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1、前列腺增生钬激光剜除术(HoLEP);2、晚期肾癌、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3、各种神经源性膀胱及神经源性排尿困难;4、各种常见泌尿外科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宁,男,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曾于日本及广州、浙江、内蒙古等省市进行手术演示及教学。专业特长: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的诊治。前列腺增生和膀胱疾患的激光手术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1、前列腺增生钬激光剜除术(HoLEP);2、晚期肾癌、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3、各种神经源性膀胱及神经源性排尿困难;4、各种常见泌尿外科疾病。展开
  • 什么是前列腺液

    前列腺液是前列腺分泌物,占精液约30%,含多种成分,pH值偏酸,有参与精液组成、缓冲等功能,可辅助诊断前列腺疾病及男性不育症,不同年龄前列腺液有变化,通过前列腺按摩获取,检查前需禁欲3-7天。 一、前列腺液的定义 前列腺液是前列腺的分泌物,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位于膀胱颈部下方、包绕尿道根部。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精液体积的30%左右。 二、前列腺液的成分及相关指标意义 成分:前列腺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卵磷脂小体、酸性磷酸酶、锌离子、柠檬酸、蛋白质等。其中卵磷脂小体是评价前列腺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含量丰富,显微镜下观察满视野分布。而酸性磷酸酶与前列腺的功能和疾病状态相关,当前列腺发生病变时,其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锌离子在前列腺液中也有一定含量,它与前列腺的抗菌功能等有关。 pH值:前列腺液的pH值一般在6.3-6.5之间,偏酸性环境。这一酸性环境有助于维持前列腺内的微环境以及参与精液的凝固与液化等过程相关。 三、前列腺液的生理功能 参与精液的组成:前列腺液为精子提供营养物质,比如其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可以为精子的活动提供能量等支持,有助于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存活和运动,从而参与生育过程。 缓冲作用:前列腺液的酸性环境可以中和女性阴道内的碱性环境,为精子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因为精子在偏碱性环境中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而前列腺液的酸性可以起到缓冲调节作用。 四、前列腺液相关的临床意义 前列腺疾病诊断:通过前列腺液检查可以辅助诊断前列腺相关疾病。例如,当前列腺炎发生时,显微镜下观察前列腺液可见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等异常情况。医生会根据前列腺液的外观、白细胞数量、卵磷脂小体数量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炎以及炎症的严重程度等。对于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前列腺液检查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前列腺液的异常可能会影响精液的质量从而导致不育。 与年龄等因素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定变化,前列腺液的成分等也可能会有相应改变。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较为常见,此时前列腺液的检查结果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表现,如可能存在前列腺液排出不畅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前列腺液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能会有所差异,医生在解读检查结果时会充分考虑年龄因素。 五、前列腺液的获取方式 前列腺按摩:医生会通过直肠指检对前列腺进行按摩,收集前列腺液。一般来说,在进行前列腺按摩获取前列腺液前,受检者需要禁欲3-7天,以保证前列腺液的量和成分相对稳定。在按摩过程中,受检者可能会有轻微的不适,但一般是可以耐受的。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体质较弱者等,医生会更加轻柔操作,避免造成过度的不适或损伤。在获取前列腺液后,会及时送检进行相关检查。

    2025-10-15 15:09:00
  • 小便刺痛带血是什么原因

    小便刺痛带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女性因尿道短直等更易感染,有相应症状及检查异常)、泌尿系统结石(因尿液成分等形成,有疼痛等表现及超声可查)、泌尿系统肿瘤(与致癌物质等有关,有特定表现及相关检查)、外伤因素(有外伤史,有外伤相关表现)、其他因素(全身性疾病累及,有全身病相应表现),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特殊人群更要及时就医。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分析: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泌尿系统引发感染是常见原因,如大肠埃希菌等。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对男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个人卫生不佳等因素可增加感染风险;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也可能因卫生等问题导致感染;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情况。 2.具体表现:除了小便刺痛带血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尿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细菌等异常。 二、泌尿系统结石 1.原因分析:尿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形成结石,如草酸钙结石等。饮食中摄入过多高钙、高草酸等食物可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喝水少导致尿液浓缩也易促使结石形成。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患泌尿系统结石,男性相对更易患,老年人可能因代谢等问题增加结石发生几率。 2.具体表现:除小便刺痛带血外,疼痛可较为剧烈,呈阵发性,还可能伴有腰痛等症状,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结石部位等情况。 三、泌尿系统肿瘤 1.原因分析:如膀胱癌等肿瘤性疾病,具体发病原因可能与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遗传因素等有关。中老年人群相对发病风险较高,男性患泌尿系统肿瘤的几率可能与一些特定因素相关,不同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等可能增加肿瘤发生风险。 2.具体表现:可出现无痛性或伴有疼痛的小便带血,还可能有排尿困难等其他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四、外伤因素 1.原因分析:泌尿系统受到外伤,如外力撞击等。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因外伤导致泌尿系统损伤,儿童可能因意外外伤,成年人可能因运动、交通事故等外伤。 2.具体表现:除小便刺痛带血外,可能有局部疼痛、肿胀等外伤相关表现,结合外伤史等可帮助诊断。 五、其他因素 1.原因分析: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小便刺痛带血,如紫癜性肾炎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全身性疾病累及泌尿系统而出现此症状,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需特别关注。 2.具体表现:往往还伴有全身性疾病的相应表现,需要结合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当出现小便刺痛带血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出现这种情况时,更要及时就医,因为不同人群的病情发展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需特别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老年人要综合考虑机体的整体状况等。

    2025-10-15 15:07:54
  • 尿道炎可以自愈吗

    尿道炎是否能自愈与尿道炎类型、病情轻重、患者自身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非淋菌性、淋菌性尿道炎一般难自愈,部分急性单纯性尿道炎体质好、感染轻者可能自愈,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自愈,大多患者症状明显或持续不缓解时建议及时就医规范诊治避免病情延误。 非淋菌性尿道炎 部分症状较轻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在机体免疫力较强的情况下,有可能自愈,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因为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病原体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引发并发症,如男性附睾炎、前列腺炎,女性盆腔炎等。 淋菌性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由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一般很难自愈。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加重,还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给他人,并且可能引发尿道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急性单纯性尿道炎 对于一些体质较好、感染程度较轻的急性单纯性尿道炎患者,通过增加饮水量、多排尿,注意休息等一般措施,有可能依靠自身免疫力控制病情,实现自愈。但如果感染程度较重,出现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状,通常需要进行治疗,否则病情可能恶化。 影响尿道炎自愈的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患者: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尿道炎自愈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儿童尿道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发育等,所以儿童尿道炎多需要积极治疗。 老年患者: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可能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尿道炎自愈的概率较低,并且容易反复发作,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尿道炎,而且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尿道炎自愈的可能性降低,因为特殊时期机体的生理状态变化可能不利于自身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清除。 男性:男性尿道炎相对女性来说,在相同病情下,自愈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由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尿道炎,如淋菌性尿道炎,男性患者自愈的情况少见。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这类人群机体免疫力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尿道炎的自愈,因为良好的机体免疫力是对抗病原体的重要保障,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削弱免疫力。 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如不经常清洗外阴、不勤换内裤等,会导致病原体容易在尿道局部滋生繁殖,阻碍尿道炎的自愈。 病史因素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尿道炎的自愈,并且糖尿病患者本身伤口愈合等能力也较差,尿道炎若不及时控制,容易出现感染加重等情况;有泌尿系统结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结石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病原体不易被清除,也不利于尿道炎自愈。 总之,尿道炎是否能自愈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大多数尿道炎患者,尤其是症状明显或持续不缓解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不良后果。

    2025-10-15 15:06:47
  • 肾结石的早期症状

    肾结石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腰部或腹部突然发作的绞痛样疼痛,可向同侧下腹部等放射,约75%患者会出现;部分患者有肉眼或镜下血尿,因结石移动损伤黏膜致血管破裂出血;约1/3患者会伴恶心、呕吐,与结石引发的神经反射致胃肠道反应有关;部分患者有尿频、尿急等排尿异常,因结石刺激泌尿系统黏膜使膀胱受刺激,长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相关症状。 一、疼痛症状 1.腰部或腹部疼痛:肾结石早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腰部或腹部出现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突然发作,性质较为剧烈,呈绞痛样。其原因是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刺激输尿管平滑肌,引起痉挛性收缩。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5%的肾结石患者会出现腰部或腹部的疼痛症状,疼痛可从腰部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放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疼痛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对于女性,在孕期或非孕期,疼痛的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本质都是结石刺激导致的。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水少、高嘌呤饮食等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结石移动引发疼痛的情况。 二、血尿表现 1.肉眼或镜下血尿:另一个早期症状是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颜色呈洗肉水样或红色;也有部分患者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即镜下血尿。血尿的产生是由于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了肾盂、输尿管的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血尿的发现方式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或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发现;对于有基础病史如泌尿系统感染等的患者,血尿可能与原有病情叠加,需要特别关注。生活方式中,频繁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结石对黏膜的损伤,从而导致血尿加重。 三、其他伴随症状 1.恶心、呕吐:肾结石早期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这是因为肾脏与消化道的神经支配有部分重叠,结石引起的输尿管痉挛疼痛可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胃肠道反应。例如,约1/3的肾结石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尤其在疼痛剧烈时更容易发生。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敏感性可能不同,恶心、呕吐的感受可能会有变化;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相对更明显,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等情况发生。生活方式中,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进而影响对恶心、呕吐症状的耐受程度。 2.排尿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如尿频、尿急等。这是因为结石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膀胱受到刺激,引起尿频、尿急的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排尿异常的表现和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排尿时的不适和频率改变;对于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前列腺增生等,结石引发的排尿异常可能会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评估病情。生活方式中,长期憋尿等不良习惯可能加重排尿异常的症状,应尽量避免。

    2025-10-15 15:05:09
  • 前列腺结石是怎么回事

    前列腺结石是指前列腺腺泡和腺管内由前列腺液中钙盐等成分沉积聚集而成的真性结石,成因包括腺管发生炎症、增生致堵塞使前列腺液排出不畅促钙盐沉积,尿液反流进腺管致钙、镁等矿物质沉积,前列腺液成分比例失衡影响结石形成环境;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有症状时合并感染、梗阻等会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等相应表现;检查常用超声可清晰显示强回声灶,X线能发现高密度阴影但较小结石可能显示不清;治疗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者针对合并疾病处理,特殊人群要关注排尿情况,年轻男性需结合症状判断处理方案且要适量饮水、避免久坐等。 一、定义 前列腺结石是指在前列腺腺泡和腺管内形成的真性结石,其主要由前列腺液中的钙盐等成分沉积聚集而成。 二、成因 1.腺管堵塞因素:前列腺腺管发生炎症、增生等情况时,可导致腺管堵塞,使得前列腺液排出不畅,进而促使钙盐等物质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前列腺炎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腺管局部狭窄,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2.尿液反流因素:尿液反流进入前列腺腺管内,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可逐渐沉积,长期积累可能形成结石。老年男性尿道阻力增加,更容易出现尿液反流情况。 3.前列腺液成分改变:前列腺液中正常的成分比例失衡,如柠檬酸、酸性磷酸酶等物质含量变化,可能影响结石形成的环境,促使结石形成。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前列腺结石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如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结石合并感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合并前列腺炎时,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合并尿道梗阻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若合并血尿,可出现尿液中带血的现象。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基础病较多,结石合并梗阻的情况相对更易出现排尿相关症状。 四、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结石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前列腺内强回声灶,有助于初步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2.X线检查:通过拍摄X线片,可发现前列腺部位的高密度阴影,辅助诊断前列腺结石,但对于较小的结石可能显示不清晰。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建议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结石变化情况。 2.有症状者:若结石合并其他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需针对合并的疾病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合并前列腺炎时,可根据病情采取抗炎等治疗措施;但药物使用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特殊人群方面,老年男性要密切关注排尿情况变化,若出现明显排尿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年轻男性若发现结石,也需结合具体症状综合判断处理方案,生活方式上要建议适量饮水,保持尿液通畅,避免久坐等不良习惯,以减少结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5 15:03: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