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儿童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各种类型斜视、眼球震颤、不同原因引起的儿童弱视、儿童结膜炎、角膜炎、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儿童眼睑泪道疾病的诊断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莉 知名专家,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2年。1992年大学本科毕业开始从事眼科临床工作,1997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眼科学硕士学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工作。曾先后从事角膜移植术、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斜视弱视、眼底病玻璃体切割手术以及一些外眼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等综合眼科临床工作。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临床部从事眼肌专业,近10年在儿童斜视弱视、屈光不正、眼球震颤、成人斜视、内分泌相关眼外肌病、复杂斜视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3年12月至今在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工作。主要擅长儿童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各种类型斜视、眼球震颤、不同原因引起的儿童弱视、儿童结膜炎、角膜炎、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儿童眼睑泪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在儿童斜视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一些复杂斜视、麻痹性斜视及伴有代偿头位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有独到见解。一直在大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论文1篇,论著2部,省级科研成果2项,厅级科研成果1项。目前承担市科委课题一项,主要研究儿童白内障术后个性化视觉康复;首医基础临床合作课题一项,为关于婴幼儿眼球震颤综合征的相关研究。现任社会任职有: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委、《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编委等。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各种类型斜视、眼球震颤、不同原因引起的儿童弱视、儿童结膜炎、角膜炎、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儿童眼睑泪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展开
  • 儿童斜视矫正术怎么做

    儿童斜视矫正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术前要全面检查并做准备工作;手术根据情况选麻醉方式,通过操作调整眼外肌;术后需眼部护理和恢复观察,定期复查,注意合理用眼等,该手术精细,需考虑儿童特点确保安全效果。 全面检查:术前需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散瞳验光、眼外肌功能检查、斜视度测定等。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斜视的类型、程度以及眼部的整体状况,例如要确定是共同性斜视还是非共同性斜视,斜视的角度大小等,这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检查的配合程度可能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镇静下进行检查。 术前准备工作:术前需停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还要注意眼部卫生,术前几天要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预防术后感染。同时,要与患儿及家长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目的、大致过程、可能的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等,让家长和患儿了解手术情况,以取得配合。 手术过程 麻醉方式选择: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的儿童,可采用局部麻醉;对于年龄较小、不配合的儿童,则需要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时,会在眼部周围注射麻醉药物,让患儿眼部周围感觉麻木;全身麻醉则是通过静脉给药等方式使患儿进入睡眠状态,保证手术在无痛、安静的情况下进行。 手术操作:以常见的肌肉减弱术为例,医生会根据斜视的情况确定需要调整的眼外肌。通过结膜切口,找到相应的眼外肌,然后对肌肉进行适当的减弱操作,如切断、部分切除等。如果是肌肉加强术,则是通过缩短肌肉等方式来增强肌肉的力量。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借助手术显微镜等精细设备,准确地对肌肉进行处理,以达到矫正斜视的目的。整个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不断调整肌肉的力量,确保术后双眼能够达到正位。 术后护理 眼部护理: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交替滴眼,预防感染和减轻炎症反应。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患儿用手揉眼。对于接受全身麻醉的患儿,术后要注意观察眼部有无出血、红肿等情况,密切关注眼部的恢复情况。 恢复观察: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在术后1天、1周、1个月等不同时间点进行复查。通过复查来观察斜视矫正的效果,以及眼部的恢复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如眼部红肿加重、视力下降等,要及时进行处理。在恢复期间,要注意让患儿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用眼,保证充足的休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格外注意看护,防止患儿眼部受到外伤等。 儿童斜视矫正术是一个较为精细的手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同时术后的护理也对患儿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2025-09-28 12:19:02
  • 眼底动脉硬化初期的症状

    眼底动脉硬化初期有多种症状,视力方面有轻度视力波动、夜间视力变化;眼部感觉上眼部疲劳感增加、视野轻微异常;还可通过眼底镜发现早期改变,如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管径轻度改变等,有高血压、糖尿病、孕妇等特殊人群更需关注相关表现。 一、视力相关症状 轻度视力波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尤其是在长时间用眼后。这是因为眼底动脉硬化初期,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视网膜的功能出现短暂性的改变。例如,长期从事精细用眼工作的人群,如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办公族,更容易在眼底动脉硬化初期出现这种短暂的视力模糊情况。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先天的血管发育异常等基础病史,也可能较早出现视力相关的轻微变化。 夜间视力变化: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现夜间视力较之前有所下降,在暗光环境下视物变得不如以往清晰。这是由于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在夜间相对白天可能更为敏感,眼底动脉硬化初期对视网膜供血的影响在夜间表现得相对明显。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夜间视力变化可能更早出现。 二、眼部感觉相关症状 眼部疲劳感增加:患者会明显感觉到眼部容易疲劳,即使没有进行高强度的用眼活动,也会很快出现眼睛酸涩、胀痛等不适。这是因为眼底动脉硬化导致视网膜的营养供应受到一定影响,视网膜功能的稳定性下降,使得眼睛在维持正常视觉功能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容易产生疲劳感。对于青少年,如果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再加上有家族性的血管疾病病史,可能会加速眼底动脉硬化初期眼部疲劳感的出现。 视野轻微异常: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视野的轻微改变,比如视野范围有轻度的缩小,或者在视野边缘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这是因为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受到眼底动脉硬化的影响,导致其传导视觉信号的功能出现轻微障碍,进而影响到视野范围。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高血糖会损伤血管,更容易在早期出现眼底动脉硬化相关的视野异常情况,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来监测病情。 三、其他相关表现 眼底镜下的早期改变:通过眼底镜检查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的体征,如视网膜动脉的反光增强,正常情况下视网膜动脉的反光是比较均匀且适度的,而初期动脉硬化时反光会增强;还可能出现视网膜动脉管径的轻度改变,比如动脉管径稍变细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随着血压的波动,更容易在眼底镜下观察到这些早期的眼底动脉变化。孕妇属于特殊人群,在孕期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血压、血液黏稠度等可能会发生改变,也可能在眼底动脉硬化初期出现一些眼底镜下的早期异常表现,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眼部变化及定期产检中的眼部相关检查。

    2025-09-28 12:17:20
  • 重度近视怎么治疗

    重度近视可通过框架眼镜矫正(佩戴方便、价格低、安全性高,儿童需定期查视力换镜,成年人可选材质款式)、角膜接触镜矫正(软性角膜接触镜需注意卫生及儿童使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控制度数增长有优势但佩戴初期有不适且验配要求高)、屈光手术矫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适用于特定人群有禁忌,飞秒激光手术切口小恢复快但也有适应证禁忌证及运动注意事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不适合角膜屈光手术者需精准评估,术后要注意眼部护理定期复查)来矫正。 一、框架眼镜矫正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重度近视的方法,通过镜片的光学原理,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提高视力。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重度近视患者都可佩戴,其优点是佩戴方便、价格相对较低且安全性高。对于儿童来说,需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度数变化及时更换合适的眼镜;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材质和款式的框架眼镜。 二、角膜接触镜矫正 1.软性角膜接触镜:适用于大部分重度近视患者,尤其适合一些因框架眼镜矫正效果不佳的人群。但其需要定期清洁和更换,长期佩戴可能会增加眼部感染的风险,特别是不注意卫生的人群。对于儿童,由于其眼部还在发育阶段,佩戴时需特别注意卫生和眼部健康状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RGP对控制近视度数增长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于青少年重度近视患者。它能减少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从而延缓近视进展。但佩戴初期可能会有异物感等不适,需要患者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且验配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精准验配。 三、屈光手术矫正 1.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适用于年龄一般在18-50周岁之间,近视度数稳定2年以上的重度近视患者。但对于角膜较薄、患有某些眼部疾病(如圆锥角膜、严重干眼症等)的人群不适用。不同性别在手术效果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术后恢复需要注意用眼卫生等。 2.飞秒激光手术:包括全飞秒激光手术等,相较于LASIK,其切口更小、角膜稳定性更好,术后恢复更快。不过同样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来评估是否适合手术。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经常参加剧烈运动的人群,术后需要注意避免眼部受到外伤。 四、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对于一些不适合做角膜屈光手术的重度近视患者,可考虑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该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评估,适合的人群包括高度近视合并散光、角膜较薄不适合做角膜屈光手术等情况的患者。但术后也需要注意眼部护理,定期复查,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术后恢复和眼部健康维护上需要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

    2025-09-28 12:15:39
  • 青光眼会遗传吗

    青光眼有一定遗传倾向,部分类型如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等与遗传相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也有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发病,有青光眼家族史人群应注重眼部健康监测,定期检查,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出现眼部不适及时就医,女性孕期哺乳期也需关注眼部情况 一、青光眼的遗传倾向 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可能性。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青光眼,如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等,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在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中,其亲属患青光眼的风险比无家族史的人群明显升高。例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病风险约为无家族史人群的6-10倍。 二、不同类型青光眼的遗传特点 先天性青光眼:部分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基因遗传导致的。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眼部房水引流等相关结构和功能,从而使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就出现先天性青光眼的病理改变。这种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不同的遗传模式。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虽然其遗传因素的作用相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能稍弱,但也存在遗传易感性。有研究发现,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人群,在受到一些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长时间在暗环境中等)时,更容易发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遗传模式可能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三、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决定青光眼是否发病的唯一因素,环境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有青光眼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过度用眼、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如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光线不合适等)、有长期高眼压的情况或者存在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则会显著增加青光眼发病的风险。而对于没有青光眼遗传背景的人群,也可能由于长期处于一些不利于眼部健康的环境因素中而患上青光眼,但相对风险较低。 四、有青光眼家族史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注重眼部健康的监测。建议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等。一般来说,从儿童时期开始(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青光眼的遗传背景)就应开始定期进行眼部筛查,成年人则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在暗环境中停留,合理用眼,保持情绪稳定,积极控制可能影响眼压的全身性疾病等。如果出现眼部不适(如眼胀、眼痛、视力模糊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青光眼问题。对于女性人群,在孕期和哺乳期也需要密切关注眼部情况,因为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眼压等眼部指标产生影响。

    2025-09-28 12:12:19
  • 一只眼睛瞳孔放大怎么回事

    一只眼睛瞳孔放大可由眼部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导致。眼部局部因素包括外伤致瞳孔括约肌损伤、急性青光眼使眼压升高致瞳孔散大、虹膜睫状体炎炎症刺激致瞳孔不规则散大;全身因素包括神经系统病变如动眼神经麻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瞳孔调节中枢,以及药物因素如误滴或特殊全身用药致单侧瞳孔放大,发现后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就医需告知相关病史用药史。 一、眼部局部因素导致一只眼睛瞳孔放大 (一)外伤因素 眼部受到外伤时,比如眼球穿通伤、挫伤等,可能会损伤到瞳孔括约肌等结构。例如,眼球挫伤可能使虹膜根部离断,从而影响瞳孔的正常收缩功能,导致一只眼睛瞳孔放大。这种情况在有明确眼部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若为儿童,玩耍时的意外外伤是常见原因。 (二)眼部疾病因素 1.急性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眼压急剧升高,可导致瞳孔散大。这是因为眼压升高影响了眼部的神经调节等功能,使得瞳孔失去正常的收缩控制。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或解剖结构特殊(如前房浅、房角窄)的人群。 2.虹膜睫状体炎:在虹膜睫状体炎活动期,炎症刺激会影响瞳孔括约肌的功能,导致瞳孔不规则散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用眼过度、免疫力低下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全身因素导致一只眼睛瞳孔放大 (一)神经系统病变 1.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受损时,其支配的瞳孔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出现患侧瞳孔散大。例如颅内动脉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都可能引起动眼神经麻痹。不同年龄人群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年轻人可能因外伤、感染等因素,老年人则多与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等有关。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等累及到与瞳孔调节相关的中枢部位时,也可能导致一只眼睛瞳孔放大。这在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或脑部受到外伤、有肿瘤等情况的人群中出现。 (二)药物因素 全身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瞳孔大小,比如使用散瞳类药物(如阿托品等),若只是单侧眼部误滴或全身用药后单侧眼部反应特殊,可能导致一只眼睛瞳孔放大。不同年龄人群使用药物的情况不同,儿童若误接触散瞳药物需特别重视,老年人用药时因肝肾功能等因素可能对药物反应更敏感。 一只眼睛瞳孔放大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若发现一只眼睛瞳孔异常放大,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和全身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外伤导致的要评估眼部损伤程度;对于青光眼要及时降低眼压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就医过程中需特别告知医生相关病史、用药史等情况,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

    2025-09-28 12:11: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