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欣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在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0余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瑞士深造学习一年,在瑞士Bern大学Insel医院神经内科学习研究,参加多项国际研究项。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文章2篇,主编主译4部专著,包括《宣武医院疑难病例讨论》等著作,在《北京青年报》等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及4本科普书籍。被推选为积水潭医院的“科技新星”,主持并承担科研项目。担任北京市卫计委脑卒中质控中心的质控专家,负责急性脑卒中及溶栓绿色通道的工作。担任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审稿人。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展开
  • 失眠的食疗

    谷物类中小米色氨酸高可转化为褪黑素助眠,坚果类核桃含成分有镇静安神助眠作用,蔬菜水果类香蕉含钾镁、百合能调节神经助眠,奶类牛奶含色氨酸和钙助眠,孕妇失眠食疗需谨慎应遵医嘱,儿童失眠优先选天然无刺激食材且适量严重时就医。 一、谷物类食物助眠 小米是常见的助眠谷物,其色氨酸含量较高,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关键原料,褪黑素参与调节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科学研究显示,食用小米制品后,体内色氨酸可转化为褪黑素,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对于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轻度失眠有一定辅助作用。 二、坚果类食物助眠 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镇静安神功效。例如,核桃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其含有的微量元素等成分能帮助放松神经,缓解因神经紧张引发的失眠状况,适量食用核桃可辅助改善睡眠。 三、蔬菜水果类食物助眠 1.香蕉:香蕉含有钾元素与镁元素,钾可防止血压上升及肌肉痉挛,镁具有消除疲劳、松弛肌肉的作用。当人体摄入适量香蕉后,镁元素能发挥镇静效果,辅助入眠,尤其适合因身体疲劳等原因导致失眠的人群。 2.百合: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百合中的某些成分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于阴虚火旺型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可通过煮粥等方式食用。 四、奶类食物助眠 牛奶是经典的助眠食物,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可参与合成褪黑素,同时钙能促进大脑分泌褪黑素,使人产生困倦感。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失眠时选择食疗需谨慎,应避免摄入可能影响胎儿的成分。例如,选择食材时要确保无过敏风险,且不宜过量食用可能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材,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助眠食材,如可选择温和的谷物粥等。 2.儿童:儿童失眠时,应优先选择天然无刺激的食材,且注意适量。例如,儿童食用香蕉、小米等食材时要控制量,因为儿童消化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全,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可将食材制作成易消化的形式,如小米粥、香蕉泥等。若儿童失眠情况较严重,需及时就医,食疗仅作为辅助措施。

    2025-10-11 11:07:25
  • 指尖发麻怎么回事

    指尖发麻可能由神经受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及其他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接受相应治疗。同时,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和保持正确姿势,有助于预防指尖发麻。 1.神经受压: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等受压时,可能会导致手指发麻。常见原因包括肘部或腕部的神经损伤、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等。 建议:如果发麻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疼痛、无力、肌肉萎缩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评估,以确定病因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从而引起手指发麻。 建议:积极控制血糖,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依帕司他等)。同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受伤。 3.腕管综合征:手腕部的正中神经受压,可导致手指麻木、疼痛。多见于经常使用手腕的人群,如程序员、手工业者等。 建议:休息手腕,避免过度使用。可佩戴护腕。如果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4.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胸廓出口处的神经、血管受压引起的,可导致上肢麻木、无力。 建议: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X线、CT等,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5.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营养素,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引起手指发麻。 建议: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坚果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 6.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引起手指发麻。 建议:如果怀疑是药物副作用,可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7.其他原因:脑血管疾病、胸廓出口综合征、肘管综合征、上肢神经损伤等也可能导致指尖发麻。 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此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手部过度使用、寒冷刺激等也可能引起短暂的指尖发麻。如果发麻症状经常发生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注意手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正确的姿势,也有助于预防指尖发麻的发生。

    2025-10-11 11:06:28
  • 一分钟怎么缓解后脑勺疼

    一分钟内缓解后脑勺疼的方法包括休息和放松、按摩、热敷或冷敷、调整姿势、伸展运动、按压穴位等。如果疼痛持续较长时间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在缓解疼痛时需特别注意。 1.休息和放松: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躺下,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深呼吸几次,帮助减轻头部和颈部的紧张。 2.按摩:用手指轻轻按摩后脑勺和颈部的肌肉,从头部向颈部方向进行,以缓解肌肉紧张。 3.热敷或冷敷:用热毛巾或冰袋敷在疼痛的部位,每次持续约15-20分钟。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4.调整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或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调整头部和颈部的位置,减轻对颈椎的压力。 5.伸展运动: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转动头部、左右转头、向前仰头等,每个动作保持几秒钟,重复几次。 6.按压穴位:按摩风池穴、风府穴、天柱穴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约1-2分钟,可能有助于缓解疼痛。 7.避免诱因:尽量避免引起后脑勺疼的诱因,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后脑勺疼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剧烈、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或上述方法无法缓解疼痛,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此外,以下特殊人群在缓解后脑勺疼时需要特别注意: 孕妇:在采取任何缓解方法之前,应先咨询医生的建议。一些方法可能不适合孕妇使用。 儿童:儿童的后脑勺疼可能有其他原因,如感染、头部受伤等。如果儿童出现频繁或剧烈的后脑勺疼,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缓解后脑勺疼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方法,如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 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头痛,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在缓解后脑勺疼时,应注意避免与正在服用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总之,一分钟内缓解后脑勺疼的方法有很多,但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也有助于预防后脑勺疼的发生。

    2025-10-11 11:05:00
  • 脑出血不认识人多久能恢复

    脑出血后不认识人恢复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脑出血部位、严重程度、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年轻、生活方式良好、无严重基础疾病者恢复相对有利;可通过康复治疗、控制基础疾病、营养支持促进恢复,家属需配合并关注患者整体状况。 影响恢复的具体因素及相关机制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对于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恢复可能更有利,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包括神经细胞的修复能力下降等,恢复往往较为缓慢,恢复时间可能更长,且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会影响认知功能的恢复进程。 生活方式因素:发病前有良好生活方式的患者,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在脑出血后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包括认知功能的恢复。而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不利于脑出血后的恢复,可能延长认知障碍的恢复时间。 病史因素:若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控制不佳,会加重脑血管的损伤,影响神经功能的修复,从而延长认知障碍的恢复时间;若患者既往没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身体状况较好,恢复相对会更顺利些。 促进恢复的相关措施 康复治疗: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包括认知康复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定向力训练等。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助于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等目标范围),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以稳定脑血管的状态,减少对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为认知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身体内环境。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充足且均衡的营养,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对神经修复有益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脑出血后不认识人的患者,家属要给予耐心和关心,积极配合医疗团队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关注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对认知功能的恢复产生影响。

    2025-10-11 11:02:55
  • 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

    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病变致管腔狭窄形成梗死灶,中老年血压控制不佳者风险高)、糖尿病(糖代谢紊乱致血管内皮损伤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使发病概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3倍)、高脂血症(脂质沉积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血流供应)、小动脉硬化(致血管弹性减退、管腔变窄致局部供血不足形成梗死灶,中老年发生率高)、血液成分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等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减慢易形成血栓致血管堵塞)、吸烟与酗酒(长期吸烟致血管收缩等,酗酒致血压升高等,增加发病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累及脑部小血管时,容易导致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发生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同时,糖尿病还可能伴有神经病变等,进一步影响脑部小血管的功能,增加梗死发生的可能性。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时,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脑部小血管的血流供应。长期高脂血症是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影响脑部小动脉,引发腔隙性梗死。 小动脉硬化 脑部小动脉硬化也是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小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减退、管腔变窄,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最终形成腔隙性梗死灶。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因此中老年人群中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相对较多。 血液成分异常 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成分异常疾病,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部小血管堵塞,引发双侧腔隙性脑梗死。例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增加了血管堵塞的风险。 吸烟与酗酒 长期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酗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代谢紊乱等,这些因素均会增加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史的人群,其双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酗酒者。

    2025-10-11 11:01: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