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重症肺炎、重症手足口病等儿科危急重症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重症肺炎、重症手足口病等儿科危急重症诊治。展开
  • 宝宝肚子疼怎么回事

    宝宝肚子疼可能由消化系统问题(如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感染、肠炎)和外科情况(如肠套叠、阑尾炎)引起,需观察腹痛性质和伴随症状来判断,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先一般处理,肠套叠、阑尾炎等需及时就医,婴幼儿腹痛更要细心观察,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要立即送医。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消化系统问题 1.胃肠功能紊乱 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饮食不规律,如进食过多、过快,或食用了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肚子疼。例如,宝宝一次性吃了大量油炸食品,可能会出现胃肠蠕动不协调,进而引发腹痛。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胃肠功能相对更脆弱,更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 2.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蛔虫、蛲虫等感染。宝宝如果不注意手部卫生,可能会吞食蛔虫卵等,蛔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引起肠道痉挛,导致腹痛,多为脐周疼痛。 生活方式因素:卫生习惯较差,如饭前不洗手等,增加了感染肠道寄生虫的风险。 3.肠炎 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常见于秋季,宝宝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细菌感染可能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除了腹痛,还可能伴有发热、大便性状改变等。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宝宝都可能发生,但婴幼儿相对更易受病毒感染影响。病史方面,如果宝宝有近期接触过感染源或不洁饮食史,更需考虑肠炎可能。 (二)外科情况 1.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宝宝。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宝宝会哭闹不安,伴有呕吐、果酱样大便等。这是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年龄因素:高发于特定年龄段婴幼儿。 2.阑尾炎 宝宝患阑尾炎时,腹痛起初可能位于脐周,之后逐渐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同时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宝宝表述腹痛位置可能不准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年龄因素:儿童也可能患阑尾炎,不同年龄表现可能有差异。 二、如何判断及应对建议 (一)观察症状特点 1.腹痛的性质 如果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多为阵发性隐痛;肠道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脐周腹痛可能为间歇性;肠套叠导致的腹痛是剧烈的阵发性哭闹;阑尾炎的腹痛开始可能是隐痛,之后转为持续性剧痛。 2.伴随症状 伴有腹泻、呕吐,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或肠炎;伴有果酱样大便、呕吐,要考虑肠套叠;伴有发热、右下腹固定压痛,需考虑阑尾炎。 (二)应对措施 1.一般情况处理 如果是胃肠功能紊乱,可尝试让宝宝适当休息,腹部保暖,避免再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对于肠道寄生虫感染,要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对于外科情况如肠套叠、阑尾炎等,需及时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需要紧急处理,如肠套叠可能需要空气灌肠等治疗,阑尾炎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婴幼儿)温馨提示:婴幼儿腹痛时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由于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疼痛,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面色、排便等情况。如果宝宝腹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频繁呕吐、精神萎靡等,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025-10-15 15:33:41
  • 小儿脑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脑膜炎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感染方面肺炎链球菌易致儿童脑膜炎,B族链球菌易引发新生儿脑膜炎;病毒感染中肠道病毒在夏季儿童接触机会多易致病毒性脑膜炎,单纯疱疹病毒在小儿免疫力低下时可致脑膜炎;其他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可致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可致小儿脑膜炎,不同年龄段小儿因自身因素易感染病原体不同,日常生活要注意卫生习惯,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一、细菌感染引起 (一)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是小儿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儿童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婴幼儿,更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当细菌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时,就可能引发脑膜炎。例如,在一些季节变化明显、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等,肺炎链球菌容易在儿童间传播,从而增加小儿患脑膜炎的风险。 (二)B族链球菌 对于新生儿来说,B族链球菌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母亲在妊娠期间可能携带B族链球菌,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会被感染。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极为脆弱,B族链球菌感染后容易向脑部蔓延,导致新生儿脑膜炎的发生。 二、病毒感染引起 (一)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是引发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容易接触到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等,病毒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然后在体内繁殖,进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炎症。夏季是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此时儿童户外活动增多,接触病毒的机会增加,小儿患病毒性脑膜炎的几率也相应升高。 (二)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也可引起小儿脑膜炎,尤其是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小儿中更易发生。单纯疱疹病毒可以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一旦侵入人体,可能在体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并侵犯脑部,导致脑膜炎的发生。 三、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 (一)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多发生于有结核接触史或患有结核病的小儿。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小儿吸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在体内定植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从而引发结核性脑膜炎。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有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小儿,患病风险更高。 (二)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在小儿中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生。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小儿如果接触了被新型隐球菌污染的环境后,可能通过呼吸道等途径感染,然后病原体逐渐侵袭脑部引发脑膜炎。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小儿,更容易感染新型隐球菌并患上脑膜炎。 小儿脑膜炎的发生与多种病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的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易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对于有密切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小儿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疑似脑膜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降低小儿脑膜炎的危害。

    2025-10-15 15:32:53
  • 儿童反复发烧血常规正常怎么办

    儿童反复发烧但血常规正常需多方面考虑。早期可能是病毒感染初期,也需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等非感染性因素。要持续监测体温,根据症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特殊人群(婴儿等)更需谨慎,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一、考虑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 儿童反复发烧但血常规正常,很可能处于病毒感染的早期。病毒感染初期,身体的免疫反应可能还未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等指标的明显变化。例如,某些病毒性感冒初期,血常规可能正常,但孩子会反复发烧。此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其他症状,如是否有咳嗽、流涕、鼻塞等表现。可以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因为充足的水分有助于新陈代谢,促进身体排出毒素。同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在50%-60%较为合适。 二、排查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能出现反复发烧且血常规正常的情况。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在疾病初期,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孩子会有反复发热的表现,还可能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这时候需要进一步检查自身抗体等相关指标来明确诊断。对于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非常重要,因为延误治疗可能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 2.川崎病: 川崎病也可能以反复发烧为首发症状,血常规早期可能正常。川崎病还会伴有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等表现。如果怀疑川崎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等,因为川崎病可能会累及冠状动脉,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三、持续观察与进一步检查 1.持续监测体温: 要密切监测孩子的体温变化,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但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因为儿童皮肤娇嫩,酒精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进行相关检查: 除了血常规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检查。如果孩子有呼吸道症状,可进行C-反应蛋白、病毒抗原检测等;如果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川崎病等,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心脏超声等检查。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复发烧,在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后,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是川崎病等疾病,则需要按照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反复发烧血常规正常时更要谨慎对待。婴儿反复发烧时,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婴儿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情况,要立即就医,因为婴儿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不能延误治疗。同时,在护理婴儿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婴儿的不适。对于较大的儿童,要鼓励其表达自身的不适感受,以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

    2025-10-15 15:31:23
  • 儿童尿频尿急怎么处理

    儿童尿频尿急可能由生理(饮水多、紧张)和病理(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水、心理疏导、注意卫生等非药物干预,若持续不缓解伴异常需及时就医,做尿常规、尿培养、超声等检查,婴幼儿和大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要明确病因采取合适手段保障儿童健康。 一、常见原因及初步判断 儿童尿频尿急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性因素方面,饮水过多、紧张焦虑等都可能导致。比如孩子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肾脏生成尿液增多,就会出现尿频现象;而在陌生环境或面临考试等情况时,孩子可能因紧张出现尿急、尿频表现。病理性因素常见的有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除了尿频尿急,还可能伴有尿痛、尿液浑浊等;还有结石,如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也会引起排尿异常;另外,糖尿病也可能导致儿童多饮、多尿,出现类似尿频尿急的症状。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调整饮水习惯:对于因饮水过多导致的尿频尿急,要合理调整孩子的饮水量。避免在短时间内让孩子大量饮水,可以分多次少量饮用。比如将一天的饮水量均匀分配,不在饭前大量喝水,而是在两餐之间适当补水。 心理疏导:如果是紧张焦虑引起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疏导。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处于陌生或紧张情境时,引导孩子放松,比如通过深呼吸、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尿频尿急症状。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孩子会阴部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女孩要注意从前向后清洗,避免肠道细菌污染尿道。 三、医疗就诊及检查 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尿频尿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尿痛、血尿等,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病情。 相关检查 尿常规检查:通过尿常规可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有大量白细胞、细菌,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尿培养:对于怀疑泌尿系统感染的孩子,尿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指导后续抗生素的选择。 超声检查:如怀疑有结石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帮助发现结石、肿瘤等病变。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尿频尿急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排尿情况,注意有无尿布疹等继发表现。如果发现婴幼儿尿频尿急,及时就医,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由于婴幼儿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婴幼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大龄儿童:大龄儿童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要憋尿等。同时,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自身的身体状况,配合治疗,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度过患病期。 总之,儿童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明确病因,采取合适的治疗和干预手段,保障儿童的健康。

    2025-10-15 15:30:25
  • 婴儿成长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新生儿期是婴儿适应宫外环境关键阶段,体重有生理性下降后回升,呼吸频率约30-40次/分钟,心率约120-140次/分钟,体温调节不完善;婴儿早期前3个月体重增长最快每月600-1000g、身长每月增长3.5-4cm左右、头围快速增加,神经心理有注视人脸、3个月抬头等表现;婴儿中期体格生长速度较早期减慢,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3倍、身长约75cm,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4倍、身长约85cm,神经心理从单字发音发展为简单语句等;婴儿后期体格生长速度相对减慢,神经心理认知等进一步发展,需注意个体差异并关注营养、睡眠、运动等以确保婴儿健康成长。 一、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 新生儿期是婴儿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阶段,此阶段体重会出现生理性下降后回升,研究显示正常足月儿出生后3-4天体重降至最低点,约为出生体重的7%-10%,之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天恢复到出生体重;呼吸系统方面,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约为30-40次/分钟,需关注呼吸是否平稳;循环系统中,心率相对较快,约为120-140次/分钟,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需注意保暖以维持体温稳定。 二、婴儿早期(出生后1-12个月) (一)体格生长 前3个月体重增长最快,每月可增长600-1000g,身长每月增长3.5-4cm左右;头围也随生长快速增加,出生时头围约33-34cm,3个月时约40cm左右。 (二)神经心理发育 出生2个月左右婴儿能注视人脸,3个月左右会抬头,4个月左右能握持玩具并放入口中,5-6个月开始出现手眼协调动作,7-8个月能坐稳,同时语言方面开始咿呀发声,逐渐出现社交微笑等行为。 三、婴儿中期(12-24个月) (一)体格生长 体格生长速度较婴儿早期有所减慢,但仍持续,体重约1岁时为出生时的3倍(约10kg),2岁时约为出生时的4倍(约12kg),身长1岁时约75cm,2岁时约85cm左右。 (二)神经心理及运动发育 多数婴儿1岁左右开始独走,1岁半左右能扶栏上楼梯,语言方面从单字发音逐渐发展为简单语句,词汇量开始增加,1岁半左右能说10-20个单词,2岁左右能说简单短句,同时认知能力开始发展,能辨别简单物体形状、颜色等。 四、婴儿后期(24-36个月) (一)体格生长 体格生长速度相对减慢,但仍持续进行,体重、身长继续稳步增长,接近幼儿期水平。 (二)神经心理及运动发育 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能理解简单指令,开始有简单的社交互动,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记忆力和注意力有所提升;大运动能力更加协调,能跑跳、踢球等,精细运动方面能进行简单的拼图、搭积木等操作。 需注意不同婴儿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早产婴儿的成长流程可能有所不同,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关注婴儿营养摄入(保证母乳喂养或合理的配方奶喂养,逐步添加辅食)、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睡眠,新生儿每天睡眠可达16-20小时,随月龄增长逐渐减少)、运动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婴儿健康、全面地成长。

    2025-10-15 15:29: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