恢复弱要关注恢复,有基础病史者需基础病稳定经评估后再考虑。 一、短期影响 (一)动员剂相关反应 捐献造血干细胞前通常会使用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肌肉酸痛、轻度骨痛、乏力、低热等表现,一般程度较轻,多在停药后1-2天内缓解。这是因为动员剂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以利于采集,此类反应属于短期可逆情况。 二、长期影响 (一)造血功能恢复 人体骨髓具有强大的代偿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后,骨髓会在1-2周内恢复至捐献前的造血水平,外周血中的血细胞数量也会逐渐回归正常范围,对整体造血功能无长期不良影响。研究显示,健康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后,血常规各项指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且不影响日常的造血功能及身体健康。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女性人群 女性在生理期时,若身体一般状况良好、各项指标符合捐献要求,通常可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生理期本身并非捐献的绝对禁忌证,但需确保身体耐受动员剂等操作。若生理期伴随明显不适,可与医生沟通后再行评估是否适合捐献。 (二)老年人 老年人捐献前需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以确认其身体状况能否耐受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过程。由于老年人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需密切关注捐献后的身体恢复情况,遵循医生的术后指导进行休息与调养。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人群,需确保基础病处于稳定控制状态,经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允许后才可考虑捐献。若基础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增加捐献过程中的风险,需谨慎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2025-09-22 15:38:29
  • 白细胞计数一般多少怀疑是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与白血病关联密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00×10/L)或显著降低(<1×10/L)且伴原始和幼稚细胞增多时需高度怀疑白血病,但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骨髓穿刺等多项检查,儿童、成年白血病在白细胞计数增高时有不同表现,低增生性白血病可致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白血病诊断金标准是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怀疑白血病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判断。 白细胞计数增高时的情况 儿童群体:儿童白血病患者中,部分会出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外周血中可见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亚型可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高,原始粒细胞等幼稚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如果儿童出现发热、贫血、出血倾向,同时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且有大量幼稚细胞,就要考虑白血病可能。 成年群体:成年白血病患者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可达(100-600)×10/L,外周血中以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同时伴有Ph染色体阳性等特征性改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且有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 白细胞计数降低时的情况 特殊人群:一些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但骨髓穿刺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然而原始和幼稚细胞比例达到白血病诊断标准。对于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白细胞计数降低,伴有乏力、易感染等表现,同时骨髓检查发现原始细胞增多,也要警惕低增生性白血病的可能。 白血病的诊断金标准是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等情况。在怀疑白血病时,除了关注白细胞计数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如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其他血常规指标(如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以及基因检测等多方面信息来综合判断。

    2025-09-22 15:28:25
  • 白血病传染不传染

    白血病不具有传染性,其发生由多种非传染因素导致,包括不同年龄相关发病机制、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辐射等生活方式因素及既往特殊疾病史等非传染病史因素,人们应正确认识白血病,无需对患者产生不必要误解。 一、白血病不具有传染性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等异常改变,使得细胞异常增殖、分化障碍等。目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白血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具备传染病的特征,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要素。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而白血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二、相关因素分析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白血病,但发病机制与年龄相关因素有关,比如儿童白血病的发生可能与某些先天的基因易感性、病毒感染等因素在儿童特定发育阶段的作用有关,但这并非是传染导致。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女发病比例在白血病总体发病中无明显特异性的、与传染相关的差异,白血病的发生主要与个体自身的遗传、环境等非传染相关因素有关。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等)、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等可能增加白血病发生风险,但这些都不是传染因素。例如长期在苯含量超标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其白血病发病风险可能升高,但这不是因为被他人传染,而是自身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细胞基因损伤等改变。 4.病史因素:既往有特殊疾病史等一般也不是导致白血病传染的原因,比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等有关,而非传染引起白血病。 总之,白血病不传染,人们无需对白血病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隔离等误解,应正确认识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

    2025-09-22 15:24:01
  • 血常规能排除白血病吗

    血常规可初步筛查白血病,但通常不能单纯据此排除白血病,其相关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异常非白血病特有,白血病确诊需进一步骨髓穿刺检查,特殊人群也需结合骨髓检查综合判断。 血常规中与白血病相关的指标及意义 白细胞计数: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多数增高,部分患者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增高。但白细胞计数的异常改变并非白血病所特有,感染等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异常。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然而,其他贫血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也会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异常,所以不能仅据此确诊或排除白血病。 血小板: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或增多。但血小板减少还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血小板增多也可能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因此血小板的异常也不能单独作为排除白血病的依据。 白血病的进一步检查 仅通过血常规发现异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等情况,这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依据。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会出现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大量增生等典型表现;慢性白血病也有其相应的骨髓象特征。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身体状况和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结合骨髓穿刺等检查综合判断,儿童白血病可能在血常规上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如白细胞计数极度异常等,但仍需骨髓检查确诊;老年人白血病的血常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也需要骨髓检查来明确。 总之,血常规检查可以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线索,但不能单纯依靠血常规排除白血病,若血常规有异常,需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09-22 15:23:14
  • 血红蛋白108是贫血吗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08g/L属中度贫血、成年女性及儿童(不同年龄段有别)108g/L属轻度贫血,不同人群贫血有不同影响及应对,孕妇贫血影响胎儿,老年人贫血需考虑慢性病等,均要查因并针对性处理。 不同人群贫血的影响及应对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08g/L可能会出现乏力、易疲劳、面色苍白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查找贫血原因,可能与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如缺铁、维生素B12、叶酸等)、失血等有关。如果是缺铁性贫血,需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等;如果是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成年女性:除了上述可能出现的症状外,还可能影响月经情况等。同样需要明确病因,若是月经过多导致的贫血,需治疗妇科疾病以减少失血;若是营养不良性贫血,要调整饮食结构。 儿童:儿童血红蛋白108g/L处于轻度贫血范围,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免疫力下降等。对于6个月~6岁儿童,要注意是否有缺铁等情况,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辅食;对于6~14岁儿童,需关注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等导致贫血的因素,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血红蛋白正常范围较非孕妇女性更低,孕妇血红蛋白低于110g/L即为贫血。孕妇贫血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缺氧、发育迟缓等。孕妇出现血红蛋白108g/L时,要更加重视,积极查找原因,可能与孕期铁需求量增加而摄入不足等有关,需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等,同时保证营养均衡。 老年人:老年人血红蛋白108g/L贫血时,要考虑是否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导致,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贫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09-22 15:20: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