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欣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在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0余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瑞士深造学习一年,在瑞士Bern大学Insel医院神经内科学习研究,参加多项国际研究项。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文章2篇,主编主译4部专著,包括《宣武医院疑难病例讨论》等著作,在《北京青年报》等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及4本科普书籍。被推选为积水潭医院的“科技新星”,主持并承担科研项目。担任北京市卫计委脑卒中质控中心的质控专家,负责急性脑卒中及溶栓绿色通道的工作。担任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审稿人。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展开
  • 脑梗前期都有哪些症状

    脑梗前期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症状,如一过性黑矇、言语不利、肢体无力、突发眩晕等,还可能出现头痛、精神状态改变等其他前期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人群要控制基础病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脑梗发生风险。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症状 脑梗前期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这是脑梗的重要预警信号。 一过性黑矇:单眼突然出现视物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持续数分钟后恢复正常,这是因为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TIA。 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流利、词不达意,患者可能自己能感觉到说话有障碍,但能理解别人的话,这是大脑语言中枢缺血影响了语言功能。 肢体无力: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比如拿东西掉落、走路时一侧下肢突然发软,可伴有肢体麻木,常见于一侧大脑半球缺血累及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不同年龄人群出现此症状需关注,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更易发生;年轻人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饮酒等)导致血管痉挛等也可能出现。女性在特殊生理期或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状态,增加发病风险。 突发眩晕:感觉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有旋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多由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影响平衡中枢引起,后循环TIA较易发生在有颈椎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累及椎-基底动脉的人群中,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更易出现。 二、其他可能的前期症状 头痛:部分脑梗前期患者会出现头痛,与脑部血管缺血、局部血管张力变化等有关,头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等,若原本有偏头痛病史的人出现头痛性质改变,需警惕脑梗前期可能,不同年龄、性别头痛表现可能相似,但病因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有偏头痛病史者更应密切关注。 精神状态改变:表现为情绪异常,如突然变得烦躁、抑郁,或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等,这是因为脑部缺血影响了神经递质调节及脑功能,老年人脑功能本身有衰退趋势,更易受缺血影响出现精神状态改变;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或长期慢性病的人群也需留意自身精神状态变化。 脑梗前期症状多样,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预防脑梗发生。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积极控制基础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脑梗发生风险。

    2025-10-11 11:58:07
  • 帕金森遗传规律

    帕金森病遗传规律具特点,单基因遗传分常染色体显性与隐性,常染色体显性如SNCA基因突发病龄较早遗传概率约50%,常染色体隐性如PARK2基因突发病龄更年轻子女发病概率25%;还具多基因遗传倾向,家族有患者风险升高,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影响,有家族史人群应密切关注健康,不同个体需综合考虑特点采取监测预防措施。 单基因遗传相关: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帕金森病。例如,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的突变是常染色体显性帕金森病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SNCA基因的重复突变等可使家族中多个成员发病,通常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可能在40-50岁左右就出现症状,且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约为50%,与性别无关,生活方式因素对其遗传传递无直接影响,但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发病后的症状表现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帕金森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相关基因,如PARK2基因(编码帕金蛋白)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帕金森病往往发病年龄更年轻,可能在20-30岁甚至更早就发病,患者的父母通常是携带者,双方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25%的概率发病、50%的概率为携带者、25%的概率正常,性别在遗传概率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因素一般不影响这种隐性遗传的传递,但对于携带者及发病个体,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等。 多基因遗传倾向:帕金森病还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即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共同作用增加患病风险。不同基因的变异在不同人群中的累积效应不同,没有明确的孟德尔遗传规律那样的单一遗传概率,但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群,相比普通人群,患病风险会有所升高。年龄因素在多基因遗传中也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即使携带相关遗传易感基因,发病风险也会逐渐增加;女性和男性在多基因遗传导致的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上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在绝经后等生理变化阶段,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对病情发展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等可能与基因相互作用,增加患病风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基因带来的患病风险等。 对于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携带已知致病基因的家族成员,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个体,在帕金森病遗传相关的健康管理上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2025-10-11 11:56:54
  • 脚无力是什么原因

    脚无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脊髓病变(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吉兰-巴雷综合征)可影响神经传导致脚无力;肌肉相关原因有肌肉本身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其他系统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如严重心力衰竭)、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也会导致脚无力,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和诱因有所不同。 脊髓病变: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脊髓疾病会影响神经信号从大脑向脚部的传导。脊髓炎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脊髓炎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脚无力;脊髓压迫症如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会阻碍神经传导,引起下肢包括脚部的无力。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脊髓病变,外伤等因素可能增加年轻人脊髓病变风险,而退变等因素易使老年人患病。 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原因之一,长期糖尿病控制不佳会损伤周围神经,影响脚部神经功能,导致脚无力。此外,吉兰-巴雷综合征也会累及周围神经,引发肢体无力,包括脚无力,该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感染等可能是诱因。 肌肉相关原因 肌肉本身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累及下肢肌肉时可表现为脚无力。重症肌无力也可导致肌肉无力,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若累及下肢肌肉,会出现脚无力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自身免疫因素参与发病。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可引起肌肉无力,包括脚部肌肉。钾离子对维持肌肉正常兴奋性至关重要,血钾降低时肌肉兴奋性降低,出现无力。例如长期腹泻、大量呕吐或某些内分泌疾病等可导致低钾血症,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不同,如儿童可能因饮食不均衡等导致,成人可能与疾病等因素相关。 其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心血管疾病:严重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出现脚无力。同时,心力衰竭患者活动耐力下降,也会感觉脚无力。老年人本身心血管功能可能减退,患心力衰竭等疾病风险较高。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缓,会出现乏力症状,包括脚无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时,血钙降低也可引起肌肉神经兴奋性增高或降低,导致脚无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因有差异,老年人内分泌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易患相关内分泌疾病。

    2025-10-11 11:55:47
  • 宝宝摔后脑出血前兆

    宝宝摔后脑出血前兆可从意识、精神状态、眼部、神经系统体征等方面体现,如意识改变、精神状态异常(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瞳孔变化、眼球异常、非消化道原因的频繁喷射性呕吐、肢体运动异常等,家长发现宝宝摔落后有异常表现需立即送医做头颅CT等检查,因婴幼儿脑部未完全成熟,摔落后需谨慎对待,早期识别前兆并及时处理很关键。 一、意识方面的表现 宝宝摔后如果有脑出血前兆,可能会出现意识改变。比如原本清醒的宝宝变得嗜睡,叫他反应迟钝,或者原本活泼好动的宝宝突然变得萎靡不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往常灵敏。这是因为脑出血会影响大脑的神经功能,干扰意识的维持和调节。 二、精神状态异常 1.烦躁不安:宝宝可能会比平时更容易哭闹,而且难以安抚,即使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如吃饱、换尿布等),仍然持续哭闹,这可能是脑出血引起脑部不适,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表现出情绪的异常烦躁。 2.异常安静:与平时活泼的状态相比,突然变得异常安静,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淡漠,这也可能是脑出血前兆的一种表现,提示大脑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 三、眼部症状 1.瞳孔变化:正常宝宝的瞳孔大小对称,直径约2-5毫米。如果宝宝摔后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者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这可能是脑出血影响了眼部的神经传导和瞳孔的调节机制,是脑出血前兆中比较危险的眼部表现。 2.眼球异常:宝宝可能出现眼球凝视,即眼睛固定地看向一个方向,无法正常转动,这是由于脑出血导致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或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眼球的正常运动功能。 四、神经系统体征 1.呕吐:非消化道原因引起的呕吐,尤其是频繁的喷射性呕吐,要警惕脑出血的可能。因为脑出血后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导致出现喷射性呕吐,这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之一,提示脑部有出血情况,颅内压力发生了变化。 2.肢体运动异常:宝宝摔后如果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表现为活动减少、无力抬起,或者肢体活动不协调,如原本能伸手抓东西现在抓握困难等,可能是脑出血影响了运动中枢或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对于有宝宝摔落史的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上述表现。如果发现宝宝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头颅CT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出血并及时治疗。尤其是婴幼儿,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摔落后更需要谨慎对待,因为脑出血对婴幼儿的危害可能更大,早期识别前兆并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2025-10-11 11:54:30
  • 中风后的康复方法有哪些

    中风康复包含物理治疗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从简单肢体屈伸逐步增加难度,老年或伴基础疾病者调整强度)及平衡训练(从静态到动态过渡并结合既往健康个性化调整)、作业治疗着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兼顾特殊生活方式患者原有习惯逐步优化、言语治疗针对语言障碍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心理康复经专业评估后用心理疏导等方式针对伴随心理问题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康复辅助器具根据功能障碍程度结合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以保安全并发挥最大功能满足不同患者需求。 一、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通过被动或主动运动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一般根据患者病情从简单的肢体屈伸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对于老年患者或伴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者需适度调整强度;平衡训练有助于恢复患者站立和行走时的平衡能力,可从静态平衡训练(如坐位平衡)逐步过渡到动态平衡训练(如站立位平衡),以降低跌倒风险,不同病史患者的平衡训练需结合其既往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二、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着重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衣训练可帮助患者恢复穿衣的基本动作,进食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进食功能,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的训练,让患者逐步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习惯用特定方式穿衣、进食),需在训练中兼顾其原有习惯并逐步优化。 三、言语治疗 针对中风后出现语言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的患者,言语治疗师会根据患者具体的语言障碍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失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构音障碍患者则重点训练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训练过程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的语言基础和恢复进度。 四、心理康复 中风患者常伴随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康复至关重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后,可采用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康复信心。对于有特殊病史(如既往有心理疾病史)的患者,心理康复需更加谨慎,结合其既往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体现人文关怀。 五、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 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合理选择康复辅助器具,如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使用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选择时需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例如在狭小空间活动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轻便型助行器,确保患者在使用辅助器具时既安全又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患者的需求。

    2025-10-11 11:51: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