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持续腹部隐痛是肠癌吗

    持续腹部隐痛不一定是肠癌,其原因包括非肿瘤性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各年龄段、生活不规律等致肠道痉挛或功能失调,伴排便习惯改变)、消化性溃疡(各年龄段,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致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慢性胆囊炎(中年女性,胆囊结石等致右上腹隐痛可放射,进食油腻加重),以及肿瘤性的肠癌(中老年人及高危人群,肿瘤致腹部隐痛伴便血等,需结合检查明确,出现持续腹部隐痛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对应治疗)。 一、非肿瘤性原因 胃肠道功能紊乱 发病情况:多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比如长期熬夜、工作学习压力大的上班族。 机制: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受影响,导致肠道痉挛或功能失调,引起腹部隐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为胀痛、隐痛等,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或二者交替。 消化性溃疡 发病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 机制:胃溃疡多表现为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表现为空腹时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灼痛等,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在空腹时(如饥饿时)出现上腹部隐痛,进食后可缓解。 慢性胆囊炎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年女性,与胆囊结石等因素相关。 机制:胆囊炎症发作时可引起右上腹隐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常诱发或加重,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肿瘤性原因-肠癌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有家族遗传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风险更高。 机制:肠道内的肿瘤生长逐渐占据肠道空间,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腹部隐痛,随着病情进展,还可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变细、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等)、腹部肿块等症状。但仅依靠腹部隐痛这一症状不能确诊肠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如果出现持续腹部隐痛,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胃镜、结肠镜、腹部CT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若发现可疑病变还可进行活检,从而明确是否为肠癌等疾病。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和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检查的选择和诊断的思路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诊断。

    2025-10-13 11:12:40
  • 剖腹产肠粘连症状是什么

    剖腹产肠粘连可致腹痛(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发作,因肠粘连致肠管蠕动受影响、内容物通过受阻、肠管痉挛引发)、腹胀(腹部胀满、膨隆,伴排气排便减少,因肠道通畅性破坏、气体粪便积聚)、恶心呕吐(因肠道梗阻致食物消化液反流)、排便异常(便秘或腹泻,因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剖腹产患者尤其是产后女性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检查诊断并治疗,产后女性还应适当活动预防或减轻不适。 原因:肠粘连后,肠管的正常蠕动受到影响,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导致肠管痉挛而引起腹痛。例如,肠道蠕动时,粘连部位的肠管受到牵拉或挤压,就会引发疼痛。不同年龄的剖腹产患者都可能出现腹痛症状,女性在产后身体恢复阶段,由于肠粘连的存在,更容易受到影响。 腹胀 表现:患者感觉腹部胀满,外观上可能可见腹部膨隆。有时还会伴有排气、排便减少的情况。 原因:肠粘连使肠道的通畅性受到破坏,气体和粪便等在肠道内积聚,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引起腹胀。对于不同年龄的剖腹产患者,腹胀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和休息。女性产后身体较为虚弱,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肠粘连导致的腹胀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 恶心、呕吐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感,随后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等。 原因:由于肠粘连导致肠道梗阻,食物和消化液不能正常通过肠道,向上反流就会引起恶心、呕吐。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的剖腹产患者中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术后肠粘连较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女性产后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肠粘连引起的恶心、呕吐可能会影响营养的摄入,需要引起重视。 排便异常 表现:包括便秘和腹泻等情况。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 原因:肠粘连导致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如果肠粘连引起肠道部分梗阻,粪便通过受阻,就容易出现便秘;而如果粘连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可能会出现腹泻。不同年龄的剖腹产患者都可能面临排便异常的问题,女性产后身体的内分泌和胃肠功能调整过程中,肠粘连会进一步干扰正常的排便规律。 对于剖腹产肠粘连患者,尤其是产后女性,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X线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产后女性要注意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预防肠粘连的发生或减轻肠粘连引起的不适症状。

    2025-10-13 11:11:59
  • 乙状结肠癌转移复发有哪些症状

    乙状结肠癌转移复发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相关症状,局部复发会有肠道相关症状如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触及腹部肿块等;远处转移中肝转移有肝区疼痛、黄疸、消瘦乏力等;肺转移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骨转移有骨痛、病理性骨折等,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 肠道相关症状:乙状结肠局部复发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加重。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频,比平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也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部分患者会有便血,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出血量大时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另外,还可能触及腹部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硬,活动度差。 远处转移相关症状 肝转移症状:如果发生肝转移,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疼痛可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随着肝转移瘤的增大,疼痛可能会加剧。还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肝脏转移瘤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同时,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以及肝功能受损影响营养物质代谢等多种因素导致。 肺转移症状:当发生肺转移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部分患者可伴有咳痰,若合并感染,痰量会增多且可出现脓性痰。患者还可能出现咯血,少量咯血时仅表现为痰中带血,大咯血时可危及生命。另外,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肺组织受到肿瘤侵犯,影响了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骨转移症状:乙状结肠癌发生骨转移时,患者会出现骨痛,疼痛部位与转移的骨骼有关,如转移至腰椎可出现腰部疼痛,转移至肋骨可出现胸部疼痛等,疼痛可为持续性钝痛,夜间疼痛可能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转移至股骨的患者可能在行走时发生骨折。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乙状结肠癌转移复发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症状可能表现得相对不典型;女性患者在一些症状的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这并非绝对;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发生肺转移时,咳嗽等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在出现消瘦等全身症状时,可能会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鉴别诊断。

    2025-10-13 11:11:58
  • 胰腺瘤如何治疗

    胰腺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支持治疗。手术治疗针对可切除肿瘤,有一定风险需评估老年患者耐受情况;化疗可辅助或姑息治疗,儿童应用需谨慎且有副作用;放疗可缩小局部进展期肿瘤体积但有放射性损伤风险;靶向治疗需基因检测筛选患者且有不良反应;免疫治疗是热点但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支持治疗包括营养、镇痛、胆道引流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需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化疗 化疗可用于胰腺瘤的辅助治疗或晚期胰腺瘤的姑息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考虑全身化疗,但是化疗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在儿童胰腺瘤患者中化疗的应用需格外谨慎,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对化疗药物毒性的不同反应。 放疗 放疗可用于胰腺瘤的治疗,包括术前放疗、术后辅助放疗以及晚期胰腺瘤的姑息放疗。对于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瘤,放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不过放疗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一定的放射性损伤,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 靶向治疗 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胰腺瘤的治疗中也有一定进展,例如针对某些基因突变靶点的靶向药物。但靶向治疗需要先进行基因检测来筛选适合的患者,不同患者对靶向药物的反应不同,而且靶向药物也可能存在如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也是胰腺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不过免疫治疗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等,在应用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对于有基础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支持治疗 对于胰腺瘤患者,支持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对于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要进行有效的镇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胆道引流等处理来缓解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殊人群如儿童胰腺瘤患者,要考虑到其生长发育需求,在营养支持等方面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方式;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各脏器功能,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更要权衡利弊,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为目标进行个体化治疗。

    2025-10-13 11:11:32
  • 大肠癌易转移吗

    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有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直接浸润等转移途径,其转移受肿瘤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分期、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临床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患者早期诊治以降低转移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转移途径 淋巴转移:这是大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肿瘤细胞首先转移至癌肿附近的淋巴结,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转移至距离原发灶较远的淋巴结。例如,结肠癌的淋巴转移通常先转移到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然后再到肠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血行转移:癌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肝脏是大肠癌血行转移最常见的器官,这是因为肠系膜上静脉回流的血液首先进入肝脏。此外,肺也是常见的转移部位,肿瘤细胞还可能转移至骨、脑等部位。 直接浸润:肿瘤可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生长。例如,直肠癌可浸润周围的膀胱、子宫、前列腺等邻近器官;结肠癌可浸润周围的小肠、输尿管等组织。 影响转移的因素 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分化程度低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更容易发生转移。例如,未分化癌的转移倾向往往比高分化癌更强。不同的病理类型,如黏液腺癌等,其转移特性也有所不同。 肿瘤的分期:早期大肠癌(如Ⅰ期)转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中晚期大肠癌(如Ⅲ期、Ⅳ期)转移的风险明显增加。一般来说,肿瘤分期越晚,侵犯深度越深,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概率越高。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年轻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好,但某些aggressive(侵袭性)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使其转移风险并不因年龄小而降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可能更易发生转移。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对肿瘤转移的抵抗能力也会下降。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促进肿瘤的发展和转移。例如,高脂肪饮食会改变肠道内环境,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 病史: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的患者,大肠癌发生转移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总之,大肠癌存在转移的可能性,其转移情况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大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转移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5-10-13 11:11:0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