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疗。展开
  • 心电图常见于哪些心脏疾病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多表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等发作缓解可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T波高耸,急性期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病理性Q波形成,亚急性期ST段逐渐回落,慢性期残留病理性Q波及T波改变;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是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次/分钟,心房颤动是P波消失代大小不等形态各异f波且RR间期绝对不等,室性早搏是提前出现宽大畸形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常见低电压、ST-T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可表现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部分见病理性Q波多见于特定导联;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部分患者有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表现,室间隔缺损小型可无明显异常中型及大型有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大表现;心包炎急性早期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伴PR段压低随后ST段回基线T波低平或倒置恢复期T波渐恢复正常,儿童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成人有差异女性冠心病心电图表现受激素影响儿科患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不规范用药。 一、冠心病 1.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多表现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毫伏(mV),T波低平或倒置,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2.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可见T波高耸,急性期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亚急性期ST段逐渐回落,慢性期残留病理性Q波及T波改变。 二、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3.室性早搏:心电图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三、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常见低电压、ST-T改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等;2.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可表现为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部分患者可见病理性Q波,多见于Ⅱ、Ⅲ、aVF、V4-V6导联。 四、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部分患者心电图可出现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表现,如V1导联呈rsR’型,T波倒置等;2.室间隔缺损:小型室间隔缺损心电图可无明显异常,中型及大型缺损可出现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大表现,如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等。 五、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时心电图早期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伴PR段压低,随后ST段回至基线,T波低平或倒置,恢复期T波逐渐恢复正常。 不同人群中,儿童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可能与成人有差异,女性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受激素影响;儿科患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不规范用药等情况。

    2025-10-15 14:57:10
  • 喝茶降血压吗

    喝茶对血压影响有别,部分茶类如绿茶、普洱茶可能有一定调节作用但较温和,喝茶降血压有个体差异且不能替代正规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低血压者、孕妇喝茶需注意,老年要适量且防药物相互作用,低血压者不宜大量喝,孕妇应控制饮茶量。 绿茶:有研究表明,绿茶中含有的儿茶素等成分可能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一些动物实验和小规模人群研究发现,长期适量饮用绿茶可能有助于轻度降低血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作用相对较为温和,不能替代降压药物治疗。从成分角度看,儿茶素能够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从而可能对血压产生积极影响,但具体效果因个体差异、饮茶的量和频率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普洱茶:有研究发现,普洱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脂质代谢和血管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进而可能间接影响血压。不过,相关研究还需要更多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确切的降压效果。 喝茶降血压的局限性 个体差异明显:不同的人对喝茶降血压的反应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饮茶后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也有部分人饮茶后血压并无明显变化。这与个人的基础血压水平、身体的代谢状况、是否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对于本身血压较高且伴有较为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仅依靠喝茶很难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对于已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喝茶不能作为主要的降压手段。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遵循正规的医疗方案,包括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改善生活方式等。如果过度依赖喝茶而忽视正规的医疗治疗,可能会导致血压控制不佳,引发心脑血管等并发症。例如,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来稳定血压。 特殊人群喝茶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茶需要适量。因为茶叶中的一些成分需要通过肝肾代谢,过量饮茶可能会增加肝肾的负担。而且老年人往往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茶叶中的成分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茶叶中的鞣酸可能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饮茶时需要谨慎,最好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注意饮茶的时间与服药时间间隔开。 低血压人群:本身血压偏低的人群不建议大量喝茶。因为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压,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加重。这类人群应该根据自身的血压情况,合理选择饮品,避免饮用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的饮料。 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不建议大量喝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等成分,过量摄入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虽然目前关于孕妇饮茶对胎儿具体影响的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中,但为了安全起见,孕妇应该控制饮茶量,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后再决定饮茶相关事宜。

    2025-10-15 14:56:36
  • 什么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LDLR基因纯合突变致LDL-C清除障碍、水平极高,儿童期可现症状,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药物为辅,需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运动等,要依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方案以改善代谢、延缓进展。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从基因角度来看,患者的双亲通常都是杂合子携带者,他们各自携带一个突变的LDLR基因,当双亲的突变基因同时遗传给子代时,子代就会出现纯合子型的情况。这种基因缺陷使得机体对LDL-C的代谢途径出现障碍,正常情况下,LDL-C会与细胞膜上的LDLR结合,然后被细胞内吞并降解,从而降低血液中LDL-C的水平,但在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这一过程无法正常进行。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患儿在儿童期就可能出现明显症状,由于LDL-C水平极高,新生儿期就可能检测到异常升高的胆固醇水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会出现黄色瘤,常见于眼睑周围、跟腱等部位,这是因为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在皮肤组织中。 性别方面:在性别差异上,男性和女性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并没有本质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疾病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上可能因个体基因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发展,例如高脂饮食会进一步增加血液中LDL-C的含量,而缺乏运动则不利于机体对脂质的代谢。 病史方面:有家族中类似疾病患者的病史时,后代患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医生在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家族病史。 诊断相关因素 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检查显示LDL-C水平极度升高,通常可高于190mg/dL(对于儿童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而患者明显超出该范围)。基因检测可以发现LDLR基因的纯合突变,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血管壁因胆固醇沉积出现的异常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等表现,但这是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治疗相关因素(药物方面) 目前对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降低LDL-C水平,常用的药物有依折麦布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且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由于儿童的生理特殊性,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需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综合治疗措施。非药物干预包括严格的饮食控制,如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脂质代谢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的患者都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重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脂质摄入;对于成年患者,要强调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5 14:55:59
  • 心脏有时候像针扎一样疼是怎么回事

    心脏有时候像针扎一样疼的常见原因有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伴神经衰弱症状)、肋软骨炎(好发于20-30岁女性,胸骨旁肋软骨处压痛,活动时加重)、胸膜炎(炎症刺激致胸痛,与呼吸有关,结核性胸膜炎有中毒症状)、冠心病心绞痛(中老年人多见,多因劳累等诱发,部分呈针扎样)、胃食管反流病(部分有胸骨后针扎样疼,伴烧心反酸等);不同人群需注意不同情况,儿童需警惕先心病,女性要考虑月经等影响及精神心理因素,老年人需高度重视警惕严重情况,有基础病史者要根据既往病史观察病情变化。 肋软骨炎:好发于20-30岁年龄段,女性多见。疼痛部位多在胸骨旁第2-4肋软骨处,局部可有压痛,疼痛性质可为针扎样、刺痛等,疼痛可因咳嗽、上肢活动、转身等胸廓活动而加重。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劳损等有关。 胸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如结核性胸膜炎、病毒性胸膜炎等,炎症刺激胸膜时可导致胸痛,疼痛性质可呈针扎样,疼痛与呼吸有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例如结核性胸膜炎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等可协助诊断。 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因的人群。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疼痛性质可为压榨性、闷痛,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针扎样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多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诱发。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呈针扎样,常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发作,这是因为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引起疼痛,可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 不同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心脏针扎样疼相对少见,若出现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如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活动后气促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 女性:除上述常见原因外,月经周期、内分泌变化等也可能对心脏疼痛有影响,月经前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部分女性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一般月经结束后可缓解。同时女性在精神心理方面相对更敏感,精神压力大时更易出现心脏神经官能症相关的针扎样疼痛。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心脏针扎样疼需高度重视,因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多为压榨性、闷痛,但也有部分不典型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冠心病病史者出现针扎样疼需考虑病情变化,可能是心肌缺血发作等;有胸膜炎病史者复发时可能出现针扎样疼加重等情况,应根据既往病史密切观察疼痛特点并及时就医。

    2025-10-15 14:55:35
  • 引起房颤的病因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肌病变(如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血管系统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及遗传因素等,各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心脏结构、功能、电生理等从而引发房颤。 各种心肌疾病可引发房颤,如扩张型心肌病,其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会影响心肌的正常电生理活动,据相关研究,约20%-5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会发生房颤;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也易出现房颤,有临床资料显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高。 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病因之一,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扩大,血流动力学改变,心房壁压力增加,心肌纤维化等,使得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易导致房颤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可高达40%-50%;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也会因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心血管系统其他疾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缺氧,会影响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当心肌缺血反复发作时,易诱发房颤。有研究表明,约30%的冠心病患者会合并房颤。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左心房压力增高,心房肌纤维化,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高血压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随血压升高而增加,血压≥160/100mmHg的患者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等,从而引发房颤。据统计,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约为15%-20%,且甲亢控制不佳时房颤更易发生。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自主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和血液供应,进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心肌纤维化增加,窦房结功能减退等,使得老年人更易发生房颤。75岁以上人群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长期吸烟也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电生理。 遗传因素 部分房颤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与房颤的发生相关。家族中有房颤患者的人群,其发生房颤的风险较一般人群增高,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2025-10-15 14:54: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