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坡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泌尿系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的微创和综合治疗;泌尿系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泌尿外科学博士,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曾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协和医学院和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交流学习。长期从事泌尿系肿瘤的诊治研究,尤其擅长泌尿系肿瘤的微创及综合治疗。入选2017年度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学科新星”。曾获得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赛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讲课比赛二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已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和SCI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2部。展开
个人擅长
泌尿系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的微创和综合治疗;泌尿系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诊治。展开
  • 阴茎里面有骨头吗

    人类阴茎没有骨头,主要由海绵体、尿道等组织构成,性唤起时海绵体充血膨胀使阴茎勃起,这是其发挥性功能的生理基础,儿童期未成熟,青春期随性激素分泌发育,成年男性正常结构以此为主,无骨头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特定生理特征,符合生存和繁衍等功能要求。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阴茎的海绵体在性唤起时会充血膨胀,使得阴茎勃起,这是阴茎发挥性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其功能的实现依靠的是自身的组织生理特性,而非骨头的支撑。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来说,阴茎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基于这样的生理特征。儿童时期阴茎尚未发育成熟,到了青春期会随着性激素的分泌等发生相应的发育变化,但始终不存在骨头。成年男性阴茎的正常生理结构就是以海绵体等为主,没有骨头的存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生理特征,这一特征保证了人类阴茎在进化适应过程中符合自身的生存和繁衍需求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

    2025-10-13 09:11:42
  • 双j管未取出可以同房吗

    未拔双J管是否能同房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可以的情况: 双J管是置于输尿管内用于引流尿液的医疗器械,常用于泌尿系统结石手术后以防输尿管狭窄。如果未拔双J管,但患者没有尿道不适,如下腹部及腰骶部也无异常,通常是可以同房的。这是因为双J管与人体相容性较好,适度的同房一般不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不可以的情况: 若双J管未拔,而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尿道不适表现,或者下腹部、腰骶部有坠胀疼痛感,这时通常不可以同房。这可能意味着存在输尿管损伤、粘连等问题,此时同房容易加重输尿管受到的不良刺激,进而导致相关不适症状更加严重。 总之,未拔双J管时能否同房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避免因不当行为而引发不良后果。

    2025-10-13 09:10:47
  • 尿潜血+-正常吗

    尿潜血“+-”表示弱阳性,其是否正常需结合多种因素判断,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如青少年剧烈运动后、女性经期等,病理性涉及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结石、感染等)及其他系统疾病,还需进一步检查评估,如尿沉渣镜检、结合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儿童和老年人出现时情况特殊,需综合判断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对于青少年等人群,可能存在生理性的尿潜血弱阳性情况。比如部分健康青少年在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尿潜血弱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轻微损伤或红细胞释放增加,但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女性在月经期前后,可能会有少量经血混入尿液,导致尿潜血弱阳性,这属于生理性干扰因素。 生活方式: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影响身体的应激状态,也可能导致尿潜血暂时呈弱阳性。例如长期熬夜的人,身体机能处于相对紊乱状态,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调整生活方式后可能恢复正常。 病理性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等,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可能会漏出到尿液中,从而出现尿潜血弱阳性。这类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和病理表现。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红细胞出血,引起尿潜血弱阳性。不同部位的结石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例如肾结石可能表现为腰部疼痛等。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红细胞渗出,导致尿潜血弱阳性。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其他系统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导致尿潜血弱阳性。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肾脏,引起尿潜血异常。另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出现尿潜血弱阳性情况。 进一步检查与评估 如果发现尿潜血“+-”,通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原因。一般会进行尿沉渣镜检,查看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等情况。如果尿沉渣镜检发现畸形红细胞为主,多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如果是均一形态的红细胞为主,可能提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原因。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例如,肾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泌尿系统超声可以查看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结构异常等。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弱阳性时,需要格外重视。儿童的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一些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可能在儿童时期表现出来。比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疾病,可能导致尿潜血弱阳性,而且儿童期的疾病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可能会延续到成年,所以需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尿潜血弱阳性时,要考虑多种可能。老年人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排除泌尿系统肿瘤等严重疾病。同时,老年人的肾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一些轻微的肾脏病变也可能在老年人身上表现为尿潜血弱阳性,需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来判断病因。 总之,尿潜血“+-”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单纯判断是否正常,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11 14:13:33
  • 尿道结石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尿道结石诱发因素包括局部因素(尿道狭窄、尿道憩室)、全身性因素(代谢异常如高钙、高尿酸、胱氨酸尿症,尿液滞留如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生活方式因素(饮水不足、饮食如高草酸、高动物蛋白),特殊人群需关注相关情况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 一、局部因素 1.尿道狭窄:尿道狭窄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容易在狭窄部位沉积,进而形成结石。例如,先天性尿道狭窄、外伤性尿道狭窄或医源性尿道狭窄等情况,都可能增加尿道结石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尿道狭窄基础的患者,由于尿液流通受阻,结石形成的概率会显著升高。 2.尿道憩室:尿道憩室是尿道周围与尿道相通的囊性病变,憩室内容易滞留尿液,使尿液中的成分沉积,逐渐形成结石。尿道憩室的存在破坏了尿道正常的尿液流动和排泄环境,为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全身性因素 1.代谢异常 高钙血症:当血液中钙含量过高时,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引起高钙血症,过多的钙会随尿液排出,在尿道内沉积形成结石。研究表明,高钙血症患者尿液中钙的浓度升高,增加了尿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高尿酸血症:尿酸代谢异常导致血尿酸升高,尿中尿酸排泄增加,当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容易形成尿酸结石。痛风患者常伴有高尿酸血症,这类人群发生尿道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 胱氨酸尿症:这是一种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患者肾小管对胱氨酸等氨基酸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胱氨酸浓度升高,容易形成胱氨酸结石。胱氨酸尿症具有遗传性,患者从幼年时期可能就存在尿液中胱氨酸异常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可能引发尿道结石。 2.尿液滞留 前列腺增生:老年男性中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尿液在尿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得尿液中的晶体物质更容易沉淀形成结石。随着年龄增加,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升高,因此老年男性尿道结石的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现象,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患者,由于膀胱不能正常排空,尿液长期滞留尿道,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要长期关注尿液排出情况,预防结石形成。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水不足:长期饮水过少会使尿液浓缩,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量较大的人群,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尿液浓缩,尿道结石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2.饮食因素 高草酸饮食:过多摄入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甜菜、巧克力等,会使尿中草酸含量升高,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长期大量食用这类高草酸食物的人群,患尿道结石的可能性增大。 高动物蛋白饮食:长期高蛋白饮食会使尿中尿酸、钙、磷增加,降低尿中枸橼酸盐排泄,从而增加尿结石形成的风险。比如一些偏爱肉类等高动物蛋白食物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尿道结石问题。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等因素更容易受尿道结石困扰,需关注排尿情况;患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如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等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结石风险;有尿道狭窄、尿道憩室等尿道局部病变的人群,应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预防结石形成;对于儿童胱氨酸尿症患者,要重视遗传因素,早期发现并干预尿液中胱氨酸的异常情况;此外,饮水不足、饮食不合理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饮水和合理饮食,降低尿道结石发生风险。

    2025-10-11 14:12:42
  • 睾丸一侧疼什么原因

    一侧睾丸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炎症相关的附睾炎、睾丸炎,外伤相关的睾丸挫伤、睾丸破裂,精索相关的精索静脉曲张、精索扭转,以及其他原因如睾丸肿瘤、输尿管结石放射痛等,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通过多项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治疗措施。 一、炎症相关原因 (一)附睾炎 1.发病机制:附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可经尿道逆行感染附睾。性生活不规律、长时间久坐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附睾炎的发病风险。青壮年男性相对更易患附睾炎,因为此年龄段生殖系统活动较频繁。 2.具体表现:一侧睾丸疼痛,疼痛可向阴囊、腹股沟区域放射,同时附睾部位可出现肿胀、触痛,患者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睾丸炎 1.发病机制: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感染引起,腮腺炎患者有时会并发睾丸炎。儿童时期患流行性腮腺炎后,成年后发生睾丸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另外,局部创伤等也可能引发非感染性睾丸炎。 2.具体表现:一侧睾丸迅速肿大、疼痛,伴有高热等症状,睾丸质地变硬,触痛明显。 二、外伤相关原因 (一)睾丸挫伤 1.发病机制:多因阴囊受到外力撞击,如运动时被踢到阴囊等情况导致。运动爱好者、从事体力劳动时防护不当的人群易发生。 2.具体表现:受伤侧睾丸出现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可能有淤血等表现,疼痛程度因挫伤程度而异,严重时可影响行走等活动。 (二)睾丸破裂 1.发病机制:多由严重的外力创伤所致,如暴力撞击等。此类情况相对较为严重,需要紧急处理。 2.具体表现:一侧睾丸剧烈疼痛,伴有阴囊内出血、肿胀明显,可能很快出现阴囊皮肤青紫等表现,疼痛程度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 三、精索相关原因 (一)精索静脉曲张 1.发病机制:精索内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精索静脉迂曲扩张。长时间站立等生活方式可能加重病情,青壮年男性高发,因为此阶段精索静脉瓣发育不全等因素易导致发病。 2.具体表现:一侧阴囊内可摸到蚯蚓状团块,患侧睾丸有坠胀、疼痛之感,疼痛可在站立、行走时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影响生育功能。 (二)精索扭转 1.发病机制:精索扭转使睾丸的血液供应受阻,多在睡眠中或剧烈运动后发病,青少年是高发人群。 2.具体表现:一侧睾丸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向下腹部、腹股沟放射,同时睾丸迅速肿大,质地变硬,位置可能升高或呈横位等异常表现。 四、其他原因 (一)睾丸肿瘤 1.发病机制: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2.具体表现:一侧睾丸逐渐肿大,可伴有轻微疼痛或胀痛感,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睾丸质地变硬,肿大明显。 (二)输尿管结石放射痛 1.发病机制:输尿管下段的结石可引起同侧睾丸放射性疼痛,这是因为输尿管和生殖系统的神经有部分交叉。 2.具体表现:除了一侧睾丸疼痛外,还可能伴有下腹疼痛、血尿等表现,疼痛性质多为绞痛样。 如果出现一侧睾丸疼痛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等)等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出现一侧睾丸疼痛,家长应高度重视,因为儿童睾丸疾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需尽快就诊;对于青壮年男性,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久坐、外伤等情况的发生;对于老年男性,也要警惕睾丸肿瘤等疾病的可能。

    2025-10-11 14:10: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