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琴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乳腺及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自琴,女,普外科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从事本专业近三十年,侧重于乳腺及外科内分泌疾病诊治,专攻于乳腺疾病,尤其乳腺癌的综合诊治近二十年,同时在诊治少见的甲状旁腺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近年作为我院骨质疏松门诊医生诊治各种骨质疏松症,为中国老年骨质疏松学会委员。先后发表数篇文章于核心期刊,并参与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科书的编写。 展开
个人擅长
乳腺及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脂肪粒可以变成脂肪瘤吗

    脂肪粒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与皮肤微小创伤后修复有关好发眼周等部位呈白色或黄白色针尖至米粒大小坚实丘疹,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可发于有脂肪任何部位瘤体柔软可推动生长缓慢,两者组织来源病理机制不同且脂肪粒不转脂肪瘤,特殊人群发现类似脂肪粒勿自行挤压疑似脂肪瘤儿童少见异常需及时就医并详告病史等情况。 一、脂肪粒的定义与特点 脂肪粒通常指粟丘疹,是一种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其形成多与皮肤微小创伤(如搔抓、摩擦、日晒后皮肤微小破损等)后,皮肤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小囊肿有关,好发于眼周等部位,外观多为白色或黄白色、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坚实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 二、脂肪瘤的定义与特点 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脂肪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脂肪瘤可发生于身体有脂肪的任何部位,瘤体多呈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可推动,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 三、脂肪粒与脂肪瘤的本质区别 脂肪粒和脂肪瘤在组织来源、病理机制上完全不同。脂肪粒是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而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肿瘤。两者不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脂肪粒不会转变为脂肪瘤。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若发现皮肤有类似脂肪粒的表现,应避免自行挤压等不当处理,以防引起皮肤感染等问题;若发现疑似脂肪瘤的肿块,儿童群体中脂肪瘤相对少见,若出现异常肿块,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病史、生长发育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并采取合适的诊疗措施。

    2025-09-24 12:19:42
  • 阑尾炎手术后多久可以吃辣椒

    阑尾炎手术后至少1-3个月后再谨慎考虑吃辣椒,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时吃辣椒易致胃肠不适,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后也需循序渐进少量尝试,有基础病史者能吃辣椒时间更久且需严控摄入量,以身体无不适反应为前提调整辣椒摄入情况。 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时 术后1周内:此时肠道处于较为脆弱的修复阶段,胃肠道蠕动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正常。吃辣椒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不适,如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因为辣椒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术后早期吃辣椒更容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身体恢复。 术后1-2周:肠道功能逐渐开始恢复,但仍比较敏感。这时候吃辣椒仍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延缓恢复进程。女性患者在术后身体恢复相对男性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身体恢复速度可能稍慢,所以更需要谨慎对待吃辣椒的时间。 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后 术后1-3个月:当患者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恢复,大便正常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但即使如此,吃辣椒也应该循序渐进,先少量尝试,观察身体反应。如果食用后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摄入量,但也不建议大量食用辣椒。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胃肠道疾病史的阑尾炎患者,术后能吃辣椒的时间可能需要更久,并且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辣椒的摄入量,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使肠道对刺激因素更为敏感,吃辣椒可能会诱发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 总之,阑尾炎手术后吃辣椒的时间要根据个人肠道恢复情况来定,以身体没有不适反应为前提,逐步调整饮食中辣椒的摄入情况。

    2025-09-24 12:18:59
  • 非典型性脂肪瘤ct

    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CT具特征性表现即边界相对清楚多分叶状密度不均含脂肪及软组织成分增强时软组织部分强化CT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辅助明确病变范围制定治疗方案儿童患者CT检查需严控辐射剂量老年患者要评估基础疾病耐受度特殊病史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以保障准确诊断。 一、非典型性脂肪瘤的CT影像学表现 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ALT/WDLPS)在CT上具有特征性表现。通常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的肿块,多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内含脂肪密度区(CT值约-100HU左右),同时伴有软组织密度成分,增强扫描时软组织部分可出现强化。其脂肪成分的显示是重要特征之一,有助于提示该病的可能性。 二、CT对非典型性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CT能清晰呈现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如分叶状、密度不均等)结合脂肪成分的显示,对非典型性脂肪瘤的诊断具有关键意义,可辅助临床明确病变范围,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关注其生长发育特性,CT检查时应严格把控辐射剂量,注重防护措施,因为儿童对辐射较为敏感,需最大程度降低辐射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基础疾病状况,如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以判断患者对CT检查的耐受程度,必要时需与相关科室协作保障检查安全进行。 特殊病史患者:若患者有放疗史等特殊病史,需详细询问病史,因为既往放疗可能改变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影响对非典型性脂肪瘤的准确判断,从而为精准诊断提供全面信息。

    2025-09-24 12:18:21
  • 抽筋的原因及治疗

    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其原因包括寒冷刺激、过度疲劳、电解质失衡、药物副作用、神经或肌肉疾病等,治疗方法包括拉伸肌肉、按摩肌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热敷或冷敷等,孕妇、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更易抽筋,应注意预防。 1.原因: 寒冷刺激:如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未进行充分的热身。 过度疲劳:长时间运动或体力劳动,导致肌肉过度疲劳。 电解质失衡:如低钙、低钾、低钠等,可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肌肉痉挛。 神经或肌肉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等。 其他:怀孕、血液循环不良、代谢问题等也可能引起抽筋。 2.治疗方法: 拉伸肌肉:对于轻度抽筋,可以缓慢、持续地拉伸抽筋的肌肉,直到疼痛缓解。 按摩肌肉:轻轻按摩抽筋的肌肉,帮助放松肌肉。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特别是在剧烈运动后。 热敷或冷敷:根据抽筋的情况,选择热敷或冷敷。 就医:如果抽筋频繁、严重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疼痛、麻木、无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3.特殊人群: 孕妇:抽筋在孕妇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孕晚期。建议孕妇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老年人: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更容易出现抽筋。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注意预防跌倒。 儿童:儿童抽筋通常与生长发育有关,尤其是在快速生长期。家长可以通过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预防儿童抽筋。 总之,抽筋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个体差异而异。如果抽筋频繁或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09-24 12:17:46
  • 破伤风针几针

    破伤风针分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儿童基础免疫是3针百白破疫苗加1针加强针,成人每10年加强1针;伤口深或污染重时,未全程免疫者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需脱敏)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1次,无皮试但贵),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针次情况综合免疫史和伤口等判断。 儿童基础免疫:儿童通常需要接种3针百白破疫苗来进行主动免疫预防破伤风。一般在出生后3、4、5月龄各接种1针,18-24月龄时再接种1针加强针。这种基础免疫能使机体产生较为持久的免疫力,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可能会逐渐下降,所以还需要进行加强免疫。 成人加强免疫:一般每10年需要加强接种1针破伤风类毒素。如果发生了较严重的创伤,且既往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或加强免疫,则需要再次接种以加强免疫效果。 被动免疫 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时的被动免疫:对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的患者,若出现伤口较深、污染严重的情况,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破伤风抗毒素通常只需注射1次,但注射前需要进行皮试,皮试阳性者需要进行脱敏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也是注射1次,且无需皮试,不过其价格相对较高。特殊人群如儿童在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时需特别关注其过敏等反应情况,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应用时要密切观察有无异常表现。对于有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过敏史的特殊人群则不能使用该制剂,而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时更要严格做好皮试及脱敏注射过程的监测。 总之,破伤风针的针次情况需要根据是主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个体的免疫史以及伤口情况等来综合判断。

    2025-09-24 12:17: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