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翎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海翎,女,副主任医师,现任内分泌科主任助理,医学博士。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1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EMBA毕业。从医近20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长期从事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工作和北大医学部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 曾获得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专业医学书籍6部,医学科普书籍3本。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展开
  • 糖尿病怎么查出来的

    血糖检测相关检查包括空腹、餐后2小时、随机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同检测有相应正常范围和糖尿病诊断标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人群应定期检查,怀疑患糖尿病需及时就医综合判断。 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血糖值,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再结合是否有糖尿病相关症状,也可辅助诊断糖尿病。 随机血糖检测:随机选取一天中的任意时间检测血糖,若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一般在4%~6%。糖化血红蛋白≥6.5%也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而且在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时,某些可导致红细胞寿命改变的疾病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溶血性贫血等,在分析结果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方法是空腹状态下,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分别测定服糖前及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值。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进行OGTT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可能影响葡萄糖吸收的人群等,需要谨慎操作,并且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对葡萄糖代谢的差异等因素。例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功能减退等情况,会影响口服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影响OGTT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曾有gestationaldiabetes(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等,应定期进行上述血糖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一旦怀疑患有糖尿病,应及时就医,通过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以明确诊断。

    2025-10-11 10:32:33
  • 糖尿病会传染给配偶吗

    糖尿病不会传染给配偶,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部分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但非传染导致,环境因素中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糖尿病且非传染,夫妻可共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有高危因素者要定期监测血糖。 遗传因素相关影响 部分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其亲属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这不是传染导致的。例如,某些单基因遗传疾病导致的糖尿病,是由于特定的基因突变传递给后代,使后代携带了发病的遗传基础,但这是基于基因的传递,而非像传染病那样从一个个体传播给另一个个体。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无论性别、年龄如何,都需要关注自身生活方式等因素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比如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年轻人,也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如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合理摄入,多吃蔬菜等)和适当的运动,以降低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相关影响 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如果夫妻双方中有一方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导致肥胖,进而引发糖尿病,这并不是传染给对方,而是双方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起作用。例如,夫妻双方长期一起摄入高油、高糖食物,且都缺乏运动,那么双方都可能面临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增加的情况,但这是相同生活方式导致的,不是一方将糖尿病传染给另一方。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糖尿病发病的环境因素影响下有所不同。年轻人如果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若不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也容易患上糖尿病,这与是否传染无关。 总之,糖尿病不会在配偶之间传染,但是夫妻双方可以通过共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等,来共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注重定期监测血糖等健康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025-10-11 10:30:44
  • 甲状腺肿瘤的症状和前兆是什么

    甲状腺肿瘤症状和前兆因性质不同而异,良性常见颈部光滑可随吞咽移动的肿块,少见压迫症状;恶性有质地硬、不光滑、活动差的颈部肿块,还有局部侵犯及转移症状,不同人群症状前兆有差异,有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良性甲状腺肿瘤常见症状及前兆 颈部肿块:多为无意中发现颈部前方有肿块,通常表面光滑,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生长缓慢,这是比较常见的表现。例如一些单纯性甲状腺肿导致的良性甲状腺肿瘤,往往先出现颈部逐渐增大的肿块,初期可能无其他明显不适。 压迫症状(较少见):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若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可能出现声音嘶哑等。但一般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出现压迫症状相对较晚。 二、恶性甲状腺肿瘤常见症状及前兆 颈部肿块:甲状腺癌患者多可触及颈部肿块,通常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吞咽时移动度小。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多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可能在体检或自查时发现。 局部侵犯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能侵犯周围组织。侵犯气管可导致呼吸不畅、咯血等;侵犯食管可引起吞咽疼痛、梗阻等;侵犯喉返神经可导致持续性声音嘶哑等。 转移症状:甲状腺癌晚期可能发生转移,如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至肺部,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转移至骨骼,可引起骨痛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甲状腺肿瘤的症状和前兆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时期有头颈部放射史的人群,患甲状腺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更大;女性患甲状腺肿瘤的概率相对男性稍高一些;长期高碘或低碘饮食、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影响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及症状表现。对于有甲状腺肿瘤相关症状或前兆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1 10:28:40
  • 甲状腺结节钙化会消失吗

    甲状腺结节钙化是否会消失分情况,良性甲状腺结节钙化部分情况有消失可能,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恶性甲状腺结节钙化一般不会消失,受年龄、病史等影响,发现甲状腺结节钙化应及时就医明确性质并采取诊疗措施。 良性甲状腺结节钙化 原因及可能消失情况:一些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可能出现钙化,若为粗大的钙化,部分患者在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后,钙化有可能逐渐消失。例如,对于因缺碘等因素导致的结节性甲状腺肿,通过补充碘剂等纠正病因的治疗后,结节可能缩小,其中的钙化也有消失的机会。但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有的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观察。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年轻患者相对年老患者可能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治疗使钙化消失,因为年轻患者身体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强;性别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生活方式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病情恢复,可能促进钙化消失;病史方面,如果病史较短,良性病变的可能性相对大,钙化消失的几率相对较高。 恶性甲状腺结节钙化 不会消失的原因:甲状腺癌等恶性结节引起的钙化通常为沙粒样钙化等,恶性结节具有侵袭性生长等特性,钙化是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钙盐沉积的结果,这种钙化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反而会随着病情进展可能有变化,比如钙化范围可能扩大等。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和青少年患恶性甲状腺结节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钙化一般不会消失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性别方面,女性患甲状腺癌相对较多,但钙化是否消失主要由病情本身决定;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主要是在确诊后规范治疗等方面,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不利于病情控制;病史方面,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等情况时,恶性结节导致的钙化更不会消失,且病情可能更具侵袭性。 总之,甲状腺结节钙化是否消失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结节的具体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一旦发现甲状腺结节钙化,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结节性质,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2025-10-11 10:26:50
  • 糖尿病可以吃玉米么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玉米,但要注意量和方式。玉米富含膳食纤维,适量食用血糖波动较缓,过量则影响血糖控制。应控制摄入量,替换部分主食,选蒸煮方式。儿童要依情况控量纳入饮食计划,老年要细嚼慢咽、监测血糖,胃肠病老年需谨慎或减食。 玉米的营养成分特点 玉米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玉米中膳食纤维含量约2.9克左右,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缓。同时玉米还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 食用玉米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适量食用玉米一般不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因为其含有的膳食纤维可以在胃肠道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阻碍肠道对葡萄糖的迅速吸收,从而使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慢。但如果过量食用玉米,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使摄入的总热量增加,进而影响血糖控制。例如,将玉米当作主食大量食用时,就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食用玉米的正确方式 控制摄入量: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食用玉米时,可将其作为主食的一部分进行替换。比如原本吃100克米饭,可替换为50-75克左右的玉米(根据玉米的淀粉含量等进行换算)。 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等会使玉米热量大幅增加的烹饪方法。蒸煮后的玉米能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成分,且相对健康,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玉米时,要根据年龄、体重等情况严格控制摄入量,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均衡营养,但又要严格控制血糖。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将玉米合理纳入饮食计划,确保总热量的控制。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食用玉米时要注意细嚼慢咽,防止消化不良。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调整玉米的食用量。如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疾病,如胃溃疡等,过多食用玉米可能会加重胃肠负担,此时需要谨慎食用玉米或者减少食用量。

    2025-10-11 10:24: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