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涛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第十六、十七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科学研究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童发育与疾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全国委员。1989年9月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1996年7月毕业,获硕士士学位,分配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工作,1998年9月起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7月获医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从事关于发育中脑损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工作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新生儿专科,2003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13年9月晋升为主任医师。现工作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NICU。在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颇有建树,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展开
  • 宝宝低烧怎么办35度5

    宝宝低烧出现35.5℃可能由测量不准、环境过低、过量用退烧药等致,需重测体温,测不准要重测或换体温计,环境低要调温、加衣被;要观察宝宝一般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还需排查疾病因素;宝宝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日常要稳室温、恰当增减衣、谨慎用药、定期体检。 一、明确宝宝低烧出现35度5的可能原因及处理要点 宝宝出现体温35.5℃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测量不准确、环境温度过低、过量使用退烧药等原因导致。首先要重新正确测量体温,确保测量方法无误。如果确定体温低,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衣物、被褥等,同时要寻找导致体温偏低的具体原因并针对性处理。 (一)测量不准确的情况及处理 1.测量方法有误:比如宝宝在测量体温时哭闹,导致体温计没有夹紧,这时候测得的体温可能不准确。这时候需要重新按照正确的体温计使用方法进行测量,例如使用腋下体温计测量时,要将体温计夹紧,保持5-10分钟再读取数值。对于婴儿可以使用耳温枪或额温枪测量,但要注意正确操作耳温枪或额温枪,按照其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测量部位清洁等。 2.体温计本身问题:体温计可能出现故障,这时候可以更换新的体温计再次测量体温。 (二)环境温度过低的影响及应对 1.环境因素: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温度过低,比如在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较低,宝宝的体温就可能受到影响。这时候要调整室内温度,将室温调节到适宜的范围,一般保持在22-25℃左右比较合适。可以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但要注意避免空调或暖气直吹宝宝,防止宝宝受凉加重体温偏低的情况。 2.衣物被褥不足:宝宝穿的衣物过少或者盖的被子过薄,也会导致体温偏低。这时候要给宝宝适当增加衣物,比如给宝宝穿上厚一点的棉衣、毛衣等,盖上合适厚度的被子。但要注意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过厚,以免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等,一般以宝宝的手脚温暖但不出汗为宜。 二、持续关注宝宝状况并进一步处理 1.观察宝宝一般情况:除了关注体温外,还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果宝宝精神状态良好,面色正常,呼吸平稳,那么在经过保暖等处理后,体温可能会逐渐回升到正常范围。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排查是否有疾病因素:虽然目前体温低,但要考虑是否有潜在的疾病导致宝宝体温调节异常。例如一些感染性疾病在恢复期可能会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或者宝宝本身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这时候需要医生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明确原因。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体温偏低,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特殊人群(宝宝)的特别注意事项 对于宝宝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在日常护理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根据季节和气温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物。在给宝宝使用退烧药等药物时要格外谨慎,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体温异常。同时,要定期带宝宝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影响体温调节的潜在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025-10-15 15:43:33
  • 孩子大便干燥拉不出来最快解决方法

    孩子大便干燥拉不出来可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如使用开塞露(注意操作轻柔及避免长期频繁使用)、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水分充足)、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力度适中,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排便时间、避免干扰排便),若经常出现需就医排查疾病并注意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培养来预防。 一、使用开塞露 1.操作方法:将开塞露的尖端封口剪开,缓慢插入孩子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开塞露主要是利用甘油或山梨醇的高渗作用,软化大便,刺激肠壁,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反应,从而起到润滑通便的作用。一般来说,3-10岁儿童使用10毫升规格的开塞露即可。但要注意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孩子的肛门黏膜。对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应谨慎使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适用情况:适用于孩子大便干燥严重,已经有便意但难以排出的紧急情况。不过,开塞露不能长期频繁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影响孩子自身的排便反射。 二、饮食调整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给孩子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苹果、香蕉、西兰花、胡萝卜、全麦面包等。以香蕉为例,香蕉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它可以吸收肠道内的水分,使大便变软,促进肠道蠕动。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每天可以吃1-2根香蕉。蔬菜方面,像西兰花,每100克西兰花中约含有5.1克膳食纤维,可将其做成孩子喜欢的口味,如清炒西兰花等,让孩子适量食用。 2.保证水分充足:让孩子多喝温开水,充足的水分可以使肠道内的大便保持湿润,有助于排便。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水量不同,一般来说,1-3岁儿童每天需水量约为1000-1400毫升,4-7岁儿童约为1600-2000毫升,要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水。 三、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让孩子平躺在床上,家长用手掌以孩子的肚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孩子的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通过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孩子排便。例如,3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将双手温暖后,以适中的力度围绕肚脐做圆周运动按摩。 2.作用原理:腹部按摩能够刺激肠道神经,促进肠道的蠕动,加快大便的排出。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按摩时要根据孩子的耐受程度调整力度,小婴儿进行腹部按摩时更要轻柔。 四、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1.固定排便时间:每天尽量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坐在马桶上,比如早餐后10-15分钟,此时孩子可能会有便意。长期坚持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让孩子逐渐适应在固定时间尝试排便。 2.避免干扰排便:在孩子排便时,不要让孩子玩耍、看电视等,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排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排便环境,让孩子能够专注于排便过程。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大便干燥拉不出来的情况,除了采取上述临时解决方法外,还应带孩子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如先天性巨结肠等,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预防大便干燥情况的频繁发生。

    2025-10-15 15:42:48
  • 孩子总是咬手指甲是怎么回事

    孩子咬手指甲可能由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情绪问题)、缺乏微量元素(缺铁、缺锌)、习惯养成(模仿、无意识习惯)、口腔相关因素(牙齿问题、口腔卫生不佳)导致,家长需观察诱因,针对心理因素给予关爱疏导,怀疑缺微量元素就医检查处理,引导纠正习惯,关注口腔健康,纠正时用温和方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引导孩子改变该行为。 一、心理因素 1.压力与焦虑:孩子若处于较大压力或焦虑状态,可能通过咬手指甲来缓解。比如面临新环境适应问题(如换新学校、家庭中有重大变故等),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会促使孩子出现咬手指甲行为。压力源会让孩子内心紧张,而咬手指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舒缓方式。 2.情绪问题:当孩子有愤怒、无聊等情绪时,也可能通过咬手指甲来表达。例如在情绪低落时,咬手指甲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释放行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孩子咬手指甲的频率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家长需要留意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来判断。 二、缺乏微量元素 1.缺铁:铁元素缺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神经功能等,导致孩子出现异食癖等情况,咬手指甲可能是其中一种表现。铁是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缺铁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从而可能引发孩子的异常行为。 2.缺锌:锌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味觉等都有重要作用,缺锌可能会引起孩子口腔周围不适等,进而出现咬手指甲行为。锌缺乏会影响孩子的味觉感受器功能等,可能让孩子感觉口腔周围有异样,通过咬手指甲来缓解这种不适感。 三、习惯养成 1.模仿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比如看到家人或小伙伴有咬手指甲的行为,从而进行模仿学习。一旦形成习惯,就可能经常出现咬手指甲的情况。 2.无意识习惯:有些孩子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养成了咬手指甲的习惯,比如在玩耍、休息等时候不自觉地就开始咬手指甲,没有特别明确的诱因,只是一种习惯性动作。 四、口腔相关因素 1.牙齿问题:如果孩子存在牙齿不齐、咬合不良等牙齿问题,可能会导致口腔内感觉不适,孩子会通过咬手指甲来试图调整口腔内的感觉。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在咀嚼等过程中可能会有异物感,孩子就可能通过咬手指甲来转移注意力或试图缓解口腔内的不适。 2.口腔卫生不佳:口腔卫生不好,有龋齿等问题时,口腔内可能会有疼痛或不适感,孩子也可能通过咬手指甲来缓解这种口腔相关的不适。比如龋齿引起牙齿疼痛,孩子可能会通过咬手指甲来分散对口腔疼痛的注意力。 对于孩子咬手指甲的情况,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可能的诱因。如果是心理因素导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如果怀疑是缺乏微量元素,可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根据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对于习惯养成方面,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孩子纠正这种习惯;如果是口腔相关因素,要关注孩子的口腔健康,定期带孩子看牙医,保持口腔卫生。同时,要注意在纠正孩子咬手指甲行为时,采用温和的方式,避免过度批评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孩子的舒适度为优先考虑,注重通过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改变这种行为。

    2025-10-15 15:41:36
  • 如何改善宝宝胆小

    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为宝宝打造无危险的家庭环境;多进行正面互动与陪伴,通过亲子游戏互动和语言交流陪伴让宝宝获积极体验与关爱;逐步引导接触新事物,从熟悉事物拓展并循序渐进接触陌生环境;鼓励社交互动,参与同龄宝宝活动让宝宝学习社交;避免过度保护,适当放手让宝宝尝试以积累经验、提升自信心,从而改善宝宝胆小状况。 多进行正面互动与陪伴 亲子游戏互动:家长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宝宝,和宝宝一起玩一些适合其年龄的亲子游戏,像搭积木、玩简单的拼图等。在游戏过程中,宝宝能从与家长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建立起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比如在搭积木游戏中,家长可以引导宝宝一起完成,当宝宝成功完成一小部分时及时给予鼓励,让宝宝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语言交流陪伴:家长要经常用温和、亲切的语言和宝宝交流,给宝宝讲述简单有趣的故事、描述周围看到的事物等。通过丰富的语言输入,不仅能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能让宝宝在语言的氛围中感受到关爱,减少因不理解周围环境而产生的不安。例如,带宝宝外出时,可以给宝宝描述看到的花草树木、行人车辆等,让宝宝逐渐熟悉并适应外界的各种信息。 逐步引导接触新事物 从熟悉事物开始拓展:可以先从宝宝已经熟悉的事物入手,慢慢引入新的元素。比如宝宝喜欢玩的某个玩具,家长可以在这个玩具的基础上,引入一个类似但稍有不同的新玩具,让宝宝在熟悉的基础上逐渐接受新的东西。让宝宝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不是突然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这样能降低宝宝的抵触和恐惧情绪。 循序渐进接触陌生环境:带宝宝逐步接触不同的陌生环境,像带宝宝偶尔去熟悉的邻居家玩耍,或者去小区的公园等。每次接触新环境时,家长要在旁边给予陪伴和安抚,让宝宝感受到即使处于新环境中,也有家长在身边支持。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宝宝会逐渐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变得更加勇敢。例如,第一次去邻居家时,家长可以牵着宝宝的手,介绍邻居给宝宝认识,让宝宝慢慢适应和陌生人以及新环境的接触。 鼓励社交互动 参与同龄宝宝活动:可以创造机会让宝宝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比如参加亲子早教班或者社区组织的宝宝聚会等。在与同龄宝宝的互动中,宝宝能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体验社交的乐趣。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宝宝会逐渐学会分享、合作等社交技能,同时也能从其他宝宝身上获得积极的影响,变得更加开朗和勇敢。比如在宝宝聚会中,让宝宝们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做游戏,宝宝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适应与同伴的相处,减少胆小怕生的情况。 避免过度保护 适当放手让宝宝尝试:家长要避免过度保护宝宝,在宝宝有能力尝试一些简单活动时,适当放手让宝宝去做。比如宝宝想要自己拿勺子吃饭,即使可能会弄得比较messy,家长也可以让宝宝尝试,而不是直接代劳。让宝宝在尝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自信心。当宝宝在自己尝试做事情并取得一些小成果时,其自信心会得到极大提升,从而有助于改善胆小的状态。例如,宝宝自己穿衣时,虽然可能穿得不是很整齐,但家长要给予鼓励,让宝宝知道自己可以做到,逐渐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和勇敢精神。

    2025-10-15 15:40:22
  • 小孩子消化不良有什么症状

    小孩子消化不良会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呕吐、腹痛,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口臭、大便异常(性状、颜色改变)、精神状态不佳,不同年龄段症状有差异,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也会影响,家长需观察,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要及时就医。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1.食欲减退:小孩子消化不良时往往会出现食欲明显下降的情况,原本可能很喜欢的食物,此时也提不起兴趣。这是因为消化不良导致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排空时间延长,使得孩子没有饥饿感。例如,平时能吃一碗米饭的孩子,可能一顿饭只能吃几口就说饱了。 2.腹胀:腹部会有胀满不适的感觉,用手触摸腹部会发现较硬,孩子自己可能会频繁地用手去揉肚子或者表现出烦躁不安。这是由于食物在肠道内不能正常消化和蠕动,导致气体积聚在肠道内无法排出。比如孩子的肚子看起来比平时圆润,而且轻轻一敲有鼓音。 3.呕吐:可能会出现呕吐现象,呕吐物多为当天所进的食物,有时还可能伴有酸臭味。这是因为胃内的食物不能顺利进入肠道,胃内压力升高,从而引起呕吐。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发生呕吐,尤其是在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后。 4.腹痛:孩子可能会诉说肚子痛,疼痛的部位多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不一,有的孩子可能只是轻微的隐痛,有的则可能表现出哭闹不安。这是因为消化不良引起胃肠道的痉挛或者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刺激肠道黏膜导致疼痛。 二、其他伴随症状 1.口臭:呼出的气体有酸腐的味道,这是因为消化不良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生异味,通过口腔散发出来。 2.大便异常 大便性状改变: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地变稀,呈糊状或者水样,或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如果是进食了过多油腻、高蛋白食物导致的消化不良,可能会出现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如果是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可能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例如,有的孩子大便像蛋花汤一样,有的孩子则几天才解一次大便,且大便干结难解。 大便颜色改变: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大便颜色异常,如大便发黑(但需排除食物或药物影响)等。这是因为消化不良可能影响了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肠道内的一些物质代谢异常从而引起大便颜色改变。 3.精神状态不佳: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精神萎靡、烦躁、哭闹不止等情况,因为身体的不适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例如,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因为消化不良肚子不舒服,变得不爱玩耍,总是想让人抱着或者不停地哭闹。 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子消化不良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差异,比如婴儿期的孩子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吐奶、腹泻等,而幼儿期的孩子可能更易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同时,孩子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消化不良的症状产生影响,如果孩子平时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者爱吃零食等,都可能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孩子,如患有胃肠道疾病的孩子,消化不良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且容易反复。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具体表现,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2025-10-15 15:39: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