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结肠癌早期治好了会复发吗

    结肠癌早期治好仍有复发可能,复发受肿瘤特征(分期、病理类型)、患者自身(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规范治疗后定期复查、调整健康生活方式、个体化监控与干预来降低复发风险。 影响复发的因素 肿瘤特征方面 肿瘤分期:即使是早期结肠癌,也有不同的亚分期,比如ⅠA期和ⅠB期,ⅠB期相对ⅠA期复发风险可能略高一些。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来讲,分期越晚,意味着肿瘤细胞可能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潜能,即使早期切除原发肿瘤,残留的微小转移灶或潜在的肿瘤细胞更易增殖复发。 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其细胞分化程度等不同,像黏液腺癌等病理类型的结肠癌,相对一些高分化的结肠癌更容易出现复发情况。因为黏液腺癌的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更活跃,更易突破基底膜发生转移或在术后复发。 患者自身方面 年龄: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的结肠癌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相对来说复发风险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年龄不是唯一决定复发的因素,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和对治疗的耐受等,间接影响复发情况。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免疫功能等可能有所下降,在术后恢复及肿瘤监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挑战,相对来说复发后可能面临更复杂的治疗局面。 生活方式:术后如果患者仍然保持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等,不利于身体恢复,增加复发风险。还有术后不注意合理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也会影响肠道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增加复发几率。另外,术后缺乏运动,身体处于相对虚弱、代谢缓慢的状态,也不利于身体对抗肿瘤细胞,可能导致复发。 基础病史: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身体的血糖控制等,而高血糖环境可能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复发。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术后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基础疾病的存在而限制一些治疗措施的实施,间接影响对肿瘤复发的防控。 如何降低复发风险 规范治疗后定期复查:术后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结肠镜、腹部CT或MRI等。通过定期复查可以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迹象,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一般术后前两年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之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至少每年要进行全面复查。 健康生活方式调整:术后要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维持肠道健康环境。同时要适当进行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身体机能。 个体化监控与干预: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脂等,为身体创造良好的内环境,降低复发风险。对于年轻患者,要更加关注其术后心理状态等,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等功能,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2025-10-13 12:47:59
  • 小儿肠套叠的护理

    小儿肠套叠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要观察一般情况、腹部情况;体位护理,卧床休息取舒适卧位;胃肠减压护理,配合操作观察引流情况;饮食护理,确诊后禁食,恢复后逐步进食;心理护理,安抚家长和患儿;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留意肠坏死等并发症;出院指导,交代家庭护理要点,包括饮食、观察、腹部观察等及不同年龄指导重点。 腹部情况观察:留意腹部是否有包块,肠套叠典型表现为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光滑、稍可活动的包块,位置会因肠套叠部位不同而变化。同时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胀及呕吐物、腹胀的程度等情况,呕吐物的性质(如是否为胆汁样、血性等)能反映肠道梗阻的程度和部位,腹胀加重可能提示病情恶化。 体位护理 休息体位:患儿应卧床休息,一般采取舒适的卧位,如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婴幼儿,需有人悉心照料,避免频繁翻动加重病情,但也需适当调整体位以缓解不适。 胃肠减压护理 操作配合:若患儿进行胃肠减压,要确保胃管固定牢固,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婴幼儿胃肠减压时要注意胃管的粗细、插入深度等是否合适,密切观察患儿对胃肠减压的耐受情况,如有无哭闹不安等表现,根据患儿年龄特点调整护理措施,保证胃肠减压效果,减轻腹胀,改善肠道循环。 饮食护理 禁食情况:一旦确诊小儿肠套叠,多数情况需禁食。对于婴幼儿,要做好喂养相关的解释工作,向家长说明禁食的重要性,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保证患儿营养需求。随着病情恢复,逐渐恢复饮食,开始可给予少量温水,无不适后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过程中要注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观察患儿进食后的反应,如有无呕吐、腹胀复发等情况。 心理护理 家长及患儿心理安抚:小儿患病会使家长焦虑紧张,护理人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讲解病情及治疗护理措施,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让家长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对于患儿,要通过温和的态度、轻柔的操作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比如在进行检查、护理操作时,用亲切的语言安抚患儿,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通过玩具等转移其注意力。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肠坏死等并发症观察:密切观察有无肠坏死的迹象,如患儿出现持续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便血(果酱样血便等)加重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对于有发生并发症风险的患儿,要加强巡视,根据患儿年龄特点和病情变化加强护理监测,如对于年龄小、病情重的患儿,更要细致观察每一个可能提示并发症的细微变化。 出院指导 家庭护理要点:向家长交代出院后的家庭护理要点,包括患儿的饮食管理,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消化,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大便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指导家长掌握简单的腹部观察方法,如定时触摸腹部有无异常包块等,但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同时根据患儿年龄给予不同的指导重点,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腹部着凉,学龄期儿童要注意生活规律,适当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等。

    2025-10-13 12:47:21
  • 急性胃穿孔的症状,怎么办

    急性胃穿孔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休克表现等症状,处理需禁食禁饮、尽快转运就医,多数要手术治疗,还需抗感染、胃肠减压等,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特点及处理注意事项。 一、急性胃穿孔的症状 1.腹痛 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疼痛性质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且迅速波及全腹。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种疼痛会因体位改变而加重,例如患者平卧时疼痛可能更明显,而蜷曲体位时疼痛可能稍有缓解。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对于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可能相对较轻,但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若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应高度怀疑胃穿孔的可能。而一些生活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也是胃穿孔的高发人群,更容易出现此类剧烈腹痛症状。 2.恶心、呕吐 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初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胆汁样物。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为频繁;老年患者则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恶心、呕吐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也应引起重视。 3.休克表现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腹腔内大量的酸性胃内容物刺激腹膜,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出现休克表现。对于年轻体健的人群,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休克症状;而老年患者或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休克症状可能出现得更快,且病情进展更为凶险。 二、急性胃穿孔的处理办法 1.禁食禁饮 一旦怀疑急性胃穿孔,应立即让患者禁食禁饮,防止胃肠道内容物进一步漏入腹腔,加重病情。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严格执行禁食禁饮,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腹腔内的污染。 2.急救转运 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在转运过程中,要让患者取平卧位或蜷曲位,以减轻腹痛。对于儿童患者,转运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老年患者则要注意搬运过程中的平稳,避免加重病情。 3.手术治疗 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穿孔缝合术等。手术的目的是修补穿孔部位,清理腹腔内的污染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切口愈合情况等。 4.抗感染治疗 术后或在病情较重时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应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5.胃肠减压 通过胃肠减压来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胃肠道内的压力,有利于穿孔的闭合和腹膜炎的消退。儿童患者在进行胃肠减压时,要注意胃管的固定和护理,避免胃管脱出;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观察胃肠减压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情况。

    2025-10-13 12:47:02
  • 结肠癌多长时间转移

    结肠癌转移时间有较大个体差异,受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Ⅰ期转移风险低、时间晚,Ⅱ期转移风险增加、时间数年,Ⅲ期转移时间短、多1-3年,Ⅳ期已转移时间早;高分化转移晚,中分化介于两者,低分化转移早;年轻体健者转移时间可能晚但恶性程度高时也可早,老年或身体差者转移时间相对早,患者需定期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按相应原则监测治疗。 病理分期因素 1.Ⅰ期结肠癌: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没有突破肠壁肌层等,转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转移时间通常较晚,可能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可能出现转移迹象,但具体时间也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在诊断后5-10年甚至更久才发生转移。 2.Ⅱ期结肠癌:肿瘤已侵犯肠壁外,但尚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相比Ⅰ期,转移风险有所增加,转移时间一般在诊断后的数年,可能3-5年左右开始有转移的可能,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转移时间稍晚。 3.Ⅲ期结肠癌:已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这时候肿瘤细胞已经具备了向远处转移的基础,转移时间相对较短,多数患者可能在诊断后的1-3年内就可能出现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 4.Ⅳ期结肠癌: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如肝、肺等器官的转移,这类患者在诊断时往往已经存在转移,转移时间相对较早,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 分化程度因素 1.高分化结肠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增殖速度相对较慢,转移时间相对较晚。一般来说,可能在诊断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出现转移迹象,但也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 2.中分化结肠癌:分化程度处于中间状态,转移时间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通常在诊断后的2-5年左右可能发生转移。 3.低分化结肠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增殖速度快,容易较早发生转移,可能在诊断后的1-3年内就出现转移情况。 患者身体状况因素 1.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强,对肿瘤细胞的控制能力可能相对较好,转移时间可能相对晚一些,但如果肿瘤恶性程度高,即使身体状况好,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转移。例如,一位20多岁身体健壮的结肠癌患者,如果是低分化的Ⅲ期结肠癌,可能也会在1-2年内出现转移。 2.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对肿瘤的监视和控制能力减弱,可能会导致肿瘤转移时间相对较早。比如一位70多岁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结肠癌患者,即使是Ⅰ期高分化的结肠癌,也可能因为身体状况差,在3-5年内出现转移迹象。 对于结肠癌患者,无论处于何种阶段,都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胸部CT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转移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辅助控制病情。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其身体耐受性,儿童患者若发生结肠癌非常罕见,一旦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最小创伤和最适宜的方式进行监测和治疗,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转移情况。

    2025-10-13 12:46:42
  • 怎么治疗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

    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基础疾病)和对症治疗(针对黄疸、腹痛等对症处理但需谨慎);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严重症状等情况,手术方式有憩室切除术(憩室较局限时)和憩室转流术(憩室位置特殊难切除时),治疗中要关注病情变化并进行个性化调整。 一、非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患者,可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合理饮食,建议进食易消化、少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十二指肠的负担,降低憩室对周围组织的刺激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胆道疾病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十二指肠憩室的病情发展,例如一些肝胆疾病可能导致胆道压力变化,进而影响十二指肠憩室的状态。 (二)对症治疗 若患者出现黄疸相关症状,可针对黄疸进行一定的对症处理。但需注意,应在明确病因和病情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可能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等情况,可适当关注肝功能指标变化,如血清胆红素水平等。如果患者存在腹痛等症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缓解,但要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药物加重病情或掩盖真实病情。例如,对于腹痛,可在排除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前提下,考虑一些缓解胃肠道痉挛等的对症措施,但具体药物选择需谨慎,尤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反复发作的梗阻、黄疸进行性加重、憩室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等情况时,通常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憩室导致频繁的胆道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憩室引起十二指肠严重狭窄等情况,都属于手术的适应证范畴。在评估手术适应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看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对于年轻患者,也要根据其具体的病情严重程度来权衡手术利弊。 (二)手术方式选择 1.憩室切除术:如果憩室较局限,能够完整切除且不影响周围重要结构的情况下,可考虑憩室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的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憩室位置,完整切除憩室,同时要避免损伤周围的十二指肠、胆道、胰腺等重要组织。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细操作,确保切除彻底,降低复发风险。 2.憩室转流术:当憩室位置特殊,无法直接切除时,可采用憩室转流术。例如,憩室与胆道、胰腺等重要结构粘连紧密,强行切除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时,可通过转流的方式,改变胆汁或胰液的引流途径,从而缓解梗阻性黄疸等症状。这种手术方式需要建立合适的转流通道,保证胆汁等能够顺利引流,同时要注意转流通道的通畅性以及避免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如转流通道堵塞等。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改善情况、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其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调整,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2025-10-13 12:46: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