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根管治疗、显微根管治疗、龋病治疗等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根管治疗、显微根管治疗、龋病治疗等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口腔通常可能感染哪些细菌

    链球菌属中变异链球菌是致龋主要菌且儿童感染风险高,血链球菌为有益菌;乳杆菌属嗜酸乳杆菌等数量增多与龋损正相关老年人易受影响;放线菌属内氏和粘性放线菌分别与根面龋相关;厌氧菌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炎主要菌吸烟者风险高,具核梭杆菌协同加重牙周炎糖尿病者难控,消化链球菌参与混合感染需关注基础病或局部损伤人群。 一、链球菌属 1.变异链球菌:是导致龋齿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研究显示其可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促进菌斑形成,进而使牙釉质脱矿引发龋齿,儿童因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该菌感染风险较高,若不注意口腔清洁,易在儿童口腔内大量定植导致龋齿发生。 2.血链球菌:通常被视为口腔的有益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有害菌的定植,但在口腔环境变化时也可能参与感染过程,一般情况下对口腔健康起保护作用,尤其在维持口腔菌群平衡方面有一定意义。 二、乳杆菌属 嗜酸乳杆菌等乳杆菌与龋病发展相关,其数量增多常与龋损程度呈正相关,在龋病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老年人由于牙齿磨损等原因,若口腔卫生不佳,乳杆菌等感染风险可能增加,进而促进龋病发展。 三、放线菌属 1.内氏放线菌:与根面龋的发生密切相关,能黏附于根面牙骨质,促进菌斑形成,老年人牙龈退缩后根面暴露,内氏放线菌等放线菌感染根面的风险升高,易引发根面龋。 2.粘性放线菌:同样是根面龋的相关致病菌,其黏附特性有助于在牙面定植,从而参与根面龋的病理过程,对于有牙龈退缩等情况的人群,需重点预防粘性放线菌等的感染。 四、厌氧菌 1.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产生多种毒性因子,如蛋白酶等,破坏牙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等结构,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影响,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牙周致病菌的定植更易发生,牙周炎风险增加。 2.具核梭杆菌:为牙周病的重要病原菌,常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其他牙周致病菌协同作用,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破坏,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具核梭杆菌等细菌的感染控制相对困难,口腔感染易反复且不易痊愈。 3.消化链球菌属:在口腔混合感染中可能参与,当口腔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时,消化链球菌属可能起到协同致病的作用,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口腔局部损伤的人群,消化链球菌属等厌氧菌的感染需引起重视。

    2025-10-14 14:15:43
  • 如何按照正确的顺序更换乳牙

    儿童牙齿更换按顺序依次有下颌中切牙约6-7岁开始更换、上颌中切牙约7-8岁跟进、下颌侧切牙约8-9岁更换、上颌侧切牙约9-10岁进入、第一乳磨牙约10-12岁更换、尖牙约11-12岁更换、第二乳磨牙约12-13岁更换,各阶段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乳牙滞留处理、萌出方向位置、口腔不适关注、持续良好口腔卫生及定期检查,不同儿童有替换时间细微差异。 一、下颌中切牙先萌出阶段 正常情况下,儿童一般在6~7岁时,下颌中切牙开始更换乳牙,这是乳牙更换的起始步骤。此阶段下颌中切牙的乳牙逐渐松动脱落,恒牙开始萌出,此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乳牙因清洁不佳引发感染等问题,因为乳牙健康状况会影响恒牙萌出的顺利程度。 二、上颌中切牙跟进阶段 紧接着下颌中切牙更换后,大约在7~8岁时,上颌中切牙开始进入更换乳牙的阶段。上颌中切牙的乳牙同样会出现松动,随后恒牙萌出,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儿童口腔内上颌中切牙区域的情况,若乳牙滞留影响恒牙萌出,需及时就医处理。 三、下颌侧切牙更换阶段 在8~9岁左右,下颌侧切牙开始进行乳牙更换。此时家长应留意下颌侧切牙乳牙的松动情况以及恒牙萌出的方向等,确保恒牙能够正常萌出到正确位置,日常继续维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很重要。 四、上颌侧切牙更换阶段 大约9~10岁时,上颌侧切牙进入乳牙更换时期。要观察上颌侧切牙乳牙与恒牙萌出的协调性,若出现异常萌出等情况,需及时咨询牙科医生,以保障牙齿正常排列。 五、第一乳磨牙更换阶段 10~12岁时,第一乳磨牙开始更换乳牙。此阶段第一乳磨牙的乳牙逐渐脱落,恒牙萌出,要注意儿童在这一过程中的口腔不适等情况,鼓励儿童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乳牙自然脱落,同时促进恒牙萌出。 六、尖牙更换阶段 11~12岁时,尖牙进入乳牙更换阶段。尖牙的乳牙松动脱落,恒牙萌出,要关注尖牙萌出时的位置是否正常,避免出现错位等问题,若有异常及时就医评估。 七、第二乳磨牙更换阶段 12~13岁时,第二乳磨牙开始更换乳牙,随后第二恒磨牙逐渐萌出替代第二乳磨牙。在这一阶段要确保口腔内牙齿替换过程顺利,持续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监测牙齿替换及口腔健康状况,不同儿童因个体差异可能存在替换时间的细微不同,但大致遵循上述顺序。

    2025-10-14 14:12:37
  • 口腔iti种植术是什么

    口腔种植术是通过外科手术将人工牙根植入缺牙区牙槽骨经骨结合后装基台牙冠来恢复缺失牙齿功能与外观的修复方法,材质多为钛合金,种植体系统依牙槽骨骨量密度颌骨形态选定,术前需口腔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手术在局麻下切开牙龈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并缝合,术后要注重口腔卫生避免硬食且定期复查,老年人需基础疾病控制稳定后考虑,孕妇一般不建议孕期做待产后评估,儿童颌骨发育阶段通常不适合除非特殊缺牙情况需谨慎评估。 一、定义 口腔种植术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将人工牙根(种植体)植入缺牙区牙槽骨内,经一段时间使种植体与牙槽骨形成骨结合,再安装基台和牙冠以恢复缺失牙齿功能与外观的修复方法。 二、种植体相关因素 1.材质选择:多采用钛合金材质,因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能较好与人体骨组织等相适应,利于骨结合的形成。 2.种植体系统选择:需依据患者牙槽骨的骨量、密度、颌骨形态等因素来选定合适种植体系统,不同种植体系统在设计、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影响种植效果。 三、手术过程 1.术前评估:进行口腔检查,包括查看缺牙区牙槽骨情况、邻牙状况等,还需通过X线片或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精准评估牙槽骨的骨量、密度、颌骨形态等,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手术操作: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牙龈,制备种植窝,将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内,之后缝合创口。整个手术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安全。 3.术后恢复:术后要注重口腔卫生,避免食用过硬食物,防止对种植部位造成不良影响;需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观察种植体愈合情况以及口腔软硬组织的反应,一般术后3-6个月种植体可与牙槽骨形成骨结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评估全身健康状况,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考虑进行种植手术,因为基础疾病未控制好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甚至引发并发症。 2.孕妇:一般不建议孕期进行种植手术,由于手术可能带来的应激等情况,可能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待产后身体恢复良好且经医生评估后再考虑是否进行种植。 3.儿童:儿童颌骨尚处于发育阶段,通常不适合开展口腔种植术,除非是特殊先天性缺牙等情况,但也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口腔及颌骨的生长发育特点与成人不同,种植手术可能会干扰其正常发育。

    2025-10-14 14:11:19
  • 牙根肿痛,如何快速止疼

    牙根肿痛可通过冷敷缓解(儿童需谨慎)、盐水漱口(低龄儿童需特殊处理)、就医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及特殊人群有不同方式)、饮食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选柔软易咀嚼食物)来应对。 一、冷敷缓解 1.原理: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肿胀和疼痛感觉。可以使用冰袋或者冷毛巾,将其敷在牙根肿痛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可重复冷敷一次。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冰袋温度,避免冻伤皮肤,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再冷敷。 2.年龄因素:儿童进行冷敷时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且要密切观察皮肤状况。 二、盐水漱口 1.原理:盐水具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能够清洁口腔,减轻炎症带来的肿痛。取适量温盐水,每次漱口30秒左右,然后吐出,重复多次。一般来说,每500毫升温水加入约5克盐即可配制成温盐水。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注意避免其吞咽盐水,可适当减少盐水浓度并协助其漱口。 2.年龄因素:低龄儿童可能不配合漱口,家长可在其进食后用干净纱布蘸取淡盐水轻轻擦拭口腔,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三、就医治疗 1.病因明确后针对性处理:如果牙根肿痛是由龋齿引起,医生可能会进行补牙等处理;若是牙周炎导致,可能会进行牙周洁治等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龋齿,治疗时要考虑其配合程度和牙齿发育情况;成年人则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牙周或牙髓治疗。 2.特殊人群:孕妇出现牙根肿痛时,就医需更加谨慎,要提前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老年人牙根肿痛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四、饮食调整 1.避免刺激性食物:在牙根肿痛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肿痛症状。例如辣椒、冰糕、热汤等。对于儿童,要控制其零食摄入,尤其是糖果等甜食,防止加重龋齿相关的牙根肿痛。 2.选择柔软易咀嚼食物:可多吃一些软烂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烂的蔬菜等,减少牙齿咀嚼时对肿痛部位的刺激,有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恢复。不同年龄人群在选择食物时要符合其饮食特点,儿童可将食物制作得更精细,方便咀嚼和消化。

    2025-10-14 14:10:55
  • 板牙裂开了一道缝是什么原因

    板牙裂开可能由咬硬物、牙齿本身存在缺陷、外伤、温度骤变刺激等因素引起,发现板牙裂开应及时就医处理,日常要避免咬硬物、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以预防。 一、咬硬物 影响因素及原理:如果经常咬过硬的食物,如坚果、骨头等,牙齿承受的咬合力超过了其能承受的范围,就容易出现裂开的情况。牙齿的硬组织在过度的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微小的裂纹,随着时间推移或咬合力的持续,裂纹可能会逐渐加深。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咬硬物的人群,牙齿裂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很少咬硬物的人群。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因这种行为导致板牙裂开,比如儿童如果经常啃咬较硬的玩具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成年人中爱吃坚果等硬食物的人群风险更高。 二、牙齿本身存在缺陷 龋齿因素:龋齿会使牙齿的硬组织被破坏,导致牙齿的结构变得薄弱。当牙齿存在较深的龋洞时,在咀嚼过程中,受到外力就更容易出现裂开。比如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不佳,龋齿进展较快,就可能引发板牙裂开;成年人龋齿未及时治疗,也会增加牙齿裂开的风险。 牙隐裂倾向:有些人的牙齿本身可能存在发育上的缺陷,比如牙尖过于陡峭、牙齿结构不均匀等,这些情况会使牙齿在承受正常咬合力时就容易出现隐裂。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存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有牙齿发育异常家族史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三、外伤因素 意外碰撞:面部受到外力撞击,比如摔倒时面部着地、运动时被碰撞等,都可能导致板牙裂开。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儿童在玩耍时可能因碰撞受伤,成年人在运动或意外事故中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男性在一些对抗性运动中风险相对较高。 四、温度骤变刺激 原理及影响:突然吃太冷或太热的食物,会导致牙齿内部的牙髓组织受到温度刺激,引起牙髓的应激反应,长期反复的温度骤变刺激可能会影响牙齿的稳定性,增加牙齿裂开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和性别中都可能出现,比如爱吃冷饮又爱吃热汤的人群,牙齿受到温度骤变刺激的频率较高,相对更容易出现板牙裂开的情况。 当发现板牙裂开一道缝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相应的处理,比如根据裂开的程度进行补牙、根管治疗或拔牙等。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咬硬物,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预防板牙裂开等牙齿问题的发生。

    2025-10-14 14:09: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