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肠癌大便像挤牙膏吗

    肠癌可能致大便像挤牙膏,不过还有便秘、直肠息肉等其他原因可致此情况。肠癌有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其他表现,可通过结肠镜、粪便隐血试验等检查诊断。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年轻人、有肠道疾病病史者出现大便像挤牙膏样改变时需注意不同事项,应重视并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原因。 一、其他可能导致大便像挤牙膏样的原因 1.便秘 成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水分摄入不足,或者运动量过少等都可能引发便秘。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 表现: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排出时就会变得细且困难,类似挤牙膏样。 2.直肠息肉 成因:直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有关。例如长期患有直肠炎症,炎症反复刺激直肠黏膜,就可能促使息肉形成。 表现:直肠息肉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当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占据直肠空间,也会导致大便变细,出现像挤牙膏样的改变。 二、肠癌的其他典型表现及相关检查 1.其他典型表现 便血:肠癌患者的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有黏液。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表面容易糜烂、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所致。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且变得不规则。 排便习惯改变:除了大便变细外,还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等情况。 2.相关检查 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发现病变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是否为肠癌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对于有大便像挤牙膏样改变等疑似肠癌表现的人群,应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肠癌患者粪便隐血试验多呈阳性,但该检查会有假阳性情况,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肠道相关疾病。当出现大便像挤牙膏样改变时,由于老年人对疾病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更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排除肠癌等严重疾病的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适量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肠道问题。 2.年轻人:年轻人若出现大便像挤牙膏样改变,可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现在肠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应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也要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尽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 3.有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出现大便像挤牙膏样改变时,更应高度警惕肠癌的可能,要密切随访,定期进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癌并进行治疗。

    2025-10-13 12:21:17
  • 直肠息肉出血有症状吗

    直肠息肉出血有不同症状表现,便血颜色多鲜红、量可多可少,还可能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伴随症状;儿童患者易现贫血表现且表述不适不准确,老年患者易现明显贫血症状且排便习惯改变不典型;出现大量便血等情况需警惕,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防严重并发症。 出血颜色:直肠息肉引起的出血,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这是因为血液未在肠道内停留过长时间,直接排出体外。例如,当息肉生长在直肠部位,由于局部黏膜受损,血液直接流出,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 出血程度: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出血时可能仅在粪便表面见到少量血迹,严重时可能出现较大量的便血。一般来说,小的息肉引起的出血可能量较少,而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较明显的出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肠道相对娇嫩,若直肠息肉出血,可能更易出现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需引起重视;老年患者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大量出血可能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需及时处理。 其他伴随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排便不尽感。例如,原本排便规律的人,可能出现每天排便次数较以往增加,或者有总感觉肠道未排空的情况。这是因为息肉刺激直肠黏膜,导致直肠感受器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排便习惯的改变。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突然增多,容易被家长忽视;老年患者若同时合并肠道功能紊乱,这种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肠道功能衰退的表现,需仔细鉴别。 腹痛: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腹部隐痛不适。疼痛程度一般较轻,部位多在下腹。疼痛的原因是息肉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炎症反应。对于女性患者,需注意与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相鉴别;儿童患者表述腹痛可能不准确,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其他伴随症状来综合判断。 不同人群直肠息肉出血症状的特点 儿童 儿童直肠息肉出血时,除了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外,由于儿童贫血耐受性相对较差,较易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精神萎靡等。而且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需留意孩子的排便情况以及是否有异常哭闹等表现,一旦发现孩子大便带血或有其他异常排便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老年人 老年人直肠息肉出血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少量出血也可能导致较为明显的贫血症状,如头晕、心慌等。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大量出血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此外,老年人的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明确是否存在直肠息肉出血的情况。 直肠息肉出血需警惕的情况 如果出现大量便血,短时间内失血量较多,可能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对于有直肠息肉出血症状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息肉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期发现和治疗直肠息肉,有助于预防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3 12:20:58
  • 大便手纸有血是肠癌吗

    大便手纸有血不一定是肠癌,可能由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肠道炎症性疾病等引起,肠癌有其相关表现及发病因素,出现大便手纸有血时一般人群要观察并调整生活方式,持续不缓解等及时就医,儿童要考虑直肠息肉等,老年人要警惕肠癌,需结合情况分析,必要时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并处理。 痔疮:是引起大便手纸有血很常见的原因。痔疮分为内痔和外痔,内痔主要表现为便后出血,一般为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合;外痔有时会有疼痛等症状,也可能导致手纸染血。根据相关研究,痔疮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在长期久坐、便秘或腹泻人群中更易出现。 肛裂:通常是由于大便干结,排便时撑破肛管皮肤引起。肛裂导致的出血,手纸上的血迹一般颜色鲜红,同时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排便后疼痛可短暂缓解,但随后又可能再次出现疼痛。 肛周脓肿:肛周组织感染化脓,也可能出现手纸有血情况,往往还伴有肛周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除了大便带血外,还可能伴有腹泻、腹痛、黏液便等症状。这些疾病是由于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等病变导致出血。 肠癌的相关表现及特点 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除了可能出现大便带血外,还会有其他一些表现。例如,直肠癌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等;结肠癌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等。肠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肠癌患者时发病风险增高)、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但仅通过大便手纸有血这一症状不能确诊肠癌,需要进一步检查。 出现大便手纸有血时的应对建议 一般人群:应注意观察出血的颜色、量、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如果是偶尔出现手纸有血,且考虑是痔疮或肛裂等良性疾病可能性大,可以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如果出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体重下降、腹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出现大便手纸有血,要考虑是否有直肠息肉等情况。儿童直肠息肉可能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家长应带儿童及时就医,进行直肠指检或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儿童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等相对特殊,如饮食中纤维摄入不足等可能增加相关疾病风险,所以要关注儿童的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大便手纸有血,要警惕肠癌等疾病可能。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肠道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结肠镜等,排除严重疾病。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筛查。 总之,大便手纸有血不一定是肠癌,但也不能忽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必要时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025-10-13 12:19:56
  • 胃缩手术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术前需完善身体检查评估、禁食禁水4-6小时及与医生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以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为例,经建立气腹、置入器械、游离胃大弯侧、切除胃组织、关闭创面、退出器械缝合穿刺孔完成,老年患者需控基础病术后加强监测,肥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需多学科评估术后营养监测,育龄期女性要沟通生育影响关注生殖指标。 一、术前准备 1.身体检查评估:患者需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等检查,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及凝血状态,排除手术禁忌证,如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则需谨慎评估手术可行性。例如,若患者有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可能增加手术中血压波动风险。 2.禁食禁水要求:术前8~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目的是减少手术中因胃内残留食物导致呕吐误吸的危险。 3.术前沟通:患者需与医生充分交流,了解胃缩手术的目的、预期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对手术过程及相关事宜充分知情。 二、手术步骤(以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为例) 1.建立气腹:通过腹部穿刺孔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以维持腹腔内操作空间,通常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 2.置入腹腔镜器械:将腹腔镜及相关手术器械经腹部穿刺孔置入腹腔,借助腹腔镜清晰观察胃的解剖结构,为后续操作提供可视化视野。 3.游离胃大弯侧:利用手术器械游离胃大弯侧的周围组织,显露胃的正常解剖形态,明确需要切除的胃组织范围。 4.切除胃组织:使用切割闭合器械逐步切除胃的大部分组织。一般保留管状胃袖的容量约为15~30毫升,切除胃大弯侧长度约占胃大弯的80%~85%,使胃形成细长的袖状结构,从而减小胃的容积。 5.关闭创面:对切除胃组织后的创面进行妥善闭合,通过切割闭合器械确保创面无出血、漏等情况,保障手术安全。 6.退出器械与缝合穿刺孔:手术结束后,退出腹腔镜及相关器械,对腹部穿刺孔进行缝合,结束手术操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术前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使血压、血糖等指标稳定在适宜手术的范围。术后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及切口愈合情况,因其术后恢复相对缓慢,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需加强护理与观察。 2.肥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此类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术前需多学科团队(包括外科、内科、营养科等)共同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后需注重营养监测,由于胃容积减小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吸收,需合理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同时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状况,确保患者整体状况稳定。 3.育龄期女性患者:需充分沟通手术对生育的潜在影响,术前向患者说明可能存在的生殖相关风险,术后密切关注月经周期等生殖指标变化,必要时给予相应健康指导,保障患者生殖健康相关权益。

    2025-10-13 12:19:32
  • 肠梗阻手术危险性大吗

    肠梗阻手术危险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老年、儿童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风险不同;肠梗阻类型也相关,单纯性相对低但仍有风险,绞窄性更危急复杂;手术操作有麻醉风险和术中意外风险,不过随医疗进步,充分术前评估、精细操作和精心护理可助大部分患者康复,具体危险性需结合个体情况判断。 一、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例如,老年人心肺功能减退,手术中可能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能力较弱,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几率也相对增加。 儿童患者:儿童的生理结构和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手术中对麻醉的耐受性、手术操作的精准度要求更高。而且儿童术后恢复的生理储备有限,术后出现肠粘连复发等问题的风险可能与成人不同,另外,儿童在心理和术后护理配合方面也有其特殊性,需要更精心的照料来促进康复。 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情况,手术过程中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手术对各脏器功能的影响会更为复杂。例如,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手术不仅要解决肠梗阻问题,还需考虑肿瘤对手术的影响以及术后肿瘤复发等可能,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在手术用药、手术创伤后的脏器功能维护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 二、肠梗阻类型相关风险 单纯性肠梗阻:一般来说,单纯性肠梗阻如果能及时手术,危险性相对相对较低,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手术中可能因肠管的粘连等情况增加分离的难度,术后仍有一定概率出现肠粘连再次导致梗阻的情况。 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病情较为危急,肠管可能已经发生缺血坏死,手术中需要尽快切除坏死肠管,这增加了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风险。例如,切除坏死肠管时要准确判断肠管的血运情况,确保切除彻底,同时在吻合肠管时要保证吻合口的血供和愈合良好,否则容易出现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单纯性肠梗阻更高。 三、手术操作相关风险 麻醉风险:任何手术都需要麻醉,肠梗阻手术也不例外。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麻醉药物过敏、呼吸循环抑制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状况的患者,麻醉风险有所不同,如小儿麻醉诱导和维持的管理相对复杂,老年患者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变化大,都可能增加麻醉相关的风险。 术中意外风险:手术中可能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尤其是在处理粘连严重的肠管时,容易损伤周围血管导致大出血;另外,手术操作不当可能损伤周围脏器,如小肠手术时可能误损伤结肠、膀胱等,这都会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几率。 总体而言,肠梗阻手术有一定危险性,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精心的护理,大部分患者可以顺利度过手术期并康复,但具体的危险性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2025-10-13 12:19: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