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荣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股骨头坏死诊治及髋、膝关节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髋、膝、脊柱等范畴疑难少见病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子荣,男,骨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副组长,博士生导师。原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主任,中华骨科学会关节组委员、北京市SARS骨坏死诊疗专家组组长,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等十二本专业杂志常务编委、编委。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6年制本科,198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骨科专业。曾在日本、美国等地长短期研修关节外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7项,培养博士生13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8名。在国外及国内主要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0篇,主编髋关节外科学等2部,参编专业书籍12部。 主持的“激素性骨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被评为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第二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展开
个人擅长
股骨头坏死诊治及髋、膝关节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髋、膝、脊柱等范畴疑难少见病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展开
  • 小腿用力抽筋的原因是什么

    小腿用力抽筋的原因包括肌肉疲劳致代谢产物堆积、电解质紊乱(钠钾等失衡、血钾过低等)、寒冷刺激、肌肉过度拉伸以及疾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孕期缺钙等)。 一、肌肉疲劳 长时间运动,尤其是进行小腿部位的高强度运动,如长跑、登山等,会使小腿肌肉在代谢过程中积累乳酸等代谢产物。当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引起小腿肌肉抽筋。例如,一位长期坚持长跑的爱好者,在一次长距离奔跑后,小腿就可能出现用力抽筋的情况,这是因为长时间运动导致小腿肌肉疲劳,代谢产物堆积刺激肌肉引起痉挛。 二、电解质紊乱 1.钠、钾等电解质失衡 钠、钾等电解质对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钠、钾等电解质流失,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就会影响肌肉的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小腿用力抽筋。比如,在炎热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的人,若没有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就容易出现小腿抽筋。对于儿童来说,在高温环境下玩耍大量出汗后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儿童的电解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钾离子参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当血钾浓度过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导致肌肉痉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肾脏对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减弱,也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小腿抽筋。 三、寒冷刺激 小腿肌肉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发生突然的收缩。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游泳、夜间睡眠时小腿暴露在冷空气中等情况,都可能使小腿肌肉受冷而引起抽筋。儿童在夜间睡眠时如果被子没有盖好,小腿着凉,就可能出现小腿用力抽筋的现象;老年人对寒冷的耐受性较差,在寒冷环境中也更易发生这种情况。 四、肌肉过度拉伸 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突然进行剧烈的小腿肌肉拉伸动作,或者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导致小腿肌肉过度拉伸,都可能引起抽筋。比如,在做瑜伽等运动时,突然进行一个幅度较大的小腿拉伸动作,如果热身不充分,就容易使小腿肌肉过度拉伸而抽筋。对于运动员来说,在训练中如果没有做好热身,进行高强度的小腿拉伸动作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普通人群在进行一些体力活动时,若热身不足也可能发生。 五、疾病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控,从而导致小腿抽筋。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当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时,会影响神经传导,导致所支配的小腿肌肉出现异常,引起抽筋。老年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人群,所以老年人出现小腿抽筋时需要考虑是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2.血管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血管疾病会导致小腿肌肉供血不足。当肌肉缺血缺氧时,就可能引发抽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所以老年人群中因血管疾病导致小腿抽筋的情况相对较多。例如,一位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老年人,由于小腿肌肉供血不足,就容易出现小腿用力抽筋的症状。 3.其他疾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影响神经功能,进而导致小腿抽筋。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钙的需求增加,如果钙摄入不足,也容易出现小腿抽筋,这也与身体的一些生理变化和营养需求变化有关。

    2025-10-15 15:52:32
  • 如何用贴敷法治疗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贴敷法包括药物选择、操作步骤、疗程与注意事项。药物选具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贴剂,适用多数患者;操作要先清洁皮肤再粘贴;疗程依病情定,1-2周为一疗程,间隔3-5天;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限制关节过度活动、配合其他治疗。 一、贴敷法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选择 1.中药贴敷剂 成分与原理:常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成分。例如,当归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川芎能祛风止痛,独活可祛风湿、止痹痛等。这些中药成分通过透皮吸收,作用于骨关节炎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有研究表明,由多种活血化瘀中药组成的贴敷剂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从而减轻关节的炎症状态。 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骨关节炎患者,尤其对于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且无严重皮肤过敏等禁忌证的患者。但对于处于妊娠期、皮肤有破损或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二、贴敷法的操作步骤 1.皮肤准备 首先要清洁关节局部皮肤,一般用温水清洗患处,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清洗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儿童皮肤娇嫩,更要轻柔操作。例如儿童骨关节炎患者,清洗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评估皮肤状况,若皮肤有破损、溃疡、感染等情况则不宜进行贴敷。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皮肤磨损较多的患者,要格外仔细检查皮肤状态。 2.贴敷操作 将准备好的贴敷剂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粘贴。一般是将贴敷剂的胶面直接对准关节病变部位,轻轻按压使其贴紧皮肤。要确保贴敷剂与皮肤充分接触,不留空隙,以保证药物能够有效地透皮吸收。对于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由于皮肤弹性下降,粘贴时要注意缓慢、平稳地按压,避免过度拉扯皮肤引起不适。 三、贴敷法的疗程与注意事项 1.疗程安排 一般来说,贴敷法的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通常可以连续贴敷1-2周为一个疗程,然后根据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下一个疗程。例如,对于轻度骨关节炎患者,可能1-2个疗程后症状会有明显改善;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延长疗程,但一般不超过4周。在疗程之间可以有3-5天的间隔时间,让皮肤有一定的恢复时间。 2.注意事项 观察皮肤反应:在贴敷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如是否出现瘙痒、红肿、皮疹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去除贴敷剂,并进行相应的抗过敏处理。对于儿童骨关节炎患者,由于其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可能与成人不同,更要频繁观察皮肤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活动限制:贴敷后要适当限制关节的过度活动,避免贴敷剂移位或影响药物吸收。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活动限制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儿童骨关节炎患者,要避免其过度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而对于老年患者,要减少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等加重关节负担的活动。 与其他治疗的配合:贴敷法可以作为骨关节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与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康复锻炼等配合使用。但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时间间隔,避免相互影响。例如,在进行贴敷后,一般不宜立即进行强烈的按摩等操作,以免影响贴敷剂的效果和皮肤状态。

    2025-10-15 15:51:26
  • 怎样治颈椎病

    颈椎病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改善不良姿势,如不同人群注意不同姿势及活动;物理治疗有牵引、按摩推拿(有禁忌)、热敷;运动疗法有颈部伸展、旋转及肩部环绕运动。手术治疗有适应证(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应情况)和禁忌证(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全身情况差、颈部局部有感染病灶等患者),非手术治疗多为首选,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非手术治疗 (一)改善不良姿势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若因长期低头学习等导致颈椎病,需纠正坐姿和写字姿势,保持脊柱正直;成年人要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一般建议每隔30-40分钟就活动一下颈部,如做颈部伸展动作,转动颈部等,这样可减少颈部肌肉劳损,缓解颈椎压力。老年人则要注意睡眠时枕头高度合适,一般以8-15厘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除了工作中注意姿势,业余时间可进行游泳等锻炼颈部肌肉的运动;经常低头看手机的人群要减少看手机的时间,并且看手机时尽量保持与眼睛水平的位置。 (二)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等的压迫。一般牵引重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年轻、体质较好者牵引重量可相对大一些,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重量要轻。牵引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但脊髓型颈椎病一般不建议牵引,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按摩推拿:专业人员进行颈部按摩推拿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脊髓型颈椎病、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不适合按摩推拿,以免造成脊髓损伤或骨折等严重后果。对于一般人群,按摩推拿要选择正规机构和专业人员。 热敷:利用热效应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三)运动疗法 颈部伸展运动:站立或坐姿,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尽量用耳朵去贴近肩膀,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进行。 颈部旋转运动:缓慢转动颈部,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转动幅度以自身舒适为准,不要过于剧烈,每次转动可保持3-5秒,重复多次。 肩部环绕运动:双肩向前环绕和向后环绕,可放松颈部相关肌肉,每次环绕10-15次。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可适当调整,老年人运动强度要小一些,避免过度劳累。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神经根型颈椎病:经过3-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有明显神经根受压体征,如上肢肌肉萎缩、剧烈疼痛等。 脊髓型颈椎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因为脊髓受压时间过长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后果。 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有明显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压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 (二)手术禁忌证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全身情况差,如严重糖尿病、恶性肿瘤晚期等患者。 颈部局部有感染病灶的患者,手术易导致感染扩散。 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遵循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025-10-15 15:50:27
  • 肌肉拉伤怎么判定

    肌肉拉伤的诊断需从病史询问、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多方面进行。病史询问要了解运动或受伤情况及既往肌肉损伤史;症状有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体格检查包括肌肉力量测试、关节活动度检查和触诊;影像学检查可通过超声或MRI来判断肌肉损伤情况,超声能显示肌肉结构,MRI能更准确显示软组织损伤程度等。 既往肌肉损伤史:询问患者之前是否有过肌肉拉伤的经历,以及恢复情况。如果既往有多次肌肉拉伤,再次受伤的风险可能增加,而且恢复过程可能会受到影响。 症状表现 疼痛:肌肉拉伤处会出现明显疼痛,受伤当时可能有突然的刺痛或撕裂样疼痛,之后疼痛会持续存在,在活动受伤肌肉时疼痛加剧,休息时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一般不会完全消失。例如小腿肌肉拉伤时,行走或屈伸小腿都会使疼痛明显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达疼痛位置,但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现出不适;老年人可能会因为疼痛耐受度等因素,对疼痛的描述相对较隐晦。 肿胀:受伤部位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肌肉损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程度因拉伤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拉伤可能仅有轻微肿胀,重度拉伤则肿胀较为明显。肿胀会导致受伤部位皮肤紧绷,外观上可见明显的膨隆。 压痛:用手指按压受伤肌肉时,会有明显的压痛感,这是肌肉拉伤的一个重要体征。通过压痛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肌肉拉伤的具体部位。 肌肉紧张或痉挛:受伤的肌肉可能会出现紧张甚至痉挛的情况,这是身体对肌肉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例如大腿肌肉拉伤时,可能会出现肌肉僵硬、难以放松的现象。 体格检查 肌肉力量测试:评估受伤肌肉的力量,与对侧正常肌肉相比,受伤肌肉的力量会减弱。比如测试上肢二头肌力量时,受伤侧二头肌收缩力量明显低于正常侧。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肌肉力量本身有差异,儿童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力量逐渐下降,所以在评估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关节活动度检查:检查受伤肌肉所在关节的活动度,肌肉拉伤会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例如膝关节周围肌肉拉伤时,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会减小。对于儿童,关节活动度的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活动度标准来判断;老年人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本身关节活动度可能就相对较小,在评估时要注意区分是肌肉拉伤还是本身关节问题导致的活动受限。 触诊:除了压痛外,还可以通过触诊感受肌肉的质地、是否有硬结等情况。肌肉拉伤处可能会出现质地变硬、有结节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的结构,判断肌肉是否有撕裂、水肿等情况。超声检查对于肌肉拉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够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肌肉细微损伤。在儿童检查时,超声检查相对较为安全,无辐射影响;对于老年人,超声检查也比较方便,可多次重复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显示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包括肌肉拉伤的程度(如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撕裂)、损伤的范围等。MRI对于诊断复杂的肌肉拉伤或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具有重要价值。不过,对于一些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MRI检查,在检查前需要告知医生相关病史。

    2025-10-15 15:49:16
  • 人体骨骼背部结构有哪些

    人体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接而成,其中颈椎椎体较小、横突有横突孔且活动度大,不同年龄有差异;胸椎椎体侧面有肋凹、活动度相对小,受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腰椎椎体粗壮、承重较大,不同年龄人群负荷和结构有变化;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有缓冲等作用,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其退变;脊柱周围有前纵韧带等众多韧带,不同年龄和生活状态影响韧带特性;脊柱的关节包括椎体间微动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等,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影响关节活动。 一、脊柱的组成 人体背部的骨骼主要是脊柱,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接而成。 (一)颈椎 一般有7块,椎体较小,横突上有横突孔,椎动脉和椎静脉由此通过。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面近水平位,使颈椎活动度较大,不同年龄阶段颈椎的结构特点有所不同,儿童颈椎椎体相对较小,关节突尚在发育中,成年后颈椎的结构基本稳定,但随着年龄增长,颈椎可能出现退变等情况。 (二)胸椎 共12块,椎体侧面有肋凹,与肋骨头相关节,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胸椎活动度相对较小,其结构在不同性别上差异不大,但男性和女性的胸椎在肌肉附着等方面可能因身体体型等因素有一定细微差别,生活方式如长期伏案工作等可能加速胸椎退变。 (三)腰椎 有5块,椎体粗壮,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腰椎是承重较大的部位,不同年龄人群腰椎的负荷能力不同,儿童腰椎椎体和椎间盘尚在生长发育阶段,老年人腰椎可能出现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腰椎的负荷和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椎间盘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为胚胎时的脊索组织残留;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各椎体。椎间盘具有缓冲震荡、承受压力、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等作用,不同年龄段椎间盘的含水量等有所不同,儿童时期椎间盘含水量较高,弹性较好,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含水量逐渐减少,纤维环可能出现退变、破裂等情况,生活方式如长期弯腰、久坐等会增加椎间盘退变的风险。 三、韧带 脊柱周围有众多韧带,主要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宽而坚韧,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限制脊柱过度前屈;黄韧带连接相邻椎弓板,协助围成椎管,并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连接各棘突尖,在颈部称为项韧带;棘间韧带位于相邻棘突之间,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不同年龄和生活状态下韧带的韧性等会有变化,老年人韧带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韧带损伤等情况,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人群韧带劳损风险增加。 四、关节 脊柱的关节包括椎体间的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等。椎体间的关节主要是椎间盘相关的微动关节,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属于平面关节,可作轻微滑动。关节的活动在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下不同,儿童关节的灵活性相对较好,随着年龄增长关节的活动度可能逐渐下降,患有脊柱相关疾病的人群关节活动可能受限。

    2025-10-15 15:48: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