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涛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第十六、十七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科学研究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童发育与疾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全国委员。1989年9月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1996年7月毕业,获硕士士学位,分配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工作,1998年9月起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7月获医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从事关于发育中脑损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工作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新生儿专科,2003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13年9月晋升为主任医师。现工作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NICU。在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颇有建树,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展开
  • 小孩扁桃体发炎的症状

    小孩扁桃体发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咽喉疼痛、扁桃体红肿、分泌物增多;全身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婴幼儿全身症状明显、病情变化快,学龄前儿童局部症状表达稍清、需防集体感染,学龄儿童能准确描述症状、要重视反复发炎影响,家长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扁桃体红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扁桃体体积增大,呈现出红肿的状态,正常扁桃体一般不超过咽腭弓,而发炎时可能会超过咽腭弓甚至达到悬雍垂附近,红肿是由于炎症导致扁桃体血管扩张、充血以及组织水肿。 分泌物增多:扁桃体表面可能会有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渗出,这是因为炎症刺激扁桃体腺体内分泌增加,同时混合了炎性细胞等成分。 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小孩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可能会达到38℃-40℃甚至更高,发热是机体的免疫反应之一,炎症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对发热的耐受程度不同,婴幼儿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对于发热的小孩,首先应进行物理降温,如松解衣物、用温水擦拭等,当体温超过38.5℃且小孩精神状态不佳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寒战:部分小孩在发热初期可能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在调节体温时,肌肉不自主收缩产热导致,此时要注意给小孩保暖,但不要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 全身不适:小孩可能会感到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以及毒素吸收等原因引起,小孩会表现出不爱玩耍、嗜睡等情况,家长要注意让小孩多休息,保证营养摄入。 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些小孩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触摸时可感觉到淋巴结有一定的压痛,这是因为扁桃体的炎症通过淋巴循环引起颈部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肿大。 不同年龄段的特点 婴幼儿:婴幼儿扁桃体发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除了上述发热、拒食等表现外,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主要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而且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高热、呼吸急促等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婴幼儿的呼吸频率等情况,若出现呼吸增快、呼吸困难等要及时就医。 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可能会主诉咽喉疼痛等局部症状,但表达相对婴幼儿更清晰一些,全身症状相对婴幼儿可能稍轻,但也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及其他全身表现,同时要注意其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的交叉感染情况。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能够较准确地描述自身症状,如咽喉疼痛、吞咽困难等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相对较成人小孩可能轻一些,但也需重视,因为学龄儿童仍可能因扁桃体发炎影响学习和生活,而且如果扁桃体反复发炎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等情况。 总之,小孩扁桃体发炎会有局部和全身多方面的症状表现,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孩的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2025-10-15 15:14:24
  • 宝宝生理性腹泻多久能好

    宝宝生理性腹泻好转时间因人而异,受年龄、个体差异、辅食添加情况影响,护理时要做好皮肤护理、观察病情、注意保暖和喂养卫生,多数宝宝添加辅食后逐渐改善,1岁内可自愈,少数持续稍长。 影响生理性腹泻好转时间的因素 年龄因素:宝宝月龄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月龄增加,胃肠道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对母乳或配方奶中某些成分的消化适应能力增强,一般月龄较大的宝宝生理性腹泻好转相对更快。例如,6个月左右开始添加辅食后,胃肠接触到更多不同种类食物,能促进消化功能进一步成熟,从而加快腹泻好转。 个体差异:每个宝宝的身体状况不同,有些宝宝自身胃肠道发育相对更迅速,对母乳或配方奶的适应能力强,生理性腹泻好转时间就会短些;而有些宝宝可能胃肠道发育相对缓慢,生理性腹泻好转时间可能会稍长。比如,有的宝宝在5个月时添加辅食后1-2个月腹泻就明显改善,而有的宝宝可能到10个月左右才逐渐好转。 辅食添加情况:辅食添加是否合理、顺利也会影响好转时间。如果辅食添加过早、过快,或者添加的辅食种类、性状不合适,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延缓生理性腹泻好转;反之,科学合理添加辅食,如从单一的米粉开始,逐渐添加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等,按照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添加,能更好地辅助胃肠道功能完善,促进生理性腹泻好转。例如,正确添加辅食的宝宝可能在添加辅食后1-2个月内腹泻明显减轻,而辅食添加不当的宝宝可能腹泻持续时间延长。 生理性腹泻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皮肤护理:由于宝宝频繁腹泻,臀部皮肤容易受到刺激,要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适当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等皮肤问题。这是因为腹泻时粪便对臀部皮肤刺激性大,若不及时护理,很容易出现皮肤损伤。比如,每次换尿布后用柔软的湿巾轻轻擦拭,然后用温水洗净,再涂抹护臀膏,能有效保护臀部皮肤。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等。如果出现精神萎靡、食欲明显减退、腹泻次数突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如出现脓血便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因为虽然是生理性腹泻,但也可能会有其他偶合疾病,需要通过观察病情变化来判断宝宝健康状况。例如,若宝宝原本生理性腹泻,突然腹泻次数从每天3-5次增加到每天10次以上,且大便带血,就需要立即就医检查。 特殊人群提示(针对宝宝):对于生理性腹泻的宝宝,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避免着凉加重腹泻。因为宝宝腹部着凉后,胃肠道蠕动可能会加快,导致腹泻加重。可以给宝宝穿上肚兜,夜间盖好被子,保持腹部温度适宜。同时,要注意喂养卫生,母乳妈妈要保持乳头清洁,配方奶喂养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防止病从口入,加重胃肠道不适。 总之,宝宝生理性腹泻的好转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护理过程中要关注各方面情况,促进宝宝生理性腹泻尽快好转。

    2025-10-15 15:12:42
  • 宝宝睡觉出汗多枕头全湿透是怎么回事

    宝宝睡觉出汗多枕头全湿透可能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有新陈代谢旺盛、环境因素影响;病理性原因包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应对措施为调整环境、补充维生素D、治疗基础疾病,家长需密切观察伴随症状,怀疑病理性原因及时带宝宝就医并科学护理。 环境因素影响:如果宝宝睡觉的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或盖被过厚,都会导致宝宝出汗增多。例如室内温度在25℃以上,或者给宝宝穿的衣服较多、盖的被子过厚,宝宝就容易通过出汗来散热。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更易受环境影响出汗。 病理性原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使宝宝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通常还伴有夜间哭闹、枕秃、方颅等表现。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为这个阶段宝宝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大,如果日照不足或摄入不足就容易发生。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中约80%会出现多汗的症状。 感染性疾病:宝宝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时,如感冒、肺炎等,在发热初期或恢复期可能会出现出汗多的情况。这是因为感染导致身体的代谢增加,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或通过出汗来促进疾病的恢复。例如宝宝患肺炎时,体温恢复过程中可能会通过出汗来散热,此时就会出现睡觉出汗多的情况,同时可能还伴有发热、咳嗽等其他症状。 其他疾病: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等也可能导致宝宝出汗多,但相对较为少见。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除了多汗外,还会有食欲亢进、消瘦、烦躁等表现;结核病患儿除了多汗外,还可能有低热、乏力、盗汗(夜间睡眠中出汗)等表现。 应对措施 调整环境:保持宝宝睡眠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在22-25℃较为合适,穿着宽松、舒适、透气性好的衣物,盖被要轻薄适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调整环境时要考虑其特点,新生儿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要特别注意保持温度稳定。 补充维生素D:对于怀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宝宝,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同时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天应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6个月以上的婴儿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宝宝出汗多是由疾病引起,如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或结核病等,应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宝宝因肺炎出现出汗多,需积极治疗肺炎,控制感染,随着肺炎的好转,出汗多的情况也会逐渐改善。 宝宝睡觉出汗多枕头全湿透可能是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引起,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伴随症状,如有无其他异常表现、精神状态如何等。若怀疑是病理性原因导致,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科学护理宝宝,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025-10-15 15:11:52
  • 婴儿厌食怎么办

    婴儿厌食可能由喂养方式不当、疾病、环境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合理安排辅食、营造良好进食环境)、增加婴儿活动量来干预,若怀疑由疾病引起或婴儿伴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同婴儿个体差异大,需综合考虑应对。 一、了解婴儿厌食的常见原因 婴儿厌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喂养方式不当是常见因素之一,如过早添加辅食、辅食添加种类或方法不合适等;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像消化不良、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都可能导致婴儿食欲下降;另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比如进食时环境嘈杂、温度不适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调整喂养方式 1.合理安排辅食 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儿,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添加辅食。例如,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可以选择含铁丰富的米粉,逐渐添加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等。确保辅食的种类丰富,营养均衡,以吸引婴儿的食欲。比如,在制作蔬菜泥时,可以选择多种颜色的蔬菜,如胡萝卜、菠菜、南瓜等,这样不仅能提供不同的营养成分,还能让辅食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控制辅食的量和进食时间,不要强迫婴儿进食,让婴儿自己有饱腹感的感知过程。一般每次辅食的量不宜过多,根据婴儿的月龄和食量逐渐增加。 2.营造良好进食环境 为婴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专注的进食环境。进食时减少周围的干扰,如关闭电视、降低音量等。让婴儿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进食上。例如,可以选择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进行喂养,让婴儿形成条件反射,更有利于进食。 注意进食时的温度适宜,食物的温度不宜过烫或过凉,以免刺激婴儿的口腔和胃肠道。 (二)增加婴儿活动量 适当增加婴儿的活动量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对于较小的婴儿,可以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被动操、让婴儿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翻身、爬行等。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可以让婴儿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也有助于增加食欲。比如,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带婴儿到户外散步,让婴儿接触不同的环境和景色,激发其对进食的兴趣。 三、关注特殊情况及应对 (一)疾病相关情况 如果怀疑婴儿厌食是由疾病引起,如婴儿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带婴儿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如果是口腔疾病导致的厌食,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治疗口腔溃疡等;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二)婴儿个体差异 不同婴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婴儿可能天生食欲相对较低,但只要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一般不需要过于担心。但如果婴儿厌食同时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情况,则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评估。 总之,对于婴儿厌食问题,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原因,采取合适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密切关注婴儿的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5 15:11:13
  • 婴儿不肯喝奶是怎么回事

    婴儿不肯喝奶可能由生理、环境、心理、疾病等因素引起,生理因素包括口腔问题和消化功能不完善,环境因素有周围环境嘈杂和温度不适,心理因素涉及对新环境不适应和注意力分散,疾病因素包含呼吸道感染等及其他系统疾病,发现婴儿不肯喝奶要观察整体状况,长期或伴异常需及时就医,且要营造适宜环境关注婴儿需求。 一、生理因素 (一)口腔问题 婴儿口腔若有溃疡、疱疹等问题,会因疼痛而不肯喝奶。例如,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患儿口腔内会出现白色斑膜,吃奶时会有疼痛表现,从而抗拒喝奶。年龄较小的婴儿,在长牙阶段,牙龈可能会肿痛,也会影响其正常喝奶。 (二)消化功能尚未完善 婴儿的消化系统还处于发育阶段,胃肠蠕动等功能不够协调。比如,一次性喂奶过多,超出婴儿消化能力,会导致腹胀、腹痛等不适,使得婴儿不肯喝奶。另外,婴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吐奶现象,频繁吐奶会让婴儿对喝奶产生抵触情绪。 二、环境因素 (一)周围环境嘈杂 婴儿在喝奶时,若周围环境过于嘈杂,会分散其注意力,使其不能专注于喝奶。例如,周围有较大的声响、多人交谈等情况,会干扰婴儿喝奶的过程,导致不肯好好喝奶。 (二)温度不适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婴儿喝奶的意愿。温度过高时,婴儿会感觉不适,容易烦躁,从而不肯喝奶;温度过低时,婴儿身体感觉寒冷,也可能不愿意喝奶。 三、心理因素 (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当婴儿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时,可能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进而影响喝奶。比如,更换了照顾婴儿的人员、新搬到一个地方等情况,都可能让婴儿因为不适应而不肯喝奶。 (二)注意力分散 婴儿在喝奶时,如果有新奇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也会导致不肯专心喝奶。例如,周围有色彩鲜艳的玩具、移动的物体等,会分散婴儿的注意力,使其不能专注于喝奶。 四、疾病因素 (一)呼吸道感染 婴儿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可能会出现鼻塞症状,在喝奶过程中会因为呼吸不畅而不肯喝奶。同时,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如发热、咳嗽等,也会影响婴儿的食欲。 (二)其他系统疾病 像中耳炎等疾病,婴儿会因为耳部疼痛而在喝奶时表现出抗拒。还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导致婴儿食欲减退,不肯喝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婴儿,如早产婴儿等,出现不肯喝奶的情况更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其身体状况相对更脆弱,疾病影响可能更明显。 当发现婴儿不肯喝奶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婴儿的整体状况,包括口腔情况、精神状态、有无其他异常症状等。如果婴儿不肯喝奶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或伴有其他明显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在照顾婴儿过程中,要尽量为婴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喝奶环境,关注婴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促进婴儿正常喝奶。

    2025-10-15 15:10: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