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翎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海翎,女,副主任医师,现任内分泌科主任助理,医学博士。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1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EMBA毕业。从医近20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长期从事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工作和北大医学部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 曾获得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专业医学书籍6部,医学科普书籍3本。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展开
  • 尿酸高血脂稠怎么办

    尿酸高和血脂稠人群可通过饮食调整(控制嘌呤、脂肪和糖分摄入,多吃低嘌呤食物)、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维持BMI在18.5-23.9kg/m2)、定期监测尿酸和血脂水平来改善,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及监测指标。 一、饮食调整 1.控制嘌呤摄入 对于尿酸高的人群,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浓肉汤、部分海鲜(沙丁鱼、凤尾鱼等)。高嘌呤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根据相关研究,限制高嘌呤饮食可使血尿酸水平降低约1-2mg/dL。 多吃低嘌呤食物,如大部分蔬菜(白菜、黄瓜、萝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等)。 2.控制脂肪和糖分摄入 高血脂稠的人要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像油炸食品、肥肉等。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升高。同时,要控制糖分摄入,少吃糖果、含糖饮料等,因为高糖饮食可能会影响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血脂和尿酸代谢。一般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g。 二、增加运动 1.有氧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km/h)、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代谢率,有助于消耗多余的脂肪和降低尿酸。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群,血脂水平可降低约10%-15%,尿酸水平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运动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时间可适当调整,例如年轻人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老年人则要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 三、控制体重 1.维持健康体重范围 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尿酸和血脂代谢紊乱的风险。对于体重超标的人群,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是非常重要的。每减轻1kg体重,可能对尿酸和血脂代谢有积极影响,例如血尿酸水平可能会降低约0.5mg/dL左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达到健康体重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原则是一致的,如女性和男性在运动和饮食控制上基本遵循上述大原则,但要考虑到女性在生理周期等特殊时期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等。 四、定期监测 1.尿酸和血脂监测 定期到医院检测血尿酸和血脂水平。一般建议尿酸高和血脂稠的人群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尿酸,每1-2个月检测一次血脂,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例如,如果血尿酸水平仍高于正常范围(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或血脂仍异常,需要进一步调整饮食、运动等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尿酸高和血脂稠,监测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因为这些人群的代谢紊乱更容易相互影响,需要密切关注指标变化。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尿酸高血脂稠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是由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儿童期的饮食调整要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活动,如跳绳、跑步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影响生长发育。 2.老年人 老年人尿酸高血脂稠时,在饮食调整上要更加注意易消化和营养均衡。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等问题。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监测指标时要更加关注身体的耐受性。例如,老年人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尿酸和血脂代谢,所以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要密切与医生沟通现有药物情况。

    2025-10-10 12:49:46
  • 女性甲状腺炎早期症状

    甲状腺炎有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等类型,不同类型早期症状有别。桥本甲状腺炎早期甲状腺肿大,功能早期或正常或现甲减前期表现;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有甲状腺区域疼痛、全身症状,伴发热等;产后甲状腺炎早期产后1-6个月发病,先甲亢后甲减。可从症状表现细节及相关检查鉴别,如疼痛情况、甲状腺功能变化及相关检查指标等。 一、甲状腺炎的类型及早期症状特点 (一)桥本甲状腺炎早期症状 1.甲状腺肿大 女性桥本甲状腺炎早期常可出现甲状腺对称性肿大,一般为弥漫性,质地韧硬,表面多光滑,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出现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碘饮食可能会加重甲状腺的免疫损伤,增加桥本甲状腺炎发病风险,有桥本甲状腺炎家族病史的女性需更加关注甲状腺状况。 甲状腺功能早期可能正常,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前期表现,如易疲劳、怕冷等,这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有关。 2.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表现 若早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有心慌、手抖、多汗等症状,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增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可能会出现紊乱,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影响内分泌轴有关。 (二)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症状 1.疼痛与全身症状 早期多有甲状腺区域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吞咽时疼痛加重。同时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现。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这可能是病毒感染诱发亚急性甲状腺炎,女性在免疫力相对较低的时期(如经期、孕期前后)更容易受病毒影响发病。 甲状腺局部可有压痛,触及甲状腺时疼痛明显,甲状腺可轻度肿大,质地较硬。 (三)产后甲状腺炎早期症状 1.甲状腺功能变化相关表现 通常在产后1-6个月发病,早期可能先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如心悸、怕热、烦躁等,这是因为妊娠期间母体免疫状态改变,产后甲状腺组织受到自身免疫攻击,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加。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如畏寒、水肿、记忆力减退等。 甲状腺一般无明显肿大或轻度肿大,触之无明显疼痛,但存在自身免疫损伤,有过产后甲状腺炎病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复发风险较高。 二、不同类型甲状腺炎早期症状的鉴别要点 (一)从症状表现细节鉴别 1.疼痛情况 桥本甲状腺炎一般无明显疼痛,亚急性甲状腺炎有较明显的甲状腺区域疼痛且放射痛明显,产后甲状腺炎早期多无明显疼痛。 2.甲状腺功能变化速度及表现 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然后可能进入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再恢复;产后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先甲亢后甲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变化相对缓慢,早期可能先出现甲减前期表现,逐渐发展为甲减。 (二)结合相关检查辅助鉴别 1.甲状腺功能检查 桥本甲状腺炎早期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常明显升高,甲状腺功能在早期可正常或出现轻度异常;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而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但红细胞沉降率(ESR)明显增快,这是与其他甲状腺炎鉴别的重要指标;产后甲状腺炎早期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见T3、T4升高,TSH降低,后期可出现TSH升高,T3、T4降低。 2.甲状腺超声检查 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为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可见网格样改变;亚急性甲状腺炎超声可见甲状腺局部低回声区;产后甲状腺炎超声多无特异性改变,但可辅助评估甲状腺结构。

    2025-10-10 12:45:19
  • 怎么降血糖最有效的办法

    糖尿病管理包括饮食控制(合理控碳水、均衡蛋白、适量脂肪)、规律运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血糖监测与自我管理(定期监测血糖、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均衡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来源可选择瘦肉(如鸡胸肉、瘦牛肉)、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及不饱和脂肪酸)、豆类及豆制品等。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等组织功能,且在体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一般来说,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根据体重计算,每千克体重1-1.2克左右。 适量脂肪摄入: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影响血脂代谢并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每日脂肪供能占总热量的20%-30%较为适宜。 规律运动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例如,一位60岁的患者,其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220-60)×60%=96次/分钟到(220-60)×70%=112次/分钟之间。有氧运动可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更好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还能改善心肺功能等整体健康状况。 力量训练:可选择举重、使用弹力带等进行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而肌肉量增加可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葡萄糖的消耗,对血糖控制有辅助作用。例如,通过哑铃训练增强上肢肌肉力量的同时,也有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常见的有二甲双胍,它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用一线药物;还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但需注意可能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另外还有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高血糖。 胰岛素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绝对缺乏,需终身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出现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等情况时也需使用胰岛素。胰岛素有多种类型,如短效胰岛素可控制餐后血糖,长效胰岛素可提供基础血糖控制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合理选择。 血糖监测与自我管理 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为调整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一般来说,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可每天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等血糖;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定期监测。例如,每周监测2-3天空腹及餐后血糖。 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熬夜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血糖调节紊乱。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因为不良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水平。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血糖情况,监督孩子的饮食和运动,确保孩子遵循糖尿病管理方案,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心血管事件等,所以老年患者在血糖管理中需更加谨慎,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更小心评估风险。

    2025-10-10 12:44:05
  • 甲亢心跳太快无法入睡怎么办

    甲亢致心跳快难入睡,机制是甲状腺激素过多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非药物干预可调整环境(营造安静舒适环境、放松身心)、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医疗干预有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和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特殊人群中儿童甲亢患者用药需遵儿科原则、密切监测,老年甲亢患者用药要谨慎、密切监测多器官功能。 一、明确甲亢导致心跳快无法入睡的机制 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导致心率加快。甲状腺激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使得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出现心跳过快的情况,而心跳过快会影响睡眠。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环境调整 营造安静舒适环境:保持卧室温度适宜,一般20-25℃较为合适,光线昏暗且无噪音干扰,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利于缓解因心跳快带来的入睡困难,不同年龄人群对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感受略有差异,但总体以舒适为原则。 放松身心:对于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采用深呼吸放松法,缓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也可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的平静感受,帮助放松身体和精神,减轻因甲亢心跳快引起的焦虑情绪,进而改善睡眠。 (二)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无论年龄大小,规律作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也应遵循,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加重甲亢相关症状对睡眠的影响。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要注意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心率进一步加快。例如,甲亢患者可选择在下午较早时间进行轻度运动,像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散步,有助于改善身体代谢状态,但要根据个体病史和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 三、医疗干预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一)抗甲状腺药物 甲巯咪唑: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从而降低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随着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心率过快的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但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需注意,儿童使用甲巯咪唑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肝肾功能等变化。 丙硫氧嘧啶:同样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药物,对于甲亢导致心跳快的患者,使用后随着甲状腺功能改善,心率会逐渐恢复,从而利于入睡。但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粒细胞减少等,不同人群使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 (二)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可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缓解甲亢引起的心跳过快症状,从而帮助患者入睡。但对于有哮喘病史的人群要慎用,因为普萘洛尔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对于儿童,使用时要非常谨慎,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甲亢患者 儿童甲亢本身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心跳快无法入睡时,非药物干预方面要特别注意环境营造的安全性,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医疗干预时抗甲状腺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甲状腺功能及心率变化等情况。 (二)老年甲亢患者 老年甲亢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采取非药物干预时要更加关注其身体承受能力,医疗干预时使用药物要格外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心脏功能等,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10 12:42:06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酸辣粉吗

    糖尿病患者食用酸辣粉需关注营养成分与血糖影响,若血糖控制平稳可偶尔少量食用,要注意搭配、分量和个体差异,还可选择杂粮粉条替代并在家健康制作。酸辣粉中粉条碳水化合物易致血糖升,调料盐油等需关注,血糖不稳时不宜吃,控制好的可少量吃,还可换杂粮粉条并健康自制。 一、酸辣粉的营养成分与糖尿病患者的关系 酸辣粉主要由粉条、蔬菜、调料等组成。粉条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若大量食用会使血糖快速升高。蔬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但调料中的盐、油等成分需关注。一般来说,每100克粉条提供约337千卡能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约83.6克。糖尿病患者食用酸辣粉时需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总摄入量,要根据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运动量等因素来调整。 二、食用酸辣粉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1.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粉条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快,可能导致血糖迅速上升。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少量食用经过合理搭配的酸辣粉,在计算到当天总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内时,可能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过量食用,超出了身体当天可承受的碳水化合物负荷,就会引起血糖较大幅度波动。例如,有研究表明,一次性大量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后,健康人血糖会升高,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血糖升高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更长。 2.调料的影响:酸辣粉的调料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盐,过多盐分摄入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而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等并发症。同时,一些调料中的油如果是动物油且过量,会使脂肪摄入过多,不利于血脂控制,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脂代谢紊乱的情况。 三、糖尿病患者食用酸辣粉的注意事项 1.血糖控制情况: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稳定,空腹血糖较高(如>7.0mmol/L)或餐后血糖波动较大时,不建议食用酸辣粉;如果血糖控制相对平稳,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可以偶尔少量食用。 2.搭配与分量:食用时可适当减少粉条的量,增加蔬菜的摄入,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例如,选择更多的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等加入酸辣粉中。同时,要控制食用的分量,一般建议粉条的量不超过50克(生重),整体食物的量相当于一顿饭主食量的1/3-1/2左右。 3.个体差异: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对食物的反应不同,一些患者可能本身胃肠功能较差,食用酸辣粉后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如胃痛、腹泻等。这类患者更要谨慎食用。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血糖和胃肠的影响可能更为敏感,食用时需格外小心,建议先少量尝试,观察身体反应后再决定是否继续食用。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生活方式较活跃,运动量较大,在合理计算碳水化合物后可以适当食用,但也要注意调料的选择,尽量选择清淡少盐少油的调料。 四、替代选择与健康吃法建议 1.替代选择:如果糖尿病患者想吃类似粉条的主食,可以选择杂粮粉条,如玉米粉条、荞麦粉条等,这些粉条相对于普通粉条,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数较低。例如,荞麦粉条的升糖指数约为54,而普通小麦粉条升糖指数约为81,食用杂粮粉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2.健康吃法:自己在家制作酸辣粉时,要控制调料的用量,减少盐和油的使用,可以用少量的橄榄油代替动物油。同时,增加蔬菜的种类和量,保证营养均衡。比如,可以加入胡萝卜、豆芽、木耳等多种蔬菜,这样既丰富了口感,又增加了营养成分,使酸辣粉更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2025-10-10 12:39: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