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辉

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段明辉,男,主任医师,擅长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纤维化、真红、血小板增多症等等),Castleman病,POEMS综合征,再障,木村病,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展开
个人擅长
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等。展开
  • 地贫基因检测中B型杂合子代表什么

    地中海贫血中B型杂合子是β珠蛋白基因位点一对等位基因一个正常一个突变,多数个体临床症状较轻呈轻度地贫或无症状携带者,其生育时与正常配偶生育子代有遗传风险,有地贫家族史人群需孕前孕期检测评估,孕期女性需筛查基因检测并评估胎儿,儿童群体需定期监测指标且注意营养均衡。 一、地贫基因检测中B型杂合子的定义 地中海贫血(地贫)是因珠蛋白基因缺陷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B型杂合子是指在β珠蛋白基因位点上,一对等位基因中一个为正常基因,另一个发生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人类β珠蛋白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正常个体两条等位基因均为正常,当其中一条基因出现突变,另一条保持正常时,即为β型杂合子携带状态。 二、B型杂合子的临床意义 1.表型表现:由于仅一个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另一个正常基因仍可合成部分正常β珠蛋白链,因此多数B型杂合子个体临床症状较轻,可表现为轻度地贫或无症状携带者。例如,患者可能仅有轻度贫血,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轻度异常,但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2.遗传风险:B型杂合子携带者在生育时,与正常配偶生育子代,子代有1/2概率遗传到突变基因成为新的杂合子携带者,有1/4概率遗传到双方的突变基因成为纯合子(重型地贫)。重型地贫患儿出生后常需长期输血及祛铁治疗,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 三、相关人群的注意事项 1.有地贫家族史人群:此类人群应在孕前或孕期进行地贫基因检测,若一方为B型杂合子,另一方需同步检测,以评估子代患重型地贫的风险。例如,夫妇双方均为β珠蛋白基因杂合子携带者时,子代患重型地贫的概率为25%。 2.孕期女性:孕期进行地贫筛查及基因检测至关重要,若确诊为B型杂合子携带者,需进一步评估胎儿情况,必要时行产前诊断,如羊水穿刺或绒毛取样等,以明确胎儿是否遗传突变基因。 3.儿童群体:对于携带B型杂合子的儿童,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等指标,关注贫血程度变化,若出现贫血加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同时,在生长发育阶段需注意营养均衡,保证铁、维生素等营养素摄入,促进健康成长。

    2025-09-29 10:52:59
  • 骨髓肿瘤的保守治疗方法是什么

    骨髓肿瘤的治疗包括观察等待与支持治疗,对低危无症状患者密切监测,支持治疗针对贫血、高钙血症等;药物保守治疗有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类需注意儿童及特殊病史患者)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需考虑年龄及心脏病史等);放疗保守治疗针对局部症状患者,需依病情年龄精准制定,儿童更谨慎;中医中药辅助治疗有一定作用但需循证验证,应用时考虑年龄体质等因素。 一、观察等待与支持治疗 对于一些低危、无症状的骨髓肿瘤患者,可采用观察等待策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支持治疗方面,针对贫血患者,可根据血红蛋白水平等情况考虑输血等支持措施;对于高钙血症,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通过补液等方式降低血钙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支持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在观察等待过程中需更频繁评估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生长发育等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特别关注基础病对病情监测的影响。 二、药物保守治疗 (一)免疫调节药物 沙利度胺类药物可能对骨髓肿瘤有一定作用,研究显示其可通过调节免疫等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生长。但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不同,儿童应谨慎使用;有神经系统病史等的患者使用时需格外注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二)蛋白酶体抑制剂 硼替佐米等蛋白酶体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酶体功能,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在使用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低龄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有心脏基础病史等的患者需评估心脏功能变化等情况。 三、放疗保守治疗 对于局部有疼痛等症状的骨髓肿瘤患者,可考虑局部放疗来缓解症状。放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精准制定方案,儿童患者由于对放疗的耐受性和远期影响需更谨慎评估,有放射性损伤相关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提前规划放疗相关风险。 四、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一些中医中药方剂或疗法在改善骨髓肿瘤患者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需基于循证医学的进一步研究验证。在应用中医中药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因素,比如儿童患者使用中药需注意药物成分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有过敏病史等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过敏的中药成分。

    2025-09-29 10:50:30
  • 血常规能看出贫血吗

    血常规能看出贫血,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判断,不同年龄人群判断标准有差异,长期营养不良、有慢性疾病病史等情况会影响血常规中贫血相关指标判断。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约110-150g/L,新生儿约170-200g/L。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下限,通常提示存在贫血。例如,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新生儿低于145g/L,就可考虑贫血。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也与贫血相关,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约(4.0-5.5)×1012/L,成年女性约(3.5-5.0)×1012/L,新生儿约(6.0-7.0)×1012/L。红细胞计数减少常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相伴行,共同提示贫血可能,但红细胞计数还能辅助分析贫血的类型,比如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且红细胞体积较小,可能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情况。 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约0.40-0.50,成年女性约0.37-0.48。红细胞比容降低通常反映红细胞数量或体积减少,与贫血的存在相关,可辅助判断贫血的程度等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血常规判断贫血时需注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段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有差异,如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考虑贫血,6-14岁儿童低于120g/L考虑贫血等,需结合年龄对应的正常参考值来准确判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变化,可能存在造血功能减退等情况,其血常规指标变化判断贫血时要综合考虑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人群,血常规易出现贫血相关指标异常;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血常规中贫血相关指标,导致贫血的发生或使贫血情况复杂,在分析血常规判断贫血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2025-09-29 10:49:05
  • 九个月的宝宝贫血怎么办

    九个月宝宝贫血需先明确原因,通过检查判断类型程度,再进行饮食调整,缺铁性贫血可添加铁强化食物,缺维生素B12或叶酸则保证含相应维生素食物摄入,明确后缺铁性贫血严重时遵医嘱用铁剂,缺相应维生素则补,还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同时注意婴幼儿护理安全耐受,以保障宝宝健康。 一、明确贫血原因 九个月宝宝贫血常见原因有铁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快导致相对缺铁等。可以通过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等检查明确贫血类型及程度。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可能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有关。 二、饮食调整 1.铁强化食物: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可逐渐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开始时少量添加,观察宝宝适应情况,然后逐渐增加量。 2.富含维生素食物:对于可能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导致的贫血,要保证宝宝饮食中含有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胆固醇摄入过多)、绿叶蔬菜等,不过九个月宝宝食用绿叶蔬菜需做成菜泥等易于消化的形式。 三、医疗干预 1.铁剂补充:当明确是缺铁性贫血且饮食补充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但要严格遵医嘱,因为九个月宝宝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不当使用可能有风险。不过一般优先从饮食等非药物方式尝试后再考虑药物。 2.维生素补充:若考虑是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贫血,可在医生评估后补充相应维生素。 四、定期监测 要定期带宝宝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观察贫血纠正情况。一般复查间隔可根据宝宝贫血严重程度由医生来定,通过复查来调整后续的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方案或是否需要进一步医疗干预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九个月宝宝属于婴幼儿,在护理和干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和耐受。比如添加新食物时要缓慢添加,观察有无过敏等不适反应;在进行医疗干预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严格遵循医生的操作和建议,因为宝宝年龄小,任何不适都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整个过程都要以保障宝宝健康、舒适为首要原则,密切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一般状况。

    2025-09-29 10:46:13
  • 慢粒白血病哪一型最轻

    慢粒白血病即慢性髓性白血病分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期病情进展缓慢,有乏力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脏肿大较轻,骨髓原始细胞<10%且Ph染色体阳性,对靶向治疗反应好;加速期症状加重、原始细胞等有变化,比慢性期严重;急变期是终末期,症状严重、原始细胞≥20%等,预后极差,各期患者都需密切监测病情,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 病情进展缓慢:慢性期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脾脏肿大较为常见,但一般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来看,慢性期患者骨髓中原始细胞<10%,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阳性,这是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典型特征,此时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疾病进展较为缓慢。 治疗反应较好:慢性期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靶向治疗药物反应较好,通过规范使用靶向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生活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维持。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在接受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与其他期别比较 加速期:加速期时患者会出现发热、体重下降、脾脏进行性肿大等症状加重情况,原始细胞在骨髓中占10%-19%,外周血中原始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20%,血小板减少或增高,除Ph染色体外可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病情开始向急变期进展,比慢性期病情严重。 急变期:急变期是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终末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原始细胞≥20%,或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预后极差,是病情最重的阶段。 对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无论处于哪一期别,都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慢性期时要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则需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治疗策略。

    2025-09-29 10:44: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