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荣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股骨头坏死诊治及髋、膝关节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髋、膝、脊柱等范畴疑难少见病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子荣,男,骨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副组长,博士生导师。原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主任,中华骨科学会关节组委员、北京市SARS骨坏死诊疗专家组组长,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等十二本专业杂志常务编委、编委。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6年制本科,198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骨科专业。曾在日本、美国等地长短期研修关节外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7项,培养博士生13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8名。在国外及国内主要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0篇,主编髋关节外科学等2部,参编专业书籍12部。 主持的“激素性骨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被评为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第二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展开
个人擅长
股骨头坏死诊治及髋、膝关节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髋、膝、脊柱等范畴疑难少见病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展开
  • 膝盖疼的治疗方法

    膝盖疼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缓解。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与制动(充分休息、用辅助器具减轻负重)、物理治疗(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冷敷减轻肿胀疼痛、按摩放松肌肉)、康复锻炼(股四头肌锻炼增强稳定性、膝关节屈伸锻炼改善活动范围);药物治疗中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不同人群使用有差异。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因过度使用等原因导致膝盖疼的人群,如长时间行走、跑步或进行重体力劳动后出现膝盖疼的情况,充分休息是基础。避免继续进行加重膝盖负担的活动,让膝盖得到放松,有助于缓解疼痛。例如,长期伏案工作后出现膝盖疼的办公室人群,应减少站立和行走时间,适当坐着休息。对于儿童来说,若因运动导致膝盖疼,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玩耍。 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来减轻膝盖的负重,尤其是对于膝盖损伤较严重的患者,能有效减少膝盖承受的压力,利于疼痛缓解。 (二)物理治疗 热敷: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膝盖疼,如寒冷刺激导致的膝盖周围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一般采用温毛巾或热敷袋敷于膝盖部位,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膝盖部位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从而减轻疼痛。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热敷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膝盖的血液供应,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烫伤。 冷敷:急性损伤引起的膝盖疼,如运动中突然扭伤导致的膝盖肿胀疼痛,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冰块敷在膝盖上,每次冷敷10-15分钟,间隔1-2小时一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不过,对于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度的膝盖周围按摩,能帮助放松肌肉,改善膝盖的关节活动度。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膝盖周围肌肉容易紧张,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带来的疼痛。但对于患有严重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按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康复锻炼 股四头肌锻炼:通过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来增强膝盖的稳定性。常见的方法有坐姿抬腿,坐在椅子上,将腿伸直慢慢抬起,保持几秒钟后再放下,重复进行。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量可适当调整。年轻人可以逐渐增加抬腿的高度和次数,而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避免过度劳累,每次进行10-15次,每天3-4组。 膝关节屈伸锻炼:坐在床边或椅子上,缓慢屈伸膝关节,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这有助于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因关节僵硬导致膝盖疼的患者有一定帮助。儿童进行该锻炼时,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确保安全,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二、药物治疗相关 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膝盖疼,如布洛芬等,能减轻炎症和疼痛,但不同人群使用需注意差异。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胃肠道反应等风险,儿童一般优先避免使用此类药物,若需使用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

    2025-09-24 14:56:49
  • 肱骨骨折的就医指征是什么

    肱骨骨折会有疼痛剧烈、患肢畸形、活动障碍、局部肿胀明显且有淤血斑等表现,还可能合并神经损伤(如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或运动异常)、血管损伤(如远端脉搏减弱消失、皮肤苍白发绀等),出现相关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治疗措施。 畸形表现 患肢外观异常:骨折端移位可能导致患肢出现明显畸形,如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例如,肱骨骨折后可能看到受伤的手臂与正常手臂长度不一致,或者外观上有明显的弯曲、扭曲等异常形态。儿童的骨骼柔韧性较好,畸形表现可能相对不太典型,但仍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与正常肢体的差异。 活动障碍 患肢功能受限:受伤的上肢无法正常活动,如不能抬起手臂、旋转手臂等。这是由于骨折后骨骼的稳定性被破坏,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受到影响,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肢体动作。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关节活动度下降等情况,但肱骨骨折后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活动障碍,而儿童由于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骨折后活动受限的表现也较为明显。 出血肿胀情况 局部肿胀明显:骨折部位周围会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骨折端出血以及周围组织损伤导致的炎症反应。肿胀可能在受伤后较短时间内就比较显著,皮肤可能会发亮、温度稍有升高。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肿胀可能恢复较慢,且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肿胀情况,因为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肿胀消退;儿童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快,但骨折后肿胀的观察仍需仔细,及时发现异常肿胀变化。 皮肤有淤血斑:受伤部位皮肤可能出现淤血斑,这是骨折端出血渗透到皮下组织所致。淤血斑的范围和颜色深浅可以反映出血的程度,一般来说,淤血斑面积越大、颜色越深,提示骨折端出血可能较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淤血斑的感知和反应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对淤血斑的变化相对不敏感,而儿童可能因皮肤较薄更容易观察到淤血斑的情况。 合并其他损伤表现 伴有神经损伤症状:如果肱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可能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例如,桡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手背桡侧半、拇指及其他二指背面感觉障碍,以及腕下垂等表现。对于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肱骨骨折后合并神经损伤的情况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原有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对新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的判断;儿童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症状可能不太典型,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细致检查。 合并血管损伤表现:严重的肱骨骨折可能合并血管损伤,表现为受伤肢体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皮肤苍白或发绀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意味着肢体的血液供应可能受到严重影响,需要立即就医处理。对于患有血管基础疾病如动脉硬化的患者,肱骨骨折后合并血管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监测肢体的血运情况;儿童发生肱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也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 当出现以上任一情况时,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CT等以明确肱骨骨折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4 14:55:33
  • 老人骨折卧床怎么护理

    老人骨折卧床需从皮肤、体位、呼吸道、泌尿系统、营养、心理等多方面护理,密切观察并发症,有基础疾病及特殊人群需兼顾管理与安全防护,以促进老人康复并预防相关问题。 一、皮肤护理 老人骨折卧床时,皮肤长期受压易发生压疮。要定时为老人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还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老人擦拭身体,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可以使用气垫床或泡沫防护垫等辅助器具,减轻身体局部压力。 二、体位护理 根据骨折部位调整合适体位,确保骨折处稳定,避免错位。例如,下肢骨折卧床时,可在脚下垫软枕,使膝关节微屈;脊柱骨折卧床时,要保持脊柱平直,可在背部垫薄枕维持生理曲度。同时,要帮助老人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如被动活动手指、脚趾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三、呼吸道护理 老人卧床时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老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定期为老人拍背,拍背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每天3-4次,帮助老人排出痰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合适的温度(22-24℃)和湿度(50%-60%)。 四、泌尿系统护理 长期卧床老人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要保证老人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要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清洁,定期更换尿袋等urinarycare设备,尿袋位置应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反流。 五、营养支持 骨折后的老人需要充足的营养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保证老人摄入足够的钙质,可多吃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可补充钙剂。对于吞咽困难的老人,要注意喂食速度和方式,防止呛咳。 六、心理护理 老人骨折卧床后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和护理人员要多与老人沟通交流,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鼓励,向老人讲解骨折康复的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老人康复的信心。可以为老人播放轻松的音乐、讲述有趣的故事等,缓解老人的不良情绪。 七、并发症预防与观察 要密切观察老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观察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变化等情况,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老人有无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及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护理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控制高血压老人的血压,保证血糖稳定等。同时,要特别注意老人的安全,防止在翻身、护理操作等过程中发生意外。对于认知障碍的老人,要加强防护,防止老人自行拔除各种引流管等。

    2025-09-24 14:54:12
  • 右外踝撕脱骨折严重吗

    右外踝撕脱骨折是否严重需综合骨折移位情况、对踝关节功能影响程度及不同人群差异判断,骨折移位不明显、对功能影响小及儿童相对不严重,移位明显、对功能影响大及老年人相对严重,需及时就医评估并采取合适治疗措施。 轻度移位:若右外踝撕脱骨折块移位不明显,关节面仍保持相对平整,这种情况相对来说不太严重。从影像学角度看,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影响较小,通过适当的固定等保守治疗往往可取得较好的预后,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骨折多能顺利愈合,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相对有限。例如一些撕脱骨折块较小且未明显脱离原位置的情况。 明显移位:当撕脱骨折块移位较明显,甚至影响到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时,就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踝关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踝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踝关节的长期功能。比如骨折块移位较大,使得踝关节的关节面不平整,会干扰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和受力。 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程度 对功能影响较小:如果右外踝撕脱骨折没有明显影响到踝关节的正常活动,患者在受伤后仍能进行一些基本的行走等活动,只是稍有疼痛等不适,那么相对来说严重程度相对低一些。这是因为骨折对踝关节的运动功能干扰不大,通过及时的治疗,如采用石膏固定等方式,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功能。 对功能影响较大:要是骨折严重影响了踝关节的活动,导致患者行走困难,踝关节屈伸、内外翻等活动明显受限,那就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往往提示骨折对踝关节的结构和稳定性破坏较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而且即使经过治疗,也有可能遗留一定程度的踝关节功能障碍。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的骨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如果是儿童的右外踝撕脱骨折,相对来说如果移位不明显,通过合适的固定等处理,恢复能力较强,相对成人可能没那么严重,但也需要密切关注骨折的愈合情况以及对踝关节生长发育的影响,因为儿童的踝关节还在发育中,骨折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未来踝关节的形态和功能。 成年人:成年人的骨骼相对坚固,右外踝撕脱骨折后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导致踝关节不稳定等情况,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较大。例如成年患者因骨折导致无法正常行走、工作,需要较长时间恢复,而且恢复后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活动受限等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右外踝撕脱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而且更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同时,老年人的踝关节功能本身可能就有所下降,骨折后会进一步影响其行走等能力,相对来说情况可能较为严重,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右外踝撕脱骨折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骨折的移位情况、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一旦发生右外踝撕脱骨折,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2025-09-24 14:52:44
  • 棘间韧带炎的典型症状

    棘间韧带炎有局部疼痛为主且与活动相关、特定部位压痛明显且沿脊柱线分布、脊柱活动受限和局部肌肉紧张等表现,局部疼痛多在中背部或下背部,与脊柱活动相关,压痛在相邻棘突间且沿脊柱纵轴分布,疼痛致脊柱活动受限,病变部位附近肌肉保护性紧张。 一、疼痛症状 1.局部疼痛为主:棘间韧带炎最典型的症状是病变部位的局部疼痛,多位于脊柱的中背部或下背部,疼痛性质可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脊柱长期处于前屈姿势,棘间韧带持续受到牵拉等刺激,容易引发棘间韧带炎,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对于女性而言,在怀孕后期腹部增大,脊柱的力学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导致棘间韧带炎,出现下背部疼痛症状。儿童如果有长期不良的坐姿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因脊柱力学异常引发棘间韧带炎出现局部疼痛。 2.疼痛与活动相关:疼痛往往与脊柱的活动密切相关,当脊柱屈伸、扭转等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重。比如患者在弯腰、转身等动作时,棘间韧带受到牵扯,疼痛会明显加剧。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在进行弯腰搬重物等活动时,棘间韧带炎引起的疼痛会更为突出,因为这类活动会显著影响脊柱的力学状态,刺激病变的棘间韧带。 二、压痛表现 1.特定部位压痛明显:在病变的棘间韧带相应部位有固定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可感觉到疼痛明显,压痛部位多在相邻两个棘突之间。通过临床检查可以发现,例如医生在对怀疑有棘间韧带炎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能准确找到棘突间的压痛点,这是棘间韧带炎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该压痛表现基本相似,但具体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不过压痛点的位置相对固定。 2.压痛可沿脊柱线分布:压痛通常沿着脊柱的纵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节段性。这是因为棘间韧带是沿着脊柱依次分布的,病变往往局限在某一段脊柱的棘间韧带,所以压痛也会相应地沿脊柱线分布。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压痛可能会相对更明显且持续存在。 三、其他伴随症状 1.脊柱活动受限:由于疼痛的影响,患者的脊柱活动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脊柱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活动范围会减小。以长期伏案工作导致棘间韧带炎的人群为例,其脊柱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可能明显受限,因为这些活动会加重棘间韧带的受力,从而引发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正常活动。对于儿童患者,脊柱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坐立行走等活动,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2.局部肌肉紧张:为了减轻疼痛,病变部位附近的肌肉可能会出现保护性的紧张。例如,下背部患有棘间韧带炎时,相应部位的腰背肌肉会不自觉地处于紧张状态,以试图稳定脊柱,减少棘间韧带的受力。这种肌肉紧张可能会持续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脊柱的力学失衡,影响病情的恢复。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局部肌肉紧张的表现可能在程度上有所差异,但都会存在这种保护性的肌肉反应。

    2025-09-24 14:51: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