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青光眼、白内障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段晓明,女,北京同仁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擅长青光眼、白内障的诊治。展开
个人擅长
青光眼、白内障的诊治。展开
  • 老是流泪怎么回事

    老是流泪可能由眼部本身疾病、眼外因素、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引起。眼部本身疾病如泪道狭窄或阻塞、角膜炎、结膜炎可致流泪;眼外因素中倒睫、睑外翻、外界刺激会引发;全身性疾病里面神经麻痹、甲状腺相关眼病也会导致。若老是流泪不缓解且伴不适需及时就医,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日常要注意眼部卫生等。 一、眼部本身疾病导致老是流泪 1.泪道狭窄或阻塞: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任何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可引起流泪。例如,老年人因眼轮匝肌功能减退,可能出现泪小点位置异常,导致泪液引流不畅而流泪;婴幼儿则可能因先天发育异常出现泪道阻塞情况。从解剖角度看,泪道的正常通畅是保证泪液顺利排入鼻腔的关键,一旦出现狭窄或阻塞,泪液就会溢出眼外。 2.角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炎,如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等,炎症刺激会使眼部产生过多分泌物,同时刺激眼部的感觉神经,导致泪腺反射性分泌增加,从而出现老是流泪的现象。比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除了流泪,还常伴有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是病毒感染角膜后引起炎症反应,激活眼部的神经反射导致泪液分泌增多。 3.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多种类型的结膜炎都会引起流泪。以过敏性结膜炎为例,当眼部接触到过敏原后,结膜发生过敏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刺激眼部的感觉神经,使泪液分泌增加,同时炎症导致结膜充血、水肿,也会进一步加重流泪症状。 二、眼外因素导致老是流泪 1.倒睫:倒睫是指睫毛向眼球方向生长,刺激角膜和结膜,引起眼部的异物感、疼痛等不适,进而反射性引起泪液分泌增多,出现老是流泪的情况。儿童倒睫可能与眼睑内翻有关,婴幼儿由于鼻梁发育尚未完善,可出现下睑内翻,导致倒睫;成年人倒睫可能因眼部外伤、炎症等引起睑缘结构改变所致。 2.睑外翻:睑外翻是眼睑向外翻转,睑缘离开眼球,泪小点不能与眼球紧密接触,泪液不能正常引流而外溢。常见于老年人,由于眼轮匝肌功能减弱,眼睑皮肤松弛,导致睑外翻;也可见于面神经麻痹患者,因眼轮匝肌瘫痪,失去张力,发生睑外翻。 3.外界刺激:风沙、烟尘、强光等外界因素刺激眼部,会引起泪腺反射性分泌增加,导致流泪。例如在风沙天气中,眼睛受到沙尘刺激,就会不自主地流泪,这是眼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长期受到刺激可能会对眼部造成损伤。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的老是流泪情况 1.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时,眼轮匝肌失去神经支配,导致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暴露,受到外界刺激后泪液分泌增多,同时泪液不能正常分布和引流,出现老是流泪的现象。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为常见,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 2.甲状腺相关眼病: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由于眼外肌肿胀、肥大,眼球运动受限,眼睑退缩,导致眼睑闭合不全,泪液蒸发过快,同时炎症刺激也会使泪液分泌增加,从而出现老是流泪的情况。该疾病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患者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相关表现。 如果老是流泪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眼痛、视力下降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和相关的全身性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泪道狭窄或阻塞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等治疗;对于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炎症,需要根据病因使用相应的抗炎药物治疗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眼,减少外界因素对眼部的刺激等。

    2025-09-29 13:39:50
  • 白眼珠上有黄斑怎么回事

    白眼珠出现黄斑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等。生理因素中,年龄增长导致的脂肪沉积是正常退变,30岁以上易出现且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加速进程;结膜色素痣是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幼年存在成年可能发现,突然变化需警惕恶变。病理因素里,翼状胬肉与外界刺激有关,进展可影响视力;睑裂斑因紫外线等暴露变性,影响美观。还有药物因素可能致眼部色素沉积,全身疾病如肝胆病可致巩膜黄染似黄斑。需综合个体多方面情况判断原因,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处理。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白眼珠黄斑 (一)脂肪沉积 1.成因: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的新陈代谢会逐渐减缓,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可能会在白眼珠部位沉积。一般3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退变过程,就像皮肤会出现皱纹一样,眼部组织也会有相应变化。 2.影响:通常不会对视力造成明显影响,但可能会影响眼部外观。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加速这种脂肪沉积的进程,因为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增加血液中脂质的含量,从而更容易在眼部沉积。 (二)结膜色素痣 1.成因:结膜色素痣是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多在幼年时期就可能存在,但可能在成年后才被发现。它是由痣细胞组成,可出现在白眼珠部位。 2.影响:一般比较稳定,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但如果色素痣突然增大、颜色改变等,需要警惕恶变可能。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身体处于发育阶段,结膜色素痣的观察需要更密切,因为儿童的身体变化可能会对其产生不同影响。 二、病理因素导致的白眼珠黄斑 (一)翼状胬肉 1.成因:可能与长期受到风沙、紫外线等外界刺激有关。比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没有做好眼部防护的人群,患翼状胬肉的风险相对较高。 2.影响: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胬肉会逐渐生长,侵入角膜,影响视力。对于从事户外高强度工作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需要特别注意眼部防护,减少外界刺激因素,以降低翼状胬肉的发生风险。 (二)睑裂斑 1.成因:主要是由于睑裂区结膜长期受到紫外线照射和光化学性暴露引起的变性改变。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没有佩戴合适防护眼镜的人易患此症。 2.影响:一般无特殊不适,但可能会影响眼部美观。对于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群,如运动员、户外工作者等,应加强眼部防晒,可佩戴太阳镜等防护用品来减少紫外线对眼部的损伤。 三、其他可能因素 (一)药物因素 1.成因: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眼部的色素沉积等变化。例如长期使用某些抗疟药物等,可能会导致白眼珠出现黄斑样改变,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2.影响:如果怀疑是药物引起,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对于正在长期服用可能影响眼部的药物的患者,要密切关注眼部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二)全身疾病相关 1.成因:一些全身疾病也可能与白眼珠黄斑有关,比如肝胆系统疾病可能会导致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进而引起眼部巩膜黄染,看起来像白眼珠有黄斑。 2.影响:如果是全身疾病引起,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对于患有肝胆系统等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定期检查眼部情况,因为眼部表现可能是全身疾病的一个信号。 白眼珠上出现黄斑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情况来判断具体原因。如果发现白眼珠黄斑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09-29 13:36:57
  • 眼睛斜视如何治疗

    斜视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有佩戴眼镜(屈光不正性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佩戴合适眼镜改善)和视能训练(增强双眼协调和视功能);手术治疗需选择合适时机,有肌肉减弱术和加强术等方式,儿童患者术前要全面检查和心理安抚,术后注意眼部卫生等,成人患者手术主要改善外观和恢复部分视功能,术后要注意护理和用眼习惯。 一、非手术治疗 (一)佩戴眼镜 1.屈光不正性斜视:如果斜视是由屈光不正引起,如近视、远视或散光,佩戴合适的眼镜可以矫正屈光不正,从而改善斜视情况。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屈光状态评估,根据眼睛的变化及时调整眼镜度数。因为儿童的眼睛还在发育过程中,屈光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要密切关注。 2.调节性内斜视: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大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通过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可以使斜视矫正,甚至完全恢复正位。 (二)视能训练 1.双眼视功能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能训练仪器或方法,增强双眼的协调能力和视功能。例如,使用红玻璃片法、同视机训练等。对于儿童患者,视能训练可以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进行,有助于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和完善。因为儿童的视觉系统可塑性较强,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视能训练效果较好。训练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长期的训练。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时机选择 1.先天性斜视:一般建议在1-2岁进行手术。因为先天性斜视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双眼视功能发育,导致立体视功能缺失等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 2.非先天性斜视:根据斜视的程度和发展情况来决定手术时机。如果斜视度数较大,影响外观和视功能,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后,可考虑在合适的年龄进行手术。例如,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如果斜视发作频繁,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式 1.肌肉减弱术:通过减弱眼外肌的力量来矫正斜视,如直肌后徙术等。适用于某些肌肉力量过强导致的斜视情况。 2.肌肉加强术:如直肌缩短术等,用于增强眼外肌的力量,以矫正斜视。根据斜视的具体类型和肌肉情况选择合适的肌肉加强或减弱术式。手术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操作,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一)儿童患者 1.术前准备:儿童患者进行斜视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外肌功能等检查。还要进行全身检查,评估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家长需要在术前配合医生做好患儿的心理安抚工作,让患儿能够较好地配合手术。因为儿童可能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家长的安抚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2.术后护理:术后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患儿用手揉眼,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眼药水预防感染。要定期复查,观察眼部恢复情况和斜视矫正情况。同时,要关注患儿的视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进行视能训练来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二)成人患者 1.手术目的:成人斜视手术主要是为了改善外观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双眼视功能。成人的双眼视功能已经基本发育完善,手术主要是矫正眼位,提高外观的美观度以及部分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在手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让患者了解手术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2.术后注意事项:成人患者术后也要注意眼部的护理,按照医嘱用药和复查。同时,成人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促进眼部的恢复和稳定。

    2025-09-29 13:35:21
  • 近视眼的形成原理

    眼由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组成,正常光线经屈光介质折射聚焦在视网膜成像。近视眼分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因儿童青少年不良用眼习惯致眼轴变长,遗传也起作用;屈光性近视与晶状体、角膜屈光力异常有关。不同年龄阶段近视形成有特点,婴幼儿期需关注异常视物表现,学龄期儿童是高发期要重视用眼卫生,青少年时期眼轴可能继续增长且遗传影响明显,成年期也可能因特殊情况致近视度数变化。 一、眼的基本结构与屈光原理 眼主要由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组成。正常情况下,外界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等屈光介质的折射后,会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形成清晰的图像,这就是眼的屈光过程。 二、近视眼的形成机制 (一)轴性近视 1.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影响: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长期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过近,或者在光线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用眼等。这会导致眼轴逐渐变长。眼轴是从角膜顶点到视网膜的距离,正常成人眼轴长度约为24mm左右,当眼轴超过正常长度时,外界光线经过屈光系统折射后,焦点就会落在视网膜前方,而不是正好落在视网膜上,从而形成近视,这种情况多见于轴性近视。 2.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也是轴性近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那么子女患轴性近视的概率会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近视形成中占比较大的比例,尤其是高度近视。 (二)屈光性近视 1.晶状体因素:晶状体的屈光力异常也可能导致屈光性近视。例如,晶状体过度变凸,会增加其屈光能力,使得光线聚焦提前,从而形成近视。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轴性近视来说较为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比如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晶状体的屈光状态,进而导致近视。 2.角膜因素:角膜的曲度异常也会引起屈光性近视。角膜如果过于弯曲,会使角膜的屈光能力过强,导致光线聚焦位置改变,使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角膜曲度的异常可能与先天发育有关,也可能是后天一些眼部疾病等因素导致。 三、不同年龄阶段近视眼形成的特点 1.婴幼儿时期:婴幼儿时期眼轴还处于较短的阶段,一般来说生理性远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存在先天性的眼部发育异常,比如先天性角膜曲度异常等,可能会导致近视的早期形成。这个时期由于婴幼儿不会表达眼部不适,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视物情况,如发现孩子总是凑近看东西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2.学龄期儿童:学龄期儿童开始大量用眼,是近视高发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学习任务加重,用眼时间长,如果用眼习惯不良,很容易导致眼轴变长或屈光介质发生变化,从而引发近视。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用眼卫生教育,比如教导孩子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孩子近距离用眼的时间等。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身体仍在发育,眼轴还可能继续增长,近视度数也容易进一步加深。此阶段除了用眼习惯外,遗传因素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如果家族中有近视遗传史,青少年更要注意用眼保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近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4.成年人时期:成年人眼轴基本趋于稳定,但如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长期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或者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影响眼部屈光状态等,也可能出现近视度数的变化。不过相对儿童青少年时期,成年人近视度数相对稳定的情况更多,但也不能完全忽视眼部健康。

    2025-09-29 13:34:00
  • 4.0视力是多少度近视

    4.0视力对应的近视度数约在600-800度,视力与近视度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在不同阶段需注意用眼及眼部检查等以应对4.0视力相关情况,儿童要监督用眼、定期检查,青少年要保持良好用眼习惯、考虑配镜,成年人要关注用眼健康、定期做眼部全面检查。 一、4.0视力对应的近视度数范围 一般来说,4.0的视力对应的近视度数大约在600-800度左右,但这并不是绝对精准的对应关系,因为视力和近视度数的换算还会受到个体眼睛调节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有的人可能4.0视力对应的近视度数略低或略高一些。 二、视力与近视度数的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眼轴会逐渐发育。年龄较小的儿童,眼轴较短,可能同样是4.0的视力,其近视度数相对年龄大的儿童会低一些。例如,学龄前儿童眼轴尚未完全发育成熟,4.0视力可能对应的近视度数相对学龄期儿童要低。而成年人眼轴基本稳定,4.0视力对应的近视度数相对比较固定在一定范围内,但也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屏幕,会增加近视发生发展的风险。对于有4.0视力的人,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用眼习惯,近视度数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例如,每天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超过2-3小时,比用眼习惯良好的人更容易使近视度数增长。 2.户外活动:缺乏户外活动的人,近视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果有4.0视力的人平时户外活动时间少,那么其近视度数可能更易朝着加深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对于已经有一定近视度数的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近视度数的增长。 (三)病史因素 如果有眼部其他疾病史,如曾经有过眼部外伤、眼部炎症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视力与近视度数的关系。例如,有过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即使近视度数相同,其视力表现可能与没有眼部其他病史的人不同。而且眼部疾病史可能会影响近视的发展进程,导致视力和近视度数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4.0视力且可能存在近视的情况,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家长应监督儿童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每用眼30-40分钟就要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等。同时,要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一般3-6个月就要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视力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因为儿童的眼轴还在不断变化,近视度数可能会快速发展。 (二)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身体仍在发育,眼轴也在变化。对于4.0视力的青少年,要更加注重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除了注意用眼时间和户外活动外,还要注意读写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等。如果近视度数有加深趋势,可能需要考虑佩戴合适的眼镜来矫正视力,以避免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成年人 成年人如果出现4.0视力,要关注自己的用眼健康状况。虽然眼轴基本稳定,但如果有长期用眼过度等情况,仍可能导致视疲劳等问题。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中的用眼时间,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除了视力检查外,还可以进行眼压、眼底等检查,及时发现眼部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因为一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在成年后发生并影响视力。

    2025-09-29 13:31: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