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红

北京医院

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国红,女,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家。北京医院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97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有着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现为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曾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发表论文50余篇,SCI1篇。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半面瘫怎么办

    半面瘫是单侧面部肌肉瘫痪,常见原因有贝尔面瘫、颅内病变、外伤等。非药物干预包括物理治疗(热敷、按摩)和康复训练(表情肌训练);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可能进行药物治疗(如贝尔面瘫早期用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等),要根据病因病情综合管理,非药物干预早期助改善恢复,就医评估和医疗干预可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物理治疗 热敷:发病初期可每日用温毛巾热敷面部,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面神经水肿。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控制热敷温度,避免因感知不敏感而烫伤。成年人若有糖尿病等病史,热敷时需密切关注皮肤状况,防止出现皮肤损伤。 按摩:由专业人员或患者自己轻轻按摩患侧面部,从眼周开始,依次按摩额部、眼部、鼻部、面颊部、口周等部位,按摩力度要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准,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3-4次。按摩有助于促进面神经的恢复,儿童患者按摩时要注意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引起不适;有面部皮肤破损等情况的患者则不适合按摩。 2.康复训练 表情肌训练:让患者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训练。皱眉时用力尽量将眉头抬起;闭眼时尝试用力闭合眼睛,若无法完全闭合,可借助健侧手辅助轻轻帮助闭合后再进行自主训练;鼓腮时要尽量将气体存于患侧口腔内;吹口哨时努力让患侧唇部形成合适的形状。每次每个动作训练10-15次,每天3-4次。儿童患者进行训练时,家长要给予耐心引导,根据患者的能力逐步进行;成年人若伴有神经系统其他基础疾病,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因过度疲劳加重病情。 二、就医评估与可能的医疗干预 1.就医评估 当出现半面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面部肌肉肌力测试、面神经功能评估等,还可能会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以排除颅内病变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出生史、近期感染史等;成年人则要了解既往病史、用药史等情况。 2.可能的医疗干预 药物治疗:如果是贝尔面瘫,在发病早期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减轻面神经水肿,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患者不能自行用药。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要特别谨慎,需权衡利弊,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成年人若有胃溃疡等病史,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保护胃黏膜等。另外,也可能会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神经的修复。 半面瘫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管理,非药物干预在早期有助于改善症状和促进恢复,而就医评估和必要的医疗干预能更好地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22 12:05:30
  • 体位性头晕的主要表现

    体位性头晕发作时表现为头部有昏沉感及部分患者有眩晕感,伴随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症状,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在各表现上有差异如低血压者昏沉感更明显、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眩晕需重视等。 一、头晕发作时的表现 1.头部昏沉感 在体位发生改变时,如从卧位迅速变为立位,患者会立即感觉到头部有明显的昏沉不适,这种昏沉感是一种较为模糊的头部不适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平衡感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都可能出现,对于有低血压病史的人群,这种昏沉感可能更为明显,因为血压的快速变化会加重头部供血不足的情况。 2.眩晕感 部分体位性头晕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眩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这种眩晕感可能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位改变时出现眩晕可能更需要引起重视,要排除是否存在内耳等相关器官的发育问题或其他潜在疾病;女性在生理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血压等生理指标,也可能更容易出现眩晕症状;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自身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体位改变时更易出现眩晕。 二、伴随症状 1.视物模糊 当发生体位性头晕时,可能会伴有视物模糊的现象。这是因为头部供血不足影响了眼部的血液供应,进而导致视力受到影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视物模糊可能会表现为玩耍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远处物体观察不清等;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眼部本身的退行性病变,加上体位性头晕导致的供血不足,视物模糊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的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在体位改变时出现视物模糊,需要警惕血压波动对眼部血管的影响。 2.恶心呕吐 一些体位性头晕患者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症状。这是由于体位改变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刺激了胃肠道的反应。对于女性在孕期,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体位改变时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恶心呕吐;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较大,体位改变时身体的调节负担更重,也相对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胃炎患者,体位性头晕时出现的恶心呕吐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不适。 3.站立不稳 患者在体位改变后会明显感觉站立不稳,容易摔倒。这是因为头晕导致平衡功能失调。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平衡能力就有所下降,加上体位性头晕引起的站立不稳,发生跌倒的风险大大增加,可能会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儿童站立不稳可能会在玩耍、行走等活动中频繁摔倒,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其体位改变时的表现;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帕金森病患者,本身就存在平衡障碍,体位性头晕会进一步加重其站立不稳的情况。

    2025-10-22 12:03:43
  • 什么是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损伤是因外伤、感染、肿瘤等致结构功能受损且具支配表情肌运动等功能,常见病因含外伤、感染、肿瘤,临床表现有面部表情肌瘫痪、味觉障碍、腺体分泌障碍,诊断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电生理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儿童需重治疗安全及关注面部功能等,老年人要综合评估基础病并协同管理治疗与基础病。 一、面神经损伤的定义 面神经损伤是指面神经因外伤、感染、肿瘤等多种因素导致结构或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面神经兼具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传导舌前2/3味觉以及调控泪液、唾液分泌等。 二、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头部外伤(如车祸、坠落等)、面部手术操作(如腮腺手术、听神经瘤手术等)可直接损伤面神经。 2.感染因素:中耳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可累及面神经,引发炎症性损伤。例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导致膝状神经节炎,进而影响面神经功能。 3.肿瘤因素:听神经瘤、腮腺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可压迫面神经,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受损。 三、临床表现 1.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出现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等典型表现,患者无法完成正常的面部表情动作。 2.味觉障碍: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影响进食时对味道的感知。 3.腺体分泌障碍:泪腺分泌减少可导致眼干,唾液腺分泌减少引起口干,影响眼部及口腔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外伤史、感染史、肿瘤病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2.临床表现观察:依据典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味觉及腺体分泌异常等表现进行初步临床诊断。 3.电生理检查:通过面神经电图、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手段,评估面神经损伤的程度、传导功能及预后情况,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外伤导致的面神经损伤若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修复;感染引起的需进行抗感染治疗;肿瘤压迫所致则需手术切除肿瘤以解除压迫。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面部表情肌瘫痪,可采用理疗等方法促进恢复;眼裂闭合不全者需注意眼部护理,预防角膜损伤等并发症;味觉及腺体分泌障碍者可通过相应的对症措施改善症状。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面神经损伤时,需格外注重治疗的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面神经正常发育和恢复的不当治疗方法,同时密切关注其面部功能恢复情况及整体生长发育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面神经损伤时需综合评估其基础健康状况,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对整体健康负担较小的治疗方案,注重治疗与基础疾病管理的协同性。

    2025-10-22 12:03:11
  • 癫痫病小发作怎么办

    癫痫病小发作有突然短暂意识障碍等表现,发作时要保持冷静、就地平卧等;日常需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诱发因素,频繁发作要就医用药;儿童患者需加强护理,成年患者要避免危险工作、告知病情并保持良好心态。 一、了解癫痫病小发作的表现 癫痫病小发作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中止的短暂意识障碍,不伴抽搐。典型的失神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动作中断,凝视,叫之不应,持续数秒后缓解。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擦鼻、咀嚼、吞咽等,一般不会有跌倒等表现。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失神发作,而青少年或成人可能有其他不典型的小发作表现。 二、发作时的现场处理 当患者出现癫痫病小发作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应让患者就地平卧,防止摔倒受伤。如果患者正在行走中发作,要扶住患者慢慢使其坐下或躺下。要保持患者周围环境通风良好,解开患者颈部的紧身衣物,以保持呼吸通畅。要注意观察患者发作的持续时间等表现,但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以免造成骨折等损伤。 三、日常管理与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患者有充足且规律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诱发癫痫发作。儿童患者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幼儿需要12-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12小时等。成人也应保持7-8小时的良好睡眠。 避免诱发因素:避免过度疲劳、饥饿、暴饮暴食等。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容易引起大脑兴奋的活动。对于有光敏性癫痫的患者,要特别避免强光刺激。 2.就医与药物治疗(遵医嘱) 如果患者频繁出现小发作,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不同的抗癫痫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发作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乙琥胺等药物对典型失神发作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血液系统、肝脏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癫痫小发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护理。学校老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发作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家长要注意避免让儿童患者单独处于危险环境中,如高处、水边等。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食物。 2.成年患者 成年癫痫小发作患者在工作中要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工作,防止发作时发生意外。在社交生活中要向周围人告知自己的病情,以便在发作时能得到及时帮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因为情绪紧张、焦虑等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2025-10-22 12:02:32
  • 移位性眩晕是怎么引起的

    眩晕可能由耳石移位、前庭神经相关及其他因素引起。年龄增长、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可致耳石脱落后移位;某些全身性疾病、不良生活方式会使前庭神经功能异常间接关联耳石移位;突然体位变化、全身系统性疾病也可能诱发耳石移位相关眩晕。 一、耳石移位相关 (一)耳石脱落后移位 1.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耳石膜会出现退变等情况,老年人耳石容易脱落移位。例如,有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耳石移位相关眩晕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年龄增加导致内耳结构和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耳石膜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耳石脱落并移位至半规管等部位。 2.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会导致耳石从原来的位置脱落并移位。比如,头部遭受车祸撞击、跌倒时头部着地等情况,外力作用可能破坏耳石膜的结构,使耳石进入半规管等内淋巴环境中发生移位,从而引发移位性眩晕。 3.耳部疾病:一些耳部疾病也可能引起耳石移位,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以梅尼埃病为例,其内耳病理改变可能影响耳石的正常附着位置,导致耳石移位;前庭神经炎患者由于前庭部位的炎症等病变,也可能干扰耳石的正常位置,引发耳石移位进而导致眩晕发作。 二、前庭神经相关 (一)前庭神经病变导致移位相关机制 1.疾病引发前庭神经功能异常:某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前庭神经,间接导致耳石移位相关的眩晕。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前庭神经及耳石相关结构的功能紊乱,增加耳石移位的风险;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内耳神经纤维变性等病变,影响前庭神经的正常功能,进而可能与耳石移位引发眩晕有关。 2.生活方式影响前庭神经:长期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前庭神经产生影响。长期疲劳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内耳的微循环和神经调节功能,精神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调节紊乱,波及前庭神经及耳石相关结构,使得耳石移位相关眩晕的发生风险增加。 三、其他可能因素 (一)环境及其他因素 1.体位变化:突然的体位变化,如从卧位快速变为坐位或站位,或者睡眠中翻身等,可能会诱发耳石移位,从而导致移位性眩晕发作。这是因为体位变化时,内淋巴的流动等因素可能促使已经存在微小退变或不稳定的耳石发生移位,刺激半规管等结构引发眩晕。 2.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间接影响: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可能通过免疫反应等机制影响内耳结构和功能,间接导致耳石移位相关的眩晕。例如,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患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内耳组织,包括影响耳石膜及相关神经结构,增加了耳石移位引发眩晕的可能性。

    2025-10-22 12:01: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