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根管治疗、显微根管治疗、龋病治疗等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根管治疗、显微根管治疗、龋病治疗等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牙髓炎产生的原因

    牙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细菌感染有龋病相关细菌入侵(龋病时细菌向牙髓侵袭)和牙周病逆行感染(牙周袋细菌经根尖孔等进入牙髓);物理因素有机械创伤(重度牙体磨损使牙髓暴露或接近暴露、外伤撞击致牙髓受损)和温度刺激(过冷过热刺激引发牙髓应激反应);化学因素有充填材料刺激(不合格充填材料刺激牙髓)和酸蚀剂等药物刺激(使用不当的酸蚀剂等刺激牙髓)。 牙周病逆行感染:牙周病患者的牙周袋内存在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牙髓的炎症反应。牙周病的发生与口腔卫生状况、吸烟等因素有关,吸烟者口腔内环境不利于牙周健康,更容易出现牙周病,进而增加牙髓炎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等生理变化,牙周组织防御能力下降,也较易发生牙周病相关的逆行性牙髓炎。 物理因素 机械创伤: 重度牙体磨损:长期的咀嚼磨损、不良的咬合习惯等可导致牙体硬组织过度磨损,使牙髓暴露或接近暴露状态。例如,一些喜欢吃硬物的人群,长期咀嚼硬物会加速牙体磨损,增加牙髓受刺激的风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磨损可能更明显,若同时存在不良咀嚼习惯,牙髓炎发生几率可能升高。 外伤撞击: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交通事故、运动外伤等,可导致牙髓组织受损,引发牙髓炎。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发生牙齿外伤,如摔倒碰撞到牙齿,可能引起牙髓损伤进而引发牙髓炎;成年人在工作或运动中也可能遭遇牙齿外伤情况。 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可引起牙髓的应激反应。例如,食用过冷的冰淇淋或过热的汤品后,牙髓可能会因温度急剧变化而产生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对温度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牙髓相对较敏感,更易因温度刺激出现牙髓炎症状;老年人牙髓组织本身有退变,对温度刺激的反应也可能更明显。 化学因素 充填材料刺激:在牙齿充填治疗过程中,若使用的充填材料具有刺激性,如某些不合格的树脂材料等,可能会刺激牙髓组织,引起牙髓炎。随着牙科材料的不断发展,合格的充填材料引发牙髓炎的情况已大幅减少,但仍需关注材料质量及操作规范。 酸蚀剂等药物刺激:在牙齿美白、牙体预备等操作中,使用的酸蚀剂、消毒药物等若使用不当或浓度过高,可能会刺激牙髓。例如,在进行牙齿美白时,酸蚀剂使用时间过长或浓度过高,可能渗透到牙髓引起炎症。不同操作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对牙髓的刺激风险因操作规范程度而异,临床医生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以减少对牙髓的刺激。

    2025-10-14 14:39:27
  • 急性牙髓炎怎么引起的

    急性牙髓炎可由细菌感染、物理刺激、化学刺激引发,细菌感染包括龋病相关细菌入侵及其他途径细菌入侵,物理刺激有温度刺激和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涉及充填材料及酸蚀剂等化学物质刺激,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刺激引发急性牙髓炎方面有不同表现。 其他途径的细菌入侵:牙齿受到外伤时,如牙冠折断,细菌可直接从暴露的牙髓组织侵入;牙齿经过不当的牙科治疗后,若充填材料、修复材料等边缘不密合,也可能导致细菌从缝隙侵入牙髓,引发感染进而导致急性牙髓炎。老年人由于牙齿的磨耗等原因,牙齿的防御功能有所下降,同时可能存在一些口腔内的慢性感染病灶,也可能增加细菌入侵牙髓引发急性牙髓炎的风险。 物理刺激 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可引起急性牙髓炎。例如,食用过冷的冰淇淋或饮用过烫的热水后,温度刺激迅速传导至牙髓,导致牙髓组织血管收缩或扩张,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儿童的牙髓相对较为敏感,对于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更容易因温度刺激而发生急性牙髓炎。老年人牙髓本身有一定的退行性变,牙髓组织中的细胞和血管成分减少,对温度刺激的反应也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但如果温度刺激过于强烈,仍可能引发急性牙髓炎。 机械刺激:长期的咀嚼硬物,如经常咬坚果等,会对牙髓产生慢性的机械刺激;不当的刷牙方式导致的牙颈部楔状缺损,或者不良修复体对牙龈和牙髓的刺激等,都可能引发急性牙髓炎。儿童如果有不良的咀嚼习惯,比如喜欢咬手指、铅笔等,或者乳牙时期口腔不良习惯导致牙齿受力不均,容易引发牙髓问题。成年人长期的职业性咀嚼习惯,如厨师等,也可能因机械刺激增加急性牙髓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牙齿的支持组织可能有萎缩等情况,咀嚼时牙齿的受力分布发生变化,也可能因机械刺激引发牙髓炎症。 化学刺激 充填材料刺激:在牙科充填治疗中,使用的某些充填材料可能对牙髓有刺激作用。例如,一些不合格的充填材料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缓慢释放,刺激牙髓组织,导致急性牙髓炎。特别是儿童的牙髓比较娇嫩,在充填治疗时对材料的刺激更为敏感。 酸蚀剂等化学物质刺激:在牙齿美白等牙科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酸蚀剂等化学物质时操作不当,酸蚀剂接触到牙髓或渗透到牙髓组织中,会引起牙髓的急性炎症反应。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进行这类牙科治疗时都需要严格规范操作,避免化学物质对牙髓的刺激。老年人如果进行一些牙科的化学性治疗,由于牙髓的特殊状态,更要谨慎操作,防止化学刺激引发急性牙髓炎。

    2025-10-14 14:38:19
  • 洗牙多久一次比较好

    洗牙频率需综合多方面确定,健康人群一般6-12个月洗一次;吸烟人群每3-6个月洗一次;常食色素重食物人群每6个月左右洗一次;孕妇怀孕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洗牙,4-6个月需谨慎;患某些系统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洗牙需遵医嘱评估后进行。 一、健康人群洗牙频率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每6-12个月洗牙一次较为合适。这是因为口腔内的牙菌斑会不断形成,正常情况下每6-12个月牙菌斑的积累程度会达到需要通过洗牙来清除的程度。牙菌斑长期堆积可能会引发牙龈炎等问题,定期洗牙可以有效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保持口腔健康。例如,有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规范洗牙的人群,牙龈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洗牙或洗牙不规律的人群。 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洗牙调整 1.吸烟人群:吸烟人群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容易使牙齿着色,并且会加速牙菌斑的形成,这类人群建议每3-6个月洗牙一次。因为吸烟会让口腔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加快牙齿病变的进程,增加患牙周疾病的风险,所以需要更频繁地洗牙来清除烟草残留和牙菌斑等。 2.饮食特殊人群:经常食用色素较重食物(如咖啡、浓茶、深色酱料等)的人群,牙齿着色情况相对更严重,也建议每6个月左右洗牙一次。这些食物中的色素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通过洗牙可以较好地清除牙齿表面的色素沉着,维护牙齿美观和口腔健康。 三、特殊人群洗牙注意事项 1.孕妇:怀孕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建议洗牙,怀孕前3个月洗牙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怀孕后3个月洗牙可能会引起早产。在怀孕4-6个月期间,如果有洗牙需求,需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妊娠情况,由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洗牙操作。这是因为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洗牙过程中的刺激可能会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 2.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的人群 心脏病患者:如果患有未控制的心脏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洗牙可能会因为紧张、疼痛等因素诱发心脏不适。这类患者洗牙前需要告知医生病情,由心内科和口腔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洗牙以及洗牙的时机等。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洗牙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这类患者洗牙前需要进行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谨慎洗牙,并且洗牙后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总之,洗牙的频率需要综合个人的口腔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及特殊人群的自身情况等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口腔保健效果。

    2025-10-14 14:37:45
  • 口腔肿瘤有哪些

    口腔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常见良性肿瘤有乳头状瘤(多由HPV感染引起,与局部刺激等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和牙龈瘤(女性多见,与局部刺激密切相关);常见恶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癌(口腔颌面部最常见,与多种因素有关,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不同部位表现略有差异)、恶性黑色素瘤(来源于黑色素细胞,恶性程度高,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腺样囊性癌(多见于小唾液腺及腮腺等,生长缓慢但侵袭性强,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稍多,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高)。 乳头状瘤:多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好发于腭、舌、唇等部位,一般为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突起,生长缓慢,表面呈白色或粉红色,质地较软。其发病可能与局部刺激(如残根、锐利牙尖等长期摩擦)以及病毒感染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HPV感染相关乳头状瘤的发病风险。 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及牙龈结缔组织,女性较为多见,与局部刺激(如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密切相关,常表现为牙龈乳头处局限性肿块,大小不一,有的呈分叶状,生长速度因刺激因素是否持续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恶性肿瘤有: 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口腔癌的90%以上。好发于舌、颊、牙龈、腭、上颌窦等部位。病因与长期嗜好烟酒、口腔卫生不良、口腔黏膜白斑、慢性刺激与损伤(如残根、锐利牙尖等长期反复摩擦)、紫外线照射(唇癌较多见)以及HPV感染等因素有关。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不同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在临床表现上略有差异,如舌癌常表现为溃疡或浸润性肿块,伴有疼痛、舌运动受限等;牙龈癌多起源于牙龈乳头及龈缘区,表现为溃疡或菜花状新生物,易出血,可导致牙齿松动等。 恶性黑色素瘤:来源于黑色素细胞,好发于腭、牙龈及颊部,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预后较差。病因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种族(白人发病率高于黑人)、遗传因素以及局部刺激(如色素痣受摩擦、损伤等)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色素痣的人群需特别警惕其恶变可能。 腺样囊性癌:多见于腭部小唾液腺及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发生于舌下腺的肿瘤多为腺样囊性癌。肿瘤生长缓慢,但侵袭性强,常沿神经扩散,导致疼痛和神经麻痹等症状。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稍多于男性,其发病机制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2025-10-14 14:36:42
  • 洗牙到底对牙齿好不好

    洗牙有益处也有注意事项。益处包括清除菌斑和牙结石、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美观;注意事项有洗牙频率视个人口腔健康状况而定,孕妇、患有出血性疾病及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人群洗牙需谨慎。 一、洗牙的益处 1.清除菌斑和牙结石 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不断积累会形成牙结石,洗牙可以有效去除牙齿表面、牙龈沟内的菌斑和牙结石。研究表明,定期洗牙能显著降低牙龈炎和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菌斑和牙结石的积累都会对牙齿健康产生影响,定期洗牙有助于维持口腔卫生环境。例如,儿童如果不注意口腔清洁,菌斑和牙结石积累可能影响牙齿正常发育,成年人长期吸烟、饮食不当等情况也易导致菌斑和牙结石堆积,而老年人由于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更需要通过洗牙来清除这些有害物质。 2.预防口腔疾病 洗牙能够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等常见口腔疾病。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甚至牙齿松动脱落。通过定期洗牙,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可大大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概率。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洗牙后能更好地维护口腔健康,减少因吸烟导致的口腔问题;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口腔感染,洗牙有助于控制口腔局部炎症,配合全身血糖控制,对整体健康更有利。 3.维护口腔美观 洗牙可以使牙齿恢复原本的洁白外观,改善牙齿的色泽和美观度。无论是年轻人注重外在形象,还是中老年人希望保持良好的口腔面容,洗牙都能让牙齿看起来更干净、整洁,提升自信心。 二、洗牙的注意事项 1.洗牙频率 一般建议健康人群每6-12个月洗牙一次,但具体频率需根据个人口腔健康状况而定。例如,患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洗牙,每3-6个月就需要洗牙一次,以控制病情发展。 2.特殊人群 孕妇: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一般不建议洗牙,前三个月洗牙可能引起宫缩导致流产,后三个月洗牙可能刺激子宫引起早产。但在怀孕中期如果有必要洗牙,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且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 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群:如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白血病患者等,洗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需谨慎洗牙,应先治疗基础疾病,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洗牙。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人群:洗牙时可能产生的电磁干扰需要谨慎,应提前告知医生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情况,由医生评估洗牙风险后决定是否进行。

    2025-10-14 14:36: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