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坡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泌尿系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的微创和综合治疗;泌尿系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泌尿外科学博士,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曾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协和医学院和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交流学习。长期从事泌尿系肿瘤的诊治研究,尤其擅长泌尿系肿瘤的微创及综合治疗。入选2017年度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学科新星”。曾获得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赛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讲课比赛二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已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和SCI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2部。展开
个人擅长
泌尿系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的微创和综合治疗;泌尿系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诊治。展开
  • 尿一直不通好像有个什么堵着怎么办

    尿一直不通好像有东西堵着可能由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膀胱颈梗阻等原因引起,不同原因有相应应对措施,且应尽快就医,因长期尿潴留可致严重并发症,医生会通过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就医需提供详细病史。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尿道结石 原因:尿道内形成结石可阻塞尿液排出。常见于有代谢异常、尿道狭窄等情况的人群。例如,长期饮水少、尿液中某些成分过饱和易形成结石。 应对措施:对于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度运动促进其排出;对于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治疗。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处理方式需综合评估,如儿童尿道结石需更谨慎处理以避免损伤尿道。 (二)前列腺增生 原因: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前列腺体积增大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应对措施:轻度增生可通过药物改善症状,如α受体阻滞剂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老年男性,要注意定期体检监测前列腺情况,生活中避免长时间憋尿等不良习惯。 (三)尿道狭窄 原因:可由外伤、炎症等引起。比如尿道外伤后未规范修复可能导致尿道狭窄。 应对措施:需要根据狭窄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术等,严重狭窄可能需要手术重建尿道。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尿道狭窄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有差异,如女性尿道狭窄相对少见,但处理也需谨慎。 (四)膀胱颈梗阻 原因:可能与膀胱颈肌肉肥厚等因素有关。 应对措施:可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解除梗阻。 二、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若出现尿一直不通好像有东西堵着的情况,应尽快就医。因为长期尿潴留可能导致膀胱功能受损、肾脏积水等严重并发症。医生会通过尿常规、超声、尿道镜等检查明确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治疗。例如,超声检查可以清晰看到尿道、前列腺等部位的结构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梗阻等问题。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就医时需提供详细的病史,如是否有外伤史、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史等,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025-10-13 10:17:44
  • 尿道介入的危害

    尿道介入存在诸多危害,包括感染风险,无菌操作不严易致尿道感染,严重可致更严重感染或危及生命;有尿道损伤可能,操作不当会造成尿道黏膜损伤,严重可致尿道狭窄;会引发尿道功能障碍,长期或频繁介入可能影响尿道正常功能,儿童还可能影响尿道正常发育;还会带来心理影响,给患者尤其是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惧,影响康复甚至致心理障碍。 尿道介入操作过程中,若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引入细菌等病原体,引发尿道感染。研究表明,尿道介入后发生尿道感染的概率较非介入操作人群显著升高。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向上蔓延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感染的风险和后果更为严重,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尿道损伤 在尿道介入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损伤。例如,介入器械过硬、操作粗暴等都可能导致尿道黏膜的擦伤、撕裂等。轻微的尿道损伤可能引起血尿、疼痛等症状,而严重的尿道损伤可能导致尿道狭窄。尿道狭窄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问题,严重时需要进行手术等进一步治疗。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尿道较短且生理结构的特点,相对男性更容易在尿道介入中发生尿道损伤。 尿道功能障碍 长期或频繁的尿道介入可能会影响尿道的正常功能。一些研究发现,频繁的尿道介入操作可能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紊乱,引起排尿异常,如尿失禁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尿道介入可能会对其尿道的正常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干扰尿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形成,进而影响其未来的排尿等生理功能。 心理影响 尿道介入操作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较为侵入性的医疗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恐惧。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尿道介入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需要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后给予充分的心理安抚和关怀。

    2025-10-13 10:15:59
  • 膀胱癌术后不灌注行吗

    膀胱癌术后灌注很有必要,其可降低复发率,化疗药物灌注能杀灭残留肿瘤细胞等,免疫治疗药物如卡介苗可激活免疫系统,不同情况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虽有不同考虑,但一般都需根据具体情况规范进行灌注治疗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 一、膀胱癌术后灌注的必要性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重要措施。例如,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膀胱内灌注药物可降低肿瘤复发率。研究表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不进行膀胱灌注,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二、灌注的作用机制 化疗药物灌注:通过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膀胱内,可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种植和复发。比如常用的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化疗药物,能在膀胱局部发挥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免疫治疗药物灌注:像卡介苗(BCG)灌注,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膀胱内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杀伤作用,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膀胱癌患者效果较好。 三、不同情况的考虑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各异,但一般来说,只要能耐受灌注治疗,仍需进行。年轻患者相对身体状况较好,更应重视术后灌注以降低复发风险。 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在膀胱癌术后灌注的必要性上无本质差异,都需要根据病情遵循灌注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更需严格进行灌注治疗,因为吸烟等因素会增加膀胱癌复发的风险,而灌注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些不利影响。 病史因素: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来确定灌注方案,但一般不能因为基础疾病而完全放弃灌注,而是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合理的灌注治疗。 总之,膀胱癌术后不灌注是不行的,灌注治疗对于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进行灌注治疗。

    2025-10-13 10:14:28
  • 精索静脉曲张严重会怎样

    精索静脉曲张严重时会有多方面影响,包括生育功能受影响,约40%-80%中重度患者精液质量异常致不育风险增,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损害越重;可致睾丸萎缩,使睾丸体积缩小,年龄小者影响更明显;局部疼痛不适加重,阴囊坠胀等放射痛加剧,长期站立等加重,既往患者病情加重时更剧烈;还会引发心理问题,致患者心理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年轻男性因生育问题心理压力更大需更多关心支持。 睾丸萎缩 严重的精索静脉曲张可使睾丸体积缩小,出现睾丸萎缩现象。这是因为精索静脉曲张引起睾丸血液回流障碍,营养供应不足,长期如此会导致睾丸组织细胞受损,生精小管变性等。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睾丸体积较正常明显减小,患侧睾丸体积可能较健侧缩小20%以上。年龄较小的患者,睾丸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精索静脉曲张对睾丸萎缩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睾丸的正常功能发育,而成年男性出现严重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睾丸萎缩后,恢复相对困难。 局部疼痛不适加重 患者会出现更为明显的阴囊坠胀、疼痛等不适症状,且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区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程度可能会加剧,在行走、站立过久或体力劳动后,疼痛症状明显加重,而平卧休息后缓解不明显。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患有严重精索静脉曲张时,局部疼痛不适会更加严重,因为站立会加重阴囊部位的血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加重症状。有既往精索静脉曲张病史的患者,病情加重时,疼痛等不适会比之前更剧烈,严重干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心理问题 由于疾病带来的生育问题、身体不适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压力增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比如,因担心无法生育而产生焦虑情绪,长期的疼痛不适影响生活质量也会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不同性别在面对精索静脉曲张严重带来的影响时,心理反应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年轻男性可能因为生育问题而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家人、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来帮助缓解心理问题。

    2025-10-13 10:13:21
  • 尿失禁分为哪三种

    尿失禁主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三种。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突然增加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多见于经产妇及老年人群,与盆底肌松弛等有关;急迫性尿失禁是突发强烈排尿欲望难控制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可由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诱因不同;混合性尿失禁是同时存在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表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等有差异。 定义:是指腹压突然增加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时,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外口流出。 相关因素: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次分娩或产伤的女性,这与盆底肌松弛有关。例如,妊娠和分娩过程可能导致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损伤,使得尿道周围支撑结构减弱,从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对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退变、雌激素水平下降等也会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急迫性尿失禁 定义:指一种突发的、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控制而导致的尿液不自主流出。 相关因素:可由膀胱过度活动症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与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感觉过敏等有关。例如,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中青年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诱发膀胱过度活动症,进而出现急迫性尿失禁;老年人群则可能与神经系统退变、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关,泌尿系统感染会刺激膀胱,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发作。 混合性尿失禁 定义:是指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表现。 相关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老年女性可能同时存在盆底肌松弛(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和膀胱过度活动症(导致急迫性尿失禁),从而出现混合性尿失禁。其发病与年龄、盆底功能退变、泌尿系统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可能因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使得混合性尿失禁的表现和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例如,老年男性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排尿功能,与其他因素共同导致混合性尿失禁的发生。

    2025-10-13 10:12: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