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胃穿孔手术的风险性大吗

    胃穿孔手术的风险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穿孔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手术的复杂性等因素,一般来说,胃穿孔手术是相对安全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以下是关于胃穿孔手术风险性的一些信息: 1.手术风险: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胃穿孔手术也不例外。这些风险可能包括出血、感染、伤口愈合问题、心肺并发症等。手术医生会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2.患者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是影响手术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手术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也可能会对手术风险产生影响。 3.穿孔原因和严重程度:胃穿孔的原因和严重程度也会影响手术的风险性。例如,穿孔较小、病因明确且容易处理的穿孔手术风险相对较低。而穿孔较大、病因复杂或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穿孔手术风险可能会更高。 4.手术技术和经验: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对手术的安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经验丰富的医生通常能够更好地处理手术中的各种情况,降低风险。 5.术后护理:术后的护理和管理也对患者的恢复和手术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休息和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术后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每个具体的患者,手术风险的评估应该是个体化的。手术前,医生会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讨论,包括手术的风险和收益,以及其他治疗选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做出决策。 对于有胃穿孔风险的人群,以下是一些建议: 1.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胃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如果确诊为胃穿孔,应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3.注意饮食:在康复期间,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饮食规律。 4.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有其他基础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应积极治疗,以预防胃穿孔的再次发生。 总之,胃穿孔手术的风险性是可以评估和管理的。患者和家属在决定手术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如果对胃穿孔手术或其他健康问题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

    2025-10-13 11:15:29
  • 直肠癌的检查有哪些

    直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直肠指检、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直肠指检约70%-80%可发现直肠癌,能触知肿块情况;粪便隐血试验是筛查初筛方法;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并取组织活检,是诊断可靠方法;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能显示直肠壁层次及腹腔脏器转移,CT能显示肠壁增厚及转移情况,MRI对诊断分期等有重要价值。不同性别、年龄患者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结肠镜检查需谨慎,特殊人群影像学检查有选择。 粪便隐血试验 原理及应用: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粪便隐血试验是筛查直肠癌的常用初筛方法之一。如果试验结果呈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肠道病变。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都可能进行该检查,一般无特殊的年龄禁忌,但对于有肠道疾病史等特殊情况的人群,该试验结果的参考价值可能会因个体病史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有胃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史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由上消化道出血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鉴别。 结肠镜检查 检查过程及价值: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循腔进镜,可直接观察直肠、结肠黏膜的形态,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诊断直肠癌最可靠的方法。对于有肠道症状(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在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等。对于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谨慎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通过结肠镜可以清晰观察肠道内病变情况,准确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来确诊直肠癌。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包括直肠腔内超声和腹部超声等。直肠腔内超声可清晰显示直肠壁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判断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是通过超声波对直肠部位进行成像分析。腹部超声可以了解肝脏等腹腔脏器有无转移。 CT检查:能显示直肠癌肠壁增厚、盆腔内及远处转移情况等。对于判断肿瘤分期等有重要价值。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患者配合保持体位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T检查时辐射剂量等需综合评估,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MRI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及术后复发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MRI检查相对CT在软组织分辨方面有优势,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对碘造影剂过敏等不能进行增强CT检查时,MRI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2025-10-13 11:14:31
  • 大肠癌对于后代会遗传吗

    大肠癌具有遗传易感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少年易发病,林奇综合征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发病年龄早于一般人群,散发性大肠癌有多基因遗传背景,有家族史人群发病风险高,一般人群发病率约5/10万-10/10万,一级亲属有患者的发病风险是2-3倍,有家族史人群需加强监测,如FAP患者10-12岁起定期结肠镜检查,Lynch综合征患者20-25岁起每年结肠镜检查,还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要监测子宫内膜癌等,有FAP遗传风险的儿童家长要关注异常及时就医。 遗传方式与风险传递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即如果父母一方患有该疾病,其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到致病基因,从而携带患病风险。例如,若父亲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其精子中可能携带突变基因,母亲正常,那么他们的子女有一半会从父亲处获得突变基因,进而面临较高的大肠癌发病风险。 2.多基因遗传因素:除了上述明确的单基因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外,散发性大肠癌也存在多基因遗传背景。多个与细胞增殖、凋亡、DNA修复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累积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家族成员之间由于共享部分基因,使得家族中大肠癌的发病风险高于一般人群,但遗传方式不像单基因遗传病那样明确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一般人群中大肠癌的总体发病率约为5/10万-10/10万,而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会明显升高,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大肠癌患者的人,发病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群的2-3倍。 预防与监测建议 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携带已知遗传性大肠癌相关基因突变的个体,需要加强监测。一般建议从比较年轻的年龄开始(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建议从10-12岁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林奇综合征患者建议从20-25岁开始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等)。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降低大肠癌风险也很重要,无论是否有家族史,都应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保持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等。对于女性有林奇综合征的患者,除了监测大肠癌外,还需要加强子宫内膜癌等相关癌症的监测;对于儿童时期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风险的孩子,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腹痛、便血等异常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13 11:13:49
  • 吃饱后胃痛会是腹膜癌吗

    吃饱后胃痛不一定是腹膜癌,非腹膜癌因素有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胆胰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等,腹膜癌患者虽可能有吃饱后胃痛,但还伴有进行性腹胀、消瘦乏力等其他表现,出现该症状频繁发作或伴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非腹膜癌因素导致吃饱后胃痛 1.胃部疾病 慢性胃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患者进食后,食物刺激胃黏膜,可出现胃痛,疼痛多无规律,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伴有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长期饮食不规律、喜欢吃刺激性食物等生活方式易诱发。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有关。典型症状为餐后痛,胃溃疡多在进食后半小时-1小时出现疼痛,1-2小时后逐渐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胃下垂:多发生于体型瘦长、久病卧床等人群,由于胃的位置下移,进食后胃的负担加重,可出现饱胀、胃痛等不适,且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2.肝胆胰疾病 胆囊炎:胆囊发生炎症,进食后,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可引发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部分患者可伴有吃饱后胃痛的感觉,多见于40岁左右女性,肥胖、高脂饮食等是诱因。 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等可诱发胰腺炎,患者进食后,胰腺分泌消化酶增加,刺激胰腺及周围组织,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多较剧烈,可向腰背部放射,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既往有胆道疾病等病史者更易患病。 二、腹膜癌相关表现 腹膜癌患者也可能出现吃饱后胃痛,但通常还伴有其他表现,如进行性腹胀,随着肿瘤生长,腹腔内积液增多,腹胀逐渐加重;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腹膜癌的诊断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及病理活检等,仅通过吃饱后胃痛这一症状不能确诊腹膜癌。 对于出现吃饱后胃痛的人群,若症状频繁发作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体重下降、黑便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胃镜、腹部超声或CT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更应及时就医排查;儿童出现吃饱后胃痛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及时检查排除严重疾病。

    2025-10-13 11:13:31
  • 吃什么可以清肠道垃圾

    清肠道垃圾可通过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及水分充足的饮品来实现。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有西兰花、菠菜、苹果、燕麦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有酸奶、纳豆等;水分充足的饮品首选白开水,也可适量喝绿茶,不同人群摄入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膳食纤维是清肠道垃圾的重要助力。蔬菜中,如西兰花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1.6克,其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垃圾;菠菜每100克膳食纤维含量约1.7克,可刺激肠道蠕动,利于肠道内废物的排出。水果里,苹果是典型代表,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150克)含膳食纤维约2.4克,其中的果胶能结合肠道内的毒素和垃圾,随粪便排出体外。全谷物食物,像燕麦,每100克燕麦含膳食纤维达到10.6克,能在肠道中吸水膨胀,带动肠道内的垃圾移动,促进排便。对于儿童来说,可适当增加西兰花、苹果泥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但要注意根据年龄调整食物的形态,确保安全吞咽;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粗糙难以消化。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健康,帮助清理垃圾。酸奶是常见的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市售的很多酸奶中含有活性乳酸菌等益生菌,每天饮用100-150毫升的无糖或低糖酸奶,能为肠道补充有益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对垃圾的代谢和排出。发酵豆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纳豆,每100克纳豆中含有丰富的纳豆菌等益生菌,不过对于一些有痛风病史的人群,由于纳豆中嘌呤含量相对较高,需谨慎食用。孕妇在选择富含益生菌食物时,要确保食品安全,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产品,同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合理摄入。 水分充足的饮品 水是清肠道垃圾不可或缺的。白开水是最佳选择,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白开水较为合适。清晨起床后饮用一杯5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帮助清理夜间肠道内积累的垃圾。茶水也有一定作用,例如绿茶,每100克绿茶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适量饮用绿茶能促进肠道的新陈代谢。但对于患有胃溃疡的人群,要注意避免空腹大量饮用浓茶,以免刺激胃黏膜。儿童饮水要注意定时定量,保证每天足够的水分摄入,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老年人要根据自身的肾功能等情况合理调整饮水量,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2025-10-13 11:12: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