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欣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在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0余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瑞士深造学习一年,在瑞士Bern大学Insel医院神经内科学习研究,参加多项国际研究项。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文章2篇,主编主译4部专著,包括《宣武医院疑难病例讨论》等著作,在《北京青年报》等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及4本科普书籍。被推选为积水潭医院的“科技新星”,主持并承担科研项目。担任北京市卫计委脑卒中质控中心的质控专家,负责急性脑卒中及溶栓绿色通道的工作。担任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审稿人。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展开
  • 得了脑梗死头晕怎么办

    脑梗死头晕与多种因素相关,一般需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针对脑梗死本身进行改善脑循环、控制基础疾病等治疗,采取药物缓解、康复训练对症处理,老年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儿童患者处理需更谨慎且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来减轻头晕症状。 一、明确脑梗死头晕的原因 脑梗死患者出现头晕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脑梗死病灶影响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平衡调节系统等。例如,后循环脑梗死常常容易导致头晕等症状,因为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与平衡功能密切相关的区域。 二、一般处理措施 (一)卧床休息 如果患者头晕明显,应让其卧床休息,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因为体位改变可能会加重头晕症状。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平衡功能可能就有所下降,卧床休息能减少因体位变化带来的风险。 (二)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营造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有助于患者缓解头晕不适。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安静舒适的环境都有利于其身心放松,减轻头晕带来的烦躁感。 三、针对脑梗死本身的治疗相关 (一)改善脑循环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采用药物等方式改善脑循环。比如使用一些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但具体药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判断,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改善脑循环时要注意血压的调控,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影响病情。 (二)控制基础疾病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例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高血脂患者要调节血脂,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头晕等症状以及防止脑梗死复发都非常重要。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加重头晕等不适。 四、头晕的对症处理 (一)药物缓解 如果头晕较为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一些缓解头晕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脑梗死病情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对于某些头晕症状,可考虑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等相关的药物,但必须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使用。 (二)康复训练 在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平衡功能等康复训练来改善头晕情况。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年轻患者,可能可以承受相对强度较高的康复训练;而老年患者则需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平衡训练开始,如坐位平衡、站位平衡等训练,逐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轻头晕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脑梗死患者头晕时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注意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一旦出现头晕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加重等,要及时就医。 (二)儿童脑梗死患者(虽然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需提及) 儿童脑梗死导致头晕时,处理需更加谨慎。要积极寻找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康复训练也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如游戏化的平衡训练等,以促进儿童的康复,同时减轻头晕症状。

    2025-09-30 12:15:23
  • 有脑梗塞应注意事项有哪些

    脑梗塞患者需从多方面进行管理,饮食上要控制盐分、合理搭配膳食;生活习惯方面要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病情监测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特殊人群如老年和儿童患者有各自需注意的事项,以降低脑梗塞复发风险、保障身体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等。 一、饮食方面 1.控制盐分摄入:脑梗塞患者应减少盐分摄取,每日盐摄入量宜控制在6克以内。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梗塞复发风险。例如,过多食用咸菜、腌制品等会导致体内钠潴留,进而影响血压稳定。 2.合理搭配膳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钾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像苹果富含果胶等成分,能帮助降低胆固醇;菠菜等绿叶蔬菜含有丰富的叶酸,对心血管有益。同时,要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类、瘦肉、豆类等。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对预防脑梗塞复发有一定作用。 二、生活习惯方面 1.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一般来说,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增加脑梗塞风险。 2.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梗塞发病几率,所以要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三、病情监测方面 1.血压监测: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因为血压波动过大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或狭窄等情况,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2.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加重脑梗塞病情。例如,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 3.血脂监测:关注血脂水平,尤其是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方式调节血脂。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般脑梗塞患者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高危患者需控制在1.81mmol/L以下等,良好的血脂控制有助于减少脑梗塞复发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脑梗塞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生活中要更加注重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跌倒可能导致头部受伤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脑部健康。同时,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要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 2.儿童脑梗塞患者: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重视。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长期的康复等治疗,并且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等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儿童脑梗塞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需要全面评估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管理。

    2025-09-30 12:13:14
  • 长期脑供血不足的后果

    长期脑供血不足会带来多方面不良影响,包括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在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受损,影响儿童学习和智力发育、加速老年人认知衰退;引发神经系统损伤,致神经细胞功能异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增加脑血管病变风险,促使动脉硬化进展、降低脑血管弹性等;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人群受影响情况有别,生活方式不健康等人群更易受其不良影响。 神经系统损伤 1.神经细胞功能异常:脑供血不足时,神经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会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细胞内的一些离子平衡被打破,例如钠离子、钙离子等的异常跨膜转运,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电活动和信号传递。长期如此,神经细胞可能会发生变性、坏死等情况。对于女性和男性来说,在长期脑供血不足的影响下,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神经细胞功能的进行性恶化。 2.运动功能障碍:如果脑供血不足影响到了控制运动的神经通路,会出现运动功能方面的问题。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无力、运动不协调等症状。比如走路时步态不稳,容易摔倒;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下降,像拿筷子、系纽扣等动作变得困难。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长期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神经系统运动功能损伤。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长期脑供血不足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脑供血情况。 脑血管病变风险增加 长期脑供血不足会使脑血管处于一种相对缺血、缺氧的状态,这会刺激脑血管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同时也会增加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几率。例如,可能会促使脑血管出现动脉硬化的加速进展,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而且,长期脑供血不足还可能导致脑血管的弹性降低,使脑血管在血压波动时更容易发生破裂等情况,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长期脑供血不足时,高血糖等因素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快脑血管病变的进程;孕妇如果出现长期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同时自身也面临着更高的脑血管病变风险,需要特别重视,通过合理调整生活方式等措施来改善脑供血状况。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脑供血不足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身体不适以及认知、运动等功能的下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例如,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恶化、生活能力下降而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过度担忧、坐立不安;长期的身体不适和功能受限也可能导致抑郁,出现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可能因为对健康的过度关注和对生活能力下降的担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儿童如果长期脑供血不足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也可能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生活方式不健康、有长期精神压力的人群,在长期脑供血不足时更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影响,需要家人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注。

    2025-09-30 12:12:14
  • 脑出血后苏醒的症状

    意识状态改变方面从昏迷到对刺激有反应且觉醒周期逐渐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上肌力逐渐恢复且运动协调性改善;生命体征中体温趋于平稳,血压、心率相对稳定,不同人群在各症状表现及康复干预等方面有不同特点需综合关注。 觉醒周期逐渐恢复:正常的觉醒-睡眠周期会逐渐恢复。患者可能开始出现清醒时间延长,睡眠-觉醒节律趋于正常。在儿童患者中,其自身的生物钟调节与成人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其睡眠环境的营造,以帮助觉醒周期的恢复,例如保持病房安静、光线适宜等。成年患者若有基础的睡眠障碍相关病史,脑出血后苏醒过程中觉醒周期的恢复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肢体运动功能相关症状 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脑出血后,患者苏醒过程中肢体肌力会逐步改善。最初可能表现为肢体轻微的肌肉抽动,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能感觉到肢体有更明显的活动,然后逐渐可以实现肢体的自主运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肌肉萎缩等情况,肌力恢复相对缓慢,需要在苏醒过程中加强康复相关的评估和早期干预,比如定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等。儿童患者在肌力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其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强,但也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避免因康复不当导致运动功能发育异常。 肢体运动协调性改善:苏醒过程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协调性会逐渐提高。例如,原本无法准确完成精细动作的患者,可能逐渐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抓握动作,且动作的稳定性增加。在成年患者中,若脑出血影响了运动协调相关的脑区,如基底节区等,运动协调性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并且需要结合康复训练来促进。儿童患者在运动协调性恢复方面,由于其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可能在合适的康复干预下恢复较快,但同样需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要适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生命体征相关症状 体温趋于平稳:脑出血患者在苏醒过程中,体温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如果在苏醒前存在发热情况,随着病情好转,体温调节功能逐渐恢复,体温会下降并保持稳定。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相对较弱,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防止出现体温波动过大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保暖等护理措施,因为体温不稳定可能影响患者的苏醒进程。儿童患者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脑出血后体温变化可能更为敏感,在苏醒过程中要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合理调节患儿体温,避免过热或过冷对患儿神经系统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血压、心率相对稳定:苏醒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会逐渐趋于稳定。正常情况下,血压会维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心率也会保持在合适的频率。成年患者若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在苏醒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再次导致脑出血等并发症,影响苏醒进程。儿童患者由于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脑出血后血压和心率的稳定对于其苏醒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精准监测和调控,确保生命体征平稳,为苏醒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2025-09-30 12:11:39
  • 乙酰胆碱是什么

    乙酰胆碱是胆碱与乙酸在胆碱乙酰化酶催化下合成的酯类神经递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分布,中枢参与学习记忆等调控、外周可引起多种生理效应,与阿尔茨海默病(胆碱能系统功能减退相关)、重症肌无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致症状)相关,老年人胆碱能系统可能减退可通过合理饮食维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时需考虑乙酰胆碱能系统情况及相关医疗操作药物影响。 一、定义与化学本质 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属于胆碱能神经递质。其化学本质为胆碱与乙酸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下合成的酯类物质,分子式为CHNO。 二、分布与合成 (一)分布 乙酰胆碱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分布。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皮质、海马、基底前脑等区域富含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外周神经系统中,主要存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及躯体运动神经中。 (二)合成 在胆碱能神经元内,胆碱经胆碱转运体摄取进入细胞,然后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与乙酰辅酶A结合生成乙酰胆碱,合成后储存于突触小泡中。 三、生理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参与多种重要生理功能调控,如调节学习、记忆过程,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以及情绪、行为等方面。例如,海马区的胆碱能系统与记忆巩固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出现胆碱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二)外周神经系统功能 在外周,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可引起多种生理效应。如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可引起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等;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引起骨骼肌收缩。此外,还能引起汗腺分泌增加、皮肤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四、相关疾病关联 (一)阿尔茨海默病 该病的发病机制与胆碱能系统功能减退密切相关。患者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的胆碱能神经元变性,乙酰胆碱合成减少,导致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记忆障碍等临床症状。 (二)重症肌无力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影响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进而出现骨骼肌无力、易疲劳等症状。 五、特殊人群考虑 (一)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体内胆碱能系统功能可能逐渐减退,这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某些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日常可通过合理饮食(如摄入富含胆碱的食物,像鸡蛋、豆类等)等方式维持胆碱能系统的相对稳定,但需注意遵循科学饮食原则,避免不合理的营养补充。 (二)儿童 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乙酰胆碱参与神经发育相关过程。若儿童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异常表现,需考虑乙酰胆碱能系统是否正常,同时在涉及可能影响胆碱能系统的医疗操作或药物使用时,应充分评估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潜在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且严格避免不恰当使用可能干扰乙酰胆碱代谢或作用的药物。

    2025-09-30 12:10: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