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红

北京医院

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国红,女,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家。北京医院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97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有着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现为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曾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发表论文50余篇,SCI1篇。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睡眠多久才能算是正常的入睡时间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睡眠时长要求及入睡时间相关要点,婴幼儿阶段各月龄有相应睡眠时长范围且需按需或建规律作息,儿童期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分别有睡眠时长要求及培养规律入睡时间,青少年期有睡眠时长建议需防熬夜,成年人有睡眠时长建议,老年人睡眠时长相对少但要保证质量和规律,孕妇需保障足够睡眠时长,有睡眠障碍病史人群要规律作息、改善环境并积极就医调整入睡时间。 一、不同年龄段正常入睡时间范围 (一)婴幼儿阶段 1.新生儿(0~1个月):每天睡眠时间通常为14~17小时,入睡时间无严格固定标准,主要按需睡眠,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整体处于较长睡眠时长区间。 2.婴儿期(1~12个月):睡眠时间一般为12~15小时,此阶段婴儿的入睡时间应保证每日总睡眠时长在此范围内,通常随着月龄增长,夜间连续睡眠时长会逐渐延长。 3.幼儿期(1~3岁):每日睡眠时间约为11~14小时,需逐渐建立规律作息,帮助形成相对稳定的入睡时间节奏,以保障充足睡眠促进身体和大脑发育。 (二)儿童期 1.学龄前儿童(3~6岁):每日睡眠时间为10~13小时,此阶段应培养规律的入睡时间,例如固定晚上入睡和早晨起床时间,有助于孩子身心良好发展。 2.学龄儿童(6~12岁):每日睡眠时间需维持在9~12小时,保证充足睡眠对学习效率、注意力集中等有重要影响,入睡时间应尽量规律,避免熬夜影响睡眠时长和质量。 (三)青少年期(13~18岁) 每日睡眠时间建议为8~10小时,此阶段因学业等因素易出现熬夜情况,需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足够睡眠时长以支持身体生长发育和大脑认知功能发展。 (四)成年人(18岁以上) 一般建议每日睡眠时长为7~9小时,正常入睡时间应保障在此总时长范围内,若长期入睡时间偏离此范围且影响日间精神状态、工作学习效率等,则可能存在睡眠问题需关注。 二、特殊人群需注意的入睡时间相关要点 (一)老年人 老年人睡眠时间相对减少,一般为5~7小时,但需保证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应尽量规律,避免夜间过长时间awake,若存在睡眠障碍等情况,需关注是否因疾病等因素影响入睡时间,可通过改善睡眠环境等非药物方式调整,必要时咨询医生。 (二)孕妇 孕妇因身体变化,睡眠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建议保证充足休息,每日入睡时间应保障足够睡眠时长以支持自身和胎儿健康,通常需维持7~9小时左右睡眠时长,可通过采取舒适睡姿等方式改善入睡情况。 (三)有睡眠障碍病史人群 此类人群入睡时间可能不稳定,需格外注重规律作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因不良生活方式(如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进一步干扰入睡时间,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来调整入睡时间至合理范围,保障睡眠健康。

    2025-10-22 12:09:57
  • 为什么明明睡了很久醒来还是很困

    明明睡了很久醒来仍很困,可能与睡眠质量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其他睡眠障碍、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习惯、药物副作用、疾病因素等有关。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建议采取改善睡眠环境、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度运动、管理压力、调整饮食、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及时就医等措施。 明明睡了很久醒来还是很困,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睡眠质量差:虽然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质量可能不佳,如频繁做梦、打鼾、呼吸暂停等,导致睡眠中断,影响深度睡眠,使人在醒来后仍然感到困倦。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一种在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道阻塞的疾病,会导致间歇性缺氧和频繁觉醒,使睡眠质量下降。患者可能在睡眠中多次被打断,从而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 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这种疾病会导致睡眠时腿部不自主地运动,影响睡眠连贯性,导致睡眠中断和浅睡眠,使人醒来后感到疲惫。 4.其他睡眠障碍:如不宁腿综合征、嗜睡症等,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醒来后困倦。 5.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佳,如噪音、温度不适、光线过亮等,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6.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睡眠问题,使人在醒来后仍然感到困倦。 7.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生活习惯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8.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导致醒来后困倦。 9.疾病因素:一些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贫血、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导致睡眠问题和疲劳感。 如果经常出现睡了很久醒来仍很困的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 2.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放松身心;避免在下午或晚上摄入咖啡因和大量液体。 3.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管理压力:通过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减轻压力。 5.调整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晚餐过饱或过晚进食,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糖分。 6.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午睡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建议控制在30分钟左右。 7.及时就医:如果睡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睡眠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等,睡眠问题可能更为常见和复杂。在这些情况下,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以获得更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此外,如果睡眠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帮助,以便更好地管理睡眠和恢复精力。

    2025-10-22 12:09:22
  • 失眠能不能猝死

    失眠本身不一定直接致猝死,但长期严重失眠可通过打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等多种途径增加猝死风险,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包括影响血脂代谢、促进炎症反应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群、有基础心血管病史人群、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失眠引发猝死风险有差异,长期严重失眠通过多种机制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进而与猝死有关联且不同人群风险不同。 一、失眠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长期失眠会打乱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例如,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研究表明,长期失眠人群相较于睡眠正常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持续的高血压和心率异常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进而增加猝死的可能性。 二、失眠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1.影响血脂代谢:失眠可干扰血脂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弹性降低,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心肌梗死是导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2.促进炎症反应:长期失眠会促使体内炎症因子分泌增加,如C-反应蛋白等。慢性炎症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还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等可直接引发猝死。 三、不同人群失眠与猝死风险的差异 1.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渐衰退,若伴有失眠,其心血管负担加重更为明显。老年人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长期失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会进一步升高,猝死风险相对较高。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失眠会使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更易波动,增加猝死的可能性。 2.有基础心血管病史人群: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失眠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些人群的心脏功能已经受损,失眠引起的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等情况更容易诱发心脏事件,如心肌缺血加重、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等,从而大大增加猝死的风险。 3.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失眠的人群往往可能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与失眠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显著提高猝死的发生几率。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会影响心脏功能,缺乏运动则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维护,与失眠共同作用下,心脏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猝死风险大幅上升。 总之,失眠虽然不是直接导致猝死的绝对因素,但长期严重失眠通过多种机制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与猝死存在一定关联,不同人群因自身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失眠引发猝死的风险有所不同。

    2025-10-22 12:07:34
  • 先天性癫痫怎么办

    先天性癫痫需通过多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生活管理要作息规律、饮食均衡,儿童患者要监测生长发育、关注心理,育龄期女性妊娠需咨询调整药物,预后因人而异,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 一、疾病诊断 先天性癫痫是一种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出现的癫痫类型,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EEG)等检查来明确诊断。脑电图是诊断先天性癫痫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异常的脑电活动。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选择:根据癫痫发作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全面性发作可选用丙戊酸钠等;部分性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等。药物的选择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用药注意事项:由于先天性癫痫患儿可能存在生长发育等特殊情况,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考虑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有明确的癫痫病灶定位,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评估手术的风险和收益。 手术方式:包括癫痫病灶切除术、大脑半球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儿的病灶情况而定。 三、生活管理 1.作息规律 睡眠要求: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诱发癫痫发作。要为患儿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年龄较小的患儿睡眠时间相对更长。 活动休息:合理安排患儿的活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适当的活动有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劳累。 2.饮食管理 营养均衡:保证患儿饮食营养均衡,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等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食物。 饮食规律:定时进餐,避免过饥或过饱。过饥或过饱都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四、特殊人群关怀 1.儿童患者 生长发育监测:密切监测先天性癫痫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癫痫和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估等。 心理关怀: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由于疾病的影响,患儿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家长和医生要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女性患者(育龄期) 妊娠相关:育龄期的先天性癫痫女性患者在妊娠前需要咨询医生,评估妊娠风险。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癫痫发作情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五、预后情况 先天性癫痫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儿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控制癫痫发作,生长发育等不受明显影响;但也有部分患儿可能癫痫难以控制,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2025-10-22 12:06:49
  • 睡眠质量差时应该怎样改善

    改善睡眠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饮食调节,环境因素改善需营造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的舒适睡眠环境并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心理调节可通过放松身心和正确认识睡眠来缓解,特殊人群如儿童要培养规律睡眠习惯、孕妇用侧卧位等辅助工具并保持心态平和、老年人通过调整白天休息等方式改善且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相近的作息,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奏。例如,每天固定22:00上床,6:30起床,长期坚持可提升睡眠质量。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速度约4-6公里/小时)、慢跑等,运动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消耗多余精力,但需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2-3小时内剧烈运动,以免神经兴奋影响入睡。 3.饮食调节:睡前避免大量进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晚餐不宜过饱或过饥。可适量食用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香蕉富含钾元素,能缓解肌肉紧张;牛奶中的色氨酸可促进大脑分泌褪黑素,从而帮助入睡。 二、环境因素改善 1.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2℃),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为睡眠提供良好的物理条件。例如,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外界光线,佩戴耳塞降低噪音干扰。 2.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建议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可改为阅读纸质书籍等相对舒缓的活动。 三、心理调节 1.放松身心:通过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缓解压力和焦虑。以深呼吸为例,慢慢吸气使腹部鼓起,持续2-3秒,再慢慢呼气,重复多次,可让身体和心理逐渐放松。 2.正确认识睡眠:不要过分关注睡眠时长和质量,避免因担心睡不着而产生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能拥有良好的睡眠”来调整心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需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7-12岁)需9-11小时,要培养规律的睡眠习惯,睡前避免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过于兴奋的游戏,营造安静的睡前氛围。 2.孕妇:睡眠质量差较常见,可采取侧卧位休息,使用孕妇枕等辅助工具改善睡眠姿势,同时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因孕期不适等因素过度焦虑,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睡眠特点是睡眠时间减少,浅睡眠增多,可通过白天适当短时间休息(一般不超过30分钟)、避免白天大量饮酒和午睡时间过长来调整睡眠。且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来改善睡眠,如上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调节等方法。

    2025-10-22 12:05: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