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荣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股骨头坏死诊治及髋、膝关节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髋、膝、脊柱等范畴疑难少见病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子荣,男,骨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副组长,博士生导师。原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主任,中华骨科学会关节组委员、北京市SARS骨坏死诊疗专家组组长,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等十二本专业杂志常务编委、编委。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6年制本科,198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骨科专业。曾在日本、美国等地长短期研修关节外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7项,培养博士生13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8名。在国外及国内主要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0篇,主编髋关节外科学等2部,参编专业书籍12部。 主持的“激素性骨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被评为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第二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展开
个人擅长
股骨头坏死诊治及髋、膝关节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髋、膝、脊柱等范畴疑难少见病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展开
  • 手腕手筋痛怎么处理

    手腕手筋痛可通过休息与制动让手腕手筋充分休息,必要时用夹板固定;初期冷敷收缩血管消肿止痛,48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辅助,还可进行早期轻柔、逐步增加强度的康复锻炼,若疼痛持续不缓解等需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并安排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一、休息与制动 1.原理:让手腕手筋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对于不同人群,如上班族长时间用手工作导致手腕手筋痛,休息能减少手部活动对受损筋腱的刺激;老年人若因日常活动过多引发,休息可缓解疲劳。 2.方法:尽量减少手腕手筋的活动,必要时使用夹板或支具固定手腕,限制其活动范围,为筋腱的修复创造条件。 二、冷敷与热敷 1.冷敷 原理:在手腕手筋痛初期(一般24-48小时内),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肿胀和疼痛。例如运动损伤导致的手腕手筋痛,冷敷能抑制炎症反应。 方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重复3-4次。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皮肤与冰袋之间隔一层薄毛巾。 2.热敷 原理:在手腕手筋痛48小时后,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比如因慢性劳损引起的手腕手筋痛,热敷有助于改善局部代谢。 方法: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疼痛部位,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准,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三、药物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对于儿童,应谨慎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刺激等风险,要密切关注自身反应。 2.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涂抹可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但对皮肤敏感者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需先在小面积皮肤上测试。 四、康复锻炼 1.早期轻柔锻炼:在疼痛缓解后,可进行一些轻柔的手腕手筋康复锻炼,如缓慢屈伸手腕、旋转手腕等动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动作幅度和强度应有所调整。儿童进行锻炼时要在家长监护下,动作要轻柔;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 2.逐步增加强度:随着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例如从每天锻炼3-4次,每次5-10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五、就医评估 1.何时就医:如果手腕手筋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手腕明显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手指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例如疼痛超过一周仍无改善,或出现手指感觉异常等情况,需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2.医生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手腕手筋的具体情况,还可能会安排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排除骨折、韧带损伤等其他病变。

    2025-10-15 15:08:41
  • 脚崴了多久能正常走路

    脚崴后能正常走路的时间取决于损伤程度,轻度崴脚1-2周左右可正常走路,中度崴脚2-6周,重度崴脚(韧带完全撕裂或伴骨折等)恢复时间更长,如韧带完全撕裂手术修复后6-8周拆除外固定再经康复训练,伴骨折者可能需3个月甚至更久,恢复中要循序渐进,异常及时就医。 轻度崴脚(仅为软组织轻度拉伤) 恢复时间:通常需要1-2周左右可以正常走路。在受伤后的前24-48小时内,应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受伤的脚过早负重。一般经过适当的休息和简单的处理,1周左右肿胀和疼痛会明显减轻,1-2周基本可以正常走路,但此时脚的力量和灵活性可能还未完全恢复,需要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儿童来说,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轻度崴脚可能恢复时间会稍短,但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影响恢复;对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时间可能会稍长一些,一般也在2周左右,但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康复。 中度崴脚(有韧带部分撕裂) 恢复时间:大约需要2-6周才能正常走路。除了前期的冷敷、热敷等处理外,可能需要使用弹力绷带或支具固定受伤的脚,以提供支撑,促进韧带修复。在固定期间,可以进行一些非负重的康复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一般2周左右肿胀和疼痛会有所缓解,但韧带完全修复需要较长时间,可能需要3-6周才能恢复正常走路。儿童中度崴脚时,由于其生长发育特点,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遵循康复的步骤;老年人中度崴脚时,恢复时间可能延长,因为老年人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差,且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恢复,需要更加关注康复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康复师的帮助。 重度崴脚(韧带完全撕裂或伴有骨折等情况) 恢复时间:如果是韧带完全撕裂,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正常走路的时间会较长,一般需要6周甚至更长时间。如果伴有骨折,恢复时间则更长,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不等。例如单纯的韧带完全撕裂手术修复后,通常需要6-8周左右拆除外固定,然后再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才能逐渐恢复正常走路;而伴有骨折的情况,骨折的愈合时间是关键,一般骨折愈合需要3个月左右,之后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踝关节功能,所以完全恢复正常走路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儿童重度崴脚伴有骨折时,由于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仍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老年人重度崴脚伴有骨折等情况,恢复时间会大大延长,不仅骨折愈合慢,而且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等,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康复。 总之,脚崴后每个人恢复正常走路的时间因个体差异和损伤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恢复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5-10-15 15:06:44
  • 晚上睡觉小腿抽筋是怎么回事

    小腿抽筋的原因包括肌肉疲劳、寒冷刺激、电解质紊乱(血钙降低等)、疾病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血管病变)、药物副作用、睡眠姿势不当,需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运动后拉伸、注意保暖、补充钙等、治疗相关疾病、调整药物、调整睡眠姿势等。 一、肌肉疲劳 长时间的行走、运动或站立等,会使小腿肌肉处于疲劳状态。例如,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后,小腿肌肉中积累了较多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就容易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生抽筋。这是因为肌肉疲劳时,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等出现异常,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对于经常运动的人群,运动后应适当进行拉伸放松,促进肌肉恢复,减少疲劳积累引发的抽筋。 二、寒冷刺激 夜间睡眠时如果小腿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比如被子滑落使小腿着凉,寒冷会刺激小腿肌肉,引起肌肉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儿童在夜间睡眠时如果没有盖好被子,就比较容易因为寒冷刺激出现小腿抽筋。所以,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被褥,尤其要保护好小腿部位免受寒冷侵袭。 三、电解质紊乱 1.血钙降低:血钙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具有重要作用。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就容易导致肌肉痉挛。例如,老年人由于钙质流失较多,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的吸收,就容易出现低钙性小腿抽筋。对于老年人,应注意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其他电解质异常:如钾、镁等电解质的紊乱也可能影响肌肉功能,导致抽筋,但相对血钙降低来说,其引发小腿抽筋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长期腹泻、呕吐等情况可能会导致多种电解质紊乱,需要关注。 四、疾病因素 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会压迫支配小腿的神经,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出现异常,可能引起小腿抽筋。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长期弯腰劳作等病史的人群。患者除了小腿抽筋外,还可能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且症状可能会随着腰部活动而加重。 2.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抽筋。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多见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 五、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小腿抽筋的副作用,例如一些降血压药物中的利尿剂等。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导致抽筋的药物,且出现小腿抽筋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六、睡眠姿势不当 长时间保持不良的睡眠姿势,如长时间仰卧,使被子压在脚面,或长时间俯卧,使脚面抵在床铺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长时间处于绝对放松状态,引起肌肉“被动挛缩”。儿童在睡眠中如果姿势不舒适,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注意帮助儿童调整合适的睡眠姿势。

    2025-10-15 15:05:30
  • 全身筋骨酸痛的原因

    全身筋骨酸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运动相关因素包括过度运动致乳酸堆积和肌肉损伤、运动姿势不当致受力不均;疾病因素有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攻击关节致痛肿等)和纤维肌痛综合征(中枢痛觉处理异常致广泛疼痛等);其他因素包含长期寒冷潮湿环境影响血液循环致酸痛、营养缺乏(如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代谢致痛),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受影响有别。 一、运动相关因素 (一)过度运动 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可能导致全身筋骨酸痛。例如,进行了超出身体负荷的跑步、登山等运动后,肌肉会产生大量乳酸堆积,同时肌肉纤维可能出现微小损伤,进而引发全身筋骨酸痛。研究表明,过度运动使肌肉组织代谢紊乱,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刺激神经末梢,导致酸痛感产生。不同年龄人群对运动强度的耐受不同,年轻人可能因追求运动挑战而过度运动,老年人若突然增加运动量也易出现此情况。 (二)运动姿势不当 不正确的运动姿势会使身体某些部位受力不均,增加筋骨的负担。比如在力量训练中采用错误的发力姿势,会导致关节、肌肉受力异常,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全身筋骨酸痛。不同性别在运动中可能因身体结构差异导致姿势不当的风险不同,男性和女性的骨骼、肌肉分布等有别,在运动时需注意保持正确姿势以避免筋骨受损。 二、疾病因素 (一)风湿性关节炎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也可能导致全身筋骨酸痛。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组织有关,炎症因子释放会引起关节及周围筋骨的疼痛、肿胀等。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患者会出现关节晨僵、疼痛,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病情若未控制,会逐渐影响关节功能。 (二)纤维肌痛综合征 患者会有广泛的全身筋骨疼痛,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目前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处理异常有关。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女性患病概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激素变化等因素相关。患者全身多个部位可出现疼痛点,疼痛程度不一,且在劳累、压力大等情况下易加重。 三、其他因素 (一)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全身筋骨酸痛。寒冷潮湿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使肌肉、关节的代谢减慢,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酸痛。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受此影响不同,例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工作环境寒冷潮湿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年龄较大的人群因身体机能衰退,对寒冷潮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更易出现筋骨酸痛。 (二)营养缺乏 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也可能导致全身筋骨酸痛。例如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导致筋骨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儿童时期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骨骼发育,老年人因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等原因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从而引发筋骨问题。

    2025-10-15 15:04:17
  • 睡觉的时候腿抽筋是怎么回事

    腿抽筋的原因多样,运动或长时间不活动致代谢废物堆积可引发;营养方面钙、镁缺乏会使肌肉兴奋性增高;神经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会导致;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因自身特点也易出现腿抽筋,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应对。 一、肌肉疲劳相关 1.运动因素:白天进行大量运动,尤其是下肢的剧烈运动,如长跑、登山等,会使腿部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代谢废物,像乳酸等。当人睡觉后,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代谢废物堆积可能引发腿抽筋。例如长时间徒步旅行后,夜间出现腿抽筋的情况较为常见。 2.长时间不活动:长时间坐着或站立,腿部肌肉长时间维持一种姿势,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肌肉局部代谢产物积聚,进而引起腿抽筋。比如长途旅行中久坐不动,下飞机或下车后可能出现腿抽筋现象。 二、营养因素 1.钙缺乏:钙是肌肉收缩和舒张所必需的离子,血液中钙浓度降低时,肌肉容易兴奋而痉挛。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对钙的需求量大,若钙摄入不足,容易出现腿抽筋;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流失增多,也易发生钙缺乏性腿抽筋。例如青少年挑食、老年人饮食中钙含量低且缺乏户外活动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吸收时,腿抽筋的几率增加。 2.镁缺乏:镁参与肌肉的收缩过程,当镁缺乏时,也可能导致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抽筋。一些胃肠道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镁吸收障碍,从而增加腿抽筋风险。 三、疾病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会影响神经对腿部肌肉的正常调控,导致肌肉异常收缩出现抽筋。患者除了腿抽筋外,常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且症状可能在久坐、久站后加重。 2.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会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缺血缺氧,容易引发抽筋。这类患者腿部皮肤温度可能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会出现酸痛、乏力等间歇性跛行表现。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腿抽筋的不良反应,例如他汀类药物,在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腿部肌肉抽筋等肌肉相关的副作用,但相对较为少见。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孕妇:孕期女性腿抽筋较为常见,一方面是因为孕期身体负担加重,钙需求增加,若钙补充不足易抽筋;另一方面,子宫增大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孕妇应注意合理补充钙和维生素D,适当活动下肢,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2.儿童:儿童腿抽筋可能与生长发育快导致钙相对不足有关,也可能是白天过度运动等原因。家长要注意儿童的营养均衡,保证钙的摄入,同时避免儿童白天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3.老年人:老年人腿抽筋除了钙缺乏、血管因素外,还可能与神经系统退变等有关。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关注骨骼健康和血管情况,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

    2025-10-15 15:03: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