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轩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主动、静脉及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及血栓后遗症。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田轩,男,副主任医师,擅长主动、静脉及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及血栓后遗症。展开
个人擅长
主动、静脉及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及血栓后遗症。展开
  • 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血管瘤有不同类型和部位,症状各异,治疗方法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有适用情况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观察等待适用于特定较小不发展血管瘤且需密切监测;药物治疗用普萘洛尔等需严格指导并监测生命体征;激光治疗适用于表浅鲜红血管瘤且要控能量参数;手术治疗用于较大影响外观功能或其他治疗无效者,术前需全面评估,术后加强护理。 一、血管瘤的症状 (一)不同类型血管瘤的典型症状 婴儿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好发于头面部等部位。最初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之后逐渐增大,形成隆起的肿块,质地柔软,可呈鲜红色或紫红色,边界清楚,压之可褪色。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皮下隆起的肿块,形状不规则,质软似海绵,可压缩,体位改变时可能有体积变化。皮肤颜色可正常或呈青紫色,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当瘤体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神经时可出现疼痛、麻木等。 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外观可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皮肤温度较高,可摸到搏动,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二)不同部位血管瘤的症状差异 头面部血管瘤:若发生在眼睑,可能影响视力,导致眼睑肿胀、遮盖眼球等;发生在唇部可引起唇部增厚、变形,影响进食和说话;发生在鼻部可能导致鼻部外观改变,影响呼吸等。 躯干血管瘤:较小的躯干血管瘤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血管瘤可能会因摩擦等导致破溃出血,若压迫内部重要器官可能会引起相应器官功能障碍。 四肢血管瘤:发生在四肢的血管瘤,若影响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 二、血管瘤的治疗 (一)观察等待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较小的、静止不发展的血管瘤,尤其是浅表的婴儿血管瘤,在没有引起严重外观影响或功能障碍时,可以选择观察等待。例如,部分婴儿血管瘤在1岁左右可能会进入消退期,瘤体逐渐缩小、颜色变淡。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婴幼儿患者,观察等待时要密切监测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包括大小、颜色、位置等变化。由于婴儿皮肤娇嫩,要注意保护瘤体部位皮肤,避免摩擦、外伤等。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普萘洛尔等。普萘洛尔对于婴儿血管瘤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等有关。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年龄、体重的患儿用药剂量等需要精准把控。 特殊人群:对于婴幼儿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普萘洛尔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同时,要定期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三)激光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表浅的、颜色较鲜红的血管瘤,激光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例如脉冲染料激光,它可以选择性地破坏血管内的血红蛋白,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 特殊人群:婴幼儿皮肤较薄,进行激光治疗时要严格控制激光的能量参数,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损伤。治疗后要注意保持治疗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皮肤的恢复情况。 (四)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较大的、影响外观和功能的血管瘤,或者经过其他治疗无效的血管瘤,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血管瘤,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瘢痕形成等。 特殊人群:婴幼儿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等。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7 14:36:56
  •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怎么办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常无明显特异症状,高危人群需警惕,可通过超声检查诊断。一般处理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过度活动;医疗干预有抗凝、溶栓、手术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复发及康复需早期活动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 一、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识别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属于外周静脉血栓的一种,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小腿轻度疼痛、肿胀、压痛等表现,尤其是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后等高危人群需提高警惕,可通过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一般处理措施 卧床休息与抬高患肢: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一般抬高15°-30°,这样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包括儿童(但儿童需在医护人员评估下进行合适的抬高方式)、不同性别患者均适用,能有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状态。 避免过度活动:减少下肢的不必要活动,防止血栓脱落造成更严重的肺栓塞等并发症,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注意这一点,生活方式上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等增加下肢静脉压力的行为。 三、医疗干预方法 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使用抗凝药物阻止血栓进一步蔓延。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可选用合适的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不过具体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例如对于老年患者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来调整用药相关事宜。 溶栓治疗: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血栓形成时间较短等,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医生会评估患者出血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后决定是否采用,一般不是首选的常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病情较为严重,如出现严重肢体缺血等情况时,会考虑采取取栓手术等,但相对较少用,多是在其他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时才会考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处理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时,要更加注重整体状况的评估,抗凝治疗时需密切监测出血倾向,因为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有变化,且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谨慎调整剂量等;同时抬高患肢等一般处理要保证舒适且正确。 儿童:儿童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处理需更加谨慎,抗凝等治疗要充分评估对儿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超声等检查要在安全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一般优先考虑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孕产妇:孕产妇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需特别注意,抗凝治疗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凝药物,一般低分子肝素相对更安全,同时要加强监测,因为孕产妇的生理状态特殊,血栓相关并发症风险需重点关注。 五、预防复发及康复 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踝泵运动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复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强度的康复训练,比如年轻人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老年人则要选择温和的康复方式循序渐进。 定期复查:治疗后要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下肢静脉血栓的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复发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各年龄段患者都需要遵循医生安排定期复查。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戒烟限酒等,对于预防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复发至关重要,不同人群都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以维护血管健康。

    2025-10-17 14:36:29
  • 小腿静脉栓塞症状

    小腿静脉栓塞包括浅静脉栓塞和深静脉栓塞,症状有别,不同人群症状具特点,还需与小腿肌肉拉伤、小腿蜂窝织炎、下肢静脉曲张鉴别。浅静脉栓塞局部有疼痛压痛、皮肤红肿等,全身症状轻;深静脉栓塞有小腿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妊娠期女性因激素等因素更易发生且要防肺栓塞,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且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肥胖人群肿胀更明显且风险高。小腿肌肉拉伤有外伤史、疼痛局限,蜂窝织炎有感染全身症状,静脉曲张肿胀轻且无急性肿胀加重等,可通过检查鉴别。 浅静脉栓塞:局部可出现疼痛、压痛,病变静脉区域皮肤红肿,可摸到条索状、有压痛的硬结或肿块,比如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走行区域可能出现上述表现,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深静脉栓塞: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小腿静脉栓塞,主要症状有小腿肿胀,因静脉回流受阻,患侧小腿周径较对侧增粗,可测量双侧小腿同一水平(通常取髌骨下10cm处)的周径来对比;疼痛,多为胀痛,行走时加重;皮肤温度可能升高,患侧小腿皮肤温度比健侧高;有时可出现浅静脉扩张,这是身体的一种代偿机制,通过浅静脉来辅助回流。 不同人群小腿静脉栓塞症状的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小腿静脉栓塞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行走困难、下肢乏力等表现,且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肿胀、疼痛等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等因素,更容易发生小腿静脉栓塞。除了一般的肿胀、疼痛等症状外,可能还会因为妊娠相关的生理改变而使症状有所不同,比如肿胀可能在下肢下垂时加重,休息后略有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退,同时要警惕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为妊娠期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如因骨折、大型手术后等原因长期卧床,小腿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较高。其症状可能表现为小腿逐渐出现的肿胀,开始可能不被重视,随着血栓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重,同时由于活动少,全身症状相对不突出,但一旦血栓脱落,可引发严重的肺栓塞,危及生命。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由于下肢负荷较重,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更容易发生小腿静脉栓塞。症状上可能肿胀更为明显,因为肥胖导致组织间隙相对疏松,肿胀表现可能更显著,同时疼痛等症状也可能相对更明显,而且肥胖人群往往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等,进一步增加了静脉栓塞的风险。 与其他疾病症状的鉴别 小腿肌肉拉伤:小腿肌肉拉伤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如剧烈运动、突然扭转等,疼痛主要局限在肌肉损伤部位,按压时疼痛明显,一般无肿胀或肿胀相对较轻,且皮肤温度多无明显变化,而小腿静脉栓塞除了疼痛外,肿胀较明显,皮肤温度可能升高。 小腿蜂窝织炎:小腿蜂窝织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软组织炎症,有红、肿、热、痛表现,局部皮肤红肿范围较广,边界不清,可伴有全身发热等感染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而小腿静脉栓塞一般无明显感染相关的全身症状,白细胞多无明显异常,通过超声等检查可鉴别血管内有无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一般肿胀相对较轻,多在长时间站立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缓解,皮肤可能有色素沉着、瘙痒等表现,但一般无明显疼痛及急性的肿胀加重等情况,而小腿静脉栓塞有突然出现的肿胀、疼痛等表现,超声检查可发现静脉内血栓。

    2025-10-17 14:35:09
  • 腿上血管突出是怎么回事

    腿上血管突出可能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包括年龄增长致血管弹性下降、消瘦或肥胖体型影响、长期高强度运动后暂时突出;病理性原因有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致静脉扩张迂曲伴相关症状)、动静脉瘘(动脉静脉异常通道致静脉压力升高伴皮温升高等表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液凝结阻塞静脉腔致回流障碍伴肿胀疼痛等表现),发现腿上血管突出伴不适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生理性原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壁的弹性会逐渐下降。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减弱,血管更容易突出。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腿上的静脉血管就会比较明显地突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中的胶原蛋白等成分逐渐流失,导致血管壁变得相对薄弱且弹性降低,静脉血液回流时受到的阻力相对增大,使得静脉血管在腿部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体型因素 1.消瘦人群:当人体比较消瘦时,皮下脂肪较少,对血管的支撑作用减弱,腿上的血管就更容易凸显出来。比如一些体重较轻、体脂率较低的人,腿部的血管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皮下脂肪薄,血管没有足够的脂肪层来遮盖,所以会显得突出。 2.肥胖人群:肥胖者腿部承受的压力较大,静脉回流相对困难,也可能导致血管突出。肥胖会使下肢静脉的负荷增加,静脉内压力升高,从而促使血管突出。 (三)运动因素 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腿部肌肉泵作用较强,在运动后可能会出现血管暂时突出的情况。运动时腿部肌肉收缩,会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但运动结束后,血液回流速度可能会有暂时的变化,不过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休息后会逐渐缓解。例如经常进行长跑等运动的人,在运动后腿部血管可能会比平时更明显,但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原因 (一)下肢静脉曲张 1.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液逆流,静脉压力增高,使静脉扩张、迂曲。遗传因素、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等职业因素(如教师、售货员等)都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静脉瓣膜就像阀门一样,正常情况下能保证血液从下向上回流到心脏。当瓣膜功能不全时,血液会逆流,使得静脉血管逐渐扩张突出。 2.症状表现:腿上会出现蚯蚓状或条索状的血管突出,可伴有腿部沉重、酸胀感,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后症状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踝部水肿等情况。 (二)动静脉瘘 1.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外伤、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异常通道。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使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引起静脉扩张突出。例如,外伤导致动脉和静脉破损后相通,就可能形成动静脉瘘。 2.症状表现:除了腿上血管突出外,还可能伴有局部皮温升高、血管杂音等表现,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局部有异常的搏动感等。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 1.发病机制: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常见于长期卧床、手术后、下肢活动少等情况。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后,会影响静脉血液的正常回流,使得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引起静脉血管突出。 2.症状表现:腿上可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血管突出等表现,而且肿胀往往比较明显,可能会伴有皮肤颜色的改变等。 如果发现腿上血管突出,且伴有不适症状或突出情况持续加重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管超声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需要关注腿上血管突出的情况,若怀疑是病理性原因导致,更要及时诊断和处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025-10-17 14:34:08
  • 静脉血栓有什么症状

    静脉血栓因部位不同症状有差异,下肢静脉血栓表现为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浅静脉扩张;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脱落致)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休克等症状;儿童静脉血栓症状不典型,孕妇是高危人群且症状易被忽视,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临床需结合情况综合判断,疑有静脉血栓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肿胀:多发生在单侧下肢,患肢会出现明显肿胀,这是因为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所致。例如,患者可能发现患侧小腿或大腿较对侧增粗,用尺子测量对比会更明显。一般来说,肿胀部位皮肤温度可能会轻度升高。 疼痛:可表现为胀痛或酸痛,行走时疼痛往往会加重。这是由于血栓刺激血管壁及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等。比如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会出现疼痛不适,需要停下休息才能缓解。 皮肤颜色改变:病情较轻时可能仅有轻度皮肤发红,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绀,颜色呈青紫色,这是因为静脉回流严重受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导致。 浅静脉扩张:为了代偿静脉回流障碍,身体会建立侧支循环,表现为浅静脉变得明显、扩张,就像皮肤上出现一些弯曲、增粗的血管。 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导致的严重情况)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轻者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严重时会有呼吸急促,患者感觉空气不够用。这是因为血栓堵塞肺动脉,影响了肺部的气体交换。 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胸膜炎性胸痛往往与呼吸有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心绞痛样疼痛则可能类似冠心病的胸痛表现,疼痛可放射至肩部、背部等部位。 咯血:通常为小量咯血,少数患者可出现大量咯血。这是由于肺组织缺血坏死,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主要是因为肺栓塞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引起。 休克:严重的肺栓塞可导致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等,这是病情非常危急的表现。 特殊人群静脉血栓的症状特点 儿童 儿童静脉血栓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不太典型。比如下肢静脉血栓时,可能仅表现为下肢轻度肿胀、疼痛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下肢的情况,若发现一侧下肢较另一侧明显增粗,要及时就医。另外,儿童肺栓塞的发生率更低,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哭闹不安等情况,也需要警惕肺栓塞的可能。 孕妇 孕妇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孕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等原因,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症状方面,除了常见的下肢肿胀、疼痛外,可能因为孕期的特殊生理状态,肿胀可能不太容易被及时察觉。同时,孕妇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也增加,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要高度警惕,因为孕妇用药受到限制,早期识别和处理非常重要。 老年人 老年人静脉血栓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一方面,老年人本身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可能会掩盖静脉血栓的症状。例如,老年人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仅表现为下肢轻度不适,而不会有明显的肿胀、疼痛;在肺栓塞方面,老年人可能表现为神志改变、晕厥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等,需要仔细鉴别。 静脉血栓的症状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临床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一旦怀疑有静脉血栓,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管超声、CT肺动脉造影等以明确诊断。

    2025-10-17 14:33: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