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群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擅长:慢性肝病、肝硬化以及并发症的临床诊治,还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慢性肝病、肝硬化以及并发症的临床诊治,还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治。展开
  • 大人发烧39度怎么处理

    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人群用湿毛巾擦大血管丰富部位或用退热贴降温,补充水分防脱水助降温可喝温开水或淡盐水,环境调节要调室温通风好且穿宽松轻薄衣物,儿童发烧达一定情况或有异常表现、成人发烧久或有基础病要及时就医,儿童一般不优先用药物理降温不佳遵医嘱用对乙酰氨基酚等,成人物理降温无效可考虑用布洛芬等但要遵医嘱避免滥用。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大多数人群: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水分蒸发时会带走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每次擦拭时间可在5-10分钟左右,可多次进行。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等敏感部位。 2.对于年龄较小儿童:可以使用退热贴,退热贴中的凝胶物质能通过凝胶中水分的汽化将热量带走,从而达到降温目的,而且相对比较安全,不会对儿童皮肤造成刺激。 二、补充水分 1.原因: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容易导致水分丢失,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体温的下降。 2.方式:可以多喝温开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可以保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根据出汗情况适当调整。 三、环境调节 1.温度:将室内温度调节到22-25℃左右,保持室内通风良好,让空气流通,有利于散热。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直接吹冷风,可通过调整空调风向等方式来营造舒适的环境温度。 2.穿着:穿着宽松、轻薄的衣物,有利于散热,不要给发烧者穿过多衣服或盖太厚被子,以免影响散热,加重发烧症状。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儿童:如果是3个月-3岁的儿童发烧39℃,或者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情况,不管体温多少都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对于3岁以上儿童,如果发烧持续不退(超过3天),或者伴有剧烈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也需要及时就医。 2.成年人:如果发烧39℃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天),或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出现发烧39℃的情况也应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患者在发烧时更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情况。 五、药物使用的特殊考虑 1.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降温,当物理降温等措施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儿童适用的退热药物,但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来使用,避免自行用药。低龄儿童(如6个月以下)使用药物降温需要特别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成年人:如果物理降温等措施不能有效降低体温,可考虑使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但同样要注意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和医生的建议来使用,避免滥用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2025-10-30 17:16:42
  • 物理退烧方法

    为达到降温目的可采取温水擦浴、冰袋冷敷、降低环境温度、多喝温水等方法,分别有相应操作、原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大血管丰富部位,冰袋冷敷裹毛巾放特定部位且注意时长和特殊人群,降低环境温度保持通风调至22-24℃,多喝30℃左右温水每天1500-2000毫升,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温水擦浴 1.操作方法:准备32-34℃的温水,用毛巾浸湿后拧干,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 2.原理:水的蒸发可以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例如,有研究表明,通过温水擦浴可以使人体体表温度降低,促进散热。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力度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对于新生儿,不建议采用温水擦浴,可咨询医生采用其他更合适的方法;老年人皮肤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擦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二、冰袋冷敷 1.操作方法:将冰袋裹上毛巾,放置在患者的额头、颈部两侧、腋窝等部位,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超过15-2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 2.原理:冰的温度低于人体温度,通过传导散热来降低体温。研究发现,冰袋冷敷能够使局部温度迅速下降,减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退热作用。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老年人以及体质较弱者使用冰袋冷敷时要谨慎,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皮肤苍白、青紫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对于昏迷、感觉迟钝的患者,也不适合使用冰袋冷敷,防止冻伤。 三、降低环境温度 1.操作方法: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将室内温度调节在22-24℃左右。可以使用风扇加速空气流动,但要注意避免直吹患者。 2.原理: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助于人体散热,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增大,更有利于热量散发。例如,有研究显示,在适宜的室温下,人体的散热效率会提高。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环境温度变化不宜过大;老年人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调节温度时要缓慢进行,避免温度骤变引起不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室温不宜过低,防止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四、多喝温水 1.操作方法:鼓励患者多饮用30℃左右的温水,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左右。 2.原理:饮用温水可以促进人体出汗和排尿,通过汗液蒸发和尿液排出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水分摄入能够帮助调节体温。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要少量多次饮水,防止一次性饮水过多引起呕吐;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饮水也需要适量,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水量。

    2025-10-30 17:15:54
  • 什么是肺病

    肺病是肺部病变统称,感染性肺病包括由病原体感染的肺炎(儿童与成人表现有别且影像学可现浸润影)和结核杆菌感染具传染性的肺结核(有长期咳嗽等症状);阻塞性肺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因长期吸烟等致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间质性肺病累及间质组织病因多样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儿童易患肺炎需保室内通风等,成人防阻塞性等要健康生活及定期检查,老年人易患肺炎要密切关注呼吸且用药谨慎。 一、肺病的定义 肺病是肺部发生病变的一类疾病的统称,是指肺脏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病症。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负责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并排出二氧化碳,肺病会干扰这一关键生理过程。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感染性肺病 1.肺炎: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儿童肺炎多因免疫力相对低下,易受呼吸道病毒或细菌侵袭,常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成人肺炎则可能因吸入异物、免疫力下降等引发,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咳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肺部炎性浸润影。 2.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具有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常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病情若未有效控制会逐渐加重,影响肺功能。 (二)阻塞性肺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群,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病情进展可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间质性肺病 这类疾病主要累及肺间质组织,病因多样,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粉尘)等有关,患者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病情隐匿,早期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肺功能逐渐减退。 三、不同人群肺病的影响及应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肺炎等感染性肺病,家长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若儿童出现发热伴咳嗽、呼吸急促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二)成年人 长期吸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工人接触煤尘)等人群患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风险增加,成年人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戒烟并尽量减少接触污染环境,定期进行肺部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部异常。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肺功能逐渐衰退,抵抗力相对较弱,易患肺炎等感染性肺病,且病情变化较迅速,需密切关注老年人呼吸状况,如有咳嗽、气促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用药需谨慎,需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优先选择对肺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025-10-30 17:15:02
  • 支原体咳嗽:了解四个阶段,更好地应对病情

    支原体咳嗽分四阶段,潜伏期一般2-3周无明显症状具传染性需避免密切接触并勤洗手,急性期起病缓有刺激性干咳、发热等症状可物理降温及遵医嘱用止咳药,亚急性期咳嗽减轻炎症反应渐轻需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关注基础病史患者情况,恢复期咳嗽基本消失部分人身体虚弱需适当轻度锻炼、加强营养特殊人群需陪伴照顾。 一、潜伏期 特点:一般为2~3周,此阶段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体内已经有肺炎支原体在繁殖,具有传染性。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潜伏期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相对成人可能潜伏期表现不太典型,但总体在这个时间范围区间内。对于有支原体肺炎家族史或密切接触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更加密切观察,因为他们感染支原体的风险相对较高。 应对:避免与支原体肺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二、急性期 特点:起病较缓慢,主要症状为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除了咳嗽、发热外,还可能出现乏力、头痛等症状;成人则以咳嗽、发热为主要突出表现。此阶段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大量繁殖,引起呼吸道炎症反应。 应对:对于发热患者,根据病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适宜。咳嗽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缓解咳嗽的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镇咳药物。 三、亚急性期 特点:咳嗽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仍可持续存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但呼吸道黏膜修复需要一定时间。不同年龄患者恢复速度不同,儿童的呼吸道黏膜修复相对成人可能稍快,但也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哮喘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咳嗽可能会反复,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呼吸道的恢复。 应对:继续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儿童要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恢复期 特点:咳嗽基本消失,身体逐渐恢复正常状态,但部分患者可能还存在身体虚弱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完全康复。不同年龄人群康复时间不同,儿童相对成人恢复较快,但也需1~2周甚至更长时间完全恢复体力等。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恢复期可能会更长,因为机体功能相对较弱。 应对:适当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饮食上加强营养,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促进身体完全康复。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人陪伴照顾,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变化。

    2025-10-30 17:14:15
  • 怎样区分正常感冒和新冠

    普通感冒主要局部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持续时间短无明确新冠接触史血常规正常病毒核酸阴性;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多样全身症状更明显发热可至高热持续时间长有独特症状有明确新冠接触史核酸阳性特殊人群需谨慎区分。 普通感冒:主要症状以局部呼吸道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较为常见,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8℃左右,且发热持续时间较短,一般1-3天可退热,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程度较轻。例如普通感冒引起的头痛多为轻度,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休息。 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多样,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发热可为低热、中度发热至高热,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8.5℃,甚至持续3天以上不退热较为常见,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相对更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腹泻、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独特症状。另外,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呼吸道症状个体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而以全身症状为突出表现。 流行病学史方面 普通感冒:通常是由于受凉、劳累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被鼻病毒、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病毒,非新冠病毒)等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无明确的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 新冠病毒感染:有明确的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包括共同生活、工作、密闭环境中接触等情况,尤其是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有相关接触史时感染新冠的风险较高。 实验室检查方面 普通感冒: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CRP)正常。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不会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 新冠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另外,部分患者血常规检查可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CRP可轻度升高。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区分正常感冒和新冠时需要更加谨慎。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新冠病毒感染,都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老年人感染普通感冒后也可能出现发热等症状加重情况,而感染新冠后更易出现病情进展为重症的风险,需及时就医;儿童感染普通感冒时,一般症状相对普通,但感染新冠后,部分儿童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且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孕妇感染后,普通感冒相对处理较为谨慎,而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产生更复杂的影响,需特别评估;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感染普通感冒时基础疾病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感染新冠后基础疾病加重的风险更高,需要更严密监测和处理。

    2025-10-30 17:13: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