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先天性巨结肠有多种症状表现,新生儿期多有出生后24-48小时无胎便排出伴腹胀、可出现呕吐等,婴幼儿期有排便困难、腹胀持续、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早产儿症状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女性患儿无特殊症状但需关注心理问题,有家族病史患儿发病风险高需密切监测。 排便困难 新生儿期: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便,可伴有腹胀。这是因为病变肠段处于痉挛状态,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对于新生儿来说,正常出生后24小时内应该有胎便排出,若超过此时间仍未排便,需高度警惕先天性巨结肠。 婴幼儿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排便延迟、排便费力的情况,常需借助开塞露、灌肠等方法才能排便。患儿可能数天甚至一周左右才排便一次,且排便时面容痛苦,大便干结。这是由于病变肠段的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异常,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结。 腹胀 新生儿期: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腹胀,且进行性加重。腹胀程度较为明显,腹部膨隆如鼓,由于肠道内大量积气积液,使得腹部外观明显异常。 婴幼儿期:腹胀持续存在,且可伴有腹部静脉显露等表现。患儿腹部饱满,与正常小儿平坦的腹部形态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肠道内积聚了大量未排出的气体和粪便,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 呕吐 新生儿期:可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这是由于肠道梗阻,近端肠道扩张,压力增高,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呕吐。 婴幼儿期:呕吐症状相对新生儿期可能有所不同,呕吐频率和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如果肠道梗阻情况较严重,呕吐可能较为频繁,且呕吐物性状也可能发生变化。 生长发育迟缓 婴幼儿期:由于长期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影响患儿的营养吸收,导致患儿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也可能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因为肠道功能异常,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长期如此就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高与正常儿童的差距会逐渐显现,且随着年龄增长,差距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特殊人群表现 早产儿:早产儿本身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若合并先天性巨结肠,症状可能不典型,腹胀等表现可能被其本身的生理特点所掩盖,容易延误诊断。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因为早产儿的肠道功能更不完善,对肠道梗阻的耐受能力更差,一旦怀疑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女性患儿: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患儿无明显差异,但需要关注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影响等问题。女性患儿可能因为身体的不适和生长发育的落后,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疏导。 有家族病史的患儿: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患儿,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具体表现仍符合先天性巨结肠的一般症状特点,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2025-10-13 12:18:52
  •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结肠癌等疾病可引起多种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变细、带血或黏液等)、腹痛(隐痛、胀痛,部位不固定)、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还可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有差异,且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对这些症状的关注和判断。 大便性状改变 表现:大便变细、变形,或者大便中带血、黏液等。大便变细是因为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空间,使肠腔狭窄,从而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大便带血可能是肿瘤表面溃烂出血,血液混合在大便中。比如有些患者会发现大便不像以往那样粗细均匀,而是变细了,或者大便中可见鲜红色、暗红色的血液,或者黏液样物质。从医学机制来讲,肿瘤组织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同时肿瘤刺激肠道分泌更多黏液。在特殊人群中,儿童出现大便带血等情况要高度重视,排除肠道良恶性病变;老年人本身可能有肠道基础疾病,大便性状改变更要及时排查结肠癌等疾病;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的人群,大便性状改变需提高警惕。 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胀痛等。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在腹部的不同区域。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刺激肠道,或者引起肠道梗阻等情况导致腹痛。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腹部有隐隐的疼痛,位置不确切。从病理生理角度,肿瘤生长侵犯周围组织或引起肠道痉挛等会产生腹痛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是否有异常哭闹等情况;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有所下降,要更细致地留意腹部不适情况;男性和女性在腹痛表现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结合生活方式,比如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腹痛可能更易被忽视,需引起重视。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有的可能伴有压痛。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者发生肠道梗阻导致肠管扩张等情况时,可能在腹部触及肿块。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定期给孩子进行腹部检查,若发现异常肿块需及时就医;老年人自身要关注腹部是否有异常包块出现;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腹部肿块的出现更应引起警觉,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结肠癌等疾病的风险。 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表现:由于肿瘤慢性失血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机体缺氧,从而出现乏力等全身不适。例如患者会感觉没有力气,容易疲劳,活动耐力下降。从医学角度,肿瘤导致的慢性失血使血红蛋白降低,影响氧气运输,进而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贫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要及时发现和处理;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等方面的负担,需重视;男性和女性在贫血导致的乏力等症状上无本质差异,但结合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更易出现贫血相关症状,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2025-10-13 12:18:31
  • 做一个肠息肉手术要多少时间

    肠息肉手术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息肉大小和数量(小且少半小时左右,大或多则12小时甚至更久)、手术方式(内镜下半小时到1小时,外科手术23小时甚至更久)、患者肠道情况(粘连、解剖异常会增加手术时间)、医生经验和技术水平(经验丰富时间相对短);不同人群在肠息肉手术中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要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儿童手术需把控时间减少麻醉影响,女性生理期手术要关注出血,长期吸烟饮酒者术前应戒烟戒酒,肥胖者术前适当控制体重,有基础疾病者术前稳定血压血糖,有肠道疾病史者手术需更谨慎。 一、肠息肉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 1.息肉大小和数量:较小且数量少的肠息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时间较短,可能在半小时左右。若息肉较大,如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数量较多,手术过程中需要更精细的操作以确保完全切除息肉,同时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手术时间可能延长至12小时,甚至更久。 2.手术方式: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操作相对简便,一般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如果息肉存在恶变可能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如部分肠段切除术,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涉及肠道的切除和吻合等操作,时间会明显延长,可能需要23小时甚至更久。 3.患者肠道情况:若患者肠道存在粘连、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手术医生需要更加谨慎地操作,以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这会导致手术时间相应增加。 4.医生经验和技术水平: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手术操作更为熟练,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息肉的情况并采取合适的切除方法,手术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处理各种情况。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手术时间过长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如心血管意外等。在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儿童肠道相对较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并且儿童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的把控更为重要,以减少麻醉对儿童的影响。 2.性别因素:女性在生理期时,凝血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一般不建议在此期间进行手术。若手术不可避免,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其肠道黏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愈合能力相对较差。在手术前应尽量戒烟戒酒,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的恢复效果。肥胖患者腹部脂肪较多,可能会影响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增加手术难度和时间。术前应适当控制体重。 4.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压、血糖的波动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进行和患者的预后。术前需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有肠道疾病史,如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道黏膜处于炎症状态,手术时容易出血,并且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手术医生需要更加谨慎地操作。

    2025-10-13 12:18:29
  • 大便长期稀糊状是结肠癌的症状吗

    大便长期稀糊状可能是结肠癌症状,但非特异性表现,其还可由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引起,出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中老年人群要警惕结肠癌,年轻人也不能忽视,需完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一、结肠癌导致大便稀糊状的机制 结肠癌肿瘤生长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导致肠道分泌增多、吸收障碍等,从而引起大便性状改变,出现稀糊状便。例如,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使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受阻,同时肿瘤分泌的一些物质可影响肠道内环境,导致大便变稀。 二、其他可引起大便长期稀糊状的原因 1.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患者常出现腹泻,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也可表现为稀糊状便。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与男性发病无显著性别差异较大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肠道病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可为稀糊状,还可能伴有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功能性胃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其中大便性状改变可表现为稀糊状便、黏液便等,症状可随情绪紧张而加重。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女性略多于男性,生活中长期压力大、焦虑等精神因素是常见诱因。 三、出现大便长期稀糊状时的应对建议 当发现大便长期稀糊状时,无论是否怀疑结肠癌,都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并可能安排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检查的侧重点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中老年人群,更要警惕结肠癌的可能,需积极配合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果是年轻人出现该症状,也不能忽视,应完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如果是由于肠道炎症性疾病或功能性胃肠病引起,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处理,如对于肠道炎症性疾病可能会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则会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心理疏导以及对症处理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 总之,大便长期稀糊状可能是结肠癌的表现,但也有多种其他原因可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干预措施。

    2025-10-13 12:18:10
  • 结肠癌的晚期症状

    结肠癌晚期有多种症状,肿瘤局部扩展可致肠梗阻(约10%-20%患者出现,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局部侵犯(侵犯膀胱有膀胱刺激症状,侵犯骶前神经丛致剧烈腰骶部疼痛);全身转移有肝转移(约50%患者发生,有肝区痛、黄疸、消瘦乏力等)、肺转移(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长期慢性咳嗽者易忽视)、骨转移(有转移部位疼痛、夜间痛重,严重时病理性骨折,老年患者易与骨质疏松性疼痛混淆);还有其他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肿瘤消耗、食欲减退致,女性受影响大)、贫血(肿瘤慢性失血致,长期贫血加重乏力,儿童影响生长发育)。 一、肿瘤局部扩展相关症状 肠梗阻症状:结肠癌晚期肿瘤增大可能导致肠腔狭窄,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研究表明,约10%-20%的结肠癌患者在晚期会出现肠梗阻,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堵塞肠腔,影响肠道内容物的正常通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肠道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退化,发生肠梗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更需警惕。 局部侵犯症状:肿瘤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如侵犯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侵犯骶前神经丛,会导致剧烈的持续性腰骶部疼痛,这种疼痛在夜间或休息时可能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老年男性患者,由于前列腺等临近组织的解剖关系,侵犯后的症状可能有其特点。 二、全身转移相关症状 肝转移症状:肝脏是结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转移后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功能受到影响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研究发现,约50%的结肠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肝转移,对于有长期吸烟史或既往有其他基础肝病的患者,肝转移后的病情发展可能更为复杂。 肺转移症状:肺转移时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多为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咯血;如果转移灶较大压迫气道,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对于有长期慢性咳嗽病史的患者,肺转移引起的咳嗽等症状可能容易被忽视,需要仔细鉴别。 骨转移症状:结肠癌骨转移常见于脊柱、骨盆等部位。患者会出现转移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夜间痛较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本身较为常见,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可能与骨质疏松性疼痛混淆,需要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进行区分。 三、其他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晚期结肠癌患者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多有明显的消瘦,体重可在短期内明显下降。同时伴有乏力,活动耐力显著降低,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女性患者,消瘦和乏力可能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更大影响,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 贫血:肿瘤慢性失血等原因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长期贫血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乏力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2025-10-13 12:17: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