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翎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海翎,女,副主任医师,现任内分泌科主任助理,医学博士。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1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EMBA毕业。从医近20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长期从事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工作和北大医学部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 曾获得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专业医学书籍6部,医学科普书籍3本。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展开
  • 甲亢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甲亢会出现高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神经系统症状(易激动、烦躁、失眠)、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糖尿病有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及其他非典型症状(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疲劳乏力),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特殊人群症状有其特点。 一、甲亢的症状 (一)高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 代谢率增高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怕热、多汗的情况,即使在较凉爽的环境中也比常人更易出汗,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机体基础代谢率升高,产热增加。例如,一些甲亢患者在冬季也会频繁出汗,衣物经常被汗湿。 体重变化:多数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尽管食欲可能亢进,但由于机体消耗过多,体重仍会逐渐减轻。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加速了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导致能量消耗大于摄入。 (二)神经系统症状 精神神经系统表现:患者常表现出易激动、烦躁、失眠等症状。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使神经兴奋性增高。比如,有的患者会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容易惊醒,日常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小事而发脾气。 (三)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气短:患者可出现心悸,即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活动后症状往往更明显。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刺激心脏,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部分患者还会感到气短,尤其是在活动后,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活动。 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情况。长期甲亢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糖尿病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多饮:由于血糖升高,血液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患者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患者会频繁感到口渴,饮水量明显增加。 多食: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产生饥饿感,从而多食。即使进食量较常人增多,但由于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体重往往不会增加甚至会下降。 多尿: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都会明显增加,例如,有的患者夜间排尿次数可达数次甚至十余次。 体重下降: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机体有效利用,身体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从而导致体重逐渐下降。即使患者食欲正常或增加,但体重仍呈下降趋势。 (二)其他非典型症状 皮肤瘙痒:高血糖状态下,皮肤组织含糖量升高,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较为常见。 视物模糊:血糖升高时,眼内房水渗透压发生改变,引起晶状体屈光度变化,导致视物模糊。经过血糖控制等治疗后,视力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影响视力。 疲劳乏力:由于机体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提供能量,患者常感到疲劳、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甲亢和糖尿病的症状表现各有特点,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查等,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甲亢患者,可能还会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更加密切关注血糖变化等情况。

    2025-10-10 12:20:34
  • 血糖在10左右怎么办

    血糖值10mmol/L左右明显高于正常范围,需立即行动,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总热量、合理进餐时间,运动选择合适方式;及时就医,医生会评估并根据情况考虑药物干预,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明确血糖值含义 血糖值10mmol/L左右(通常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已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一般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小于7.8mmol/L。 二、立即行动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控制总热量: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一般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5%-30%。例如,一位体重正常、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控制在200-300g左右,优先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糙米等,减少精制谷物及甜食的摄入,像白面包、蛋糕等应尽量避免。 合理进餐时间:定时定量进餐,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一般可分为3-5餐。避免晚餐过饱及睡前加餐。 2.运动方面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5-7天进行。例如,每天快走30分钟,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步左右(以感觉稍费力但能持续进行为宜)。但如果血糖过高伴有严重并发症等情况时,应避免剧烈运动。 三、医疗评估与后续处理 (一)及时就医 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包括进一步完善血糖相关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等,以明确血糖升高的原因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是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二)药物干预可能性 如果确诊为糖尿病,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考虑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先从生活方式干预开始,如果血糖仍不达标,会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如果是1型糖尿病则需要胰岛素治疗。但需注意,药物的具体使用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全面情况来制定方案,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血糖10mmol/L左右时,需警惕是否为儿童糖尿病,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运动要适度且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和心理产生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血糖10mmol/L左右时,要更加谨慎处理。由于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在调整生活方式和考虑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其肝肾功能及全身状况。例如,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3.孕妇:孕妇血糖10mmol/L左右属于较高水平,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需立即就医。孕妇高血糖的管理需要更加严格和精细,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运动和必要的药物(如胰岛素,因为很多口服降糖药物在孕期禁用)管理,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以确保母婴健康。

    2025-10-10 12:16:26
  • 糖尿病患者宜吃食物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可从全谷物及杂豆类、蔬菜类、优质蛋白质类、低糖水果类进行选择,全谷物杂豆可适量食用,蔬菜多样且有不同烹饪方式,禽肉、鱼类、豆类及豆制品是优质蛋白来源,低糖水果可在合适时机少量食用,同时不同特殊情况人群食用时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全谷物及杂豆类 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胚乳、胚芽和种皮等结构,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例如燕麦,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6克,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杂豆类如红豆、绿豆等,同样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升糖指数相对较低。糖尿病患者可将燕麦煮成粥,或用红豆、绿豆搭配大米煮成杂粮饭,每餐适量食用。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可将杂粮制作成软糯的小食品,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过量导致血糖波动。 二、蔬菜类 1.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芹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以菠菜为例,每100克菠菜含维生素C约32毫克,膳食纤维约1.7克,热量较低。绿叶蔬菜热量低、体积大,能增加饱腹感,且升糖作用缓慢。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清炒、凉拌等烹饪方式,每日摄入量可在500克左右。孕妇糖尿病患者食用绿叶蔬菜时要注意清洗干净,避免农药残留。 2.其他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等。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和膳食纤维,每100克西兰花维生素C含量约为51.6毫克;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每100克胡萝卜膳食纤维约为2.8克。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口味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如西兰花可清炒,胡萝卜可与瘦肉搭配炒制,但要注意控制油脂的用量。 三、优质蛋白质类 1.禽肉:如鸡肉,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富含优质蛋白。每100克去皮鸡肉含蛋白质约20.2克,且鸡肉中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清蒸、白切等烹饪方式,减少油脂摄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烹饪鸡肉时要注意煮烂,便于消化吸收。 2.鱼类: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如三文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每100克三文鱼含蛋白质约20.4克,同时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可每周食用2-3次鱼类,可选择清蒸、煎烤等方式,但要避免使用过多的调味料。孕妇糖尿病患者食用鱼类时要确保食材新鲜,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鱼类。 3.豆类及豆制品:如豆腐,富含植物蛋白,每100克豆腐含蛋白质约8.1克,且不含胆固醇。糖尿病患者可将豆腐用于制作各种菜肴,如麻婆豆腐、豆腐汤等。但要注意,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豆制品的摄入量。 四、低糖水果类 1.苹果:苹果含有果胶等成分,每100克苹果含糖量约13.5克左右,升糖指数相对适中。果胶可延缓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可在血糖控制平稳时,少量食用苹果,如每天1/4-1/2个,并在两餐之间食用,以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苹果时,家长要注意切成小块,防止呛噎。 2.柚子:柚子含糖量较低,每100克柚子含糖约9.5克,还含有类胰岛素成分,有助于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食用柚子,每天可食用100-200克。但柚子与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服用药物的糖尿病患者食用前需咨询医生。

    2025-10-10 12:14:50
  •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涉及渗透性利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及肾脏功能变化。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时,过多葡萄糖致肾小管腔内液体渗透压升高引发渗透性利尿;部分患者存在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长期糖尿病可致肾脏病变,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晚期肾脏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受损,均会使尿量增多,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情况有别,儿童糖尿病患者若病史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肾脏损害致尿量异常变化更早。 一、渗透性利尿 1.原因及机制 糖尿病患者血糖显著升高时,过多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渗透压升高。例如,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会重吸收大部分的水和溶质,但当血糖过高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增多,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使得肾小管内的溶质浓度增高,根据渗透原理,水就会留在肾小管内,从而导致尿量增多。从病理生理角度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如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对于非妊娠成人)且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时,就可能出现这种渗透性利尿现象。 以成年糖尿病患者为例,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如血糖超过肾糖阈(一般为8.88mmol/L左右),就会出现葡萄糖在尿中排出增加,进而引起尿量增多。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同样存在高血糖导致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的情况,而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血糖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可能会更迅速地体现为尿量变化。 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 1.原因及机制 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的情况。正常情况下,ADH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体内的水平衡。但在糖尿病状态下,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会使机体处于相对脱水状态,这本来应该刺激ADH分泌来减少尿量,但有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ADH分泌的调节紊乱。例如,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可能导致ADH的分泌和作用出现异常,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从而使得尿量仍然增多。 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这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影响有所不同。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其自身的生理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和作用的紊乱,进而加重尿量增多的情况;而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导致尿量增多的现象。 三、肾脏功能的变化 1.原因及机制 长期糖尿病可引起肾脏病变,如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出现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这会导致尿量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到糖尿病肾病晚期,肾小球硬化等病变会使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严重受损,也会影响尿量。从病理结构上看,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会改变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尤其是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增加,进而出现尿量增多的情况与肾脏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如果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逐渐出现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尿量增多。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的代偿能力相对有限,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可能会更早地表现为尿量的异常变化,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功能变化情况。

    2025-10-10 12:13:48
  • 空腹血糖低怎么办

    空腹血糖低指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不同人群有差异,出现时立即补充碳水化合物或淀粉类食物,然后找原因处理,如饮食、运动因素等,还要定期监测血糖、调整生活方式,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要及时应对并个性化预防。 一、明确空腹血糖低的判断标准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在3.9~6.1mmol/L,当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时可认为存在空腹血糖低情况。不同人群因生理特点不同,对低血糖的耐受和反应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由于代谢活跃,可能对低血糖更敏感,出现症状更早更明显。 二、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 补充碳水化合物:如果身边有含糖的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等,应立即食用。例如,吃1~2块方糖,或饮用150~200ml含糖果汁,一般在进食后15分钟左右血糖会有所升高。对于儿童来说,可选择合适量的儿童专用糖果等。 进食淀粉类食物:如果没有含糖食品,也可以进食一些淀粉类食物,如面包、馒头等。以1片面包为例,食用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血糖水平。 三、进一步的处理及预防措施 寻找低血糖原因并处理 饮食因素:如果是因进食过少或节食过度导致的空腹血糖低,要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食量。保证每天三餐定时定量,碳水化合物摄入要充足,可根据身体活动量合理安排主食量,一般成年人每天主食量可保持在150~250g左右(根据劳动强度调整)。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是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空腹血糖低,需及时就医调整降糖药物方案。 运动因素:运动强度过大或运动时间过长也可能引发空腹血糖低,运动前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前可适当补充少量碳水化合物。比如原本计划进行较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可在运动前1~2小时吃点饼干等。 定期监测血糖: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有基础疾病人群,都应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变化情况。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监测血糖,一般至少每天监测空腹血糖等。 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睡眠7~8小时,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功能,稳定血糖水平。 合理安排活动:避免长时间空腹状态,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如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吃点水果(如100g左右的苹果)或无糖坚果等。对于儿童,要保证其饮食营养均衡且定时定量,避免因玩耍等耽误正常进餐时间。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空腹血糖低时,家长要格外重视。首先要快速采取补充碳水化合物措施,同时要排查可能原因,比如是否是饮食不规律、过度运动等。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安全性,避免儿童误吞等情况,如选择小块糖果等。 老年人:老年人空腹血糖低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低血糖的反应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精神状态等。在预防方面,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规律,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血糖,身边最好常备含糖食品以便及时应对。同时,老年人活动要适度,避免空腹进行剧烈运动。 总之,当出现空腹血糖低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提升血糖,然后进一步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和预防。

    2025-10-10 12:12: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