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翎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海翎,女,副主任医师,现任内分泌科主任助理,医学博士。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1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EMBA毕业。从医近20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长期从事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工作和北大医学部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 曾获得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专业医学书籍6部,医学科普书籍3本。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展开
  • 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指的是血液里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含量过高,它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诊断标准如下: 一、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是3.1至5.17mmol/L,若超过6.2mmol/L则为高胆固醇血症。 1.总胆固醇的水平对于诊断高脂血症至关重要。当总胆固醇值超出正常上限时,就可能被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这可能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多摄入高胆固醇食物,或是其他潜在的病理因素导致的。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范围是1.81至3.37mmol/L,超过4.14mmol/L即为高LDL-C血症。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其过量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当它的水平显著升高时,表明心血管系统面临更高的风险。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范围是1.04至1.55mmol/L,低于1.04mmol/L属于低HDL-C血症。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被视为“好”胆固醇,其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如果水平过低,不利于胆固醇的代谢和心血管健康。 四、甘油三酯(TG):正常范围是0.56至1.7mmol/L,超过2.26mmol/L则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1.甘油三酯水平也是衡量血脂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高的甘油三酯可能与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 综合血脂水平以及个体的风险因素,像是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能够判断是否患上高脂血症。一旦被诊断为高脂血症,就需要尽快采取控制血脂水平的措施,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 总之,了解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和相关影响因素,对于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该病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和整体健康状态。

    2025-09-08 16:04:39
  • 促进新陈代谢的方法

    保持健康和良好状态需要促进新陈代谢,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健康饮食、多喝水、适度运动、控制压力、充足睡眠、定期体检。 1.健康饮食:饮食对于新陈代谢至关重要。选择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和健康脂肪,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并促进新陈代谢。此外,控制食物摄入量和饮食时间也很重要,避免过度进食和夜宵。 2.多喝水:水是身体代谢的重要介质,喝足够的水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建议每天饮用6-8杯水,特别是在运动前后和炎热的天气中。 3.适度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率,帮助身体消耗更多的能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或骑自行车,同时结合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进一步提高新陈代谢。 4.控制压力: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导致身体分泌应激激素,如cortisol,这可能会抑制新陈代谢。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冥想、瑜伽、深呼吸或放松技巧,有助于减轻压力,促进新陈代谢。 5.充足睡眠: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新陈代谢都非常重要。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调整,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水平。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新陈代谢。医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的新陈代谢率可能有所差异,而且某些健康问题或药物可能会影响新陈代谢。如果你有特定的健康问题或疑虑,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顾问,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此外,对于儿童和特定人群,如孕妇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在采取任何新的健康方法之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2025-09-08 16:00:29
  • 缺钾不能吃什么

    缺钾患者不宜食用高盐、高糖、咖啡、茶、油炸食物和加工肉制品,可多吃香蕉等富含钾的食物,或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补钾药物,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1.高盐食物: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对钾的排泄,导致钾的流失。因此,缺钾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咸鱼、腊肉等。 2.高糖食物:过多的糖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钾。缺钾患者应限制糖的摄入,避免食用糖果、甜点、饮料等高糖食物。 3.咖啡和茶: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成分可能会促进钾的排泄,加重缺钾症状。缺钾患者应适量减少咖啡和茶的饮用。 4.油炸食物:油炸食物通常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盐分,过量摄入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缺钾患者应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烤等,避免食用油炸食物。 5.加工肉制品:加工肉制品如火腿、香肠、培根等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添加剂,对健康不利。缺钾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这些加工肉制品。 除了注意饮食外,缺钾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补充钾: 1.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芹菜、土豆、南瓜等。这些食物富含钾,有助于纠正缺钾状态。 2.口服补钾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缺钾患者可以口服补钾药物来补充钾离子。但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补充。 3.治疗原发病:缺钾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如肾脏疾病、糖尿病等。治疗原发病是纠正缺钾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缺钾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单纯通过饮食调整可能无法满足钾的需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此外,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对食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调整饮食时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对缺钾饮食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2025-09-08 15:57:41
  • 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什么原因

    餐后两小时血糖高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食因素、运动量不足、药物因素、疾病因素、应激状态和遗传因素等。 1.饮食因素: 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后,血糖会明显升高。 饮食不规律:不规律的饮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 高糖食物:食用过多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等,会使血糖升高。 2.运动量不足:运动量过少可能导致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使血糖升高。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 4.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可导致血糖升高。 胰腺疾病:胰腺β细胞功能缺陷、胰腺切除等可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升高。 其他疾病:严重的肝病、慢性肾炎等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5.应激状态: 感染:各种急性感染可导致血糖升高。 手术:较大的手术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情绪激动:剧烈的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6.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家族性疾病可能导致血糖调节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餐后两小时血糖高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对于长期血糖高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对于控制血糖也非常重要。 特殊人群如孕妇,餐后两小时血糖高可能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需要特别关注。如果怀疑有血糖问题,应及时就医,进行糖耐量试验等相关检查,以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总之,餐后两小时血糖高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于血糖异常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血糖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2025-09-08 15:55:38
  • 尿素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尿素氮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蛋白质摄入不足、肝功能衰竭、营养不良、肾前性氮质血症、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如有疑虑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 尿素氮低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尿素氮的主要来源。如果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身体会分解肌肉组织来获取氮,导致尿素氮水平降低。 2.肝功能衰竭:肝脏是合成尿素的重要器官,如果肝功能衰竭,尿素氮的合成会受到影响,导致尿素氮水平降低。 3.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消瘦,肌肉量减少,从而使尿素氮水平降低。 4.肾前性氮质血症:这是由于肾脏灌注不足或肾血管收缩导致的尿素氮排泄减少。常见原因包括脱水、失血、休克等。 5.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可能会影响尿素氮的代谢,导致尿素氮水平降低。 6.其他原因:某些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严重的感染、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导致尿素氮水平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尿素氮低并不一定意味着身体有严重的问题,但也不能忽视。如果尿素氮低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劳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人等,尿素氮低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在这些情况下,更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和治疗调整。 总之,尿素氮低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健康状况、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因素。如果对尿素氮低有疑虑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2025-09-08 15:54: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