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闫欣副主任医师(75)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闫欣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在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0余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瑞士深造学习一年,在瑞士Bern大学Insel医院神经内科学习研究,参加多项国际研究项。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文章2篇,主编主译4部专著,包括《宣武医院疑难病例讨论》等著作,在《北京青年报》等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及4本科普书籍。被推选为积水潭医院的“科技新星”,主持并承担科研项目。担任北京市卫计委脑卒中质控中心的质控专家,负责急性脑卒中及溶栓绿色通道的工作。担任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审稿人。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神经病变展开
  • 小脑萎缩康复治疗方法

    小脑萎缩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平衡训练、协调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温热疗法、低频电刺激等。 1.平衡训练 包括静态平衡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静态平衡训练可以让患者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平衡;动态平衡训练可以让患者在平衡板上练习站立、行走等动作。 2.协调训练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来训练患者的协调能力,如跳绳、踢毽子等。 3.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一些力量训练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如举重、俯卧撑等。 4.温热疗法 通过热敷、温泉浴等方式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5.低频电刺激 通过低频电流刺激肌肉,增强肌肉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小脑萎缩的康复治疗需要长时间坚持,同时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2025-04-09 12:49:22
  • 中枢神经紊乱怎么治疗

    中枢神经紊乱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帮助缓解中枢神经紊乱的症状,例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镇静剂等。但请注意,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滥用。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中枢神经紊乱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改变不良认知,从而减轻症状。 3、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利于改善中枢神经紊乱。此外,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也有利于缓解症状。 中枢神经紊乱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治疗,如有疑虑或症状持续加重,请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2025-04-09 12:49:21
  • 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治疗药是什么

    一般没有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治疗药,常用的药物有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 1.卡马西平 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异常放电,从而缓解疼痛。它起效迅速,但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眩晕、嗜睡等副作用。 2.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也属于抗癫痫药物,能降低神经元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从而缓解三叉神经痛。其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需注意逐步调整至有效剂量。 3.普瑞巴林 普瑞巴林具有抗焦虑、镇痛的作用,能够减轻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发作时的疼痛症状,并且还能减少发作频率。使用时应遵医嘱,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4.阿米替林 虽然阿米替林主要用于抗抑郁治疗,但它也能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引起的抑郁情绪和焦虑,并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缓解疼痛。然而,它可能带来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2025-04-09 12:49:11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平衡障碍、认知障碍等。 1、震颤 常为首发症状,多为静止性震颤,可出现于单侧或双侧上肢、下肢、头部或下颌等部位,上肢震颤较下肢常见。 2、运动迟缓 表现为动作缓慢、笨拙,如起步困难、步伐变小、转身困难等。 3、肌肉强直 常导致肢体僵硬、不灵活,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加。 4、平衡障碍 由于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患者可能出现平衡问题,容易摔倒。 5、认知障碍 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痴呆。 需要注意的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此外,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所以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因素。

    2025-04-09 12:49:02
  •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基底节区。 基底节区是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等。这些核团与大脑的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密切相关。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因素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梗死。 基底节区的腔隙性脑梗死常常表现为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这些症状通常比较短暂,容易被忽视,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逐步加重,甚至导致严重的残疾。 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非常重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5-04-09 12:48: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