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各类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特别是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展开
  •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治疗包含一般治疗中注意休息避免出血活动,药物治疗有糖皮质激素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药、丙种球蛋白用于重症紧急出血,免疫抑制剂用于糖皮质激素等无效等情况,手术治疗脾切除适用于特定情况,特殊人群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等、老年评估基础病用药、妊娠期权衡母儿安全选相对安全药并监测。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管理:血小板减少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碰撞等可能导致出血的活动,对于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活动,以降低出血风险。例如,避免进行篮球、足球等高强度对抗性运动,日常活动中小心避免磕碰。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常见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等发挥作用,如泼尼松等,适用于多数初发ITP患者,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尤其需关注老年患者及有基础疾病者的耐受性。 2.丙种球蛋白:可用于重症血小板减少或有紧急出血情况的患者,通过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中和自身抗体等机制发挥作用,能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但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存在过敏等不良反应风险,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3.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复发或不宜进行脾切除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如环孢素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相关细胞的功能发挥作用,但可能存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三、手术治疗 1.脾切除: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病程超过1年且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切除脾脏减少抗体产生及血小板破坏,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血栓形成等,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尤其要综合评估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的手术耐受性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血小板减少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药物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避免使用可能导致骨髓抑制等对儿童造血系统影响较大的药物,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儿童的血小板水平及生长发育指标。 2.老年患者:老年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耐受性,选择药物时尽量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如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影响更明显,需谨慎调整用药方案。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治疗需权衡母儿安全,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必要时可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相对安全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孕妇血小板水平及胎儿发育情况。

    2025-09-29 12:09:40
  •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需经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排除其他疾病等步骤。病史采集要了解发病过程、危险因素及用药史;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表现;体格检查查看一般体征及肝脾淋巴结;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见全血细胞减少等,骨髓穿刺见骨髓增生减低等;还需排除其他可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的重要起始步骤。要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比如起病是急骤还是缓慢。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像是否有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历史,是否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情况,还有用药史,是否服用过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其可能接触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是因环境因素接触有害物质,育龄女性用药时需特别关注是否有影响骨髓的药物使用史。 二、临床表现观察 1.贫血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相关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 2.出血表现: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能有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等,不同性别患者出血表现基本相似,但需注意女性月经情况是否异常增多等。 3.感染表现:患者易发生感染,出现发热等症状,感染部位常见于呼吸道、泌尿系统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易患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各种感染。 三、体格检查 1.一般体征:查看患者有无贫血貌,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等。 2.肝脾淋巴结: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但需常规进行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不同年龄的正常血常规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血常规参考值与成人有差异,需依据相应年龄段参考值判断是否为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涂片: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不同年龄患者骨髓穿刺的操作及骨髓象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骨髓穿刺需谨慎操作,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五、排除其他疾病 需排除其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通过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酸溶血试验、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等与这些疾病进行鉴别。例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通过酸溶血试验等相关检查来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其特定的骨髓象及染色体等异常表现来进行鉴别。

    2025-09-29 12:08:33
  • 白血病如何确诊

    白血病确诊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等多个方面,一般步骤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免疫分型、融合基因检测等,最终根据诊断标准确诊。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白血病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等多个方面,以下是白血病确诊的一般步骤: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家族病史等。医生会了解患者是否有发热、乏力、贫血、出血、骨关节疼痛等症状,以及是否有接触过有害物质、接受过放疗或化疗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淋巴结、肝、脾、胸骨等部位的检查,以了解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或其他异常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判断是否有贫血、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异常等情况。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白血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医生会通过骨髓穿刺或活检,获取骨髓样本进行细胞学、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查,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类型和特征。 其他检查:还可能进行血涂片、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和诊断。 4.免疫分型: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分型,确定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标记和抗原表达情况,有助于白血病的分类和诊断。 5.融合基因检测:对于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如M3型白血病,需要进行融合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6.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检查结果,结合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确诊白血病。 需要注意的是,白血病的确诊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判断,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对于疑似白血病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此外,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案应根据白血病的类型、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 对于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骨髓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白血病。同时,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减少辐射暴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也有助于预防白血病的发生。 总之,白血病的确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2025-09-29 12:06:34
  • 一岁半的宝宝轻微贫血、该怎么调理

    一岁半宝宝轻微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饮食调理(增加含铁及维C食物摄入)、生活护理(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及定期复查来改善,要注意饮食安全性与适宜性,密切观察宝宝情况,及时咨询医生。 一、明确贫血类型及原因 一岁半宝宝轻微贫血常见类型为缺铁性贫血,多因铁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快等导致。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具体情况。 二、饮食调理 1.增加含铁丰富食物摄入 红肉:瘦肉中含铁量较高且铁的吸收率较好,可将瘦肉制成细腻的肉末,如猪肉末、牛肉末等,每周可安排2-3次,每次适量,为宝宝补充铁元素。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充足的铁摄入有助于改善贫血状况。 含铁丰富的蔬菜:像菠菜、苋菜等蔬菜含铁量相对较高,不过植物性铁的吸收率比动物性铁低一些,可以将菠菜焯水后切碎,与其他食材一起做成菜泥或参与煮粥等,为宝宝补充铁。 含铁强化食品:可以选择含铁强化的米粉等辅食,这类辅食能为宝宝提供一定量的铁,满足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需求。 2.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所以在给宝宝吃含铁食物的同时,可搭配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将橙子榨汁(过滤后)或把猕猴桃切成小块,让宝宝食用,帮助提高铁的吸收率。 三、生活护理方面 1.保证充足睡眠 一岁半的宝宝每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在12-14小时左右。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宝宝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项机能的恢复,对于改善贫血状况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保持房间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等,让宝宝能够安稳入睡。 2.适当运动 鼓励宝宝进行适当的运动,如爬行、走路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适当运动可以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对身体的整体健康有益,也有助于改善贫血带来的身体不适等情况。家长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陪伴宝宝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游戏。 四、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宝宝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监测贫血的改善情况。一般间隔1-2个月左右复查一次,根据复查结果调整饮食等调理方案。如果贫血没有改善甚至加重,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有其他导致贫血的原因。 五、特殊人群(一岁半宝宝)温馨提示 一岁半的宝宝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还不完善,在调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安全性和适宜性。避免给宝宝食用过于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影响营养的吸收。同时,要严格按照上述饮食调理等方法进行操作,密切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面色等变化,因为宝宝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家长的细心观察很重要。如果在调理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宝宝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

    2025-09-29 12:05:32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慢性期有全身乏力、低热等代谢亢进表现及脾脏明显肿大;加速期有发热、贫血加重、出血倾向;急变期有白血病浸润表现如骨痛等及病情迅速恶化。 一、慢性期表现 全身症状:多数患者起病缓慢,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增殖旺盛,基础代谢率增高所致。一般人群中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多汗等情况,需警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尤其对于有相关家族史或存在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儿童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也需排查。 脾脏肿大:脾脏明显肿大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可达脐水平甚至更低。脾脏肿大可引起左上腹坠胀感,随着脾脏增大,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可能逐渐明显。对于成人患者,通过腹部触诊可发现脾脏肿大,而儿童患者由于腹部脂肪相对较少,可能更易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脾脏异常增大。 二、加速期表现 发热:发热较为常见,体温可在38℃左右,有时可高达39℃以上,发热原因多与白血病细胞代谢亢进及合并感染有关。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等常见,对于加速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这与正常人群发热的特点有所不同,正常人群发热多有明确的局部感染灶且经相应治疗后较易控制。 贫血加重:患者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贫血症状逐渐加重,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对于贫血加重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活动耐力下降等,成人则主要表现为日常活动能力受限。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表现,这与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有关。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时,患者的止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出血症状。 三、急变期表现 白血病浸润表现:可出现骨痛、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骨痛多见于胸骨、四肢骨等部位,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刺激骨膜及周围组织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在急变期较为严重,对于儿童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及正常功能,需要特别重视。 病情进展迅速:患者贫血、出血等症状进一步加重,感染难以控制,病情迅速恶化,预后较差。急变期的患者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各器官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改善病情,但整体预后较慢性期和加速期更差。

    2025-09-29 12:01:4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