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等恶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疾病的微创综合诊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肠道里长了息肉需要手术吗

    肠道息肉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选择与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是否有症状有关,内镜下切除常用,大的等情况需外科手术,术后需定期肠镜复查,高危人群加强随访。 息肉的形态:如果息肉呈分叶状、表面不光滑、有绒毛状改变等,多提示可能存在不良病变,一般建议手术切除。因为这类形态的息肉往往更有可能发生癌变或者已经处于癌变早期,通过手术切除能更好地保障健康。 息肉的病理类型:炎性息肉通常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引起的,在积极治疗肠道炎症后,部分炎性息肉可能会消退,这种情况不一定需要立即手术,但需要密切观察;而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一旦发现,通常建议手术切除,因为腺瘤性息肉很有可能逐渐发展为肠癌。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对于年轻患者,若息肉符合手术指征,一般建议积极手术,因为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可以避免息肉长期存在带来的潜在风险;而对于年老体弱、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若手术风险过高,则可能选择密切观察随访。比如一位80岁合并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发现肠道息肉,需要由多学科团队评估手术对其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是否有相关症状:如果肠道息肉引起了腹痛、便血、肠梗阻等明显症状,通常建议手术切除,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息肉导致长期慢性便血,可能会引起贫血等并发症,通过手术切除息肉可以解决出血问题。 手术方式的选择 内镜下切除:这是目前治疗肠道息肉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对于较小的、局限于黏膜层的息肉,内镜下切除创伤小,恢复快。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扁平息肉,可通过ESD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内镜下切除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外科手术: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怀疑有深层浸润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外科手术需要切开肠道进行息肉切除,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术后随访 肠道息肉切除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第一年需要复查肠镜,如果未见异常,可间隔1-2年再复查;炎性息肉切除后,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复查,观察肠道内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或者原部位复发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有家族肠道息肉病史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随访监测。

    2025-10-13 11:10:47
  • 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机械性肠梗阻常见原因有肠腔堵塞(如儿童吞食异物、成人粪块堵塞等)、肠管受压(如粘连及粘连带压迫、肠扭转、腹腔内肿瘤压迫等)、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肠套叠、炎性狭窄等)。 一、肠腔堵塞 粪块、大胆石、异物等:在儿童中,可能因吞食异物导致肠腔堵塞;成人则可能因粪便干结形成粪块堵塞肠腔,尤其是老年人,因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导致粪块堵塞肠腔。例如,长期便秘的老年人,肠道内干结的粪便积聚,可引起肠腔堵塞,进而引发机械性肠梗阻。 二、肠管受压 粘连及粘连带压迫:腹部手术、炎症、创伤等可引起肠粘连,这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粘连可形成粘连带,压迫肠管;或者肠管因粘连牵扯扭曲成角,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比如,曾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腔内形成的粘连有可能会导致肠管受压,引发肠梗阻。 肠扭转:多发生于小肠,由于肠系膜过长、肠管重量增加等原因,在剧烈运动等诱因下,可发生肠扭转,使肠管发生扭曲,肠腔受压变窄,内容物通过受阻。例如,饱食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容易发生小肠扭转。此外,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有便秘习惯的老年人,由于乙状结肠冗长,当肠管蠕动异常时易发生扭转。 腹腔内肿瘤压迫:腹腔内的肿瘤,如结肠癌等,随着肿瘤的生长,可逐渐压迫肠管,使肠腔狭窄,导致机械性肠梗阻。肿瘤压迫引起的肠梗阻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升高,从而增加了因肿瘤压迫导致肠梗阻的风险。 三、肠壁病变 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多见于新生儿,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肠道出现闭锁或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机械性肠梗阻。例如,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肠道某段发育异常,形成闭锁,出生后就会出现肠梗阻的表现。 肠套叠:小儿多见,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由于肠管发育尚不完善,肠系膜相对较长等因素,容易发生肠套叠,即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腔梗阻。例如,婴幼儿饮食改变、肠道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肠套叠。成人肠套叠多与肠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有关,肠壁出现病变后,局部肠管蠕动功能异常,导致肠套叠发生。 炎性狭窄: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在病变修复过程中可形成瘢痕组织,导致肠腔狭窄,引起机械性肠梗阻。例如,克罗恩病患者肠道黏膜反复炎症、溃疡,愈合后形成纤维瘢痕组织,使肠腔狭窄,影响肠内容物通过。

    2025-10-13 11:10:26
  • 肠子里长密密麻麻脂肪瘤

    肠腔内多发性脂肪瘤是由脂肪组织构成呈多发性分布生长缓慢相对少见可引发肠道梗阻出血等症状,病因有遗传因素及脂肪代谢紊乱,诊断靠结肠镜与腹部CT或MRI,治疗含随访观察、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儿童需谨慎处理、老年要考量基础病、女性妊娠期优先保守观察。 一、定义与概况 肠腔内多发性脂肪瘤是肠道内由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多起源于黏膜下,呈多发性分布,通常生长缓慢,临床相对少见,但其可因瘤体增大引发肠道梗阻、出血等症状。 二、病因分析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可能与染色体异常等遗传背景相关,使得机体易出现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脂肪瘤。2.脂肪代谢紊乱: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可能干扰脂肪代谢,增加肠道脂肪组织异常聚集形成脂肪瘤的风险,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科学研究明确。 三、诊断手段 1.内镜检查:结肠镜是诊断肠道脂肪瘤的关键手段,可直接观察到肠腔内隆起性病变,病变多呈黄色或黄白色,表面黏膜光滑,通过内镜能初步判断瘤体位置、大小及分布情况。2.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能清晰显示肠道内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精准评估病变范围,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四、治疗策略 1.随访观察:对于体积小、无明显症状的多发性肠道脂肪瘤,可定期通过结肠镜复查,密切监测病变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若病变无明显进展则继续随访。2.内镜治疗:针对有症状或瘤体较大的脂肪瘤,可采用内镜下圈套摘除、电灼等方法切除,该方式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3.手术治疗:当内镜治疗困难,或病变出现恶变倾向等特殊情况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但需充分评估患者整体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因其肠道结构及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肠道脂肪瘤的处理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非侵入性的随访观察,仅在病变出现明显影响生活的症状时,才考虑适度干预,以避免过度治疗对儿童肠道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量其身体耐受能力,对于需手术治疗的患者,要严格做好围手术期基础疾病的管理,降低手术相关风险。 女性患者:妊娠期发现肠道脂肪瘤时,需权衡孕期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采取保守观察策略,待分娩后再依据病情决定进一步处理方案,充分兼顾母婴安全。

    2025-10-13 11:10:03
  • 胃癌大便什么颜色

    胃癌患者大便颜色可能有黑便和大便隐血阳性情况,黑便是胃内出血致血红蛋白中铁氧化成亚铁硫化物,出血量达50-70ml可出现,不良生活习惯等会影响;大便隐血阳性是出血量少肉眼难见,早期筛查常用,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且大便颜色改变非胃癌特有,其他胃肠疾病也可致,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检查。 黑便:当胃癌导致胃内出血时,血液经过胃肠道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成亚铁硫化物,从而使大便呈现黑色,这种黑便也被称为柏油样便。一般来说,当胃内出血量达到50-70ml时,就可能出现黑便。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约有部分胃癌患者会出现黑便的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组织侵蚀胃内血管,引起出血,血液进入消化道后经过一系列变化导致大便颜色改变。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胃癌患者,只要出现胃内出血情况,都可能出现黑便。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高盐饮食等,可能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增加胃癌出血的风险,进而影响大便颜色。对于有胃癌病史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大便颜色的变化,因为这可能是病情复发或出现并发症的信号。 大便隐血阳性:有些胃癌患者出血量较少,肉眼看不到大便颜色的改变,但通过大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出阳性结果。这是因为少量的血液混入大便中,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测方法才能发现。例如,在一些早期胃癌的筛查中,大便隐血试验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不同年龄的人群,其胃癌发生的几率不同,相对来说,中老年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较高,在进行健康体检时,更应该重视大便隐血试验等相关检查。男性和女性在胃癌的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大便隐血方面,只要存在胃内微量出血,都可能出现阳性结果。生活方式中吸烟、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增加胃癌发生微量出血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大便隐血情况。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大便隐血等检查尤为重要,以便早期发现胃癌相关的出血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大便颜色的改变并不是胃癌特有的症状,其他一些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的变化。所以,如果发现大便颜色异常,尤其是出现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胃镜检查、消化道造影等,以明确病因,不能仅凭大便颜色来诊断胃癌,但大便颜色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提示信号,帮助医生进一步排查胃部疾病。

    2025-10-13 11:09:35
  • 怎么会的肠梗阻

    肠梗阻成因包括机械性肠梗阻(肠腔堵塞、肠管受压,肠腔堵塞如寄生虫等,肠管受压包括腹腔内粘连、肠扭转、嵌顿疝、腹腔肿瘤等)、动力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多在腹腔手术后等发生,痉挛性肠梗阻少见,可因肠道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等引起)、血运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致肠管血运障碍、肠麻痹)。 肠腔堵塞:如寄生虫、粪块、大胆石、异物等可引起肠腔堵塞,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儿童若吞食较多异物,可能导致肠道堵塞引发肠梗阻;老年人因肠道功能减退,易出现粪块堵塞肠道。 肠管受压: 腹腔内粘连:腹部手术、炎症、创伤等可引起腹腔内粘连,粘连可能形成粘连带压迫肠管,或肠管因粘连扭曲成角导致肠梗阻。腹部手术史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风险较高,比如曾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腹腔粘连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肠扭转:多因肠袢及其系膜过长,肠扭转后肠腔受压而变窄,影响肠内容物通过。常见于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有便秘习惯的老年人,或曾有乙状结肠冗长的人群;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往往在饱餐后剧烈运动后发生。 嵌顿疝:如腹股沟斜疝、股疝等嵌顿,肠管被卡住无法回纳,导致肠梗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减弱,腹股沟疝嵌顿引发肠梗阻的情况相对多见。 腹腔肿瘤:腹腔内的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肠管,使肠腔狭窄,影响肠内容物通过。中老年人患腹腔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如结肠癌患者可能因肿瘤生长导致肠腔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患者。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在术后早期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这是因为手术刺激、腹腔内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了肠道的神经调节和肌肉运动。 痉挛性肠梗阻:比较少见,可因肠道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等引起肠壁肌肉强烈痉挛,导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慢性铅中毒患者,铅可作用于肠道神经,引起肠道痉挛,从而引发肠梗阻,多见于长期接触铅污染物的职业人群,如蓄电池制造工人等。 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多见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易形成心房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栓塞肠系膜血管;动脉硬化患者也可能出现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肠道血供,导致肠梗阻。

    2025-10-13 11:09:0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