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蓝宇主任医师(111)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蓝宇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诊治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地通过胃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精通各种胃肠动力检测;便秘,消化门诊(胃肠肝胆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蓝宇,女,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消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内科教研组主任。在诊治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地通过胃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精通各种胃肠动力检测方法。多年来对胃肠运动及其运动障碍相关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运动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的研究”的研究。对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便秘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发表文章8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译著(文)1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地通过胃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精通各种胃肠动力检测;便秘,消化门诊(胃肠肝胆病)。展开
  • 肠道寄生虫病症状是什么

    肠道寄生虫感染可致一般消化道相关症状如脐周隐痛间歇性发作儿童不定时哭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营养吸收障碍表现为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致消瘦体重不增发育迟缓、钩虫等致慢性失血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特殊寄生虫感染有蛔虫致异食癖或扭结成团肠梗阻、绦虫致粪便见白色节片及肛门瘙痒,部分可引起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儿童因免疫消化未成熟更易感染且症状更突出需加强卫生宣教,孕妇感染可影响胎儿需注意饮食卫生,老年人免疫减退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关注消化营养状况。 一、一般消化道相关症状 1.腹痛:多表现为脐周隐痛,这是由于肠道内寄生虫活动时刺激肠黏膜及肠壁神经所致,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呈间歇性发作。儿童因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不定时的哭闹不安。 2.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包括食欲不振,患者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这与寄生虫在肠道内代谢产物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有关。 二、营养吸收障碍相关症状 1.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儿童感染肠道寄生虫病后,寄生虫会夺取人体营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出现消瘦、体重不增,长期可影响身高增长、智力发育等,表现为发育迟缓,如身高、体重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水平。 2.贫血:某些肠道寄生虫(如钩虫)可导致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活动耐力下降。 三、特殊寄生虫感染的特异表现 1.蛔虫感染:严重蛔虫感染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异食癖,如喜食纸张、泥土等;蛔虫还可能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表现为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急腹症表现。 2.绦虫感染:绦虫感染患者可在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节片呈扁平带状,有时能自行爬出肛门,患者可能感觉肛门瘙痒。 四、过敏相关表现 部分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瘙痒、荨麻疹等,这是因为寄生虫抗原进入人体后,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导致皮肤出现变态反应。 五、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更易感染肠道寄生虫,且感染后症状可能更明显,除上述一般症状外,生长发育受影响更为突出,需加强卫生宣教,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预防寄生虫感染。 2.孕妇:孕妇感染肠道寄生虫病可能影响自身营养状况,进而影响胎儿发育,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定期进行寄生虫相关检查,若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感染肠道寄生虫后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关注其消化功能变化、营养状况等,一旦怀疑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处理。

    2025-10-27 12:24:18
  • 哪些疾病能引起打嗝

    脑血管意外累及脑干等可干扰神经传导引发打嗝老年人脑血管基础病变风险相对更高,纵隔肿瘤压迫膈神经成人相对更常见此类打嗝,食管裂孔疝肥胖及老年人因结构退变等易患,胃炎饮食不规律等人群易发病,胃食管反流病肥胖等人群患病率高,肺炎儿童因防御弱、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易引发,胸膜炎各类原因可致,尿毒症患者因代谢产物蓄积易引发且老年人患慢性肾脏病比例高需警惕。 一、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可影响呃逆反射弧相关神经结构,当病变累及脑干、颈髓等部位时,可干扰正常神经传导,引发打嗝。例如,脑干梗死可能破坏与呃逆相关的神经中枢通路,导致膈肌、肋间肌等不自主收缩而出现打嗝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因脑血管意外发病,老年人因脑血管基础病变风险相对更高。 二、纵隔疾病 (一)纵隔肿瘤 纵隔内肿瘤如胸腺瘤等,肿瘤生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包括膈神经,导致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打嗝。肿瘤的占位效应可影响神经正常功能,不同年龄均可发生纵隔肿瘤相关打嗝,但成人相对更常见此类疾病。 (二)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时,部分胃组织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刺激膈肌或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进而引发打嗝。肥胖人群、老年人因食管裂孔结构退变等因素,食管裂孔疝发生率相对较高,更易出现因该疾病导致的打嗝。 三、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炎 急、慢性胃炎时,胃黏膜受炎症刺激,可影响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肠道蠕动紊乱,可能引发打嗝。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人群易患胃炎,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饮食不洁等因素引发急性胃炎相关打嗝。 (二)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膈肌痉挛,出现打嗝症状。肥胖、吸烟、饮酒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较高,进而更易因该疾病出现打嗝,不同年龄均可受累,老年人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因素更易发病。 四、胸腔疾病 (一)肺炎 肺部炎症累及胸膜时,炎症刺激可传导至膈肌,引起膈肌不自主收缩导致打嗝。儿童因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肺炎发生率较高,更易出现肺炎相关打嗝;老年人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肺炎引发打嗝的风险也需关注。 (二)胸膜炎 胸膜炎症可直接刺激膈肌,引发膈肌痉挛性收缩而导致打嗝。各类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均可能出现此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胸膜炎发病及相关打嗝的表现有差异。 五、代谢性疾病 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代谢产物蓄积,可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包括对膈肌神经调节的影响,从而引发打嗝。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展至尿毒症阶段时,易出现此类因代谢紊乱导致的打嗝,老年人患慢性肾脏病比例相对较高,更需警惕尿毒症相关打嗝。

    2025-10-27 12:23:34
  • 胆囊炎,10吃5不吃,缓解胆囊炎

    胆囊炎患者宜食富含膳食纤维、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清淡易消化粥类、新鲜蔬果、绿茶、菌菇类、全麦制品、橄榄油、姜黄、蒲公英茶等,忌食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高糖、酒精类食物,儿童患胆囊炎需及时就医并遵饮食原则,孕妇患胆囊炎要兼顾胎儿营养调整饮食,老年人有基础病的要控高糖且保证宜吃食物易消化并避免不宜吃的食物。 一、胆囊炎患者宜吃的食物 1.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以及西兰花、苹果等新鲜蔬果,膳食纤维可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胆囊炎发病风险,研究显示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胆囊健康。 2.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优质蛋白食物:深海鱼肉(如三文鱼,富含Omega-3)、去皮鸡肉等,既能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又不会过度加重胆囊消化负担。 3.清淡易消化的粥类:小米粥、南瓜粥等,这类食物易于消化,可减少胆囊收缩时的负担。 4.新鲜蔬菜水果:除上述提到的,还有菠菜等绿叶菜,富含维生素与抗氧化剂,对胆囊炎症有一定缓解作用。 5.绿茶:其中含有的成分可能对胆囊炎症有改善效果,但需适量饮用。 6.菌菇类:香菇、平菇等,营养丰富且脂肪含量低。 7.全麦制品:如全麦面包等全谷物食品,能提供稳定能量且利于胆囊健康。 8.橄榄油:属于健康油脂,可适量用于烹饪,有助于维持胆汁正常代谢。 9.姜黄: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对炎症有一定改善作用,可通过合理方式摄入。 10.蒲公英茶:有一定利胆作用,但饮用需遵医嘱。 二、胆囊炎患者不宜吃的食物 1.高脂肪食物: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肥肉等,食用后会强烈刺激胆囊收缩,加重胆囊炎症。 2.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猪肝、猪脑等)、蛋黄等,过多摄入会增加胆囊代谢负担。 3.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芥末等,会刺激胆道,引发胆囊痉挛,加重疼痛等不适。 4.高糖食物:甜品、含糖饮料等,高糖摄入可能影响胆汁代谢,不利于胆囊健康。 5.酒精:会损害肝脏功能,间接影响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加重胆囊炎病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胆道畸形等因素相关,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饮食上严格遵循上述宜吃与不宜吃的原则,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 孕妇:孕妇患胆囊炎时需谨慎处理,饮食调整是重要方面,要严格规避不宜吃的食物,同时由于孕妇身体特殊性,饮食调整需兼顾胎儿营养需求,尽量选择温和且利于胆囊健康的食物。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要严格控制高糖食物摄入;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宜吃的食物需保证易消化,不宜吃的食物坚决避免,以减少对胆囊及全身健康的不良影响。

    2025-10-27 12:22:50
  • 胆囊炎有哪些症状呢

    胆囊炎症状包括腹痛(多数发作前有进食油腻诱因,部位在上腹或右上腹,开始间歇性钝痛后渐加剧呈持续性绞痛且可放射,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有基础病史者可能不典型)、消化道症状(常恶心呕吐,部分腹胀食欲减退,儿童易影响进食营养,老年加重消化功能紊乱)、发热(轻型低热重型高热,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有基础疾病者发热可能受干扰)、黄疸(合并胆总管梗阻时出现,儿童少见老年可能病情复杂)。 腹痛 是胆囊炎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发作前有进食油腻食物的诱因,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右上腹,开始时疼痛可为间歇性钝痛,随后会逐渐加剧,呈持续性绞痛,疼痛可能会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例如,一些患者会感觉右上腹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这种疼痛在进食油腻后往往会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若发生腹痛通常也符合上述特点;女性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胆囊炎发作时腹痛表现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需注意与其他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相鉴别;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胆囊炎患者,腹痛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排查。 消化道症状 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恶心是一种上腹部不适并伴有欲吐的感觉,呕吐则可吐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会吐出胆汁。部分患者还会有腹胀、食欲减退的表现,腹胀可能会使患者感觉腹部胀满不适,影响进食欲望,导致食欲下降。在年龄方面,儿童胆囊炎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可能更容易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需要特别关注其饮食情况以保证营养供应;老年患者消化道功能本身较弱,胆囊炎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加重其消化功能紊乱,应注意观察并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发热 轻型胆囊炎患者可能仅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而重型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超过38.5℃,甚至可达39℃-40℃。发热是身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体现。不同性别患者发热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若发生胆囊炎发热可能需要考虑与自身内分泌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的胆囊炎患者,发热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需要综合评估病情。 黄疸 当胆囊炎合并胆总管梗阻时,可能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黄疸的出现是因为胆管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皮肤黏膜黄染。在年龄方面,儿童胆囊炎合并黄疸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要高度重视,排查是否存在胆道梗阻等严重情况;老年患者若出现黄疸,可能提示病情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因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黄疸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10-27 12:21:59
  • 5分钟搞懂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侵袭肠道引发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常见病原体有经不洁饮食传播的细菌、经污染水或食物传播的病毒及因接触污染水源或食物感染的寄生虫,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伴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通过询问病史结合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补液支持、据病原选抗感染药、一般支持,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特殊人群中儿童防脱水、老人监测指标、孕妇用药谨慎、免疫低下者加强防护及时就医。 一、感染性腹泻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及其代谢产物侵袭肠道所引发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 二、病因 (一)常见病原体 1.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多通过不洁饮食(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2.病毒:常见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诺如病毒可经污染的水、食物传播。 3.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常因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等,部分患者伴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电解质紊乱(如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现。 四、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及病原学检查(如粪便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明确具体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一)补液支持 优先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具体用法)。 (三)一般支持 患者需注意休息,调整饮食,建议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六、预防措施 (一)饮食卫生 不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确保食物彻底煮熟后再食用,加强对食品的卫生监管。 (二)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环节,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性腹泻易出现脱水,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自行使用不恰当的止泻药物,以防延误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感染性腹泻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加重等,需密切监测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必要时及时就医。 (三)孕妇 孕妇感染性腹泻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四)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此类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需加强防护,如避免接触传染源等,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

    2025-10-27 12:19: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