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病变,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痛风,内分泌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病变,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痛风,内分泌疾病。展开
  • 甲状腺穿刺后遗症是什么

    甲状腺穿刺后可能出现局部轻微不适,一般短时间可缓解;有少量出血较常见,大量出血虽罕见但严重;存在局部感染风险,糖尿病等患者风险高;喉返神经损伤概率低但特定情况风险高;部分患者会有心理压力,需关注不同人群情况。 一、局部轻微不适 甲状腺穿刺后可能会出现局部轻微疼痛、肿胀等情况。这是因为穿刺过程中对甲状腺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一般来说,这种轻微的局部不适会在短时间内逐渐缓解。例如,大部分患者在穿刺后的1-2天内,局部的疼痛和肿胀程度会明显减轻。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恢复会更快一些,但也需要密切观察局部情况;成年患者也大多能较好地耐受这种轻微的局部不适。 二、出血风险 少量出血:穿刺后有少量出血形成皮下淤血的情况较为常见。表现为穿刺部位皮肤出现青紫等情况,通常也会在数天内自行吸收消退。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本身患有血友病等疾病的人群,穿刺后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需要格外谨慎进行甲状腺穿刺操作,并且在穿刺后要加强对局部出血情况的监测。 大量出血:虽然较为罕见,但也有可能发生。大量出血可能会导致颈部肿胀明显,甚至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甲状腺肿大明显且压迫周围组织、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的患者,发生大量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老年患者如果本身存在血管弹性差等情况,穿刺后大量出血的风险可能较一般人群更高。 三、感染风险 局部感染:如果穿刺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或者患者穿刺后局部护理不当,可能会发生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加剧,甚至有脓性分泌物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局部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在进行甲状腺穿刺前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较好的水平,穿刺后也要加强对穿刺部位的清洁和感染监测。儿童患者如果卫生习惯不佳等,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要家长协助做好局部的护理工作。 四、神经损伤风险 喉返神经损伤:甲状腺周围有喉返神经等重要神经,穿刺过程中有可能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等情况,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低。对于甲状腺位置特殊、肿大明显或者有既往颈部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有颈部手术史的成年患者,再次进行甲状腺穿刺时,由于局部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会增加。儿童患者由于其喉部等结构相对娇嫩,在穿刺操作时需要更加精细、轻柔,以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 五、对心理的影响 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对甲状腺穿刺的担忧等原因,在穿刺后出现一定的心理压力,如焦虑等情绪。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患者,都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情绪和态度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安抚;成年患者如果本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可能需要专业心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来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2025-10-11 13:05:46
  • 糖尿病人能吃猕猴桃吗

    糖尿病人可食用猕猴桃,因其富含营养且有一定益处,但需注意血糖控制情况、把握食用量及考虑个体差异,老年糖尿病人和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人有特殊提示,具体为:猕猴桃营养丰富、升糖指数适中,食用有延缓血糖上升、补充营养等益处,但血糖不稳定时不宜吃,食用量应控制在100-150克左右且两餐之间吃,要关注个体差异,老年糖尿病人需细嚼慢咽、谨慎监测和食用,合并胃肠道疾病者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一、猕猴桃的营养成分与升糖指数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升糖指数(GI)相对适中,一般在52左右,属于中等升糖指数食物。每100克猕猴桃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4.5克左右,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可快速吸收的糖分和膳食纤维结合的部分。 二、糖尿病人食用猕猴桃的益处 1.膳食纤维的作用:猕猴桃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有研究表明,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指标,如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等。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有助于糖尿病人控制饮食量,对于体重管理有一定帮助,而体重控制对血糖的稳定也非常重要。 2.维生素等营养的补充: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能够帮助提高糖尿病人的免疫力,降低因高血糖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风险。维生素C还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对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积极作用。 三、糖尿病人食用猕猴桃的注意事项 1.血糖控制情况:如果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稳定,空腹血糖过高(如超过7.0mmol/L)或餐后血糖显著升高(如超过11.1mmol/L)时,不建议立即食用猕猴桃。应先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将血糖调整到相对平稳的状态后,再考虑适量食用。 2.食用量的把握:一般建议每次食用猕猴桃的量控制在100-150克左右(约1-2个中等大小的猕猴桃)。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此时血糖相对平稳,食用后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食用猕猴桃后需要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调整后续的饮食和治疗方案。 3.个体差异:不同糖尿病人对食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一些糖尿病人可能对猕猴桃中的糖分吸收更快,导致血糖波动较明显;而另一些病人可能耐受较好。这与患者的胰岛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等因素有关。所以糖尿病人在尝试食用猕猴桃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 四、特殊人群的提示 对于老年糖尿病人,由于其胃肠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猕猴桃时要注意细嚼慢咽,以促进消化吸收,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同时,老年糖尿病人在血糖监测和食用猕猴桃的量上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的血糖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血糖波动的耐受性也较差。对于合并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人,如胃炎、胃溃疡等,过多食用猕猴桃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症状,这类病人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2025-10-11 13:04:23
  • 血糖高可以吃煮玉米棒吗

    血糖高可以吃煮玉米棒,玉米富含营养,其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中低,适量食用有补充营养、增加饱腹感等好处,但要控制摄入量,注意烹饪方式,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儿童、老年血糖高人群食用时需更谨慎,如糖尿病儿童要精准控量并监测血糖,老年人群要注意咀嚼和根据自身消化情况调整食用量及监测血糖。 一、玉米的营养成分与升糖特点 玉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每100克煮玉米棒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2.8克左右。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包含淀粉等,其消化吸收速度相对较慢,升糖指数(GI)约为55-58,属于中低升糖指数食物。 二、血糖高人群食用煮玉米棒的情况 1.适量食用的好处 补充营养:煮玉米棒能为血糖高人群提供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例如有研究表明,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改善机体的糖代谢指标,降低血糖波动。同时,玉米中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和矿物质(如钾等)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益。 增加饱腹感:其含有的膳食纤维在胃肠中吸水膨胀,能让人产生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而体重控制对血糖高人群至关重要,因为肥胖是2型糖尿病等血糖高相关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食用需注意的方面 控制摄入量:虽然煮玉米棒升糖指数相对较低,但仍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血糖高人群应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合理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将煮玉米棒作为主食的一部分进行替换,比如每次食用半根到一根中等大小的煮玉米棒,并相应减少其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的摄入量。例如,一位体重正常、血糖控制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半根煮玉米棒,同时监测血糖变化。 烹饪方式影响: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水煮的方式,避免添加过多的糖、油等调料。如果加入过多糖或油,会增加煮玉米棒的热量和升糖负荷,不利于血糖控制。 三、特殊人群食用煮玉米棒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儿童血糖高时食用煮玉米棒需更加谨慎。要严格控制摄入量,因为儿童的饮食需要更精准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血糖稳定。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每日所需热量等因素来确定煮玉米棒的食用量,并且食用后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其他饮食和可能的胰岛素用量等。 2.老年血糖高人群:老年血糖高人群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用煮玉米棒时要注意充分咀嚼,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由于老年人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多样性,比如有的可能合并胃肠道疾病等,更要根据自身消化情况来调整食用量。如果老年血糖高人群胃肠功能较差,可适当减少煮玉米棒的食用量,或者将煮玉米棒煮得更软烂一些,以减轻胃肠负担。并且老年血糖高人群在食用煮玉米棒前后都要密切监测血糖,以便更好地调整饮食和后续的健康管理措施。

    2025-10-11 13:03:00
  • 甲减如何检测出来

    甲减的检测包括血液检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甲状腺超声检查等,血液检查有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FT4、总甲状腺素TT4)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有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超声可观察甲状腺形态等,妊娠期女性甲减检测要求更严格,婴儿甲减多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 一、血液检查 1.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TSH是反映甲状腺功能最敏感的指标,正常范围一般在0.35~5.5mIU/L。在甲减时,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分泌TSH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TSH会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TSH的正常范围略有不同,儿童的正常范围相对较窄,婴儿期TSH正常范围约为0.7~10mIU/L,儿童期约为0.5~6.9mIU/L等。 2.甲状腺激素检测 游离甲状腺素(FT4):FT4不受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影响,能直接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正常范围一般在12~22pmol/L。甲减患者FT4水平降低。 总甲状腺素(TT4):TT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形式,正常范围成人约为66~181nmol/L。甲减时TT4水平通常降低。 二、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 1.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TPOAb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自身抗体之一,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导致的甲减中,TPOAb常明显升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生,女性相对更易患,其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2.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TgAb也是常见的甲状腺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TgAb也可升高,其临床意义与TPOAb类似,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甲减。 三、甲状腺超声检查 甲状腺超声可以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甲减患者的甲状腺超声表现可能有甲状腺体积减小、回声不均匀等,但超声检查主要是辅助诊断,不能单纯依靠超声确诊甲减,而是结合血液检查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的甲状腺超声表现略有差异,儿童甲状腺相对较小,超声检查时需注意与正常儿童甲状腺超声表现进行对比。 四、特殊情况的检测注意事项 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甲减的检测需要更加严格。妊娠期TSH正常范围较非孕期窄,一般要求妊娠早期TSH控制在0.1~2.5mIU/L,妊娠中晚期控制在0.2~3.0mIU/L等。同时,妊娠期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检测也很重要,因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在妊娠期可能加重,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对于婴儿甲减的检测,由于婴儿不能很好地配合,通常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来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一般在出生后3~7天内采集足跟血,检测TSH等指标,若新生儿疾病筛查异常,需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0-11 12:59:28
  • 低血糖的病因是什么

    低血糖可由糖摄入不足、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转化过多等因素引起,糖摄入不足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糖生成不足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糖消耗过多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糖转化过多与药物因素、特殊人群有关。 一、糖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婴幼儿若喂养不当,如长时间未进食母乳或配方奶,可能导致糖摄入不足引发低血糖。例如,新生儿未及时开奶,可能因体内糖原储备有限而出现低血糖情况。 生活方式:节食减肥人群若过度控制饮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易引起糖摄入不足导致低血糖。一些追求快速减肥的人,长期低热量饮食,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比过低,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病史: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影响营养吸收的患者,如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肠道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功能障碍,会影响糖的摄入和吸收,从而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二、糖生成不足 年龄因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肝糖原储备不足,且肝糖原异生相关酶活性较低,容易出现糖生成不足导致低血糖。比如,早产儿出生后肝脏储存的糖原较少,同时自身生成糖的能力较弱,若不及时补充糖分,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异生,影响糖的生成。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抑制肝脏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进而导致糖生成不足引发低血糖。 病史:患有肝病的患者,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受损,肝糖原储存减少,且糖异生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糖生成不足。因为肝脏是储存糖原和进行糖异生的重要器官,肝病会严重影响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糖消耗过多 年龄因素:婴幼儿代谢旺盛,若活动量较大,而糖摄入相对不足时,容易出现糖消耗过多导致低血糖。例如,活泼好动的婴幼儿,身体能量消耗快,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糖分,就可能发生低血糖。 生活方式:剧烈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若运动前未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运动后又未及时补充,会导致糖消耗过多引发低血糖。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身体消耗大量糖分,如果赛前和赛中没有合理补充糖分,就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病史:患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如胰岛素瘤患者,胰岛β细胞肿瘤会过度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消耗过多。胰岛素会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使血糖降低,胰岛素瘤患者由于胰岛素异常分泌,会出现反复的低血糖发作。 四、糖转化过多 药物因素:一些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糖转化过多引发低血糖。例如,过量使用胰岛素会使胰岛素作用过强,促进血糖过多地转化为糖原等储存形式,从而导致低血糖。 特殊人群:肝肾功能不全者,由于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障碍,使用某些降糖药物时更容易出现糖转化过多导致低血糖。因为肝肾功能不全影响了药物的正常代谢,使得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强了降糖作用,进而引起血糖过度降低。

    2025-10-11 12:54: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