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宇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诊治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地通过胃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精通各种胃肠动力检测;便秘,消化门诊(胃肠肝胆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蓝宇,女,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消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内科教研组主任。在诊治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地通过胃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精通各种胃肠动力检测方法。多年来对胃肠运动及其运动障碍相关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运动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的研究”的研究。对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便秘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发表文章8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译著(文)1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地通过胃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精通各种胃肠动力检测;便秘,消化门诊(胃肠肝胆病)。展开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这个病严重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多数患者病情相对较轻,若能及时去除诱因并规范处理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或病情持续进展,如出现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相关风险等,老年人、儿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情况更需关注,大多起始病情不严重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防向严重方向发展。 一、一般较轻的情况 1.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 对于一些因饮食不规律、偶尔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但未造成严重黏膜损伤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上腹部不适、隐痛等,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例如,一些年轻人因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辛辣食物导致的轻度胃黏膜炎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再次食用刺激性食物,胃黏膜可逐渐恢复,病情不严重。 从病理角度看,胃黏膜主要是轻度的慢性炎症改变,没有明显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较严重的病理改变,此时病情相对较轻。 2.对生活方式影响小 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盐、腌制食物摄入等),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医疗干预就能维持较好的状态。比如,一些工作压力不大、能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的中年人,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后,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调整,病情可长期稳定。 二、可能出现严重情况的方面 1.出现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少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较明显,可能出现胃黏膜糜烂,进而导致消化道出血。如果出血量大,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出现糜烂出血的患者,若出血得不到及时控制,会有较大风险。 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相关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病因,若幽门螺杆菌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胃黏膜炎症持续活动,甚至有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约15%-20%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约1%-3%会发生胃癌。对于一些免疫力较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未能有效清除的患者,病情有向更严重方向发展的可能。 2.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即使是轻度的胃黏膜炎症,也可能因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出现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例如,老年人可能会因为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减弱,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 儿童: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患病,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胃黏膜较脆弱,慢性炎症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比如,儿童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而且儿童用药需谨慎,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如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保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的发展可能会相互影响。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若胃黏膜炎症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而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的某些药物可能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加重胃炎病情。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多起始病情不严重,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向严重方向发展。

    2025-10-16 14:25:51
  • 拉肚子拉水怎么回事

    儿童和成人腹泻拉水常见原因有感染(病毒如轮状、诺如,细菌如大肠、沙门氏)、饮食(食物中毒、不当)、其他(腹部受凉、肠道过敏、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应对要补充水分电解质,调整饮食,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就医。 一、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常见的引起儿童腹泻拉水的病原体,成人也可感染,如诺如病毒感染,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拉水症状,一般病程有自限性,但也可能导致脱水等严重情况。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后,会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分泌增加和蠕动加快,从而出现拉肚子拉水,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例如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导致大量水样便。 2.饮食因素 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海鲜、肉类等,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拉肚子拉水,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饮食不当: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如过早添加不易消化的食物,成人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生冷、油腻食物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拉水。比如成人一次性进食过多冰淇淋,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快,出现拉肚子拉水。 3.其他因素 腹部受凉:尤其是儿童,腹部保暖不当,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拉肚子拉水,常同时伴有腹痛表现。 肠道过敏: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摄入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后,可出现腹泻拉水,多为水样便,还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过敏表现。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拉肚子拉水,这种情况在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的人群中较常见。 二、可能出现的后果 1.脱水:拉肚子拉水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儿童可能出现口渴、尿少、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成人也可能出现口干、眼窝凹陷、乏力等脱水症状,进一步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2.电解质紊乱:主要是钾、钠、氯等电解质的丢失,可引起低钾血症(表现为四肢无力、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等,严重电解质紊乱会危及生命。 3.营养不良:长期拉肚子拉水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是儿童,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等,成人也可能出现体质下降等情况。 三、应对建议 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对于儿童,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冲调后少量多次服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成人也可饮用淡盐水、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等。 如果脱水症状严重,如儿童出现精神极差、无尿等,成人出现休克表现,应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 2.调整饮食 儿童腹泻拉水时,可适当减少喂奶量或进食量,暂停添加新的辅食,改为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成人应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馒头等。 3.及时就医 如果拉肚子拉水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高热、剧烈腹痛、血便等情况,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对于儿童,尤其要注意观察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025-10-16 14:25:16
  • 急性肠胃炎要忌口几天

    急性肠胃炎忌口时长受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影响,病情轻的忌口3-7天,重的1-2周甚至更久;急性期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恢复期逐渐过渡添加易消化食物,儿童和老年患者恢复期添加食物需特殊注意,合理饮食管理助胃肠道恢复健康。 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急性肠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轻度腹痛、腹泻,每日腹泻次数较少,一般在3-5次左右。这种情况下,通过积极治疗和合理饮食调整,通常3-7天胃肠道功能可基本恢复,忌口时间相对较短。例如,因饮食不洁引起的轻度急性肠胃炎,患者在遵医嘱用药后,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3-7天胃肠道就能适应正常饮食。 重度急性肠胃炎:患者腹泻频繁,每日可达10次以上,还可能伴有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此时胃肠道黏膜损伤较严重,恢复时间较长,忌口时间可能需要1-2周甚至更久。比如因细菌感染导致的重度急性肠胃炎,患者除了规范治疗外,需要更长时间让胃肠道黏膜修复,忌口时间相应延长。 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患急性肠胃炎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恢复相对较慢,忌口时间可能比成人稍长。婴幼儿急性肠胃炎患者,可能需要忌口1-2周,且在选择食物时要更加谨慎,需从少量易消化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而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急性肠胃炎后忌口时间也会相应延长,可能需要1-2周甚至更久来保证胃肠道充分恢复。 基础病史: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发生急性肠胃炎后,胃肠道黏膜本身就较为脆弱,恢复时间会更长,忌口时间也会相应延长。例如本身有胃溃疡的患者患急性肠胃炎,可能需要忌口2周甚至更久,以避免食物刺激加重胃肠道损伤。 急性肠胃炎忌口的及注意事项 急性期忌口内容 发病急性期,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加重。同时,也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容易引起胃肠道痉挛,进一步加重病情。 还要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制品、大量肉类等。这类食物在胃肠道内难以消化,会延缓胃肠道恢复时间。 恢复期忌口逐渐过渡 在胃肠道开始恢复的阶段,即从发病后3-7天(病情较轻者)或1-2周后(病情较重者),可以开始逐渐添加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但仍需注意避免过度进食。例如,可以从喝少量的稀粥开始,然后逐渐增加粥的浓稠度,再慢慢添加少量的煮烂的蔬菜泥等。随着胃肠道适应能力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对于儿童患者,在急性肠胃炎恢复期添加食物时更要谨慎,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软到硬的原则。比如刚开始可以给儿童吃1-2勺稀粥,观察1-2天,如果没有不适反应,再逐渐增加量和食物种类,如添加少量的蒸蛋羹等。对于老年患者,恢复期添加食物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在保证食物易消化的前提下,适当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选择鱼肉、虾肉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但要确保烹饪方式清淡,如清蒸等。 总之,急性肠胃炎患者的忌口时长和具体饮食调整需根据自身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判断,通过合理的饮食管理有助于胃肠道尽快恢复健康。

    2025-10-16 14:24:21
  • 急性胃肠炎会乏力吗

    急性胃肠炎有可能致乏力,原因包括体液丢失致电解质紊乱、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及能量生成减少,炎症反应产生炎症介质致全身反应、高代谢耗能;儿童乏力明显需密切观察,老年人乏力隐匿且危害大,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及有基础病史人群乏力表现和应对各异,需依具体情况处理。 一、急性胃肠炎导致乏力的原因 1.体液丢失 急性胃肠炎患者常出现腹泻、呕吐症状,大量体液丢失,包括水分以及钠、钾等电解质。例如,严重腹泻时,肠道大量失水失钠,机体血容量减少,血液循环受限,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有氧代谢障碍,能量生成减少,从而引起乏力。研究表明,急性胃肠炎患者因腹泻造成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同时也会影响神经-肌肉的传导,导致乏力等症状。 呕吐同样会导致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尤其是频繁呕吐时,胃酸大量丢失,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进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乏力表现。 2.炎症反应 肠道发生炎症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会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全身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炎症反应会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大量能量,进一步加重乏力感。 二、不同人群急性胃肠炎乏力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 儿童急性胃肠炎时乏力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儿童自身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体液丢失和电解质紊乱对其影响更大。例如,婴幼儿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脱水,会迅速出现精神萎靡、乏力等症状。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情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乏力、精神差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补液等治疗,以纠正体液和电解质紊乱,缓解乏力症状。 2.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性胃肠炎时,乏力可能更为隐匿且危害较大。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体液丢失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差。即使是轻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导致明显的乏力,影响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性胃肠炎引起的乏力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因此,老年人患急性胃肠炎时,应及时就医,积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 3.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平时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急性胃肠炎导致的乏力可能会对其生活和运动产生较明显影响。他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恢复体力,在治疗急性胃肠炎的同时,应注意适当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而对于平时活动量较小的人群,乏力症状可能相对不那么突出,但也需要重视急性胃肠炎的治疗,避免乏力症状持续影响生活质量。 4.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急性胃肠炎患者,乏力可能与血糖波动以及急性胃肠炎导致的代谢紊乱有关。糖尿病患者在急性胃肠炎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糖,因为腹泻、呕吐等情况可能影响血糖的稳定,进而加重乏力等症状。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急性胃肠炎患者,乏力可能是心功能进一步受损的信号,需要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如心率、血压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 急性胃肠炎患者出现乏力症状较为常见,其原因与体液丢失、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人群在急性胃肠炎时乏力的表现和应对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6 14:23:31
  • 肚子一直咕噜咕噜叫还一直拉稀怎么办

    肚子咕噜咕噜叫且拉稀可能由饮食因素、腹部着凉、肠道感染等引起,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饮食不当等致症状时要调整饮食、保暖,特殊人群需依自身情况谨慎处理,严重时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饮食因素 1.原因:食用过多生冷、辛辣、油腻或不洁食物可能导致肚子咕噜咕噜叫且拉稀。例如,大量进食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其中的低温刺激胃肠道,使胃肠蠕动加快;食用变质的食物,如被细菌污染的剩菜剩饭,细菌及其毒素会刺激肠道,引发肠道炎症反应。 2.应对:首先要调整饮食,短期内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消化,还能保护胃黏膜;软面条也较为温和,不会加重胃肠负担。避免再次食用刺激性、不洁食物。 (二)腹部着凉 1.原因: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如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在外、在空调房内长时间腹部受凉等,会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出现肚子咕噜叫和拉稀症状。 2.应对: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数次,以缓解腹部痉挛,改善胃肠功能。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根据气温适当增添衣物。 (三)肠道感染 1.原因: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肠道,引发肠炎。病毒或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分泌增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肠鸣音亢进(即肚子咕噜咕噜叫)等症状。 2.应对: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具有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拉稀次数较多,可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需要就医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遵循医生的专业判断。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原因特点: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因饮食不当或腹部着凉出现上述症状。而且儿童拉稀容易导致脱水,因为儿童体液总量相对较少,脱水症状可能出现得较快且较严重。 2.注意事项:家长要格外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儿童拉稀次数多、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提示可能有脱水,需及时就医。在饮食上,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儿童专用的腹泻奶粉等。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适合儿童的肚围等。 (二)老年人 1.原因特点: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衰退,肠道抵抗力相对较弱,肠道感染的风险较高,而且老年人可能本身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腹泻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2.注意事项:老年人出现肚子咕噜叫和拉稀时,要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饮食上要选择温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粥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发热、腹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三)孕妇 1.原因特点: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状态,胃肠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饮食、腹部着凉等因素都可能引发上述症状,而且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 2.注意事项:孕妇出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从饮食和腹部保暖等非药物方面进行调整。如果症状较轻,通过调整饮食和保暖等措施后无改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2025-10-16 14:21: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